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内皮来源CXC趋化因子配体8对肝细胞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肿瘤内皮细胞(TECs)来源CXC趋化因子配体8(CXCL8)在肝细胞癌(HCC)血管生成拟态(VM)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9月到2019年9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行手术切除的HCC组织,免疫磁珠法分离TECs;慢病毒感染TECs,敲低其CXCL8表达,分为对照组和敲低组,收集其条件培养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ECs条件培养基中CXCL8的表达;小管形成实验观察HCC细胞VM;蛋白质印迹法观察HCC细胞中相关蛋白水平变化。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TECs敲低组中CXCL8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对照组条件培养基中CXCL8水平[(1 076.00±88.80) pg/ml]较敲低组明显升高[(787.50±63.4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20, P<0.01)。对照组和敲低组条件培养基处理HepG2细胞后相对小管长度分别为(9 814.0±692.8)和(6 434.0±12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42, P<0.05);在SMMC7721细胞中,对照组和敲低组分别为(22 317.0±3 121.0)和(9 834.0±1 5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217, P<0.01)。CXC趋化因子受体1(CXCR1)中和性抗体预处理HCC细胞后,TECs促进HCC细胞的VM能力减弱。对照组条件培养基较敲低组明显促进HCC细胞中波形蛋白(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HepG2细胞中Vimentin的表达量为0.178±0.020和0.094±0.023( t=4.707, P<0.01),Snail的表达量为0.273±0.020和0.188±0.033( t=3.755, P<0.05);SMMC7721细胞中Vimentin的表达量为0.342±0.020和0.242±0.035( t=4.270, P<0.05),Snail的表达量为0.189±0.014和0.139±0.021( t=3.354, P<0.05)。 结论:TECs通过旁分泌CXCL8方式结合HCC细胞表面CXCR1,调节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来促进HCC细胞V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XCR1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的重要成员,CXC趋化因子受体1(CXCR1)是CXC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最重要且颇具亲和力的受体之一。CXCR1常表达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T细胞等细胞表面,并且可与CXC趋化因子配体(CXCL)6、CXCL7、CXCL8相结合。研究发现CXCR1在促进恶性肿瘤转移、化疗耐药以及维持肿瘤干细胞特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下调CXCR1表达能显著抑制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目前学术界将CXCR1视为恶性肿瘤的原癌基因,CXCR1有望成为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D8 +T细胞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17XL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CD8 +T细胞在抵抗致死型约氏疟原虫17XL( Plasmodium yoelii 17XL, Py 17XL)感染中的作用。 方法:对BALB/c和C57BL/6小鼠腹腔接种 Py 17XL感染红细胞(1×10 6个/0.1 ml),建立疟原虫感染模型。动态监测小鼠红细胞感染率、生存率。流式细胞术检测CD8 +T细胞亚群效应T细胞(T EFF)和记忆T细胞(T CM)数量,检测IFN-γ和颗粒酶B(granzyme B,GB)表达水平,及CD8 +T细胞表面CXCR3、CXCR6和CX3CR1表达水平。对 Py 17XL感染C57BL/6小鼠进行FTY720阻断试验,分析CD8 +T细胞迁移对 Py 17XL感染的影响。 结果:BALB/c小鼠红细胞感染率在感染后5 d持续上升,8 d达峰值[(79.57±3.82)%],且明显高于C57BL/6小鼠( P<0.000 1),感染后9 d小鼠全部死亡。C57BL/6小鼠红细胞感染率在14 d达峰值[(48.19±3.19)%]后逐渐降至0(26 d),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1)。流式结果显示,与BALB/c小鼠相比,C57BL/6小鼠脾脏和肝脏CD8 +T细胞绝对值数量显著增加( P<0.05),脾脏和淋巴结CD8 +T EFF和CD8 +T CM细胞数量显著升高( P<0.05)。与BALB/c小鼠相比,C57BL/6小鼠脾脏和肝脏CD8 +T细胞表达GB、IFN-γ及趋化因子水平显著升高( P<0.05)。FTY720阻断试验显示,实验组小鼠生存率显著性下降( P<0.05),肝脏和脾脏CD8 +T细胞绝对数明显下降( P<0.05);且CD8 +CXCR3 +T细胞数量显著下调( P<0.05)。 结论:CD8 +T细胞通过T EFF和T CM亚群以分泌GB和IFN-γ方式介导抵抗 Py 17XL感染。