-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目前PD脑功能研究采用的非侵入技术,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等,难以实现运动状态或磁电治疗下的脑功能评定。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神经成像技术,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成像技术可实时监测PD患者真实运动相关的皮层反应,为直接监测大脑活动提供了一种安全无创、高生态效度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fNIRS技术在PD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PD神经功能影像学研究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PD步态和平衡障碍与大脑皮质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前额叶皮质,涉及皮层认知资源对基底节功能障碍的代偿策略。药物、脑深部电刺激术以及其他干预措施可应用fNIRS技术评价神经康复效果、揭示干预作用的神经基础。目前这一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所提供的证据支持fNIRS可在临床实践中转化。未来研究应发展多模态成像技术、对大脑皮质广泛区域开展深入研究,以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包括间接训练和直接摄食训练,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刺激频率3.0 Hz,刺激强度80%静息态运动阈值(RMT),刺激时间2 s,间歇10 s,左右交替,每侧治疗10 min;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操作方法及治疗时间和疗程与rTMS治疗相同,但仅将探头垂直于患者颅骨,不加任何刺激;2组刺激治疗时间均为2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5个疗程后(治疗后),采用吞咽功能性交流测试(FCM)评分及改良的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评估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BAEP检测,观察2组患者BAEP的各波潜伏期(PL)和波峰间潜伏期(IPL)变化。FCM评分采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即M(P 25,P 75)]表示,其余资料以( ± s)表示。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CM分别为6.50(5.00,7.00)级和5.00(4.00,7.00)级,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观察组为2.50(2.00,4.00)级,对照组为2.00(1.00,3.0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CM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MMASA总分分别为(92.63±6.88)分和(81.60±7.98)分;治疗后,观察组除表达性言语障碍和构音障碍两项外其余各子项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子项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 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呼吸、构音障碍、舌肌运动范围、舌肌力量、咽反射及软腭运动方面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 P<0.05)。从BAEP变化看,治疗后观察组各波潜伏期Ⅰ波(1.51±0.16)ms、Ⅲ波(3.64±0.12)ms、Ⅴ波(5.30±0.16)ms及波峰间潜伏期Ⅰ-Ⅲ(2.01±0.16)ms、Ⅲ-Ⅴ(1.65±0.16)ms、Ⅰ-Ⅴ(4.05±0.14)ms与对照组各波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MS结合常规吞咽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缩短BAEP的潜伏期,从而调节吞咽中枢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里昂共识比较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功能性疾病的食管动力学差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胃食管连接部(EGJ)屏障功能、食管体部运动功能和激发试验的差异,分析GERD和食管功能性疾病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00例有GERD典型症状的患者,按照罗马Ⅳ标准和里昂共识,结合内镜检查、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MII-pH)监测和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GERD组(32例)、反流高敏感(RH)组(33例)和功能性胃灼热(FH)组(35例)。根据HRM检测结果,分析各组患者间食管动力学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 结果:GERD组的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低于FH组[(19.37±7.92) mmHg比(25.35±12.38) mmHg(1 mmHg=0.133 kPa)],GERD组和RH组的EGJ收缩积分低于FH组[(20.84±21.52) mmHg·cm、(20.72±19.35) mmHg·cm比(35.93±36.82) mmHg·cm],GERD组的远端收缩积分水平低于FH组和RH组[(802.35±496.86) mmHg·s·cm比(1 316.84±853.92) mmHg·s·cm、(1 141.65±607.93) mmHg·s·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77、-2.069、-2.149、-3.045、-2.467, P均<0.05)。3组患者均无主要蠕动异常,GERD组的无效食管蠕动发生率高于RH组和FH组[62.5%(20/32)比39.4%(13/33)、25.7%(9/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440、9.214, P均<0.05)。 