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管性血友病实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血管性血友病(VW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但其诊断实验和分型流程复杂,国内大部分实验室并未普遍开展,仅有极少数医院能够对VWD进行精准诊断和分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内血栓与止血领域临床及实验室专家总结了国内所建立的VWD诊断和分型体系临床应用结果,并结合国际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形成了本诊断共识。本共识详细介绍了VWD出血评分工具、筛查实验、诊断实验、分型实验和基因检测的原理及适用范围,对诊断过程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加以评价和建议。冀在诊断VWD时,不同单位可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合理选择相关诊断和分型实验,提高国内该病的诊断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7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PH 1型)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PH 1型患者中,男4例,女3例;起病年龄26~42岁(平均32.1岁),诊断年龄28~51岁(平均40.6岁)。7例患者均以肾结石起病,3例患者起病时发现肾功能不全,其中2例患者发现时即进行血液透析。就诊时的症状包括骨痛7例,关节疼痛或关节畸形5例,乏力5例,低血压3例,皮下结节2例。4例患者有家族史。7例患者血红蛋白60~114 g/L,白蛋白16.5~32.1 g/L,D-二聚体 2 230~12 781 μg/L。7例患者已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行透析年龄26~50岁(平均37.7岁),自起病至进入透析时长为0~20年(平均5.6年)。5例患者反复发生透析通路功能不良。3例患者在明确诊断前行肾移植,移植肾均因草酸盐沉积而失去功能。随访4~38个月(平均14.43个月),死亡1例。7例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可见骨骼病变、双侧肾脏多发结石和肾钙质沉着表现。6例患者检出AGXT基因突变,其中复合杂合变异4例,单纯纯合变异2例。变异位点为c.823-824dup.AG(p.S275Rfs*38)(exon 8)、c.815-816ins.GA(p.S275Rfs*38)(exon 8)、c.595G>A(p.G199S)(exon5)、c.32C>G(p.P11R)(exon1)、c.638C>T(p.A213V)(exon 6);经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会分级判定2个位点为可能致病变异,7个位点为致病变异,1个位点为意义未明。4例患者行组织活检,病理均表现出大量草酸盐沉积。PH 1型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深入理解PH 1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早诊断早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子诊断技术在遗传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及问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遗传代谢性疾病(IMD)又称先天性代谢缺陷,从发病率来看IMD属于罕见病,虽单一病种发生率均较低,但作为一类疾病的群体患病率较高。迄今发现的IMD疾病有700多种,并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提高而逐步增加。由于IMD受累基因多,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且不具有特异性,对IMD的准确诊断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本文就IMD发生的分子基础、疾病诊断思路、检测手段及其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包括近1 000种表型不同的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在近30年中取得很多重大进展,我国皮肤科专家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基因检测现已成为明确诊断的常规手段,发现和探明新型和重要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的机会在逐渐减少,本领域研究的重心将逐步过渡到非经典的遗传性皮肤病及基因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基因相关全面发育落后和智力障碍的遗传学研究及预防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全面发育落后和智力障碍(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intellectual disability,GDD/ID)是一大类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GDD/ID全球患病率1%~3%,预计累及1.5亿患者,是全球儿童主要致残原因之一。GDD/ID病因复杂,涉及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异质性强,常共患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多种精神行为障碍。得益于遗传学检测手段的进展,单基因所致的GDD/ID一直是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热点之一,且相关的预防措施也值得广泛关注。本文对单基因GDD/ID的遗传研究和预防进展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慢性肉芽肿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肉芽肿病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或常染色体遗传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主要表现为反复感染、炎症反应性失调所致肉芽肿形成及其他炎症性疾病等,检测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可筛查本病,基因序列分析可明确致病基因。现综述基因治疗的最新研究,同时总结慢性肉芽肿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常规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法,以加强临床医师对慢性肉芽肿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孕晚期介入性产前诊断的指征和妊娠结局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孕晚期介入性产前诊断的指征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孕晚期介入性产前诊断的共121例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产前诊断指征的不同采用不同遗传学诊断方法。