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务管理紧密型医联体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紧密型医联体是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效能的重要举措。作者介绍了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牵头构建的业务管理紧密型医联体实践,并分析其运行效果。通过强化医疗、护理、公共卫生、医院感染等业务管理,加强医联体牵头单位专家等资源下沉,慢性病药物延伸至基层,强化医护人员培训,畅通双向转诊通道,探索集约化发展,医联体建设初见成效。医联体同时面临财政投入、医保支付等政策壁垒,建议完善资源投入、医保付费、绩效考核、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等各项配套及制度建设,充分利用医联体牵头单位专家优势资源,探索医养结合,做好医防融合等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RG点数付费对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DRG点数法付费方式对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及平均住院天数的影响,为优化医保支付制度提供参考。方法:从宁波市医疗机构综合监管平台,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宁波市4家三级综合医院肺部、结直肠及甲状腺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的病案首页数据,提取患者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信息;采用结构变动度和中断时间序列分析DRG点数法付费实施(2021年1月)后3种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的次均住院费用、费用结构和平均住院天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共纳入39 708例患者病案首页,其中肺部、结直肠及甲状腺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分别为19 635、6 073和14 000例。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次均住院费用从DRG点数付费实施前的29 662元增至实施后的30 097元( P <0.05),平均住院天数从10.83 d降至9.42 d( P <0.05)。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住院费用构成比最高的是耗材费(35.12%),其次为治疗费(23.52%)。DRG点数付费实施后,药品费构成比下降2.98%,综合医疗服务费、治疗费、检验检查费和耗材费构成比分别增加0.90%、0.23%、0.93%和0.92%;其中,药品费的结构变动度贡献率最大(50.13%),其次为检验检查费(15.59%)和耗材费(15.34%)。经中断时间序列分析,DRG点数法付费实施后,肺部恶性肿瘤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呈缓慢增长趋势( P< 0.05),其他2种恶性肿瘤患者次均住院费用涨势均有所放缓( P>0.05); 3种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下降趋势相对平缓( P >0.05)。 结论:DRG点数法付费实施后,宁波市4家医院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次均住院费用整体增加,但涨势放缓,且费用结构得到一定优化;同时,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得到缩短,变化趋势较平缓。建议在推行DRG点数法付费政策的同时,应重点加强检验检查项目和医用耗材的监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美国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政策分析及启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我国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及医保政策体系经过近年的发展,已初具雏形,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作者通过梳理美国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内涵及模式、医保支付制度演变及医保支付政策内容,提出我国应进一步健全互联网医疗的医保支付政策体系,加强执业医师互联网多点执业管理,发挥商业保险对互联网医疗的推动作用,并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保监管,推动我国互联网医保服务政策发展和管理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DIP支付改革的科室高质量数字化发展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DIP医保支付方式转变对科室数字化运营模式的推动作用,为科室和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探索经验。方法:以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胸外科为研究对象,分析近3年科室运营核心要素指标并评估其发展方向;重点以出院人次、病种难度、初始支付率和每指数单价为监测指标,分别反映胸外科2021年1—6月的规模、能级、医保、控费4个方面的情况,并与全院水平做横向比较。结果:近3年来该科室整体规模扩张与治疗水平发展之间关系较为平衡,但科室的运营战略有待从规模扩张型平稳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具体体现为出院人次规模扩张(32.86%),但病种难度和服务能级同比下降(-12.34%)。低难度的病种指数单价较标准偏离较高,医保支付负向贡献全院,医生个人控费的偏离程度差异较大(0.56,6.33),控费水平相较全市标准中等偏下。该科室应重点关注如"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后的随诊检查"等治疗水平低、指数费用偏高的病种。未来可通过日间诊疗减少成本浪费、释放优质医疗资源。结论:DIP支付方式改革和数字化运营可为医院及科室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科室一方面可做强特色病种,突出现有优势;另一方面可填平补齐,消除劣势。