趋化因子受体CXCR3在介导CD8 +T细胞向脾脏和肝脏趋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靶向FAP的第4代CAR-T细胞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靶向肿瘤间质癌相关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的第2代和第4代CAR-T细胞,并比较两者在体内外的性能差异。方法:ELISA检测CAR-T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情况;手工计数检测其增殖存活能力;Transwell迁移试验检测其趋化性能;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亚型分布;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检测其杀伤效率;小鼠肺癌转移模型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第2代h4BBz CAR-T细胞的CAR表达率为(74.280±4.384)%,第4代h4BBz-7.19 CAR-T为(67.220±4.013)%;h4BBz-7.19 CAR-T细胞能够分泌IL-7和CCL19,使其在体外的增殖能力和趋化能力较h4BBz CAR-T细胞强,存活能力相当。在亚型分布中,两种CAR表达率在CD4 + T细胞群和CD8 + T细胞群中均无显著性差异,但h4BBz-7.19 CAR-T细胞中的Naive和T记忆干细胞(T memory stem cell, TSCM)亚群在CD4 + T细胞群或CD8 + T细胞群中所占比例均较h4BBz CAR-T细胞高。在杀伤试验中,h4BBz-7.19 CAR-T细胞在低效靶比时显示出较h4BBz CAR-T细胞更强的杀伤效率(效靶比为1∶1、2∶1、5∶1、10∶1、20∶1时的 P值分别为: P1∶1=0.004、 P2∶1=0.000 6、 P5∶1<0.000 1、 P10∶1=0.022、 P20∶1=0.116),且其T细胞表面免疫抑制分子PD-1的表达水平较h4BBz CAR-T细胞低。在NOG小鼠肺癌转移模型中,h4BBz-7.19 CAR-T组小鼠的肿瘤生长较对照组缓慢,其生存时间更长( P=0.003 8),且对小鼠体重和脏器无影响。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靶向FAP的第4代CAR-T细胞通过分泌IL-7和CCL19增强增殖存活、渗透趋化和特异性杀伤活性,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善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以延缓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时间,从而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缺血预适应对大鼠保留肾单位手术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PC)动员肾祖细胞(RPC)归巢在保留肾单位手术(NSS)中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3月龄、体质量250~300 g的雄性SD大鼠54只,建立切除右肾的单肾模型后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假手术组(Sham组,无血管夹闭),NSS组(肾动脉夹闭45 min后行NSS),IPC组(先进行肾动脉夹闭15 min,再灌注10 min预处理,再行NSS)。分别在术后12、24、72 h每组各取出6只大鼠,收集血液及肾组织标本,之后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观察项目:(1)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肾小管损伤评分;(3)在24 h观察IPC对肾组织中RPC数量的影响,以及IPC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受体CXCR7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术后12、24、72 h时3组大鼠SCr和BUN值比较,IPC组分别为(65.0±10.78)、(91.5±15.12)、(52.6±11.68)μmol/L和(14.78±2.77)、(18.31±4.99)、(9.41±2.73)mmol/L,NSS组分别为(80.5±12.63)、(116.9±14.32)、(83.7±11.43)μmol/L和(18.58±4.18)、(28.86±5.64)、(19.49±3.83)mmol/L, Sham组分别为(41.5±7.36)、(39.7±7.55)、(42.7±7.15)μmol/L和(7.72±1.75)、(7.40±1.98)、(6.83±2.09)mmol/L;除72 h时IPC组与Sham组SCr和BUN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在12 h和24 h,IPC组均高于Sham组、低于N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术后12、24、72 h肾小管损伤评分IPC组和NSS组均高于Sham组,术后12、24 h IPC组较NSS组肾小管损伤评分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术后24 h,IPC组和NSS组大鼠肾组织中RPC数量明显增加、SDF-1和CXCR7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IPC可促进RPC归巢,缓解NSS中IRI损伤程度,保护肾功能,SDF-1/CXCR7轴可能在这一动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小胞外囊泡对视网膜光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小胞外囊泡(sEVs)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人脐带来源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表面标记蛋白,收集第3~5代MSCs培养上清,超速离心收集sEVs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形态。