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延缓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肾脏纤维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减轻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肾脏损伤的效果及相关的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制备MSCs,并将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注入到UUO模型鼠体内,在造模的第14天检测不同组肾脏病理的改变、管周毛细血管、细胞凋亡及β-catenin表达情况来观察MSCs是否可以减轻肾脏损伤并探讨相关机制。结果:将培养的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注入到UUO模型BALB/C小鼠体内,发现在MSCs组肾脏病理纤维化的程度较UUO组明显减轻(HE:1.60 ± 0.35比3.34 ± 0.23;MASSON:21.32 ± 7.54比51.08 ± 4.45),同时MSCs注入可以进一步减少管周毛细血管的丢失(13.56 ± 4.65比60.16 ± 10.24)、抑制细胞的凋亡(14.32 ± 3.54比28.16 ± 6.21)及β-catenin表达(29.33 ± 6.45比39.51 ± 8.42)。结论:MSCs治疗对慢性肾脏纤维化起到保护作用,作用机制与减少管周毛细血管丢失、抑制细胞凋亡及β-catenin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移植术后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是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可以改善受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但术后感染依然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人类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B19V)是一种对骨髓前体红系祖细胞有着特殊嗜性的单链DNA病毒。正常人群感染后会清除,但肾移植受者术后低免疫状态会增加B19V的感染风险,出现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tic anemia,PRCA)的概率大大增加。本文旨在就B19V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做深入总结,为肾移植术后B19V所致PRCA的进一步早期识别、预防和规范化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75岁及以上老年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与生存时间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寻≥75岁老年人外周血循环中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和血液相关指标的关系,明确该老年人外周血循环的EPCs水平与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募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保健医疗部(老年医学科)2008年收治的≥75岁老年人114例,采集临床资料,以2020年12月31日为随访终点,对入组时不同水平的外周血EPCs数量和血液相关指标以及全因死亡事件的相关性进行评估。结果: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构建的低、高水平EPCs组血液指标中,D-二聚体(D-Dimer)为潜在分类标志物[变量投影重要性值(VIP)=4.750];不同水平EPCs组血液相关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乳酸脱氢酶(LDH)、D-Dime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老年人群的血循环EPCs数量与RBC、HGB、HCT呈正相关,EPCs数量与GGT、D-Dimer呈负相关( r=0.364、0.343、0.336、-0.312、-0.312,均 P<0.05);循环EPCs数量与≥75岁老年人群生存时间正相关( r=0.234, P=0.01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群的EPCs数量、年龄和HCT与12年长期随访的全因死亡事件有关( OR=0.971、1.585、1.231, P=0.013、0.012、0.029)。 结论:外周血循环中的EPCs可能参与贫血、心肝肾损伤、凝血等多种疾病的进展,EPCs的水平可能对≥75岁老年人群的生存时间产生影响,年龄和HCT可能为全因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EPCs数量可能为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7年5月27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其病史、血常规、凝血功能、凝血因子活性及抑制物检查、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结果等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对本例患者进行出凝血疾病相关基因筛查及家系遗传调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其随访日期截至2020年5月25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病史采集:本例患者为男性,26岁。因"反复血尿2 +年"于2017年5月27日至本院就诊。当地医院尿常规检查结果:红细胞(3+)、白细胞(±)。膀胱镜检查、腹部平扫及增强CT均未见明显异常,未进行治疗。②本次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示: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Ⅴ活性(FⅤ∶C)、FⅫ活性(FⅫ∶C)、FⅤ抗原(FⅤ∶Ag)分别为42.3 s、15.2 s、40%、38%和40%。尿常规结果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泌尿系统超声结果示:左肾"胡桃夹征"阳性。③本例患者致病变异为 FⅤ基因17号外显子c.5492T>C杂合突变。④患者母亲及外祖母PT分别为15.3和15.2 s,FⅤ∶C分别为47%和53%。⑤本例患者的出院诊断为轻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Ⅰ型)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住院期内多次接受血浆、冷沉淀输注等对症治疗。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仍间断出现血尿,暂未行外科手术干预治疗。 结论:本例患者被诊断为轻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Ⅰ型)伴胡桃夹综合征,致病变异为 FⅤ基因17号外显子c.5492T>C杂合突变。