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点与多点扫描模式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比较单点与多点扫描模式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对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的疗效及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被确诊为重度NPDR后行PRP治疗且随访6个月以上的患者57例(93眼)。其中27例(46眼)行单点扫描模式激光治疗,分3~4次完成PRP,作为对照组;30例(47眼)行532 nm多点扫描模式激光治疗,分2次完成PRP,作为观察组。根据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计算治疗有效率。激光治疗后当天根据数字分级法进行疼痛评分。比较2组患者激光能量、光斑数量、能量密度,并测量2组治疗前1 d和治疗后1、3、6个月的30°~60°环形范围内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MS)、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a、b波振幅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比较2组术前1 d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无灌注区面积及术后6个月新生血管以及无灌注区情况。数据分析采用 χ2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和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和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6, P=0.5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t=6.84, P<0.001)。2组激光能量和能量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24, P=0.02; t=12.84, P<0.001),光斑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3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30°~60°环形范围内MS、F-ERG a波振幅及CMT与治疗前1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2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F-ERG b波振幅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均 P<0.001)。术前1 d 2组患者FFA无灌注区面积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FFA示2组均未出现新生血管及明显无灌注区病例。 结论::532 nm激光单点与多点扫描模式治疗重度NPDR患者术后6个月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无差异,但多点扫描模式治疗耗时更短,疼痛感更轻,可提高患者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量图像及电子云密度图鉴别诊断肺磨玻璃结节良性与恶性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量图像(VMI)及电子云密度图(EDM)在肺磨玻璃结节(GGN)良性与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医学院经病理证实的65例GGN患者影像资料。65例中,良性27例、恶性38例,均于术前2周内接受双层探测器光谱CT扫描,并在后处理工作站重建出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电子云密度图及40~80 keV虚拟单能量图。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性与恶性GGN在PI、40~80 keV VMI中的CT值及电子云密度(ED);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良性与恶性GGN的大小;采用χ2检验分析并比较良性与恶性GGN的CT征象,包括病灶大小、部位、形态、边缘、内部结构、邻近结构、结节类型等。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能谱定量参数对良性与恶性GGN的鉴别诊断效能。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CT征象及各能谱定量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预测GGN为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将各独立危险因素单独或联合行ROC曲线分析。 结果:病灶形态、毛刺、分叶、部位、大小在肺良性与恶性GGN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良性与恶性GGN的PI、40~80 keV VMI中CT值及EDM中的E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I、40~80 keV VMI中CT值及EDM中的ED值鉴别诊断良性与恶性GGN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0、0.682、0.683、0.686、0.694、0.676、0.722,其中ED值的AUC最高。以GGN形态、毛刺、分叶、部位、大小、ED值及PI、40~80 keV VMI中CT值为自变量,GGN为恶性或良性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D值(OR=1.045,95%CI 1.001~1.090, P=0.044)、病灶大小(OR=1.582,95%CI 1.159~2.158, P=0.004)、毛刺征(OR=11.352,95%CI 2.379~54.172, P=0.002)均为恶性GGN的独立危险因素。对ED值、病灶大小、毛刺征单独及三者联合进行ROC曲线分析,鉴别诊断GGN良性与恶性的AUC为0.722、0.772、0.698、0.885,ED+病灶大小+毛刺征联合诊断的AUC最大,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1%、74.1%。 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平扫图像鉴别诊断肺GGN时,EDM的诊断效能高于其他VMI;当EDM联合病灶大小及毛刺征进行综合诊断时效能进一步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光谱CT胸部增强静脉期虚拟血管成像替代三期扫描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光谱CT胸部增强静脉期图像获得虚拟平扫、虚拟动脉期图像实现一期扫描替代三期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至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光谱CT胸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10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对所有患者的静脉期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虚拟平扫(VNC)及4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VMI)用于模拟动脉期图像(Vart)。采用配对 t检验、Wilcoxon检验、McNemar检验对比真实平扫(TNC)与VNC、常规动脉期(CIart)与Vart的图像质量和病灶检出情况。