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症谱系障碍默认网络与任务正激活网络交互的共激活模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默认网络关键节点共激活模式异常及其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在多中心、大样本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集ASD脑影像公开交换数据库(Autism Brain Imaging Data Exchange,ABIDE)中筛选被试者,包括ASD患者354例(ASD组)、健康对照者446名(对照组),采用共激活模式分析方法分析ASD默认网络关键节点(内侧前额叶)的共激活模式特征及其与默认网络内部其他节点、任务正激活网络之间的交互异常。采用网络分离指数(network dissociation index,NDI)评估网络内与网络间功能分离的程度,并以NDI为特征采用多变量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对ASD临床症状进行预测,组间比较采用双样本 t检验。 结果:内侧前额叶处于激活状态时,ASD组默认网络楔前叶的激活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t=-4.21, P<0.01),而突显网络的背侧前扣带回和眶额-脑岛联合区的激活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t=2.93、2.61,均 P<0.05)。且相较于对照组,ASD组默认网络内的NDI显著升高( t=3.63, P<0.01),默认网络(内侧前额叶)与突显网络(背侧前扣带回与眶额-脑岛联合区)间的NDI则显著降低( t=-2.97、-3.31,均 P<0.01)。将NDI作为特征放入支持向量回归模型中,可预测ASD的社交、言语缺陷及疾病严重程度( r=0.191、0.216、0.186,均 P<0.01)。 结论:静息态下ASD患者内侧前额叶的共激活模式存在异常,默认网络内部的功能整合协同能力下降,并且与任务正激活网络的功能分离程度也降低,这种异常的网络功能模式与临床症状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视网膜类器官在体移植及感光细胞长期存活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体外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定向分化成视网膜类器官(ROs)的进程并进行小鼠在体细胞移植。方法:使用定向分化培养基使BC1-eGFP hiPSCs悬浮培养得到神经球,培养第7天时将神经球贴壁培养诱导出神经视网膜上皮结构,然后人工分离类视网膜结构悬浮培养,进一步定向诱导分化得到成熟的RO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培养第0、7、15、21和30周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第8天、第15天、第15周、第21周和第30周标志基因的蛋白水平变化来鉴定诱导分化进程及效果。在体移植ROs实验中,首先破坏外界膜,然后将经消化的RO细胞悬液从角巩膜缘注射到 Gnat1-/-小鼠视网膜下腔,细胞移植后5个月进行视网膜切片的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植入细胞的存活情况、与宿主视网膜的整合以及进一步的成熟分化情况。 结果:形态学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体外诱导hiPSCs早期形成的眼区细胞高表达神经视网膜上皮特异性标志物PAX6和SOX1,随后细胞可以表达视网膜祖细胞特异性标志物LHX2,集落外圈逐渐形成圆形透明马蹄状的类视网膜结构。机械分离并悬浮培养得到的ROs直径约为1 mm,类视网膜组织逐渐增厚并出现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视网膜祖细胞标志基因 VSX2表达在第7周即达峰值并持续高表达( F=168.30, P<0.01),视网膜前体细胞标志基因 RCVRN在第7周也开始出现并逐渐高表达( F=271.60, P<0.01),感光蛋白基因 RHO在第15周开始表达( F=95.02, P<0.01),而成熟感光细胞标志 OPN1LW/ MW的表达在第21周明显升高( F=40.57, P<0.01)。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检测到感光蛋白RHO在第30周达高表达状态。RO细胞移植后3周,自身带有绿色荧光的细胞成功在宿主小鼠的视网膜外核层中长期存活,移植后5个月植入细胞表达功能性光信号转导蛋白GNAT1。 结论:体外3D培养诱导hiPSCs生成ROs可成功地模拟人体内视网膜的发育过程,移植的RO细胞能在受体小鼠眼内长期存活,进入外核层并进一步发育成熟为类感光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强迫症患者额顶叶网络信息整合与分离功能特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脑网络节点信息整合与分离的功能改变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56例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和56例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对照组)。每个纳入研究的对象都进行静息态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并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评估强迫症组的临床症状。