该患者仅出现反复血尿症状,可能是较低的FⅤ∶C水平加重胡桃夹综合征的出血症状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缺血预适应对大鼠保留肾单位手术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PC)动员肾祖细胞(RPC)归巢在保留肾单位手术(NSS)中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3月龄、体质量250~300 g的雄性SD大鼠54只,建立切除右肾的单肾模型后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假手术组(Sham组,无血管夹闭),NSS组(肾动脉夹闭45 min后行NSS),IPC组(先进行肾动脉夹闭15 min,再灌注10 min预处理,再行NSS)。分别在术后12、24、72 h每组各取出6只大鼠,收集血液及肾组织标本,之后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观察项目:(1)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肾小管损伤评分;(3)在24 h观察IPC对肾组织中RPC数量的影响,以及IPC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受体CXCR7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术后12、24、72 h时3组大鼠SCr和BUN值比较,IPC组分别为(65.0±10.78)、(91.5±15.12)、(52.6±11.68)μmol/L和(14.78±2.77)、(18.31±4.99)、(9.41±2.73)mmol/L,NSS组分别为(80.5±12.63)、(116.9±14.32)、(83.7±11.43)μmol/L和(18.58±4.18)、(28.86±5.64)、(19.49±3.83)mmol/L, Sham组分别为(41.5±7.36)、(39.7±7.55)、(42.7±7.15)μmol/L和(7.72±1.75)、(7.40±1.98)、(6.83±2.09)mmol/L;除72 h时IPC组与Sham组SCr和BUN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在12 h和24 h,IPC组均高于Sham组、低于N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术后12、24、72 h肾小管损伤评分IPC组和NSS组均高于Sham组,术后12、24 h IPC组较NSS组肾小管损伤评分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术后24 h,IPC组和NSS组大鼠肾组织中RPC数量明显增加、SDF-1和CXCR7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IPC可促进RPC归巢,缓解NSS中IRI损伤程度,保护肾功能,SDF-1/CXCR7轴可能在这一动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母细胞瘤胚胎学起源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WT)是最常见的儿童肾脏恶性肿瘤,以伴有多种先天性异常综合征为特征。胚胎期肾脏至少拥有3种谱系特异性祖细胞,通常祖细胞在人类出生前已消失,但在WT中依然存在,并有病理学研究发现胚胎残余肾组织(即肾源性剩余),因此普遍认为WT是一种胚胎性肿瘤,可以重现肾脏的组织学生长模式。肿瘤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分化潜能的肿瘤细胞,亦被认为与WT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WT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联合化疗,早期WT患儿5年生存率大于90%,但仍有部分患者死于肿瘤转移和复发。了解发育中肾脏的形成与调节,探索WT的胚胎干细胞起源,将有利于根据疾病发生发展采取相应治疗策略和判断疾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转移性希佩尔-林道病相关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25岁,未婚未育。2020年11月体检时,于左乳1点方向距乳头2 cm处超声探及1.1 cm×0.8 cm低回声结节,边界清,形态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丰富(BI-RADS 4a类)。患者既往史无特殊,其祖母因肾透明细胞癌去世,父亲患有嗜铬细胞瘤,母亲身体健康,家族中无其他传染病和遗传病史。2020年12月18日于我院乳甲外科行超声引导下左乳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左侧乳腺神经内分泌瘤,G1(图1)。2021年1月25日转入我院肿瘤中心。27日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检查示,左乳术后改变,双侧乳腺实质密度欠均匀,实质内未见确切占位征像及氟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 FDG)代谢异常增高灶;胰腺实质内多发稍低密度结节状及团块状占位,伴FDG代谢异常增高;肝实质内散在稍低密度小结节,伴FDG代谢异常增高;盆腔少量积液,左侧附件区囊实性混杂密度影伴FDG代谢异常增高,不除外肿瘤性病变可能。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检查示,全胰多发富血供实性占位,符合神经内分泌瘤声像;全胰多发囊肿。2月5日行胰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胰腺神经内分泌瘤,G1(图2)。多学科讨论认为:(1)胰腺活检标本和乳腺手术切除标本内肿瘤组织的形态特征相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表达情况相似,考虑肿瘤可能是从胰腺转移至乳腺,故诊断为胰腺神经内分泌瘤(G1)伴乳腺、肝脏转移。(2)患者年龄偏小,不排除遗传相关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建议完善眼底、小脑、脊髓等部位检查以及基因检测。患者于院外行基因检测,报告显示,检测到希佩尔-林道(von Hippel Lindau, VHL)基因NM-000551.4:c.264G>A(p.W88*)杂合突变。科室讨论认为,患者病情特殊,无手术机会,给予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善龙进行治疗,30 mg深部肌肉注射,每28 d 1次。目前患者定期复查未见肿瘤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及其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尿酸(SUA)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初步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324例纳入研究。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 )、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肌酐(Scr )、血尿素氮(BUN)、Hcy、SUA以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 )、循环祖细胞(CPC )、内皮细胞(CEC)计数,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根据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将患者分为无DR (NDR)组、DR组,分别为100、214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生物化学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T2DM患者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平滑曲线拟合分析法分析Hcy、SUA与DR的曲线关系,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Hcy、SUA及两者联合预测T2DM患者发生DR的ROC面积(AUC),评估Hcy、SUA对T2DM患者发生DR的预测价值。