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达拉奉对醛固酮诱导大鼠高血压时肾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对醛固酮诱导大鼠高血压时肾损伤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6~8周龄,体重20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8):假手术组(S组)、高血压组(H组)和依达拉奉组(E组)。采用皮下置入醛固酮微量渗透泵(给药速率0.75 μg·kg -1·h -1)4周的方法制备大鼠高血压模型。E组皮下置入醛固酮微量渗透泵,每日经尾静脉注射依达拉奉10 mg/kg,H组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连续4周。于微量渗透泵置入前、置入1、2、3、4周时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给药4周后,测定24 h尿白蛋白浓度、血浆Cr和BUN浓度,取双侧肾脏称重,测定右肾重量/体重(RKW/BW)比值,采用PAS法测定肾小球系膜外基质面积/肾小球面积百分比(M/G),采用Masson染色法测定胶原容积分数(CVF),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肾组织醛固酮受体(MCR)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H组微量渗透泵置入后收缩压升高,24 h尿白蛋白浓度、血浆Cr和BUN浓度升高,RKW/BW比值、M/G和CVF升高,肾组织Ⅰ型胶原蛋白和MCR表达上调( P<0.05);与H组比较,E组微量渗透泵置入后收缩压降低,24 h尿白蛋白浓度、血浆Cr和BUN浓度降低,RKW/BW比值、M/G和CVF降低,肾组织Ⅰ型胶原蛋白和MCR表达下调( P<0.05)。 结论:依达拉奉可减轻醛固酮诱导的高血压大鼠的肾损伤,其机制与下调MCR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仿制与原研贝伐珠单抗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比对的Ⅰ期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仿制贝伐珠单抗注射液WBP264与原研贝伐珠单抗注射液Avastin ?在健康男性志愿者单次静脉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 方法:研究设计为随机、双盲、单剂量、平行、对照的Ⅰ期临床试验。将公开招募的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分入试验组(静脉输注WBP264)与对照组(静脉输注Avastin ?),给药剂量为3 mg/kg。给药前30 min内、给药开始后45 min、给药结束即刻、给药后2.5、3.5、5.5、9.5、13.5、24、48 h和第5、8、15、22、29、36、43、57、71、85和99天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药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及其半对数图,计算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包括从0时至最后一个浓度可准确测定的样品采集时间t的AUC(AUC 0-t)和从0时至无限时间(∞)的AUC(AUC 0-∞)]、血药峰浓度( Cmax)、达峰时间( Tmax)、血浆消除半衰期、清除率和表观分布容积等药代动力学参数。试验组与对照组AUC 0-t、AUC 0-∞和 Cmax几何均值比值的90%置信区间( CI)介于0.80~1.25,表明WBP264与Avastin ?药代动力学相似。在给药观察期间及每次采血随访时,对受试者进行体格、生命体征、心电图、实验室检查,记录不良事件(AE)发生情况并进行AE严重程度分级以及AE与试验药物相关性评价。给药前和给药后第8、15、29、43、71和99天进行抗药抗体及其中和抗体检测,评估药物的免疫原性。 结果:纳入试验的受试者为78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试验组有2例退出试验(未给药和给药后因个人原因退出各1例),安全性分析集77例,药代动力学分析集76例。2组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贝伐珠单抗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变化趋势相似,AUC 0-t、AUC 0-∞、 Cmax的几何均值比值(90% CI)分别为1.04(0.98~1.10)、1.03(0.98~1.10)、1.09(1.03~1.14)。试验组与对照组受试者总体AE发生率[89.5%(34/38)比87.2%(34/39)]、与试验药物可能相关AE发生率[86.8%(33/38)比79.5%(31/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E严重程度仅试验组有1例为3级且经评估与药物无关,余为1~2级,以1级占绝大多数。试验组和对照组抗药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5%(4/38)比10.3%(4/39), P>0.05)。抗药抗体阳性者中和抗体检测均为阴性。 结论:WBP264与Avastin ?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亚甲蓝联合硫代硫酸钠成功救治丙烯腈严重烧伤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性,38岁,因"全身多处化学物烧伤5.5 h"入院。患者于5.5 h前在工厂工作时发生爆炸,致患者头面颈、躯干及四肢被化学物质(丙烯腈、三氯乙酰氯)烧伤,后出现意识不清,呼之无应答,急诊行"左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快速补液,亚硝酸异戊酯解毒,留置导尿,气管切开"等治疗后,考虑"全身多处88% Ⅱ~Ⅲ度化学烧伤、吸入性损伤",病情危重,收入本科。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96次/min,呼吸频率18次/min,血压108/59 mmHg,意识不清,双眼睑烧伤,球结膜缺血坏死,角膜基质深层水肿,混浊明显,瞳孔无法观察,气管切开,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性啰音,心律尚齐,肢端冷,创面位于头面颈、胸腹背臀及四肢,大部分成片状,部分散在,创面皮肤大部分呈灰色或棕黑色,部分苍白,肿胀明显,总面积约88%。