对孕晚期介入性产前诊断的指征、结果、术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随访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21例于孕晚期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的病例中,行羊膜腔穿刺107例,脐血穿刺7例,同时行羊膜腔穿刺及脐血穿刺7例(其中1例同时行胎儿胸腔穿刺)。孕中晚期新发的超声异常为主要产前诊断指征,占99.2%(120/121),其中四肢长骨短小和胎儿生长受限分别占超声指标异常病例的25.0%(30/120)和20.0%(24/120)。通过介入性产前诊断明确胎儿患有遗传性或先天性疾病20例,检出率为16.5%(20/121),其中9例软骨发育不全,5例致病性拷贝数变异,1例软骨发育不全合并致病性拷贝数变异,1例18-三体,1例47,XXX,1例12p四体嵌合体,1例 WTX基因c.1072(exon2)C>T p.R358X新发杂合变异,1例胎儿低蛋白血症。另检出临床意义未明的拷贝数变异6例,检出率为5.0%(6/121)。20例介入性产前诊断明确患遗传性或先天性疾病的病例中,15例引产终止妊娠,2例于产前诊断结果回报前早产,1例于产前诊断结果回报前足月剖宫产分娩,2例继续妊娠。6例存在临床意义未明的拷贝数变异病例中1例引产终止妊娠,5例继续妊娠。121例病例中,仅1例(0.8%)于羊膜腔穿刺术后2 d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对105例新生儿进行随访,发现2例孕晚期介入性产前诊断未见异常的病例生后全外显子组测序提示为单基因遗传病;12p四体嵌合体患儿发育迟缓; WTX基因变异患儿出生当日死亡;其余新生儿目前均发育正常。 结论:孕晚期介入性产前诊断有助于严重遗传病和出生缺陷胎儿的产前检出,具有较高安全性;产前全外显子组测序的合理应用有望进一步降低孕期单基因遗传病的漏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合并不孕症患者的基因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HFⅤD)合并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基因突变致病机制,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37岁HFⅤD合并不孕症患者为先证者。对本例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凝血功能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止血和血栓遗传性疾病相关基因的二代基因测序(NGS)。本研究对本例先证者随访截至2020年6月30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本例先证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此外,以"凝血因子Ⅴ缺乏""活化蛋白C抵抗""factor Ⅴdeficiency""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HFⅤD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7月31日。总结与本研究先证者相关的F5基因、PROC基因突变类型,以及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等。本研究取得先证者及其父母知情同意,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并经江苏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准文号:2020-QT-13)。结果:对本例先证者的研究结果如下。①病史采集:因凝血功能异常合并不孕症于2019年4月至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就诊,其婚后正常性生活11年未孕,平素无明显出血症状。其父母均无出血症状。②实验室检查结果: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Ⅴ∶C、蛋白C活性分别为34.2 s、15.7 s、21.1%和60.7%,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其父、母FⅤ∶C分别为36.1%和29.8%。③NGS检测结果显示,存在2个F5基因杂合突变,分别为10号外显子剪接突变c.1611+2T>C和13号外显子错义突变c.2032A>G,以及1个2号染色体PROC基因9号外显子区域杂合突变c.970G>A。最终,本例先证者被诊断为HFⅤD合并不孕症。鉴于先证者及其父母无出血病史,遂对其HFⅤD未予特殊治疗。截至随访结束,先证者一般情况尚可。本研究文献复习显示,15篇文献纳入研究的82例HFⅤD患者发生F5基因突变,并且主要发生在5、8、10、13、14、15、17、23号外显子,其中以13号外显子最常被累及。本例及文献报道的HFⅤD患者的临床出血症状与FⅤ∶C水平、F5基因突变位点及类型无明显相关性。关于PROC基因突变的报道亦较常见,但是未见单纯蛋白C缺乏引起不孕症的报道。结论:本研究发现1个HFⅤD的新F5基因突变位点。F5基因杂合突变多导致HFⅤD患者FⅤ∶C轻度下降,患者通常无明显的出血表现,无需针对HFⅤD进行特殊治疗。但是,该结论仅限于对单一病例的临床分析,尚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基因免疫性疾病靶向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基因测序在遗传性疾病精准诊断中的应用和发展,迄今发现430种不同的基因缺陷均可导致单基因免疫性疾病。虽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基因治疗已成为部分单基因免疫性疾病根治手段,但免疫调节药物治疗仍是多数单基因免疫性疾病的首选方案。免疫调节药物的合理应用仍是此类疾病的临床难点,本文将联合常见单基因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和免疫学发病机制阐述此类疾病的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Wolfram-like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与经典的常染色体隐性Wolfram综合征不同,Wolfram-like综合征是一种由WFS1基因单个杂合变异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疾病。本例7岁男性儿童因体检时发现视力无法矫正来眼科就诊。患儿自幼听力差,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眼科检查发现双眼视神经萎缩,其中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可见WFS1基因单一变异所特有的双眼外网状层增厚且结构异常分层。进一步行基因检测,患者WFS1基因单个杂合错义变异c.2051C>T(p.A684V),父母均未携带该变异,最终诊断为Wolfram-like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