结论:GERD患者存在食管动力异常,主要表现为LES静息压降低、EGJ屏障功能下降、食管体部轻微蠕动异常等;食管RH患者也存在EGJ屏障功能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陕西省农村成人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的重叠患病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陕西省农村成人胃食管反流病(GERD)、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的重叠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于2019年2月1日至10月31日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对随机选取的陕西省12个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共纳入2 423名受调查者,其中男1 037名,女1 386名,年龄为(45.3±16.9)岁。依据蒙特利尔标准诊断GERD,依据罗马Ⅳ标准诊断FD和IBS,计算3种疾病的重叠患病率,分析GERD、FD和IBS重叠的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 423名受调查者中,624例患有GERD(302例)、FD(377例)或IBS(167例),其中30.77%(192/624)的患者存在≥2种疾病的重叠;GERD与FD重叠、GERD与IBS重叠、FD与IBS重叠、GERD与FD和IBS重叠的患病率分别为2.56%(62/2 423)、1.61%(39/2 423)、2.52%(61/2 423)、1.24%(30/2 423)。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无先兆偏头痛与GERD和FD重叠、FD和IBS重叠、GERD和IBS重叠均呈正相关[比值比( OR)=3.08、2.68、3.66、7.37、5.91、4.46,95%可信区间( CI) 1.35~7.01、1.35~5.30、1.52~8.83、3.97~13.69、1.78~19.60、2.01~9.92, P均<0.05];大量饮酒[酒精摄入量≥50 g/d(男)或≥30 g/d(女)]与FD和IBS重叠、GERD和IBS重叠,以及GERD、FD和IBS重叠均呈正相关( OR=3.69、4.20、4.91,95% CI 1.19~11.48、1.01~17.50、1.23~19.52, P均<0.05);重度吸烟(吸烟≥20支/d)与GERD和FD重叠、FD和IBS重叠、GERD和IBS重叠,以及GERD、FD和IBS重叠均呈正相关( OR=3.44、6.25、8.27、7.04,95% CI 1.07~11.01、1.60~24.44、1.80~38.07、1.76~28.12, P均<0.05);初中或高中教育水平、年龄≥60岁与GERD和FD重叠、FD和IBS重叠、GERD和IBS重叠,以及GERD、FD和IBS重叠均呈负相关( OR=0.47、0.29、0.20、0.05、0.23、0.10、0.37、0.16,95% CI 0.23~0.93、0.09~0.95、0.09~0.42、0.01~0.19、0.09~0.60、0.02~0.65、0.15~0.87、0.03~0.81, P均<0.05)。 结论:GERD、FD和IBS的重叠很常见,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女性、年龄≥60岁、重度吸烟、大量饮酒、教育程度低和无先兆偏头痛病史与GERD、FD和IBS间多种重叠的发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把握肠脑互动靶点 提升疑难消化病治疗水平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与精神心理应激、饮食行为和微生物等环境因素相关的胃肠道疾病(如胃肠功能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等)的发病率逐年攀升。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如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与疑难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如胃轻瘫和反复发作的非器质性不完全肠梗阻、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治疗日益成为临床实践中难以突破的瓶颈。肠脑互动、胃肠道本身病理生理学机制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揭示出若干有望提升疗效的新靶点。现针对这些新靶点,叙述针对肠脑互动紊乱的神经调节剂的应用和针对胃肠病理生理学机制新靶点的药物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DragonFly™系统缘对缘修复治疗三尖瓣反流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经导管DragonFly?系统缘对缘修复治疗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5例外科手术高危、术前TEE确诊为重度以上功能性TR患者行经导管DragonFly缘对缘修复术。TEE详细评估三尖瓣解剖、反流的起源及病因;术中在TEE引导下应用DragonFly系统行三尖瓣缘对缘修复术,DragonFly夹释放后经TEE即刻评估手术效果并与术前TEE相比较。结果:5例患者共植入10枚DragonFly夹(2例患者3枚,1例患者2枚,2例患者1枚),其中1例患者3枚夹子中的1枚释放瞬间隔瓣单侧脱落,另9枚夹子位置及固定良好。TEE即刻评估TR反流量,3例患者减为轻度,2例减为中度,三维彩色血流定量评估反流颈口面积较术前减低[(0.93±0.26)cm 2对(0.20±0.11)cm 2 ]。5例患者均未发生三尖瓣严重损伤、心包压塞、血栓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TEE在DragonFly?缘对缘修复治疗TR手术全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监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成形手术的临床现状与思考——评《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一文就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诊断、三尖瓣瓣环扩大的形态、治疗方式、手术指征、手术方式选择、环缩部位、缝合方式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性综述,而目前临床上行三尖瓣成形环成形仍存在成形环撕脱、成形环置入困难、环缩后形态扭曲、反流再次加重、影响右心室功能等诸多问题。