进行辅助检查,血气分析:葡萄糖14.40 mmol/L,钾离子3.10 mmol/L,氯离子165 mmol/L,血浆乳酸2.9 mmol/L,高铁血红蛋白分数:2.1%,氧合血红蛋白分数:83.7%,酸碱度:7.28,二氧化碳分压:41 mmHg,氧分压60 mmHg,碱剩余-7.2 mmol/L,氧饱和度:86%,标准碳酸氢根浓度18.1 mmol/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7.1×10 9/L,中性粒细胞比率77.1%。生化全套: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1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3 U/L,肌酐73 μmol/L,总胆红素15.2 μmol/L,乳酸脱氢酶287 U/L,肌酸激酶180 U/L,肌钙蛋白T 0.02ng/mL。头颅、胸部、全腹部CT: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1)化学烧伤全身多处88%(Ⅱ~Ⅲ度);(2)吸入性肺损伤;(3)眼烧伤;(4)气管切开;(5)呼吸衰竭;(6)休克;(7)丙烯腈中毒。入院后给予快速扩容补液,第1个24 h补充晶体8000 mL、胶体4000 mL、水分2000 mL;监测尿色及尿量,目标维持每小时至少0.5 mL/kg以上的清亮尿液;清创包扎,清除皮肤毒物残留。患者烧伤创面大,病情危重,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针4.5静滴抗感染,每8小时1次,并予创面培养,余护胃、化痰等对症治疗。解毒方面则采用亚甲蓝联合硫代硫酸钠针治疗丙烯腈造成的氰化物中毒的方案。亚甲蓝(D1 400 mg、D2 600mg)、硫代硫酸钠针25.6 g分次静推解毒,患者高铁血红蛋白升高及血乳酸慢慢下降(图1)。入院第三天患者高铁血红蛋白降至正常,血压平稳,停硫代硫酸钠和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并予以甲强龙0.1 g每天1次静滴控制炎症反应。患者神志转清,病情稳定后前后行"四肢深度创面切削痂+自体皮浆、异体皮移植术"、"四肢残余创面扩创MEEK植皮术",行"颈部疤痕切除松解+脱细胞异体真皮、自体大张刃厚皮移植术及多次双眼羊膜移植、眼睑缝合术及睑外翻畸形矫正术",经过顺利,病情好转,后康复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碘海醇血浆清除率测定法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碘海醇血浆清除率测定法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人群的临床应用价值,筛选临床上可替代同位素 99mTc-二乙烯三胺五乙酸肾动态显像(Gates)法测定GFR( 99mTc-mGFR)的较优方案。 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入选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科住院的CKD患者为研究对象。碘海醇血浆清除率测定方法:分别在5 ml碘海醇静脉推注后2 h和4 h采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碘海醇浓度,并采用Br?chner-Mortensen公式和Jacobsson公式计算双血浆及单血浆碘海醇清除率。血肌酐测定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采用CKD流行病学协作公式计算。以 99mTc-mGFR为金标准,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比较碘海醇双血浆清除率法测定的GFR(Iohexol-DS-mGFR)、碘海醇单血浆4 h清除率法测定的GFR(Iohexol-SS 4h-mGFR)、碘海醇单血浆2 h清除率法测定的GFR(Iohexol-SS 2h-mGFR)及eGFR与 99mTc-mGFR的相关性;应用Bland-Altman分析、95%一致性区间(95% limits of agreement,95%LoA)、组内相关系数等方法比较Iohexol-DS-mGFR、Iohexol-SS 4h-mGFR、Iohexol-SS 2h-mGFR及eGFR与 99mTc-mGFR的诊断一致性。 结果:共计64例CKD患者入选该研究,年龄(58.91±13.08)岁,男性38例,女性26例。依据 99mTc-mGFR分期,CKD 1期12例(18.8%),CKD 2期14例(21.9%),CKD 3期26例(40.6%),CKD 4期10例(15.6%),CKD 5期2例(3.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ohexol-DS-mGFR、Iohexol-SS 4h-mGFR、Iohexol-SS 2h-mGFR及eGFR与 99mTc-mGF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5、0.867、0.820、0.894(均 P<0.001),在总研究人群中Iohexol-DS-mGFR、Iohexol-SS 4h-mGFR、Iohexol-SS 2h-mGFR和eGFR中位偏差绝对值分别为6.66、9.63、11.47和9.59 ml·min -1·(1.73 m 2) -1,P10(位于金标准GFR±10%区间的比例)分别为35.9%、29.7%、26.6%、29.7%,P30(位于金标准GFR±30%区间的比例)分别为87.5%、68.8%、60.9%、73.4%。 结论:碘海醇双血浆清除率与 99mTc-mGFR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操作简便且安全,临床上可作为替代 99mTc-mGFR的较优检测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e adsorb system, 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接受人工肝支持系统(以下简称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人工肝治疗方法分为DPMAS组(69例)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组(75例),使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两组患者,实际配对每组各64例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DPMAS组患者行DPMAS治疗,PE组患者行PE治疗。