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携式呼出气冷凝液采集装置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为满足人呼吸道(尤其下呼吸道)感染快速筛查的需要,研制一种基于自然呼吸方式的便携式呼出气冷凝液(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EBC)采集装置.方法:该装置由制冷单元、散热单元和冷凝单元组成.制冷单元采用TES1-7102型Peltier效应制冷半导体作为制冷元件;散热单元由高导热铝质散热片和高速无刷散热风扇组成;冷凝单元由导冷板和冷凝器组成,其中,导冷板为合金铝薄片,冷凝器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材质为疏水性聚乳酸,具有主、次2级导流槽以及超薄冷凝表面.为验证该装置的性能,进行制冷、导热和冷凝性能分析及人EBC采集和内容物分析.结果:制冷、导热和冷凝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开启制冷后,该装置的冷凝器表面温度与人呼出气的温差可达到冷凝所需温差,且冷凝表面未形成明显热阻,人呼出气在冷凝表面发生气-液相变后可快速形成较大液滴便于采集.人EBC采集及内容物分析结果表明,该装置可实现各个年龄段人群EBC的居家自采集,且采集的EBC样本中白细胞介素、C反应蛋白等炎症相关指标的浓度及pH值与受试者呼吸道感染相关.结论:该装置操作简单,可避免吹气式采集的不适感和唾液污染的风险,在呼吸道感染等相关疾病的快速诊疗和动态监测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立体定向放疗计划验证模体在脑转移瘤HyperArc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StereoPhan(SP)模体与SRS MapCHECK(SMC)半导体矩阵用于脑转移瘤患者HyperArc(HA)计划剂量验证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6例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HA放射治疗的脑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将电离室和SMC半导体矩阵插入SP模体,测量患者的HA验证计划的点剂量与平面剂量,并与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数据对比,平面剂量的γ分析标准取2 mm/3%、2 mm/2%、1 mm/3%和1 mm/2%。结果:16例患者的点剂量平均偏差是1.33%±0.84%,平面剂量γ通过率在2 mm/3%、2 mm/2%的标准下依次为99.72%±0.46%、98.93%±1.32%,在1 mm/3% 、1 mm/2%的标准下依次为98.85%±1.79%、97.13%±3.19%。结论:SP模体与SMC半导体矩阵适合用于开展脑转移瘤患者HA计划的剂量验证工作,在进行点剂量和平面剂量验证时,可以分别采用3%和1 mm/2%的分析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快速精确获取小鼠角膜神经三维图像及其参数的技术方案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快速、精确获取小鼠角膜神经三维(3D)图像及其参数的技术方案。方法:选取SPF级雌性C57BL/6小鼠4只,吸入过量乙醚麻醉后使小鼠安乐死,立即在解剖显微镜下获取具有完整角膜缘的角膜4个,经过常规固定、透膜和抗β-Ⅲ微管蛋白荧光抗体标记后整铺片处理。在高分辨率去卷积显微镜下采用科学互补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探测器捕获图像,通过显微镜系统自携带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3D去卷积运算,Z轴数据平面投影以及自动拼接处理得到完整的角膜神经纤维3D图像。采用交互式显微图像分析软件Imaris的丝状追踪模块中的自动检测模式获得不同区域的角膜神经密度,采用自动路径模式手动指定计算起始点到终止点的神经纤维长度。结果:在去卷积显微镜60倍油镜下,可以观察到角膜缘处呈密集网络状的基质层神经纤维在角膜缘附近进入前弹力层,并发出密集的分枝,形成基底下神经丛。这些神经丛向角膜中心伸展形成密集的神经网络样结构,在角膜顶点汇聚成漩涡状结构。少部分神经纤维丛垂直进入上皮层,并发出许多微小的神经末梢分枝。采用Imaris软件丝状物追踪模块中的自动检测模式自动统计,发现角膜神经末梢密度从角膜缘的(2 488.88±282.84)μm/μm 2逐渐增多至角膜中央的(5 766.66±298.55)μm/μm 2;角膜基质神经纤维密度从角膜缘的(40.99±0.99)μm/μm 2递减至角膜中央的(34.57±1.28)μm/μm 2。通过自动路径模式手动测量发现,角膜缘处基质层神经纤维进入前弹力层约151 μm处开始分枝形成基底下神经丛。 结论:去卷积显微镜系统可以获得整个角膜神经纤维的3D分布,Imaris图像分析软件可以自动、快速统计待测区域角膜神经纤维的不同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尿道半导体激光汽化术与经尿道电凝术治疗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并比较经尿道半导体激光汽化术与经尿道电凝术治疗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诊断为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分别行经尿道半导体激光汽化术和经尿道电凝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总有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半导体激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电凝组( 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电凝组治疗有效率为52.4%(11/21),半导体激光组治疗有效率为85.7%(18/21),半导体激光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电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尿道半导体激光汽化术治疗出血性放射性膀胱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激光在牙周炎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铒激光、钕激光和半导体激光在牙周炎治疗中的应用逐年增多,但目前对激光在牙周炎非手术治疗中的疗效存在争议。本文主要阐述这三类牙科激光在牙周炎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特点和各自的优势,为牙科激光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并为老年人牙周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我国31个城市饮用水氡浓度初步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调查我国城市饮用水氡水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照行政区域采样,选择我国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采集市政供水管网末梢水样品406份,基于RAD7 H 2O测量装置,采取闭合回路液—气平衡法,利用抓取模式,通过半导体探测器探测气体回路中氡浓度,经过4个循环周期,推算饮用水氡浓度。 结果:31个城市饮用水中氡浓度算数均值为(4.92±9.44)Bq/L,几何均值为(0.71±7.77)Bq/L,范围为小于探测下限(LLD)~43.15 Bq/L。