将65只清洁级8~10周龄健康雌性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17只)、磷酸盐缓冲液(PBS)组(24只)和sEVs组(24只)。PBS组和sEVs组小鼠右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2 μl PBS和2 μl sEVs后,在蓝光照度930 lx的环境下照射6 h;正常组小鼠不做处理。分组处理后3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结构,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染色进行凋亡细胞计数,视网膜电图(ERG)检测小鼠视网膜功能,mRNA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PBS组与sEVs组小鼠视网膜mRNA表达差异情况,并进行差异基因KEGG聚类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一步验证差异基因表达。结果:培养的MSCs中CD90、CD105表达阳性,而CD34、CD45表达阴性,提取的MSC-sEVs呈直径为80~140 nm的双层膜囊泡结构。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PBS组小鼠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核排列紊乱,sEVs组视网膜结构紊乱程度轻于PBS组。sEVs组视网膜凋亡细胞计数为(14.60±4.04)个/视野,少于PBS组的(24.00±8.52)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7, P<0.05)。sEVs组ERG a波振幅为(64.38±16.70)μV,高于PBS组的(16.78±6.37)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BS组和sEVs组b波振幅分别为(132.40±39.41)μV和(154.86±34.08)μV,明显低于正常组的(338.38±27.41)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RNA测序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110个,其中sEVs组下调基因109个。KEGG聚类分析结果提示,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炎症性疾病、免疫相关信号通路。PCR结果显示,sEVs组视网膜中趋化因子配体2、趋化因子受体2、白三烯B4、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A6和白细胞介素1β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MSC-sEVs可以减轻蓝光造成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损害,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气道呼出气冷凝液中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度吸入性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呼出气冷凝液(EBC)中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32例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选择同期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收集患者伤后12 h EBC,同时收集健康对照者样本,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测定EBC中27种细胞因子水平,其中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IL-10、IL-17)6种炎症细胞因子;收集患者伤后12 h血浆,同时收集健康对照者血浆,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上述6种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其与EBC中含量的差异;于患者伤后12 h及3、7、14、21 d收集血浆和EB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NF-α水平。结果:最终32例患者纳入分析,烧伤总面积(40±16)%总体表面积(TBSA);入院时间为伤后(4.2±2.3)h。