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及不良反应,计算人工肝治疗后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清除率、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 PTA)升高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有效率)和末次人工肝治疗结束后28 d生存率。结果:人工肝治疗后DPMAS组AST、ALT、白蛋白(albumin, ALB)、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及外周血RBC、Hb、血小板(platelet, PLT)、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NE)、CRP浓度均低于PE组( P<0.05),PTA、TBIL清除率及PTA升高率高于PE组( 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AST、ALT、TBIL、D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及外周血RBC、Hb、PLT、CRP浓度降低( P<0.05),PTA升高( P<0.05);DPMAS组外周血ALB、WBC、NE浓度降低。DPMA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PE组( P<0.05),治疗有效率和末次人工肝治疗结束后28 d生存率高于PE组( P<0.05)。其他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PMAS治疗ACLF患者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清除TBIL,升高PTA,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末次人工肝治疗结束后28 d生存率,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优于PE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移植围手术期肝衰竭患儿3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肝衰竭是一种进展迅速的临床危重症,死亡率极高。人工肝治疗是救治肝衰竭的重要方法。但是对于儿童肝衰竭患者,特别是婴幼儿,由于缺乏与体重匹配的血液净化耗材,可选择的人工肝治疗方式有限。近年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应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救治肝移植围手术期的肝衰竭儿童,治疗过程顺利,清除毒素的效果满意,现进行总结及经验分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活性抑制剂对脓毒症小鼠器官损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PKR)抑制剂2-氨基嘌呤(2-AP)对盲肠结扎穿刺(CLP)的脓毒症模型小鼠器官损伤血浆炎症因子表达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无特异病原体(SPF)级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CLP组、2-AP组和CLP+2-AP组( n=10)。术后24 h收集外周血血清,进行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及炎症因子(IL-1β、IL-10和TNF-α)的检测;取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测;取外周血和腹腔灌洗液进行细菌清除率检测。另外取60只C57BL/6小鼠,按照上述分组( n=15)进行7 d生存率观察。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CLP组和CLP+2-AP组小鼠肝损伤指标(ALT和AST水平)和肾损伤指标(Cr和BUN)均较Sham组显著升高(均 P<0.001)。CLP+2-AP组ALT和AST水平均显著低于CLP组( t=27.88、11.33,均 P<0.001);肾功能损伤指标方面,CLP+2-AP组Cr和BUN水平均较CLP组显著下降( t=11.02、7.15,均 P<0.001)。与Sham组相比,CLP组血浆中促炎(IL-1β和TNF-α)及抑炎(IL-10)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升高(均 P<0.001);CLP+2-AP组小鼠血浆IL-1β和IL-10水平均显著降低(均 P<0.001),而血浆TNF-α水平下降不明显( P=0.33)。Sham组小鼠7 d生存率为100%,CLP+2-AP组为13.3%,2-AP组为86.7%,CLP+2-AP组为20.0%。抑制PKR活化可轻微改善CLP模型小鼠7 d生存率趋势(Mantel-Cox检验分析,χ 2=0.0012, P=0.97)。 结论:在脓毒症小鼠模型中,抑制PKR活性可对降低血浆中炎症因子表达,减少血液和腹腔中细菌负荷,对器官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提示抑制PKR活性在脓毒症治疗中具有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重血浆滤过与血浆置换在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术前预处理中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研究双重血浆滤过(DFPP)与血浆置换(PE)两种血型抗体清除方法在ABO血型不相容(ABOi)肾移植术前预处理中的血型抗体清除效率、并发症及对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和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单纯采用DFPP预处理的9例ABOi肾移植受者和单纯采用PE预处理的10例ABOi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分析两组受者各阶段的血型抗体滴度、血细胞计数和凝血功能等参数。