在此综述基础上提出几点思考,并基于此提出新的改良三尖瓣成形治疗策略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实时三维超声定量评估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二尖瓣装置形态学及动力学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定量评估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AFMR)与心室功能性二尖瓣反流(VFMR)患者二尖瓣装置形态及动力学并进行比较,拟为此两类患者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5-1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AFMR患者20例(AFMR组)和VFMR患者20例(VFMR组),另选取同期因卵圆孔未闭或者非心脏手术术中监测等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等容舒张期、舒张早期、舒张中期、舒张晚期、等容收缩期、收缩早期、收缩中期及收缩晚期定量测量二尖瓣环前后径(AP径)、前外后内径(ALPM径)、前后径/前外后内径(AP/ALPM)、连和径(CW)、瓣环面积(AA)、瓣环周长(AC)、瓣环高度(AH)、对合深度(CD)、帐篷容积(TV)、空间角(NPA)、后叶角等,并计算以上参数的总变化率及收缩期变化率。比较三组间二尖瓣装置静态结构和动态变化差异,分析二尖瓣环各参数变化率与左心室长轴应变(GLS)的相关性。结果:①三组GLS表现为对照组>AFMR组>VFMR组,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静态结构:AFMR组与VFMR组瓣环AP径、ALPM径、CW、AA、AC、二尖瓣前后瓣叶面积及其总面积(TLA)明显大于对照组(均 P<0.05),但AFMR组与VFM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其他两组相比,VFMR组TV、CD、后叶角显著增大,表现出瓣叶栓系(均 P<0.05)。三组中对照组AH/CW最大,鞍形最深;AFMR组TLA/AA最小,瓣叶重塑最少;三组接合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③动态变化: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对照组AP径、ALPM径、AA和AC呈规律性变化,从等容舒张期至舒张晚期逐渐减小,从等容收缩期开始至收缩晚期又逐渐增大;而AFMR组及VFMR组上述参数变化显得更加紊乱和无序,此外与对照组相比,AFMR组AP径总变化率及收缩期变化率显著减小,但ALPM径总变化率显著增大(均 P<0.05)。④AA总变化率、ALPM径总变化率、AP径总变化率与GLS呈中等相关( r=0.353, P=0.006; r=-0.304, P=0.018; r=0.300, P=0.020),后叶角收缩期变化率与GLS呈弱相关( r=0.267, P=0.039)。 结论:AFMR与VFMR患者二尖瓣装置形态学及瓣环动力学存在明显差异,针对两种不同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可采用不同临床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训练,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电刺激频率5~50 Hz,每次治疗15 min,每周治疗2次)及盆底肌训练(每次训练15~30 min,每天训练3次),2组患者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比2组患者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功能性尿道长度(FUL)、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最大尿道压(MUP)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FUL、MUCP、MUP、社会心理评分、限制性行为评分、形成社会尴尬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阴道收缩压[(35.93±8.52)cmH 2O]、阴道静息压[(35.17±8.46)cmH 2O]、阴道收缩持续时间[(4.85±0.79)s]、FUL[(34.52±7.85)mm]、MUCP[(7.93±1.21)kPa]、MUP[(9.08±1.25)kPa]、社会心理评分[(77.29±5.18)分]、限制性行为评分[(77.39±5.37)分]、形成社会尴尬评分[(76.29±5.73)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有效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尿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少年抑郁患者在言语流畅性任务下脑氧合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探索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与健康青少年在言语流畅性任务中各个脑区氧合血红蛋白反应特征及差异。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3月至2021年6月纳入29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组)和26名健康青少年(健康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评估患者抑郁严重程度;并应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仪进行言语流畅性任务,测量前额叶及两侧颞叶氧合血红蛋白相对浓度变化。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性别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在言语流畅性任务中,青少年抑郁组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及左侧颞叶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与健康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右侧颞叶氧合血红蛋白浓度[-9.179(-22.231,4.789)]明显低于健康组[12.754(-9.438,35.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538.00, P<0.05)。青少年抑郁组右侧颞叶氧合血红蛋白浓度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无相关性( r=0.092, P>0.05)。 结论:青少年抑郁患者在进行言语流畅性任务时右侧颞叶区功能低于健康青少年,为进一步研究抑郁情绪及部分认知灵敏性损害与右侧颞叶功能的关系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