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外冲击波对腰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60例。2组患者均采用压痛点注射镇痛液治疗,观察组在压痛点注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体外冲击波治疗,压痛点注射和体外冲击波均每周1次,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软组织张力(软组织位移距离)、疼痛程度[目测类比法(VAS)]、压力痛阈[压力痛阈测试(PPT)]以及功能障碍程度评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软组织位移距离值、VAS评分、PPT值和DO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软组织位移距离值(包括施加1 kg和施加2 kg时的位移距离)、VAS评分、PPT值和DOI评分分别为施加1 kg(6.53±1.18)mm、施加2 kg(5.57±0.90)mm、(2.35±0.94)分、(63.48±14.35)N、(10.23±3.4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压痛点注射的基础上增加体外冲击波,可显著增强腰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腰部的软组织张力,缓解疼痛程度,提高压力痛阈,改善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芳樟醇对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通路的影响及其缓解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高敏感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芳樟醇通过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TRPV1)通路对中枢及外周神经的影响,以及其缓解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高敏感的作用。方法:选择36只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级雌性Sprague-Dawley(SD)新生幼鼠,其中30只用于行为学实验,6只用于电生理实验。行为学实验:将30只SD新生幼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结直肠内注射0.2 mL 0.9%氯化钠溶液),新生期结肠炎性刺激(NCI)组(结直肠内注射0.2 mL 0.5%的乙酸溶液),以及芳樟醇20、50、100 mg/kg组(NCI造模成功后,在5周龄时分别予以芳樟醇20、50、100 mg/kg灌胃);在6周龄时,通过结肠扩张试验评估各组大鼠的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和痛阈压力值(AWR评分为3分时的充气压力值);在行为学观察结束后1 h,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结直肠黏膜和脊髓中的TRPV1蛋白质表达水平。电生理实验:采用6~7周龄雌性SD大鼠制作离体脊髓横切片,每只大鼠随机选取5~8个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分别记录芳樟醇、河豚毒素和抗辣椒素对胶状质区神经元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的作用。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配对 t检验。 结果:NCI组大鼠在40 mmHg(1 mmHg=0.133 kPa)压力下的AWR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20 mg/kg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2.5±0.2)分比(1.0±0.3)、(1.5±0.3)、(1.5±0.2)、(1.5±0.2)分],在60 mmHg压力下的AWR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3.8±0.2)分比(2.3±0.4)、(2.3±0.5)、(2.0±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39、2.45、3.16、3.16、3.31、2.88、5.97; P=0.001、0.034、0.010、0.010、0.008、0.028,<0.001)。NCI组大鼠的痛阈低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20 mg/kg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35.8±2.0) mmHg比(55.8±1.5)、(49.2±2.4)、(53.3±2.1)、(55.0±1.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91、-4.28、-6.01、-7.06, P<0.001、=0.002、<0.001、<0.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NCI组大鼠结直肠中的TRPV1蛋白质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20 mg/kg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0.86±0.03比0.32±0.03、0.68±0.01、0.45±0.03、0.56±0.02),脊髓中的TRPV1蛋白质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20 mg/kg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0.91±0.02比0.34±0.03、0.72±0.03、0.51±0.06、0.63±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2.44、5.14、9.68、7.69、19.14、5.13、6.72、5.60, 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给予2 mmol/L芳樟醇灌注给药4 min时sEPSC的频率和外向电流与同一胶状质区神经元给予0.5 μmol/L河豚毒素和2 mmol/L芳樟醇联合灌注给药4 min时比较[ n=5,(23.84±4.81) Hz比(20.54±5.71) Hz、(7.60±0.35) pA比(7.62±0.75)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给予2 mmol/L芳樟醇灌注给药4 min时sEPSC的频率高于同一胶状质区神经元给予10 μmol/L抗辣椒素和2 mmol/L芳樟醇联合灌注给药4 min时[ n=5,(20.17±2.55) Hz比(14.09±2.98) 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8、 