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VF/ICSI促排卵周期经阴道取卵联合经腹部取卵1例病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提高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 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IVF/ICSI-ET)周期中经阴道获卵困难患者的取卵技巧,以降低IVF/ICSI周期取消率。 方法:报道1例IVF/ICSI周期中经阴道取卵联合经腹部取卵的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因男方因素行ICSI助孕的不孕患者在促排卵过程中阴道超声监测反复未探及右侧卵巢,使用促性腺激素第5日后出现右下腹腹痛。结合既往阑尾切除手术史,考虑存在因盆腔粘连所致卵巢位置高,并随后经腹部超声予以证实。取卵术式采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联合经腹部穿刺取卵,左右卵巢分别获得成熟卵子各2枚,ICSI授精后最终获胚4枚,移植后生化妊娠。结论:经腹部超声引导下取卵,相对安全、有效,可以获得和常规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取卵类似的临床结局;对于经阴道取卵困难的IVF/ICSI女性,可以尝试选择经腹部超声取卵。在IVF/ICSI周期中,需要提高病史询问、进周期前评估和促排卵监测、取卵及胚胎移植等各关键环节的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精子表型、致病基因及辅助生殖治疗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临床表型、精子形态特征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效率。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与遗传中心就诊的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采集外周血进行遗传学检测,全外显子测序挖掘致病基因,并对精液常规、精子形态及超微结构进行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了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联合人工卵子激活(artificial oocyte activation,AOA)治疗。选取同日取卵的行常规ICSI周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并采用时差动态监测系统监测发育全程动态参数,分析2组受精及胚胎发育效率、发育动力学参数及临床治疗结局。结果: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4例,对照组9例。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均合并精子活力低下、精子DNA碎片率升高,精子形态及顶体荧光染色均显示头部呈小圆形伴顶体区缺失;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圆头精子头部顶体完全缺失且多见核质松散、空泡化等异常,颈部线粒体鞘数量减少且排列杂乱,鞭毛轴丝“9+2”结构多见异常。4例患者中1例为 DPY19L2基因纯合缺失,1例为 DPY19L2基因新发纯合移码变异。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受精率、双原核受精率、第3天优质胚胎率、第6天囊胚形成率、第6天优质囊胚形成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完全型圆头精子症组胚胎发育早期时间参数第二极体释放时间、原核消失时间,2至6-细胞各时期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胚胎分裂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例完全性圆头精子症患者中,2例新鲜胚胎移植各活产健康男婴1名,2例解冻周期移植活产健康男婴、女婴各1名。 结论:完全型圆头精子症患者精子形态学异常表型特征明显,ICSI联合AOA是有效的辅助生殖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全身麻醉下卵巢穿刺取卵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筛选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全身麻醉下卵巢穿刺取卵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2020年11月至12月本院生殖医学中心全身麻醉下取卵术的IVF-ET患者病历资料,确定发生PONV患者52例(PONV组),选取未发生PONV患者252例作为对照组(C组)。对可疑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PONV的影响因素。结果:与C组比较,PONV组患者取卵数、麻醉时间、PONV和/或晕动病史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取卵数多、麻醉时间长和PONV和/或晕动病史比率高是PONV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取卵数多、麻醉时间长和PONV和/或晕动病史比率高是IVF-ET患者全身麻醉下取卵术PONV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波塞冬标准的卵巢低反应人群胚胎非整倍体率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波塞冬标准分析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人群的胚胎非整倍体率,探究卵巢储备评估指标对卵子质量的预测价值。