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增加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照组接受假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人类白细胞抗原-DR (HLA-DR)水平,用红外热成像系统评定双侧上肢感兴趣区(ROI)温度差异,记录上肢Fugl-Meyer量表(FMA-UE)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双侧手部肿胀程度。结果: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 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HLA-DR[(36.91±4.19)%]、双上肢ROI温度差值[(0.43±0.24)℃]、FMA-UE评分[(38.76±5.13)分]、VAS评分[(2.88±1.34)分]、肿胀程度[(29.76±8.42)ml]改善较为优异( P<0.05)。 结论: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炎症反应,抑制交感神经过度亢进,提高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和单核细胞HLA-DR在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细菌感染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一旦发生则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可并发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及免疫评估均可降低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死亡率。目前检测手段均存在一些缺陷,急需寻找敏感且可靠的早期诊断以及评估预后的指标。CD64通常在中性粒细胞表面低表达,随着病理因子或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其表达显著上调。单核细胞表达的人类白细胞抗原DR(human leukocyte antigen-DR,HLA-DR)可以提示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因此,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和单核细胞HLA-DR可作为细菌感染及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文章将对二者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新生儿细菌感染、脓毒症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核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表达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期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天津市南开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和体检健康者共37例,根据临床症状及感染指标分为对照组(15例)、急性期组(临床治疗干预前,22例)和稳定期组(临床干预后,16例)。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14 +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并与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CD3 + T细胞百分比、CD3 +CD4 + T细胞百分比、CD3 +CD8 + T细胞百分比和CD4 +/CD8 +等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组患者外周静脉血CD14 +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降低( P<0.05)。与急性期组比较,稳定期组患者外周静脉血CD14 +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升高( P<0.05),CRP的水平降低( P<0.05),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均 P<0.05),CD3 +CD4 + T细胞百分比、CD4 +/CD8 +增加(均 P<0.05),CD3 + T细胞百分比、CD3 +CD8 + T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均 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急性期组患者外周静脉血CD14 +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与CRP呈负相关,与CD3 +CD4 + T细胞百分比和CD4 +/CD8 +呈正相关。 结论:AECOPD患者CD14 +单核细胞HLA-DR表达水平降低,可作为评估患者免疫状态的辅助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伴多器官衰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乌司他丁对脓毒症伴多器官衰竭血清中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03~2017-03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脓毒症伴多器官衰竭患者157例,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免疫功能指标、心功能指标、PCT、CRP、过氧化脂质(LPO)及单核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位点(HLA-DR)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CT、CRP、LPO、BNP、HLA-DR、LVEF水平分别为(9.75 3.64) ng/mL、(9.11±3.91) mg/L、(4.10±1.69) EU/mL、(285.55±87.79) pg/mL、(26.94±4.02)%、(66.87±5.28)%;对照组分别为(9.87±3.55)ng/mL、(13.97 ±4.87) mg/L、(8.11 ±2.14) EU/mL、(311.01 ±95.25) pg/mL、(20.68 ±3.22)%、(55.48±6.34)%;两组患者治疗后CRP、LPO、BNP、HLA-DR、LVE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1个月内病死率为18.29%,对照组为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辅助治疗脓毒症伴多器官衰竭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心功能,调节免疫指标水平,降低患者血清CRP和LPO水平,减少近期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DR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DR (HLA-DR) 的表达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的发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患者57例, 上呼吸机后采集静脉血检测单核细胞HLA-DR、白细胞计数 (WBC) 、C-反应蛋白 (CRP) 、降钙素原 (PCT);采集VAP患者24 h内的最差参数进行APACHEⅡ评分, 观察追踪至第28 d, 根据其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分析2组各参数差异, 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单核细胞HLA-DR与VAP发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VAP患者组的HLA-DR/CD14+水平为 (48.21±4.278) %, 明显低于对照组 (64.49±6.019) %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单核细胞HLA-DR与患者患VAP的危险性呈负相关 (OR=0.976, 95%CI:0.9530.999), 即HLA-DR每增加一个单位, 患者患VAP的风险下降2.4%.