406份样品中,约84.2%的样品氡浓度小于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推荐的饮用水氡浓度限值11.1 Bq/L。所有样品水氡浓度均低于欧盟推荐的饮用水氡浓度参考值100 Bq/L。结论:我国城市饮用水氡浓度呈现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地区较高,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较低的趋势,影响因素主要与地质结构、水源类型密切相关。与国际相比,我国城市饮用水氡浓度总体较低,处于安全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980nm半导体激光治疗阴囊血管角化瘤的安全性和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阴囊血管角化瘤又称Fordyce血管角化瘤,多发生于老年男性,常因结节出血就诊。本研究对8例阴囊血管角化瘤患者行980nm半导体激光治疗,所有手术均在局麻下顺利完成,无明显并发症,局部症状均明显好转。结果显示,980nm半导体激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阴囊血管角化瘤治疗的可选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半导体激光原位开窗重建弓上血管腔内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原位开窗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6月至2020年1月应用半导体激光原位开窗治疗的68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45例,女23例,年龄(52±14)岁。评估技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6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2.6%(63/68),63例患者原位开窗成功并行支架置入,仅有5例因弓型复杂开窗失败,其中3例行烟囱支架置入,2例行人工血管转流。围手术期1例患者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4例患者术后出现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症状,其余患者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CT血管造影随访提示夹层原发破口完全封闭,主体及分支支架通畅,8例(8.8%)出现Ⅰ型内漏,5例行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3例随访观察。结论:半导体激光原位开窗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及安全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940 nm激光联合普萘洛尔在伴供血血管婴幼儿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940 nm激光联合口服普萘洛尔在治疗伴供血血管婴幼儿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整形外科对22例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无效的婴幼儿血管瘤患儿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患儿男7例,女15例,年龄4~35个月,平均13.1个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对其中血管瘤瘤体具有明确供血血管的21例患儿,应用940 nm半导体激光进行供血血管阻断治疗,术后继续给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瘤体大小及血流信号判断血管瘤瘤体的消退情况。结果:在血管瘤瘤体具有供血血管的21例患儿中,19例行1次940 nm半导体激光阻断治疗后瘤体逐渐消退,有效率为90.5%,2例患儿行2次阻断治疗后瘤体消退。结论:伴有明确供血血管的婴幼儿血管瘤对普萘洛尔的治疗反应往往不佳,应用940 nm半导体激光对供血血管进行阻断,可有效促进血管瘤的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下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适应证、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适应证、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14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9例。中位年龄75.5(44~84)岁。就诊原因为血尿11例,腰痛2例,无症状1例。5例既往有膀胱癌病史,1例有对侧肾盂癌病史。孤立肾4例,肾功能不全3例,双侧肾盂癌1例,因一般状态差(美国麻醉医生协会评分≥3分)无法耐受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4例,术前病理诊断为低级别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要求行保肾治疗者2例。14例共15侧肿瘤,肿瘤主体位置位于肾盂6侧、上盏4侧、中盏3侧、下盏2侧。肿瘤直径中位值2.0(0.8~4.0)cm。患者术前经CT/CTU、MRI以及尿脱落细胞学或病理活检确诊为尿路上皮癌。本组14例共15侧手术。13侧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扩张,建立F24标准通道,在肾镜下采用1470半导体激光(60~80W)或铥激光(15~20W)汽化消融肿瘤组织,必要时电凝止血;2侧经尿道置入输尿管软镜,镜下采用200μm钬激光光纤行肿瘤消融,并使用钕激光止血。肿瘤汽化消融范围包括肿瘤周围0.5~1.0 cm正常肾盂黏膜,深至肾窦脂肪层,必要时汽化消融结束后基底部再次取活检。结果:本组15侧手术均顺利完成,中位手术时间51.7(39~115)min,术中出血量20.0(2~50)ml。术后5例发生并发症,1例为发热(体温>38.5℃);4例为出血需输血(术后血红蛋白<70 g/L),输2~4 U悬浮红细胞,无需肾动脉栓塞患者。病理诊断均为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为高级别6侧,低级别9侧;病理分期T a期8侧,T 1期5侧,T 2期2侧。中位随访31(11~70)个月,10例术后出现复发,复发中位时间11.3(4~41)个月。4例复发后行保守治疗,包括免疫治疗加放疗1例,全身化疗1例,等待观察2例;3例复发后再次行内镜下治疗,包括经皮肾镜下肿瘤激光消融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1例,术后随访均存活;3例复发后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术后随访2例死亡,1例存活。随访中共6例死亡,死亡中位时间为术后21(11~33)个月,其中5例为肿瘤特异性死亡,1例死于胃穿孔。随访期内中位无瘤生存期为11(4~41)个月,2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78.6%,其中高级别患者为50.0%,低级别患者为100.0%。 结论:对于分期较早(≤T 2期)且不能耐受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孤立肾、肾功能不全或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患者,内镜下治疗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尤其对于低级别非浸润性患者可取得较好效果,但患者必须有良好的依从性,术后需定期行影像学、内镜或尿脱落细胞学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