结果:DFPP组和PE组分别共行23、24次血浆处理,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PE处理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41.67%显著高于DFPP组4.35%( P=0.003);DFPP组和PE组受者经预处理后血型抗体IgM、IgG滴度均达到≤1∶8的合格标准,IgM的清除效率分别为1.29±0.46、1.31±0.46( P=0.955),IgG的清除效率分别为0.84±0.16、1.13±0.50( P=0.288);DFPP组完成整个血浆处理过程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率升高、纤维蛋白原(FIB)降低、凝血酶时间延长,对比血浆处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至手术当日除FIB外,其他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PE组完成整个血浆处理过程后,FIB降低、红细胞计数降低,对比血浆处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受者均接受ABOi肾移植,手术均顺利,术前、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出血、感染、急性排斥反应等严重并发症,出院时平均血清肌酐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DFPP和PE在ABOi肾移植预处理过程中均安全有效,DFPP摆脱血浆供给依赖的同时明显降低了血浆处理过程中的并发症,通过加强凝血功能监测能够保证肾移植手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左甲状腺素钠片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对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和血浆生长激素释放肽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左甲状腺素钠片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对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血浆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于2018年3月—2021年3月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的给药方式分为双歧组和左联组,每组各60例.双歧组的治疗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左联组的治疗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检测血清因子、Ghre-lin及TPOAb水平,对比两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结果 左联组治疗后Ghrelin、TPOAb水平均低于双歧组(P<0.05).治疗后,两组甲状腺功能水平均降低,且左联组低于双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均降低,且左联组TNF-α、IL-6低于双歧组(P<0.05).左联组治疗有效率比双歧组高(P<0.05).结论 左甲状腺素钠片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可以改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的甲状腺功能指标,减轻患儿炎症反应,提升自身免疫力,调理肠道菌群平衡,清除肠道细菌,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治疗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血浆NGS-ctDNA对EGFR-TKIs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意义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血浆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EGFR-TKI治疗前进行基线ctDNA和早期动态血浆ctDNA测试的患者81例。使用基于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的平台对患者进行血浆ctDNA突变检测,记录基线血浆ctDNA最大突变等位基因频率(mutated allele frequency, MAF),监测治疗第1周期81例和第2周期21例血浆ctDNA状态。主要结局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次要结局为TKIs靶向治疗治疗2个周期后的疾病控制率(disase control rate, DCR)。结果:81例患者的基线ctDNA评估中,EGFR-TKI敏感突变和其他频繁突变的驱动基因,其中38例存在双重或三重突变,最常见的EGFR+TP53突变19例(50.00%)。治疗后第1周期,ctDNA早期清除率为58.02%。21例第2周期进行重复测试的患者,早期ctDNA清除的患者可能具有持续性(76.47% vs. 0%,P=0.005)。基线血浆ctDNA突变基因个数与EGFR-TKIs治疗后DCR有关,DCR组血浆ctDNA突变≥2个的例数35.94%低于疾病进展88.24%(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浆ctDNA突变≥2个是影响NSCLC患者PFS(HR=2.900;95%CI:1.583~5.312;P=0.001)和OS(HR=2.063;95%CI:1.183~3.600;P=0.011)预后的危险因素。与血浆ctDNA突变<2个的患者相比,血浆ctDNA突变≥2个的患者累积PFS率和中位PFS明显变小(χ2=13.730,P<0.001);累积OS率和中位OS明显变小(χ2=7.791,P=0.005)。结论:血浆NGS-ctDNA突变≥2个与晚期NSCLC患者EGFR-TKIs治疗无效和预后不良高风险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