基于图论方法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2组间节点功能网络拓扑属性的差异,并采用偏相关分析探讨差异脑区属性值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左侧颞上回喙部、右侧中央后回干部的全局效率降低,最短路径长度增大(均为 P<0.001,FDR校正);左侧额下回背侧区的局部效率( P=0.002,未校正)和聚类系数降低( P<0.001,FDR校正);进一步分析发现,强迫症组左侧颞上回喙部的全局效率值与强迫思维因子分呈正相关( r=0.390, P=0.005),左侧颞上回喙部的最短路径长度值与强迫思维因子分呈负相关( r=-0.359, P=0.010)。 结论:强迫症患者额顶叶网络(额下回、中央后回)信息整合与分离功能失调;颞上回喙部信息整合功能异常降低,且颞上回喙部的全局效率越高、最短路径长度越短,强迫思维越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全内脏囊分离技术治疗腹壁疝的解剖基础与技术细节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人体腹壁是生理功能的整体,由不同的解剖结构和层次构成。在腹壁不同部位,可用于疝外科修补理想的解剖层次各不相同,腹壁的解剖隔断将各个解剖空间相互分隔,打开这些解剖隔断,连通各处解剖空间,就能创造出腹壁疝补片修补所需要的巨大的腹直肌后及腹膜外间隙,从而实现全内脏囊分离(TVS)技术理念。5年前作者提出了TVS这一概念,对各项腹壁疝治疗独立的技术进行理念的整合,并向全国同道推广,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广泛开展TVS技术并累积了大量经验。与腹腔内置片修补术(IPOM)相比,TVS无需使用昂贵的防粘连补片和固定钉枪,大大减少耗材费用同时,减少了补片相关并发症和术后疼痛,效果更佳。但TVS手术具有一定难度,需熟知相关解剖和熟练的手术操作技能。针对目前遇到的常见问题,作者对TVS的解剖原理与技术细节进行详细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癌细胞中NME1功能研究及调控的pHis修饰底物发现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研究核苷二磷酸激酶1(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 A,NME1)在肝癌细胞HCCLM3中的功能作用及其调控的组氨酸磷酸化(Histidine phosphorylation,pHis)修饰底物.方法:采用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以及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对NME1敲除后细胞表型与分子水平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肝癌细胞中敲除组氨酸激酶NME1能降低细胞运动能力,全蛋白组差异分析发现NME1敲除后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底物黏附调控、细胞周期调节及蛋白激酶活性调控等生命活动过程.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敲除NME1表达使细胞整体pHis修饰水平显著下调.随后使用整合pHis修饰位点鉴定策略,即通过双甲基标记、强阳离子交换色谱(Strong cation exchange,SCX)分离磷酸化修饰肽段与非修饰肽段、铜珠(Cu-iminodi-aceticacid,Cu-IDA)富集组氨酸肽段以及质谱检测等过程,首次在肝癌细胞系中鉴定到242个pHis修饰位点及206个pHis修饰蛋白.大约25%的pHis修饰蛋白为首次发现,其中NME1敲低组pHis修饰水平显著下调的蛋白有(Cell adhesion molecule 3,CADM3)、(Cytochrome C,CYCS)、(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及(Phosphofructokinase,PFKM)等近 30个,表明NME1可能通过这些蛋白及代谢酶的组氨酸磷酸化修饰水平的变化影响肿瘤细胞间的黏附及代谢能力.结论:肿瘤细胞中NME1表达水平的变化会影响肿瘤细胞的运动能力,细胞内pHis修饰水平的失调可能全面参与疾病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5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adolescent-onset schizophrenia,AOS)属于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的范畴,是指发病年龄在13~18岁之间的精神分裂症,与成人发病的精神分裂症相比,其症状更不典型,程度更严重,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反应更差,并且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静息态功能MRI(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是一种操作便捷、无创客观且受试者易于配合的MRI技术,它能够从局部和整体反映脑神经元的自发性活动情况,为AOS神经病理学机制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本文从功能分离分析和功能整合分析两方面展开,围绕rs-fMRI在AOS研究中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进一步探索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一定线索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来源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促进宫腔粘连大鼠子宫内膜再生和生育能力恢复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本研究旨在鉴定来源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ADSC-exo),并探索其在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大鼠模型中的治疗潜力.