① EBC中27种细胞因子: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β(MIP-1β)、IL-6、IL-5、IL-2、IL-1β、IL-8、IL-10、IL-15、IL-9、γ-干扰素(IFN-γ)、IL-1受体拮抗剂(IL-1ra)、TNF-α、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8种细胞因子水平均较健康对照者明显升高,其中Eotaxin在健康对照者EBC中未检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趋化因子配体5(CCL5/RANTES)、IL-13、IL-4、MIP-1α 5种细胞因子在重度吸入性损伤及健康对照者EBC中均未检出;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EB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IL-12 p70较健康对照者轻度下降,IL-7和IL-17轻度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血浆中6种炎症细胞因子: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IL-6和IL-8水平均较健康对照者明显升高〔IL-6(ng/L):18.51(10.87,26.21)比0.22(0.10,0.36),IL-8(ng/L):10.75(8.58,18.79)比1.06(0.81,2.14),均 P<0.01〕;TNF-α、IL-1β、IL-10在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血浆中轻度升高,IL-17轻度下降,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同期采集的EBC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TNF-α、IL-1β、IL-6、IL-8、IL-10这5种炎症细胞因子均较健康对照者明显升高〔TNF-α(ng/L):16.42(12.57,19.21)比7.34(6.11,8.69),IL-1β(ng/L):15.57(10.53,20.25)比0.99(0.67,1.41),IL-6(ng/L):13.36(9.76,16.54)比0.70(0.42,0.85),IL-8(ng/L):1 059.29(906.91,1 462.37)比10.36(8.40,12.37),IL-10(ng/L):2.69(1.54,3.33)比1.54(1.18,2.06),均 P<0.05〕。③血浆和EBC中TNF-α动态变化: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EBC中TNF-α水平整体低于血浆。血浆TNF-α水平随伤后时间延长逐渐升高,3 d时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ng/L:30.38(24.32,39.19)比22.94(17.15,30.74), P<0.05〕,14 d达到高峰,随后回落;而EBC中TNF-α水平于伤后12 h即较健康对照者明显升高〔ng/L:15.34(11.75,18.14)比6.99(6.53,7.84), P<0.01〕,3 d即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回落。 结论: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EBC中存在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变化,其中包括TNF-α在内的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变化较血浆中的变化更敏感,可以应用于吸入性损伤的病情监测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周血流式细胞仪分析在淋巴瘤性红皮病诊断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在红皮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就诊的29例红皮病患者,包括6例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EMF)、5例Sézary综合征(SS)及18例不同病因的炎症性红皮病(IE),4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免疫表型及克隆性,比较其在炎症性红皮病与淋巴瘤相关红皮病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 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4组受试者的T细胞、B细胞、NK细胞及CD4 -CD8 -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01),SS患者T细胞比例(93.8% ± 3.4%)高于EMF(42.7% ± 6.4%)及IE(46.0% ± 6.8%, t = 12.8、14.4, P < 0.001),IE患者CD4 -CD8 -细胞比例(0.37% ± 0.40%)低于EMF(2.93% ± 0.84%)及SS(2.38% ± 0.74%, t = 9.2、6.7, P < 0.05)。健康对照及IE患者均未检测到克隆性T细胞受体可变区β链(TCR-vβ)表达;3例EMF及所有SS患者检测到表达克隆性TCR-vβ的细胞亚群,且TCR-vβ克隆性细胞均为CD4 +CD7 -CD26 -表型。4组受试者CD4 + T淋巴细胞表面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4、CXCR3、CCR5与皮肤淋巴细胞抗原(CLA)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01),IE患者表达CCR4、CLA、PD-1细胞比例低于SS及EMF患者(均 P < 0.001),表达CXCR3、CCR5细胞比例高于SS患者及EMF患者(均 P < 0.001)。 结论: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免疫表型及克隆性,可为红皮病患者的病因诊断提供佐证,有助于淋巴瘤相关红皮病与炎症性红皮病的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瘤促活化因子3在高氧诱导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多瘤促活化因子3(PEA3)在高氧诱导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 Ⅱ)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EC Ⅱ,分为高氧组和常氧组。