结论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表达水平对判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参附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对脓毒血症患者PCT、NT-proBNP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对脓毒血症患者降钙素原(PCT)、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炎症因子、NT-proBNP及PCT水平变化,并进行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以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PCT和NT-proBNP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单核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位点(HLA-DR)水平比治疗前提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2%,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5.56%(P< 0.05).对照组出现疑似药物不良反应3例(6.67%),观察组出现疑似药物不良反应2例(4.4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脓毒血症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提升免疫力,同时降低NT-proBNP及PCT水平,提升HLA-DR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衰老对单核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应用抗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HLA-Ⅱ类抗原)非多态性单克隆抗体,以ABC染色方法检测62例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HLA-Ⅱ类抗原(DR、DQ)表达。结果发现老年组较青中年组DR、DQ阳性单核细胞百分比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意义(P分别<0.005及0.01)。受检者性别与DR、DQ阳性细胞百分比无关。老年组中每天坚持锻炼者可维持较高的DR、DQ阳性单核细胞数百分比。相当于青中年组水平。实验表明衰老对单核细胞表面HLA-Ⅱ类抗原表达有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HLA-DR/CD14+的表达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感染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CD.+T淋巴细胞(HLA-DR/CD14+)的表达变化.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根据有无继发感染,将患者分为SAP继发感染组(33例)和SAP非感染组(47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入组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检测单核细胞表面HLA-DR/CD.+的表达情况;采用细胞表面抗原标记法检测Th1、Th2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反应(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结果 SAP继发感染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HLA-DR/CD.+表达<30%患者例数显著高于SAP非感染组(P<0.05);SAP继发感染组和SAP非感染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HLA-DR/CD.+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SAP继发感染组和SAP非感染组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HLA-DR/CD14+表达水平均上升(P<0.05);SAP继发感染组和SAP非感染组患者Th1/Th2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SAP继发感染组和SAP非感染组的Th1/Th2比值均上升(P<0.05);SAP继发感染组和SAP非感染组患者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SAP继发感染组和SAP非感染组患者IL-6水平均下降(P<0.05).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患者体内存在免疫抑制,动态监测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HLA-DR/CD14+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判断是否继发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血清PCT、HLA-DR水平对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单核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水平对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急性脑卒中发病后24 h内入院病人83例,根据7 d内是否发生SAP分为SAP组与非SAP组,收集所有病人入院时及入院7 d后血清PCT、HLA-DR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CT、HLA-DR的诊断价值,同时计算两项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83例急性脑卒中病人中26例发生SAP;入院时,SAP组病人血清PCT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占比、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非SAP组(P<0.05),HLA-DR、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SAP组(P<0.05),两组单核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CT和HLA-DR水平与SA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PCT、HLA-DR、PCT+HLA-DR预测SAP的AUC分别为0.809、0.789、0.861,PCT、HLA-DR的截断值分别为4.78μg/L和68.31%,PCT+HLA-DR联合预测的AUC值高于PCT、HLA-DR单项预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水平升高与HLA-DR降低均与脑卒中病人发生SAP有关,PCT、HLA-DR水平联合检测对预测SAP发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阑尾炎穿孔术后切口感染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HLA-DR/CD14水平及其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阑尾炎穿孔术后切口感染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CD14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杭州市儿童医院行腹腔镜术治疗术后切口感染阑尾炎穿孔患儿38例(感染组)和同期采取相同术式治疗术后无感染的阑尾炎穿孔患儿114例(无感染组)为研究对象,分析切口感染微生物特征,流式细胞法检测术前和术后1、3、5 d时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表面HLA-DR/CD14变化情况并分析对阑尾炎穿孔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感染组患儿切口分泌物培养分离病原菌4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4株占69.39%,革兰阳性菌15株30.61%,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组患儿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长于无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儿术后1 d、3 d和5 d PB-MC表面HLA-DR/CD14水平均低于无感染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1 d、3 d和5 d PBMC表面HLA-DR/CD14水平均高于其术前(P<0.05);术后1 d、3 d和5 d PBMC表面HLA-DR/CD14水平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3、0.754、0.749.结论 阑尾炎穿孔术后切口感染患儿的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术后PBMC表面HLA-DR/CD14水平较术前水平升高,术后1 d的PBMC表面HLA-DR/CD14水平对患儿术后切口感染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