P=0.021);外向电流比较[(7.42±0.78) pA比(7.03±1.32)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芳樟醇部分通过TRPV1通道缓解IBS内脏高敏感,这些效应可能与其引起胶状质区神经元细胞膜电位超极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痛阈降低护理在慢性创面不愈合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痛阈降低护理在慢性创面不愈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12月—2020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住院的122例慢性创面不愈合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痛阈降低护理方案,共护理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水肿情况、创面愈合评分、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创面水肿评分、出院前创面愈合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清创术前后、护理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痛阈降低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慢性创面的愈合情况,促进创面修复,在提高患者对疼痛耐受程度的同时,进一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加味肾着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镜术后残余腰腿痛及腰椎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探讨加味肾着汤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腰腿痛的疗效.方法:选择112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根据不同用药方案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56 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肾着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肌骨超声与表面肌电参数、压痛阈、炎症因子与脂肪细胞因子水平、腰椎功能与中医症候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多裂肌与竖脊肌厚度、平均功率频率(MPF)、积分肌电(IEMG)、压力疼痛感觉阈(PPDT)与压力疼痛耐受阈(PPTO)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炎症因子与脂肪细胞因子水平、JOA评分、VAS 评分及中医症候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各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均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腰腿痛患者应用加味肾着汤有助于抑制机体炎症,缓解术后残余腰腿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针刀疗法对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 研究针刀疗法对坐骨神经结扎所致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为针刀治疗神经痛在临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热板测痛仪(Hot-plate)测定伤害性热刺激诱发的大鼠后爪缩爪潜伏期(hindpaw withdrawal lantency,HWL)和压力测痛仪(Randal Selitto)测定压力刺激诱发的大鼠后爪缩爪阈值(hindpaw withdrawal threshold,HWT)作为判断痛阈的指标.左侧坐骨神经干部分结扎(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构建神经痛大鼠模型,将CCI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针刀治疗组,测定各组大鼠的痛阈.CCI大鼠随机分为吗啡组(皮下注射吗啡 10 mg/kg)和针刀治疗组(针刀干预),观察各组大鼠痛阈的改变.结果 与结扎前比较,左侧坐骨神经结扎后 10 d(HWL:P左<0.01,P右<0.01;HWT:P左<0.001,P右<0.001)、20 d(HWL:P左<0.001,P右<0.001;HWT:P左<0.001,P右<0.001)和 30 d(HWL:P左<0.001,P右<0.05;HWT:P左<0.001,P右<0.001)引起大鼠双侧HWL和HWT 均减小.与对照组比较,针刀组大鼠的HWL(P左<0.001;P右<0.001)和HWT(P左<0.001;P右<0.001)均显著延长;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大鼠的HWL(P左<0.001;P右<0.001)和HWT(P左<0.001;P右<0.001)也显著延长.而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吗啡组比较,针刀组对神经痛的镇痛作用稳定,且持续时间长,而皮下注射吗啡组在注射后20~180 min时,镇痛作用显著,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其镇痛作用也随之减弱甚至消失.结论 针刀干预对CCI大鼠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与吗啡镇痛作用比较,针刀治疗神经痛的作用稳定且持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急性、慢性疼痛病人的痛阈及焦虑状态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急性骨折、慢性骨关节炎、癌痛病人痛阈、焦虑评分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研究疼痛类型和焦虑状态对于痛阈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病人,性别不限,年龄40~70岁,BMI 18~24 kg/m2,ASA分级II-III级.根据病人疼痛的类型不同分4组(n=30):急性骨折组(A组)、慢性骨关节炎组(B组)、癌痛组(C组)及健康对照组(D组),测定病人压力性痛阈(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焦虑评分及血清中CRP、IL-6、IL-17的浓度.