方法:基于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生殖遗传科行胚胎移植前非整倍体筛查(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aneuploidies,PGT-A)助孕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年龄和卵巢储备水平参照波塞冬标准分为POR 1组,即非高龄非预期POR组[年龄<35岁,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1.2 μg/L,获卵数≤9枚,258个周期];POR 2组,即高龄非预期POR组(年龄≥35岁,AMH≥1.2 μg/L,获卵数≤9枚,397个周期);POR 3组,即非高龄低储备组(年龄<35岁,AMH<1.2 μg/L,获卵数≤9 枚,99个周期);POR 4组,即高龄低储备组(年龄≥35岁,AMH<1.2 μg/L,获卵数≤9 枚,377个周期)。以年龄为匹配因素,选取卵巢储备及卵巢反应均正常女性设立非POR组作为对照(非POR 1组、非POR 2组、非POR 3组和非POR 4组,AMH≥1.2 μg/L,获卵数>9枚)。根据各组样本量差异,对非高龄组进行1∶2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POR 1组比非POR 1组;POR 3组比非POR 3组),高龄组进行1∶1 PSM(POR 2组比非POR 2组;POR 4组比非POR 4组)。胚胎整倍体率和非整倍体率作为主要观察指标,获卵数、MⅡ(成熟卵子)数、双原核(two pronuclei,2PN)数、检测囊胚数、胚胎整倍体数、非整倍体数、嵌合体胚胎数/率作为次要观察指标。结果:POR 1~4组的获卵数[7.0(6.0,9.0)枚、7.0(5.0,8.0)枚、6.0(4.0,9.0)枚和5.0(3.0,7.0)枚]和检测囊胚数[3.0(2.0,4.0)枚、2.0(1.0,3.0)枚、3.0(2.0,4.0)枚和2.0(1.0,3.0)枚]均显著少于同龄非POR 1~4组[获卵数:16.0(13.0,20.0)枚、14.0(11.0,17.0)枚、16.0(13.0,20.0)枚、13.0(11.0,17.0)枚,均 P<0.001;检测囊胚数:4.0(3.0,6.0)枚、3.0(2.0,5.0)枚、4.0(3.0,6.0)枚、3.0(2.0,5.0)枚,均 P<0.001]。非POR 4组在校正重复取卵周期、PGT-A指征、促排卵方案和促性腺激素用量后,POR 4组胚胎非整倍体率显著高于非POR 4组( OR=1.252,95% CI:1.053~1.488, P=0.011),POR 1组、2组、3组患者与相应的非POR 1、2、3组相比,胚胎非整倍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高龄(≥35岁)女性卵巢储备异常降低不仅减少了获卵数,而且因影响卵子质量进而导致胚胎整倍体率下降、非整倍体率上升;而非高龄(<35岁)女性卵巢储备降低主要影响获卵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第三代测序技术在ATR-X综合征家系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第三代测序技术在染色体微重复相关ATR-X综合征家系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22年10月就诊于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辅助生殖中心的1例生育过疑似ATR-X综合征患儿的家系为研究对象。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检测女方携带Xq21.1区域550 kb临床意义不明确的杂合微重复,该重复累及 ATRX基因部分序列。采用第三代长读长测序技术对女方基因组序列进行检测,确定上述重复插入基因组的物理位置,明确该重复的致病性,并获得与上述微重复连锁遗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单倍型。夫妻双方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助孕。挑选1枚不携带致病性微重复的整倍体胚胎移植,于孕中期羊水穿刺后进行产前诊断,验证是否与PGT结果一致,跟踪随访胎儿出生后情况。 结果:第三代长读长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女方携带的Xq21.1微重复插入至基因组chrX:76804463-76804464(GRCh37/hg19),为 ATRX基因内串联重复,预测可能导致ATRX蛋白正常功能受损。该家系经PGT治疗,获得27枚卵子,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受精后成功养成13枚囊胚。囊胚活检细胞经遗传学检测显示,2枚胚胎为不携带上述致病微重复的整倍体胚胎。冻融胚胎移植1枚正常胚胎,成功妊娠,孕17周羊水穿刺检测结果未见异常,2023年11月孕39 +5周顺产娩一女活婴,体健。 结论:第三代测序技术凭借其长读长的特点,对临床意义不明确微重复进行PGT检测时有显著优势,不仅能够明确微重复插入基因组的位置,判断其致病性,还能够获得与目标变异连锁遗传的SNP单倍型,为后续胚胎检测做准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食盐摄入水平对辅助生殖技术女性首次移植周期助孕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食盐摄入水平对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女性首次移植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期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助孕首次移植周期的163例患者的资料。点尿法近似估算患者的24 h钠盐摄入量,并以其第25和第75百分位数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低盐组(≤9.21 g, n=41)、中盐组(9.22~13.31 g, n=81)和高盐组(≥13.32 g, n=41)。分析比较各组间控制性促排卵指标及移植后临床结局。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结局。 结果:高盐组患者的MⅡ卵率[72.7%(410/564)]、优质胚胎率[42.1%(109/259)]低于低盐组患者[82.5%(461/559),52.4%(154/294),均 P<0.05],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48)。中盐组患者其双原核卵裂率[99.1%(568/573)]高于低盐组患者[96.1%(294/306), P<0.