给予高氧或空气后24 h、48 h及72 h,收取各组细胞,选取最佳造模时间为48 h。将AEC Ⅱ分3大组:空白组、阴性对照组(转染空载)、过表达质粒组(转染PEA3),每大组均分为高氧亚组和常氧亚组。给予高氧或空气后48 h,收取各组细胞。检测活性氧(ROS)、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IL-18、表面活性物质蛋白C(SP-C)、水通道蛋白5(AQP5)、PEA3及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等。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对AEC Ⅱ内ROS、IL-1β、IL-6、IL-8、IL-18、SP-C和AQP5均有显著影响( F=19.857、20.132、23.133、18.673、28.341、27.333和34.217,均 P<0.05)。在24 h、48 h和72 h,高氧组ROS分别是同时间常氧组的1.78倍、1.94倍和2.26倍( t=18.649、17.486和19.385,均 P<0.05);NLRP3、MCP-1均明显增加;IL-1β、IL-6、IL-8和IL-18分别是同时间常氧组的1.33倍、1.69倍和1.65倍,1.26倍、1.56倍和2.12倍,1.13倍、1.47倍和2.34倍,1.46倍、1.72倍和1.95倍(均 P<0.05);SP-C蛋白表达明显减少,AQP5蛋白表达明显增加;SP-C核酸相对含量分别比同时间常氧组减少了22%、63%和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82、16.328和20.259,均 P<0.05),AQP5核酸相对含量分别是同时间常氧组的1.92倍、5.23倍和7.36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631、18.945和19.521,均 P<0.05)。在24 h、48 h和72 h 3个时间点,高氧组ROS、IL-1β、IL-6、IL-8、IL-18、SP-C和AQP5比较差异均有显著差异( F=22.343、20.566、23.701、19.222、32.146、40.278和37.107,均 P<0.05)。在PEA3过表达48 h,与高氧阴性对照组相比,高氧过表达质粒组AEC Ⅱ内ROS降低了34%( t=14.635, P<0.05); NLRP3、MCP-1均减少;IL-1β、IL-6、IL-8和IL-18分别降低了29%、22%、27%和18%( t=15.895、17.872、18.749和15.274,均 P<0.05);SP-C增加,AQP5减少;PEA3和MnSOD均明显增加。 结论:PEA3过表达可能通过上调MnSOD蛋白表达,缓解高氧刺激后AEC Ⅱ内ROS增多和多种炎症通路激活,减少AEC Ⅱ向AEC Ⅰ转化,减轻高氧诱导的AEC Ⅱ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对裸小鼠再生淋巴结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淋巴结组织移植后,对裸小鼠再生淋巴结的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将10只5周龄雌性免疫缺陷裸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2组,切除2组裸鼠第一、二乳腺脂肪垫及双腋下蓝染淋巴结、淋巴管及其周围脂肪组织,将切除的每枚淋巴结横切成两半,置于右腋下血管区域。A组于淋巴结碎片周围注射VEGF-C腺病毒40 μl; B组不注射VEGF-C腺病毒,作为对照。淋巴结移植术后2周,于每只裸鼠双侧第2对乳腺脂肪垫中或皮下接种含5×10 6 MDA-MB-231-Luc-GFP肿瘤细胞的悬液100 μl。接种后4周,对右腋下淋巴结进行取材并行HE染色及多光谱免疫荧光检查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M2-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抗体F4/80、趋化因子CCL2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使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均值(四分位差)表示,进行Mann Whitney U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A组右腋下再生淋巴结可见淋巴滤泡较B组明显增大,生发中心活跃,被膜下淋巴窦、髓质淋巴窦内充满细胞成分,整个淋巴结表现为细胞浸润现象。A组再生淋巴结LYVE-1表达为21.440(34.675)%,较B组的2.964 (4.160)%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A组中F4/80表达为5.396 (7.205)%,较B组的3.573 (2.670)%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0);A组CCL21表达为21.470 (29.145)%、B组为16.430 (23.6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66);A组PD-L1表达为10.000 (14.430)%,B组为4.070 (26.740)%,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91)。A组再生淋巴结LYVE-1与CCL21、LYVE-1与F4/80共位置表达分别为8.637 (13.150)%、6.181 (9.050)%,比B组明显增高[1.571 (1.680)%、1.454 (0.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VEGF-C辅助下再生的淋巴结表现为淋巴管内皮细胞过度增生、髓系衍生的抑制细胞明显浸润、趋化因子CCL21及免疫检查点PD-L1表达增加的趋势。再生的淋巴结在肿瘤细胞作用下呈现出一种更加受抑制的免疫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