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名方芍药汤的古今文献分析及关键信息考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芍药汤来源于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被收录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由芍药(白芍)、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官桂(肉桂)9味中药组成.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历史源流、处方组成与剂量、药物基原与炮制、煎服法、功效主治、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经典名方芍药汤进行考证与分析.经筛选,研究纳入明确记载芍药汤药物组成的古籍处方信息51条(其中38条有完整剂量和煎服法信息),纳入以芍药汤治疗疾病的现代临床研究228条.经梳理与分析,建议芍药汤折算后的现代剂量为每剂20.65 g,其中白芍5.82 g,当归、黄连、黄芩各2.91 g,大黄1.75 g,槟榔、木香、甘草各1.16 g,肉桂0.87 g,粉碎为粗粒,以水600 mL煎煮至300 mL,去药渣,饭后温服,每日3剂.芍药汤功善清热利湿、调气和血,是治疗湿热痢疾的经典中药处方.现代临床常被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放射性直肠损伤等肠道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大椎穴定位与取穴的认知演变探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大椎穴是临床上疾病诊治最常用腧穴之一,历代医家在文献著作中均有记载和论述,但其中对于大椎定位及取穴的描述却有多种不同解读,形成了不同的临床取穴方法,直接影响疗效。通过分析古代文献、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国家标准中关于大椎穴定位及取穴的描述,探析大椎穴定位与取穴的认知演变过程。结合现代解剖学确定其标准定位及取穴,大椎穴的定位应为第7颈椎棘突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的凹陷中,俯头取之,且“俯头取之”为大椎穴定位取穴之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医外科“护场”的出处与内涵探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护场理论在中医外科诊疗中被广泛使用,记载护场的文献也很多,但对护场出处和内涵的认识还存在一些混乱现象,有待进一步明确。目前,关于护场的出处有三种说法。经考,元末明初赵宜真《秘传外科方》应是现存最早记载护场的著作。许多中医学者认为“护场”一词属于偏正短语,将其理解为防御性屏障,即“外科疾病中的局部作肿范围”,但其实这并不是护场的最初内涵。通过对古代相关文献进行考证分析后认为,“护场”当为动宾短语,意为正气监视围困发病区域。为避免歧义,护场的主要表现(四周红肿),可被命名为“护场屏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典名方当归饮子古今文献考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当归饮子作为经典名方之一,最初记载于《严氏济生方》,主要用于治疗病机为血虚风燥的各种皮肤疾病。本研究通过查阅历代古籍及现代相关文献,从处方源流、药味组成及加减变化、药味剂量及煎服法、方义及功效辨析、药材基原及炮制、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当归饮子进行了文献整理分析和总结。经考证共发掘古代文献80余种,现代文献170篇,认为本方由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蒺藜、防风、荆芥穗、何首乌、黄芪、甘草10味药组成,配伍相对恒定,以水煎内服为主,对以血虚风燥为基本病机的皮肤病症有较广泛的应用,古今变化不大,争议较小,为当归饮子的复方制剂研发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引用中医脉诊情况探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梳理并分析《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脉诊内容,发现该书在脉学理论方面,载有《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脉法及营气运行规律,《难经》独取寸口脉法及寸关尺理论,《脉经》人迎气口脉法及三部分候五脏理论,《脉诀》及其注释点评著作的七表、八里、九道脉等不同时期不同医家的学术观点;在脉理解释方面,援引多位名医注解,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及天文术数知识,并结合古代伊朗医学背景和本土医疗经验进行讲解;在诊脉手法方面,记录《难经》《脉诀》《类证活人书》等书中的“三指定三关”“布指调疏密”“浮中沉取脉”“足背脉断生死”等脉诊技巧;在影响脉搏因素方面,记录了男女脉、体质脉、四时脉。《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作者拉施特在钻研中国文化和医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中东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将我国汉代以前至唐宋时期各式脉学理论重新编撰而成的波斯语中医学科普性著作。该书的问世表明中医脉诊在14世纪已推广至中东地区,并为当地医疗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该书作者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与钻研精神,为当下实现中医学与不同地域医学的跨文化沟通提供历史范例。书中保留的唐宋时期文献,可为深入了解中医古代脉学提供线索,但其中未讲解透彻或与现今临床实际不符的内容,在研究与运用时应注意甄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古代文献太白穴应用规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太白相关记载,总结其应用规律。方法: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古籍资料,提取太白主治病证、腧穴配伍等相关信息,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后,运用Gephi 0.10.1软件及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条文248条,涉及古籍43部,包含单穴应用处方65首,配伍应用处方183首。太白主治病证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及传染病,单穴主治病证35种,优势病证为呕吐、热病、痢疾等12种;配伍主治病证47种,优势病证为热病、心痛、便秘等14种。