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中盐组的临床妊娠率( OR=0.520,95% CI:0.221~1.221, P=0.133)、早期流产率( OR=1.226,95% CI:0.219~6.851, P=0.817)、活产率( OR=0.730,95% CI:0.323~1.647, P=0.448)及高盐组的临床妊娠率( OR=0.659,95% CI:0.246~1.762, P=0.406)、早期流产率( OR=1.080,95% CI:0.162~7.180, P=0.937)、活产率( OR=1.012,95% CI:0.396~2.588, P=0.980)与低盐组相比,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高食盐摄入水平并不影响首次助孕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结局,但对卵子成熟、正常卵裂及优质胚胎形成有不利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孕激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不孕症的发生率高达30%~50%,常见的病因包括输卵管及盆腔因素、内分泌紊乱、卵子质量异常、炎症、免疫失调以及子宫内膜容受性低下。近年来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孕激素抵抗与容受性低下密切相关,EMS患者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下降、PRA/PRB失调、孕激素下游信号通路的多个分子表达异常、PR表观遗传学改变以及子宫内膜慢性炎症等因素造成子宫内膜对孕激素反应低下,导致孕激素诱导的基因表达下降、雌孕激素调节的内膜容受性相关蛋白表达低下、子宫内膜结构改变、蜕膜化不足等,最终胚胎着床失败。本文对EMS患者子宫内膜孕激素抵抗的发生机制及作用效应进行详细综述,以期为探索改善EM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从受精卵到囊胚期胚胎在体外培养发育过程中的乳酸代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是将精子和卵子在体外受精结合,并在体外进行胚胎培养发育至卵裂期或囊胚期胚胎,再移植到子宫内的过程。通常把受精卵到着床前囊胚期的发育过程称之为“胚胎着床前发育”。一般认为,人的胚胎着床前发育是靠卵母细胞蓄积的蛋白和mRNA发育至8-细胞期,然后开始激活胚胎自体基因进一步发育到囊胚期。由此可见,IVF技术治疗不孕不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着床前胚胎体外培养。体外培养液的成分会直接影响着床前胚胎发育和临床治疗结局。其中,乳酸可能在受精卵早期分裂发育过程中起了相对重要作用。本文对受精卵到囊胚期胚胎着床前体外培养液的发展过程和培养液中的乳酸成分对胚胎着床前发育的影响进行概述。同时,对培养液中乳酸成分来源的乳酸盐原料进行简单的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波塞冬标准低预后患者的累积活产率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波塞冬标准分组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累积活产率。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在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期间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低预后人群资料,随访时间至少1年。经严格排除标准后,共4120个新鲜完整周期纳入分析。这些患者按波塞冬标准分为4组:A组 (年龄<35岁,窦卵泡数≥5枚,前次标准刺激获卵数≤9枚)共1092例,B组(年龄≥35岁,窦卵泡数≥5枚,前次标准刺激获卵数≤9)共480例,C组(年龄<35岁,窦卵泡数<5枚)共1132例,D组(年龄≥35岁,窦卵泡数<5枚)共1416例。比较各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胚胎发育及累积活产率等。结果:卵子输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组(149.47%)、D组(112.06%)、B组(85.39%)、A组 (81.8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0 1)。无可移植胚胎率由高到低依次为D组(19.49%)、C组(15.37%)、B组(11.88%)、A组(10.9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0 1)。累积活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组(48.81%)、C组(35.07%)、B组(26.46%)及D组(14.5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0 1)。 结论:波塞冬标准分组方法可以预测患者的累积活产率。年轻卵巢储备好的人群最高,年轻卵巢储备差的人群次之,高龄卵巢储备好的人群第三,高龄卵巢储备差的人群最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yclin B家族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过程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经历两次停滞与恢复,而对细胞周期停滞与恢复的调控直接影响单倍体卵子的形成。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中,由细胞周期蛋白B(Cyclin B)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组成的复合物可以激活或抑制下游相关分子,Cyclin B的含量周期性变化可控制卵母细胞维持在该时期或进入下一时期,调控减数分裂的进程。传统观念认为,Cyclin B1是调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的核心细胞周期蛋白,但近来的多项实验结果证明,Cyclin B2和Cyclin B3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调控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将围绕Cyclin B蛋白家族成员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