同时医院还可多项制度联动,配合运营控费。医院应细化付费管理单位,逐步重视病种合理控费,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公平论视域的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完善策略探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基本药物制度是国家药物政策基石,在我国已进入深度完善阶段,面临着制度链条环节间长期扣合不足导致的若干问题。作者基于社会制度公平理论视角,通过对基本药物国际内涵演变、制度动态变迁和现存问题的梳理界定,认为现阶段基本药物制度应回溯其公平本质内涵,结合其自身鲜明的内涵定位以及医保制度发展、医疗机构改革实际,从基本药物现阶段的核心问题出发,在病种的契合、支付的衔接、配备使用的适宜、供应保障的贯穿上提出系列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床路径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临床路径是国内外规范医疗行为的重要质量管理工具,也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控制医疗成本的重要手段。笔者综述了国内外临床路径的发展现状,重点总结国外的发展经验,并从制订、实施和评价层面分析我国临床路径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我国应建立完善临床路径的监管和激励机制,加快健全配套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探索新的激励传导模式,以及重视患者参与在临床路径制订和实施中的作用等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临床路径的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云南省临沧市M县医疗卫生共同体改革对医保基金支出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改革后医保基金支出的变化,为深化医共体改革和加强医保基金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云南省临沧市M县2016年至2019年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数据,采用基于间断时间序列的分段回归模型分析医共体改革前后该县医保基金支出的变化情况。结果:改革后县级医院出院人数呈下降趋势,平均每月减少25.996人;次均住院费用、次均住院统筹基金支出和次均门诊统筹基金支出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平均每月增加90.931元、50.014元和1.528元。乡镇卫生院次均住院费用、次均住院统筹基金支出和次均门诊统筹基金支出改革后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平均每月增加31.191元、38.678元和0.085元。医共体外医保基金流向呈持续上升趋势,改革后次均住院统筹基金支出平均每月增长33.005元,次均门诊统筹基金支出平均每月增加4.896元。结论:M县医共体改革后医保基金支出仍需进一步管控,应强化顶层设计和龙头医院引领作用,探索医保总额打包付费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区域信息化平台,规范双向转诊制度和加强监管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创新医疗技术DRG短期支付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我国已进入全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任务阶段,但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制度改革中存在限制创新医疗技术发展的问题。笔者介绍了国际上对创新医疗技术的定义及范围,总结了DRG付费制度下的创新医疗技术短期支付前提条件与支付方式政策;并提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建议,包括明确创新医疗技术的定义,设置额外支付或据实支付准入条件,针对高值创新药品设置专项过渡基金,明确创新医疗技术支付金额,以及制定创新医疗技术支付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保付费制度改革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医保付费制度改革促使医疗服务实现从价格医疗到价值医疗的转变,对推进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至关重要。作者对医保付费制度改革推进医联体建设下的行医与就医秩序进行了探讨:对医疗服务供方而言,医保付费制度改革助力推动更紧密的医联体建设,引导优质资源下沉,助力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强化对医疗行为的监管和考核;对医疗服务需方而言,医联体内差异化的医保报销比例政策,更有利于吸引群众基层首诊,同时患者的就医选择面更广、选择更自由。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建议实行以价值医疗为核心的多种医保支付及绩效制度深化医联体发展,由医保系统与市政补贴协同承担下沉医务人员的薪资补助,借助医保付费工具整合基层碎片式卫生健康业务,并推动各地基于政策指导的医联体医保改革覆盖扩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产科智慧医疗服务体系的应用现状与建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数据驱动的产科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是缓解产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提高服务效率和降低医疗成本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产科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在孕产妇健康监测、健康宣教和远程会诊等方面的应用优势逐渐彰显,能有效改善妊娠结局,提升医疗资源利用率。尽管产科智慧医疗服务在便捷性、可及性和互动性上有较大优势,但面临应用系统不完善、信息安全有待加强、政策体系不健全和区域智慧化程度不均等方面的挑战,需进一步保障母婴安全,促进系统升级,完善政策体系,推进区域均衡布局和完善医保支付制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