配伍腧穴138个,多为特定穴,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高频配穴为足三里、大都、公孙等。聚类分析得到8类穴位组合,为太白的潜在处方。结论:太白古代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以热病、便秘、腹痛等8种病证为主要优势病证,多与足三里、大都、公孙等特定穴相配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三大典册及现代文献产后缺乳中医食疗方调护规律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古今文献中产后缺乳食疗方的常用食物及中医食疗干预产后缺乳的调治规律,为产后缺乳的食疗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查阅古代文献《中国药膳大辞典》《中医食疗方全录》《中医方剂大辞典》,现代文献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0月1日。收集调治产后缺乳的食疗方,并提取其方名、组成等信息,采用Excel 2019进行频数分析,采用SPSS 18.0分析食物配伍关联规则,采用SPSS 26.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51首食疗方,含119味食物,其中以猪蹄、粳米、酒酿的使用频次较高。食物的性以平、温为主;味以甘为主;归经以脾、胃、肝、肾为主。在支持度≥2.0%、置信度≥60.0%的条件下,核心食物组合为19个,食物间关联规则为8条。基于聚类运算分析,得到核心食物组合4类。结论:中医食疗调治产后缺乳时,讲究以补气养血为主,补气为先,注重调护产妇脾胃,强调甘缓平补、固本培元之法。遵循补益肝肾、健脾利水、滋阴养血、清热化痰等治法,虚当补之,盛当疏之的治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龙胆炮制的历史沿革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药龙胆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等功效.古代龙胆的炮制方法有酒炙、蜜炒等,其主要目的在于缓和龙胆的苦寒之性,其中酒炙法沿用历史为悠久.现代龙胆的炮制方法以酒炙法为主,其目的在于缓和龙胆的苦寒之性,同时增加药材中龙胆苦苷等成分的溶出.本文系统归纳了古代典籍和现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关于龙胆的炮制方法,归纳现有文献中龙胆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古今龙胆炮制变化的原因,为后续龙胆的炮制方法及龙胆制品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已上市中成药的经典老药遴选及开发策略探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成药是我国药品组成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使用年限较长的已上市中成药,为药品研发与应用等多领域提供了经验和依据.已上市中成药老品种的有效筛选,是推进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二次开发、适应证扩大等药品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环节.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经典老药的概念及价值优势,明确经典老药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依据方剂的配伍规律研制,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及优势、不良反应较少、质量优良、现代应用时间较长、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的中成药.明确了 3 个维度 11 类遴选要素的遴选体系,包括经典性、有效性和临床应用性3 个维度及使用年限超过 40 年、近5 年临床仍有应用、来源于古代医籍、来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来源于官修书籍、来源于名医名家、老字号企业生产产品、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进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目录、进入国家保密配方的中成药、具有一定的销量等 11 类遴选要素.明确了相关遴选要素的权重及实现路径,并提出加强面向满足临床需求及疗效的经典老药遴选要素优化、基于"三结合"发挥经典老药品种特色及优势、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明确经典老药的临床定位、加强经典老药品种关键技术质量提升的策略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已上市中成药的开发利用提供导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复杂网络探究肺系疫病各阶段核心"症-药"关联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整合肺系疫病的各阶段临床表现与中药复方,利用现代生命科学的组学大数据资源,挖掘肺系疫病各阶段症状与中药的内在联系,为阐明中医药在治疗肺系疫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明确界定肺系疫病非特异性症状特征,系统梳理古代疫病文献资料、中成药目录,以及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诊疗方案,构建包含肺系疫病各阶段症状与方药的大数据集;运用网页排名算法提炼出肺系疫病在急性期(轻症、重症)和恢复期 3 个不同阶段的"核心症状群"和"核心中药群",并通过随机游走算法深入剖析核心"症-药"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在纳入的 822 条数据中(轻症 287 条,重症 403 条,恢复期 132 条),所识别的核心症状群与各阶段肺系疫病的实际临床表现高度吻合.轻症阶段的核心中药以解表药和清热药为主,重症阶段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祛湿化痰药,而恢复期以补气养阴药为核心.进一步的富集分析揭示,急性期核心中药主要涉及调控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和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恢复期核心中药主要影响成纤维细胞增殖相关通路.结论 核心症状群对应的核心中药群可能通过调节关键转录因子来治疗肺系疫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