结果:DR组患者糖尿病病程( t=5.380 )、收缩压(SBP)( t=2.935 )、高血压( χ2=10.248)、糖尿病肾病( χ2=9.51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χ2=24.501)、FBG ( t=3.945)、HbA1C( t=3.336)、TG ( t=2.898)、LDL-C ( t=3.986)、Scr ( t=2.139)、SUA ( t=7.138)、HOMA-IR( t=3.237)、BUN ( t=3.609)、Hcy ( t=2.363)以及CEC计数( t=19.396)显著高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PC ( t=9.563)、CPC ( t=7.684)计数显著低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SBP、高血压、FBG、HbA1C、LDL-C、SUA、Hcy、EPC、CPC、CEC均是T2DM患者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平滑曲线拟合分析结果显示,Hcy、SUA与DR的发生呈线性正相关。调整混杂因素后,当Hcy≥15 μmol/L时,Hcy每增加1 μmol/L,DR发生风险增加14%[比值比( OR)=0.92,95%可信区间( CI)0.88~ 0.98, P<0.05];当Hcy <15 μmol/L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96,95% CI 0.92~ 1.08, P>0.05)。当SUA≥304 μmol/L时,SUA每增加20 μmol/L,DR发生风险增加17% ( OR=0.80,95% CI 0.68~0.94, P<0.05 );当SUA<304 μmol/L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83,95% CI 0.72~0.95,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cy、SUA、Hcy联合SUA预测T2DM患者发生DR的AUC值分别为0.775 (95% CI 0.713~0.837, P<0.001)、0.757 (95% CI 0.680~ 0.834, P<0.001 )、0.827 (95% CI 0.786~0.868, P<0.001)。Hcy联合SUA具有更优的预测效能。 结论:T2DM患者Hcy、SUA水平异常升高与DR的发生密切相关,为患者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Hcy联合SUA对DR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Erdheim-Chester病的突变谱系及治疗选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Erdheim-Chester病(Erdheim-Chester disease, ECD)是最常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1930年由Jakob Erdheim和William Chester首次报道,目前全球有约1 500例已知病例。ECD高发年龄为50~70岁,男性略多,主要累及骨骼、肺、腹膜后、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垂体、眶后组织及皮肤等。骨骼受累者主要表现为双侧长骨骨干和干骺端对称性骨皮质硬化,仅50%的患者存在骨痛。胸膜或肺实质受累者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等,肺功能可显示限制性通气障碍和弥散功能减低,胸部CT可表现为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小叶中央结节影、磨玻璃影或肺囊肿等。腹膜后纤维化患者可因肾周脂肪和肾周筋膜对称浸润出现"毛肾"现象,病变可包绕输尿管造成输尿管狭窄、肾积水、慢性肾功能不全。大血管受累患者病变可累及主动脉干分支,可出现腹痛、胸痛、背痛。ECD可累及心脏,右心房或房室沟占位最常见。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是不良预后因素,临床表现受病灶部位影响,不同部位病变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垂体受累导致的尿崩症是ECD患者最常见的内分泌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眶后组织增生或眼睑黄色瘤。ECD的诊断需要依靠特征性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表现。若患者有不明原因骨痛(特别是四肢远端骨痛),伴心血管、神经系统或皮肤表现,同时骨显像提示长骨骨干和干骺端对称性骨皮质硬化,应怀疑ECD。ECD的病理表现为受累脏器中有泡沫样组织细胞,伴炎性细胞和多核巨细胞(Touton细胞)浸润,纤维组织混合其中或包绕在外,免疫组化:CD68(+)、XⅢa(+)、CD163(+)、Fascin(+)、CD1a(-)、langerin(-)、S100(+/-)。2012年在ECD病灶组织中发现了BRAF V600E突变,从而确定ECD为一种克隆性肿瘤;RNA测序发现ECD具有与髓系祖细胞或巨噬细胞类似的转录谱,且有研究在BRAF V600E突变阳性ECD患者的CD34 +造血干/祖细胞、单核细胞和髓系树突状细胞中也发现了BRAF V600E突变,提示ECD是一种髓系来源的肿瘤;还有研究发现,ECD患者IL-6、INF-α等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升高,这些因子可能发挥了组织细胞的局部激活和募集作用,进而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因此目前认为ECD是一种炎性髓系肿瘤。ECD的一线治疗包括干扰素-α(IFN-α),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等。本文回顾了ECD相关文献,对ECD的突变谱系及治疗选择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髓免疫在驱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进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类发病机制复杂的自身免疫病。骨髓是一种中枢免疫器官在调控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驱动SLE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SLE疾病状态下,骨髓造血干/祖细胞(HSPCs)呈现出类似"训练免疫"特征,表现为异常活跃增殖和髓系偏倚,导致持续炎症损伤反应。HSPCs髓外迁移增强,循环中CD34 + HSPCs可迁移并定植在肾脏,可能与局部组织炎症损伤有关。在狼疮肾炎患者中,肾脏浸润的免疫细胞高表达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免疫细胞迁移异常活跃。自身反应性免疫细胞在CXCR4/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轴介导下从组织逆向迁移至骨髓,影响骨髓造血干细胞(HSCs)造血发生髓系偏倚,放大炎症损伤并驱动疾病进展。本文将从不同层面解析SLE中骨髓免疫病理学特征,对骨髓与肾脏潜在相互作用及驱动疾病进展的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