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包括胸主动脉、各级肺动脉、T4椎体骨松质、胸壁脂肪的CT值、背景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采用5分制双盲法评估。病灶情况的评估包括钙化灶检出率以及肺结节的大小、密度、体积、实性成分占比和影像特征。 结果:除胸壁脂肪和T4椎体骨松质外,其他部位CT值在VNC与TNC图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除右上肺动脉、右下肺动脉外,其他部位背景噪声值、SNR在TNC图像与VNC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较于CIart图像,Vart图像中胸壁脂肪CT值降低( P<0.05),其余部位的CT值均明显升高( P<0.05);Vart图像上所有部位的背景噪声值均小于CIart图像,SNR、CNR值均高于CIart图像( P<0.05)。TNC与VNC图像质量、CIart与Vart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NC为标准,VNC对钙化的总检出率为88.53%(301/340);除部分实性结节的短径外,其余肺结节的定性及定量评估指标在TNC与VNC图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光谱CT胸部静脉期40 keV VMI可在血管性病变诊断方面模拟动脉期图像,静脉期VNC基本达到常规平扫标准,在一定范围内替代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三期图像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寻找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显示直肠癌病灶的最佳keV值,并探讨其对直肠癌T分期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3例直肠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手术1周前接受双层探测器光谱CT扫描。基于静脉期CT图像重建40、50、60、70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VMI)和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测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采用5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获得最佳keV VMI。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基于最佳keV VMI和120 kVp PI术前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5组图像CT值、SNR和CNR,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图像质量评分,准确率的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直肠肿瘤SNR及CNR在40~70 keV VMI均优于120 kVp PI,40 keV VMI的肿瘤SNR高于其他图像( P<0.05),且在40 keV VMI可获得较高的CNR,但与50 keV V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0~60 keV VMI的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120 kVp PI( P<0.001)。40 keV VMI为最佳图像。40 keV VMI与120 kVp PI术前诊断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67.4%(29/43)、48.8%(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在术前诊断局部进展期(T3~4期)直肠癌方面,40 keV VMI的诊断准确率(83.7%,36/43)和特异度(58.8%,10/17)均明显高于120 kVp PI( P=0.016、0.031)。 结论: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40 keV VMI图像质量较好,可提高术前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征象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征象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12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的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PTMC且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114例,年龄22~69 (47.8±13.9)岁,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CLNM组和无CLNM组。对病灶进行形态学征象评价,包括多发病灶、病灶长径、形态不规则、微钙化、甲状腺边缘接触、增强扫描后边界模糊。测量术前行双能量CT扫描动、静脉期PTMC病灶的碘浓度(IC)及CT值,计算动、静脉期病灶的标准化碘浓度(NIC)和标准化CT值(NCT值)。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CLNM组与无CLNM组患者动、静脉期病灶的IC、NIC以及CT值、NCT值间的差异;采用 χ2检验比较CLNM组与无CLNM组患者病灶的形态学征象。绘制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形态学征象及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得到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与形态学征象的联合预测系数。 结果:形态学征象方面,CLNM组与无CLNM组患者在多发病灶、病灶长径、形态不规则、甲状腺边缘接触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298~12.422,均 P<0.01),且甲状腺边缘接触诊断颈部CLNM的效能最高(AUC=0.695)。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方面,CLNM组患者原发灶动、静脉期的NIC和NCT值均高于无CLNM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6±0.02对0.32± 0.03、0.70±0.11对0.59±0.10、0.43±0.06对0.37±0.07、0.81±0.08对0.75±0.12, t=4.248~8.301,均 P<0.01)。且动脉期NIC诊断颈部CLNM的效能最高(AUC=0.822),最佳临界值为0.36。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征象诊断颈部CLNM的效能最高,AUC=0.908,灵敏度为86.70%、特异度为75.10%。甲状腺边缘接触是颈部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征象对术前预测PTMC颈部CLNM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技术在颅脑CT检查中应用的体模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测量敏感器官的辐射剂量,评价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X-care)技术在颅脑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德国德国西门子公司炫速双源CT对头颈体模进行相同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下的X-care、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3种方式扫描颅脑,及无铋屏蔽和铋屏蔽2种方式扫描双能量CT血管造影(DE-CTA)。