方法:从6-8周龄的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获得腹股沟脂肪组织,并且分离ADSC.而流式细胞术分析用于鉴定ADSC的细胞表面标志物(CD 90、CD105、CD34和CD45)的表达.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外泌体形态,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析外泌体表面标记蛋白(CD63和Alix)的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马松染色分别分析子宫组织的形态和纤维化情况.进行功能测试评估IUA大鼠的妊娠率、着床胚胎数和受孕时间.结果:ADSC-exo呈典型的杯状形态,Alix和CD63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109.5 nm处.在IUA模型中,ADSC-exo能增强整合素β3、LIF和VEGF的表达,并且能促进子宫内膜再生和胶原重塑,及维持正常子宫结构.ADSC-exo可以改善再生子宫内膜容受性.结论:ADSC-exo能促进子宫内膜再生和生育力恢复.本研究的结果提示严重宫腔粘连和不孕症采用ADSC-exo子宫内局部给药治疗是一种潜在的有效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探讨正常口腔黏膜和皮肤组织之间的成纤维细胞亚型构成及功能异同,建立两者间统一的成纤维细胞亚型分类,明确其功能异同,为组织修复和再生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通过整合分别来自口腔黏膜及皮肤的4个单细胞数据库,提取其中的成纤维细胞亚群,使用harmony消除批次效应后,统一流形逼近与投影降维、聚类后将成纤维细胞亚群进行分类,通过基因集富集结果对其功能进行分析.采用R4.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分离得到8个不同功能的成纤维细胞亚群,其功能分别与细胞外基质构成、免疫和收缩相关,在口腔黏膜与皮肤内存在统计学构成比差异.结论:成纤维细胞作为组织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整合分析来自多个部位的正常皮肤组织和口腔黏膜的成纤维细胞转录数据,明确了健康状态下两者之间的亚群构成及功能差异,为提高转录组水平上对口腔黏膜和皮肤稳态和细胞功能的理解提供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基于静息态fMRI的原发性失眠全脑功能连接密度的改变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原发性失眠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大脑静息状态下大脑功能连接密度(FCD)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 8月—2021年12月西电集团医院及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收治的原发性失眠35 例,并招募健康对照组35例.采用FCD分析计算两组的静息态大脑FCD图并进行比较,探讨原发性失眠患者FCD值的变化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失眠严重指数、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原发性失眠患者右侧脑岛、双侧前扣带回、左侧眶额中回、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右侧内侧额上回及双侧丘脑的FCD值明显减低(t<-5.271,P 校正<0.05),而右侧颞上回、双侧颞中回、双侧楔前叶及左侧后扣带回的FCD值明显增加(t>4.379,P 校正<0.05).双侧丘脑(r=-0.620,P<0.001;r=-0.562,P<0.005)及右侧脑岛(r=-0.651,P<0.001)的FCD值与失眠严重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通过FCD观察到原发性失眠患者存在广泛的功能连接异常,该发现从功能整合及功能分离角度解释了慢性失眠背后情绪调节障碍与认知障碍的神经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脑电图技术探讨曲池针刺作用下的脑网络神经动态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基于脑电图技术对曲池针刺作用下的脑网络神经动态特征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针刺曲池,直刺20~25 mm,得气后行捻转泻法60 s,频率60次/min,留针10 min.分别采集受试者针刺前10 min、针刺中60 s、针刺后10 min的脑电图数据,对数据预处理后构建大脑功能网络模型,运用脑网络动态分析、功能连接网络复杂网络分析、神经动态低维方法分析针刺曲池时脑网络的整合和分离功能,反映脑网络神经动态特征.结果 功率谱分析表明,针刺作用下人脑频率信息增强,主要集中在delta频带与alpha频带;时频信号分析表明,针刺作用能够实时调整不同频带信息;动态功能网络分析表明,针刺曲池后,大脑皮层网络功能连接值普遍增强;复杂网络参数分析表明,脑网络聚类系数、局部效率值在针刺中过程较针刺前过程明显提高;低维神经动态轨迹分析表明,针刺时脑网络低维动态轨迹实现了转迁,大脑功能状态发生明显改变,网络吸引子结构也出现变化.结论 针刺曲池即刻效应明显,具有增强脑功能连接、调节大脑功能活动的作用,能够提高大脑的联通性能,增强额叶、顶叶及颞叶的信息沟通,具有调节脑网络活动和脑功能状态特性的功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