结果:与D组比较,A、B、C三组PPT降低,而焦虑得分升高,二者的相关系数r 2=0.661,回归系数b=-1.691.B、C组的血清CRP、IL-6、IL-17浓度高于对照组D(P<0.05),以C组升高更为明显;对于IL-6,B、C和A、C组间比较有差异;对于CRP,四组间两两比较均有差别;对于IL-17,B、C组高于D组.结论:急性骨折、慢性骨关节炎及癌性疼痛三种疼痛类型及病人焦虑状态可以影响痛阈,相关机制可能与血清中相应的炎性因子浓度改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艾灸与针刺治疗炎症性肠病大鼠内脏痛的镇痛效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艾灸、针刺(天枢和气海穴)对炎症性肠病大鼠内脏痛的影响,从痛行为、痛情绪及血清P物质含量角度对比观察艾灸与针刺治疗炎症性肠病内脏痛的效应异同.方法: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及针刺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合50%乙醇灌肠的方法制备炎症性肠病内脏痛模型.通过检测大鼠腹壁收缩反射阈值、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热缩足潜伏期观察大鼠痛行为变化,应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测验观察大鼠痛情绪变化,运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P物质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炎症性肠病模型组大鼠结肠损伤严重,表现为溃疡、炎症反应,经艾灸、针刺治疗后大鼠结肠损伤均有所减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不同压力刺激下腹壁收缩反射评分显著升高,机械性缩足反射时间、热缩足潜伏期缩短(均P<0.01),呈现内脏高敏和痛阈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针刺组大鼠治疗后不同压力刺激下腹壁收缩反射评分明显降低,机械性缩足反射时间、热缩足潜伏期延长(均P<0.01).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大鼠治疗后在40、60 mmHg压力刺激下腹壁收缩反射评分降低明显(P<0.01,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活动总路程、直立次数、开臂时间及开臂次数均明显减少(均P<0.01),经艾灸、针刺治疗后大鼠活动总路程、直立次数、开放臂时间及次数比例增加(均P<0.01).与艾灸组比较,针刺组大鼠治疗后直立次数升高明显(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P物质含量升高,经艾灸、针刺治疗后血清P物质含量降低(均P<0.01).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血清P物质含量下降明显(P<0.01).结论:艾灸、针刺(天枢和气海穴)对炎症性肠病内脏痛大鼠痛行为、痛情绪均有改善作用,均能降低血清P物置的含量;其中艾灸天枢和气海穴的作用优于针刺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脊髓星形胶质细胞connexin 43调控CCL2释放在结直肠扩张致大鼠慢性内脏痛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connexin 43(CX43)调控CCL2释放在结直肠扩张致慢性内脏痛中的作用.方法 新生期SD大鼠,出生一天随机分成两组,慢性内脏痛(CRD)组及正常组.CRD组建立CRD模型,正常组大鼠除未进行结直肠扩张外,其他操作均与模型组一致.常规饲养至8周成年采用腹壁撤离反射(AWR)评分及痛阈评价内脏痛觉敏感性.鞘内注射CX43拮抗剂、CCR2拮抗剂后检测痛阈.Western blotting检测CX43的表达,ELISA检测CCL2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RD组在20 mmHg、40 mmHg、60 mmHg、80 mmHg压力下AWR明显增加(P<0.05),痛阈均明显下降(P<0.05).鞘内注射CX43拮抗剂后痛阈升高(P<0.05),CX43、CCL2表达量减少(P<0.05);鞘内注射CCR2拮抗剂后痛阈升高(P<0.05).结论 CRD模型大鼠均存在内脏痛敏,这可能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CX43表达增多进而通过其形成的缝隙连接及半通道释放的CCL2增多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部疼痛敏感度与术后结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疼痛敏感性与术后患者自报告的功能、疼痛、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行椎间盘切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6例,采用定量感觉测试(QST)法检测术前手部压力痛阈(PPT)、冷痛阀(CPT)和热痛阈(HPT).术前和术后3个月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和自我效能感量表(SES)评估患者功能、疼痛、健康状况,线性回归分析PPT,CPT和HPT与患者术前术后功能、疼痛、健康情况的关系.结果:椎间盘突出患者PPT与术前术后ODI、术后HADS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术前术后SES呈正相关(P<0.05);CPT与术前术后ODI、术后腰腿部VAS呈正相关,与SES呈负相关(P<0.05).椎间盘突出患者手部HPT与术前及术后功能、疼痛、健康相关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广泛性疼痛的标志,术前手部压痛和冷痛与术后较高的疼痛程度及较低的功能和自我效能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剖宫产切口妊娠患者子宫动脉栓塞术后疼痛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剖宫产切口妊娠患者子宫动脉栓塞术后疼痛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20例剖宫产切口妊娠患者在子宫动脉栓塞术后0、6、12、24 h,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进行疼痛评估,收集疼痛相关因素(如术前测量疼痛敏感度、人口统计学资料及焦虑、抑郁等).结果 术后24 h内中度及以上疼痛占58.33%;单因素分析显示,心理状态、疼痛敏感度、文化程度及手术时长是剖宫产切口妊娠患者子宫动脉栓塞术后中度及以上疼痛的相关因素(P<0.05,P<0.01).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术后疼痛发生率高,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和实验性压力痛阈测试可用来预测术后患者疼痛,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