选取铋屏蔽所在层面测量脑血管、邻近脑组织及脑脊液的CT值以及图像噪声,计算脑血管和脑实质的对比噪声比。通过放置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的方式计算器官剂量当量( HT),并记录每次扫描后生成的CTDI 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 结果:颅脑扫描在相同的CTDI vol下,采用X-care、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3种扫描方法的 HT,晶状体均值分别为(37.89±2.00)、(42.20±2.96)、(28.21±1.31)mSv,较颅脑常规序列扫描有明显下降( F=186.52, P<0.05);采用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 HT,甲状腺为(0.77±0.07)和(0.89±0.08)mSv,较颅脑常规扫描和仅采用X-care有明显下降( F=103.26, P<0.05);DE-CTA采用铋屏蔽扫描后 HT,晶状体和 HT,甲状腺分别为(11.56±1.04)和(0.32±0.03)mSv,较屏蔽前有明显下降( t=5.07, P<0.05)。用与不用X-care、铋屏蔽及X-care联合铋屏蔽,颅脑常规扫描的噪声和对比信噪比(CNR)值无显著性改变;用与不用铋屏蔽,双能量CTA扫描的噪声和CNR无显著性改变。 结论: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技术能够在保证一定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颅脑CT扫描中晶状体及甲状腺的器官剂量当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能CT虚拟平扫技术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虚拟平扫(VNC)技术是一种基于双能量CT成像系统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利用CT增强图像生成VNC图像,具有优化扫描流程、降低辐射剂量的优势。经硬件改进和技术优化,VNC技术现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和应用证实具有替代真实平扫的可能性,并在多种临床疾病的诊断与预后评估等方面占据一定的地位。本文将从VNC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层探测器光谱CT 70 keV单能量成像提升腹部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 70 keV单能量图像(VMI)提升腹部动脉期图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hilips IQon双层探测器光谱CT上行腹部增强扫描患者的动脉期影像资料。共纳入50例患者,男12例,女38例,年龄26~74(53±12)岁。对双层探测器光谱CT混合迭代重建生成的传统图像(CI组)与光谱重建获得的70 keV VMI组图像进行客观、主观评价。比较70 keV VMI和CI组腹主动脉、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左肾动脉、右肾动脉、肝、脾、胰腺、左肾和右肾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2名医师独立双盲采用5分法评价70 keV VMI和CI组图像质量。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对客观指标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秩检验对主观评分进行比较,两位医师间主观评分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 结果:除胰腺外,70 keV VMI组腹部血管和实质脏器的CT值均高于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70 keV VMI组胰腺的CT值[(108.65±11.62)HU]较CI组[(109.72±11.77)HU]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097, P=0.003)。70 keV VMI组腹部血管和实质脏器的噪声均低于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70 keV VMI组腹部血管和实质脏器的SNR和CNR均高于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70 keV VMI组主观评分高于CI组,分别为5(4,5)和4(4,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4.131, P<0.001),两医师间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70 keV VMI和CI组Kappa值分别为0.79和0.69。 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 70 keV VMI与CI相比能够降低噪声,提高SNR、CNR,优化腹部动脉期图像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等能量层重扫描技术在肺癌质子调强治疗中对相互影响效应的改善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肺癌质子调强治疗(IMPT)中肿瘤运动所致的相互影响(Interplay)效应,并比较不同次数的等能量层重扫描技术对Interplay效应的缓解效果。方法:选取8例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行4DCT扫描,生成10个时相。基于商业化质子治疗计划系统,采用稳健性优化算法,在4DCT图像的参考时相设计临床靶区(CTV)概念的IMPT计划。稳健性优化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包括:摆位不确定性±5 mm,射程不确定性为±3.5%,CTV在4DCT中各时相变化不确定性。采用蒙特卡洛算法计算IMPT计划的最终剂量分布。评估Interplay效应时,基于混合形变算法及质子治疗模拟程序,计算患者4D静态剂量和4D动态剂量分布在感兴趣器官(ROI)的DVH差异,定义Interplay效应的评价指标[ΔI (ROI,DVH)],利用该指标定量评估IMPT计划的Interplay效应;采用等能量层重扫描技术对IMPT计划分别进行3、4、5、6、7次重扫描,并利用ΔI (ROI,DVH)标评估不同次重扫描对Interplay的缓解效果。结果:由Interplay效应导致IMPT计划中靶区CTV的D 95%、CI、HI的均值分别降低了13.7%、12.7%、24.6%,危及器官中双肺V 5Gy、V 20Gy、V 30Gy分别提高了0.8%、3.4%、2.6%。与未使用重扫描技术相比,不同次数重扫描技术使得CTV靶区覆盖D 95%的均值分别提高了4.5%、3.8%、3.8%、3.6%、5.7%。危及器官中双肺平均V 20Gy分别减小了1.5%、1.8%、1.7%、1.6%、1.9%。 结论:Interplay效应导致IMPT计划剂量分布变差,等能量层重扫描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靶区剂量分布,建议结合患者自身特征选择最佳重扫描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肺部疾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是双能CT(DECT)中的一项新技术,不同于其他DECT技术的基于高低能量X线发射球管,DLCT基于双层探测器分别接收高低能量的X线信息,能提供肺部病灶DECT的各种参数、进行图像后处理清晰显示病灶,从而提高诊断能力,还能减少对比剂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