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曲侧弯旋转复位术治疗下颈椎脱位合并单侧小关节绞锁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屈曲侧弯旋转复位联合一期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脱位合并单侧小关节绞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脊柱病医院收治的32例单侧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急诊组(采用前路屈曲侧弯旋转复位联合一期前路手术治疗)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4~63岁。牵引组(采用头颅牵引复位联合二期前路手术治疗)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0~6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率、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改善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随访26~40个月。急诊组住院时间为(7.2±1.2)d,较牵引组(10.9±1.2)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24个月ASIA分级改善情况、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椎间隙均骨性融合。 结论:一期前路屈曲侧弯旋转复位手术与传统方法相比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区别,但住院时间更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脑积水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治疗Chiari畸形Ⅰ型(CMⅠ)合并脑积水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2年7月在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ETV治疗的23例CMⅠ合并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症状改善程度和影像学测量结果,评估ETV的临床疗效。5例患者采用4D flow MRI评价ETV手术前、后枕骨大孔平面和颈1(C 1)平面脑脊液(CSF)流体动力学指标的变化。采用单模型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判断模拟ETV手术前、后CSF压力变化对小脑扁桃体变形程度的影响,以验证"浴缸塞"假说。 结果:23例患者的ETV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CSF电影显示第三脑室底造瘘口CSF流动顺畅。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后脑膜炎2例。23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3.7±10.1)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的小脑扁桃体下疝距离、侧脑室Evan指数、第三脑室横径以及第四脑室矢状径均较术前下降(均 P<0.05)。ETV治疗的有效率达91.3%(21/23);合并脊髓空洞的患者中,2例脊髓空洞完全消失,3例明显缩小,其余7例基本稳定。4D flow MRI检查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术后CSF通过枕骨大孔平面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及流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CSF通过C 1平面的峰值流速及流量均下降(均 P<0.05)。单模型有限元仿真分析显示,模拟ETV术后,第三脑室、导水管出口、第四脑室的流速明显下降;形变分析发现,小脑下缘向上位移2.9 mm。 结论:ETV治疗CMⅠ合并脑积水安全、有效,其流体动力学改变支持"浴缸塞"假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随访1年以上的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FAI患者23例(23髋),男10例、女13例,年龄(31.3±4.6)岁(范围25~45岁),左侧9例、右侧14例,合并2型髂前下棘20例、3型髂前下棘3例。在常规髋臼缘成形、股骨头颈成形、盂唇缝合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髂前下棘(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成形棘下减压术。比较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骨盆正位X线片LCE角、屈髋45°Dunn位X线片α角、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屈髋和伸膝肌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国际髋关节评分(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12,iHOT-12)。结果:术后1年随访时无一例行髋关节镜或开放的翻修手术。LCE角由术前33.3°±6.1°减小到31.7°±4.1°( t=1.076, P=0.288),α角由术前63.7°±8.5°减小到50.0°±6.6°( t=6.116, P<0.001),髋关节屈曲角度由术前107.4°±6.0°增加到120.2°±4.4°( t=8.269, P<0.001),VAS评分由术前(4.0±1.1)分下降到(1.0±1.1)分( t=9.591, P<0.001),mHHS评分由术前(62.6±4.9)分增加到(87.5±8.1)分( t=12.700, P<0.001),iHOT-12评分由术前(51.4±4.9)分增加到(75.7±7.7)分( t=12.593, P<0.001)。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屈髋肌力和伸膝肌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30, P=0.357; t=0.050, P=0.96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牵引相关的皮肤坏死、神经麻痹等并发症,以及股骨颈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内感染、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髋关节不稳等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髋关节镜手术中行髂前下棘成形棘下减压术治疗合并棘下撞击的FAI安全有效,术后1年屈髋角度、髋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均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先天性膝关节反屈的产前超声诊断线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膝关节反屈(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knee,CDK)的产前超声诊断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诊断的13例CDK病例的产前超声特征,结合基因检测结果、病理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13例胎儿均于我院进行孕中期产前超声诊断,二维、三维超声均显示为膝关节反屈(单侧3例,双侧10例)。所有病例均伴有多发异常,主要包括足内翻(5例)、重叠指(2例)、鼻骨短小(1例)、颈后皮肤层增厚(2例)、胸廓狭小(1例)、椎体发育异常(1例)等。其中超声诊断Larsen综合征2例,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3例,窒息性胸廓发育不良1例,CDK 7例。所有胎儿引产后均证实存在CDK。已知其中3例进行染色体检查,3例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结果未见异常,1例进一步进行了二代测序结合一代测序筛查提示FLNB基因突变,证实为Larsen综合征。结论:CDK可孤立存在,也可以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形式,产前检出膝关节反屈时要注意是否合并其他异常,根据线索进一步行相关基因的检测,可为遗传咨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中心静脉狭窄对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首次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心静脉狭窄(central vein stenosis,CVS)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对同侧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建立上肢动静脉内瘘且术前有中心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的CKD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有、无颈部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史患者CVS发生率及CVS组与无CVS组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CKD患者发生CVS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动静脉内瘘的初级通畅率;Cox回归法分析CVS对同侧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影响。结果:283例CKD患者入选该研究,年龄(50.45±14.76)岁,男165例(58.3%),中位透析龄0.5(0,7.0)个月,55例(19.4%)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前存在CVS,其中狭窄程度<50% 39例,狭窄程度≥50% 16例。有右颈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史患者CVS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置管史患者[60.5%(26/43)比9.9%(15/151), χ2=51.274,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部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 OR=4.345,95% CI 1.540~12.263, P=0.006)是CKD患者发生CVS的独立影响因素。在268例CVS同侧肢体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中,中位随访34个月,中重度CVS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显著低于无CVS组(5/7比58/228, χ2=7.720, P=0.005),锁骨下静脉狭窄及上腔静脉狭窄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显著低于无名静脉狭窄组(4/5比8/27, χ 2=6.974, P=0.008;6/8比8/27, χ 2=6.908, P=0.009)。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CVS及合并糖尿病是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 HR=4.362,95% CI 1.644~11.574, P=0.003; HR=2.682,95% CI 1.624~4.431, P<0.001)。 结论:首次建立动静脉内瘘的CKD患者CVS的发生率较高,颈部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是CVS的独立危险因素,中重度CVS是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颈胸段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2例。病例1为男性,47岁,C 6、7椎体孤立性纤维瘤,术前有颈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痛症状,伴左侧肢体无力。病例2为女性,17岁,T 1椎体动脉瘤样骨囊肿,有颈肩痛症状,合并左上肢远端肌力下降。2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T扫描并使用Mimics软件建立三维可视化脊柱颈胸段模型,采用激光快速成型打印技术制作与实物1∶1大小的3D打印脊柱颈胸段模型,规划设计并定制3D打印人工椎体,分别用于术前评估肿瘤分期、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以及术中指导置钉和脊柱序列重建。病例1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行前路C 6、7椎体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病例2采用单纯后入路,行胸椎肿瘤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评估手术前后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上肢肌力,随访期间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及脊柱稳定性。 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颈胸段椎体肿瘤切除+脊柱重建手术。病例1手术时间6.5 h,术中出血量1 200 mL;病例2手术时间4.5 h,术中出血量1 000 mL。2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自觉肌力逐渐恢复正常。病例1术后第7天发现伤口处脑脊液漏,经穿刺抽液、加压包扎治愈;术后出现声音嘶哑,随访至3个月时好转。病例2未见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见患者椎体及肢体功能良好,肿瘤无复发,脊柱稳定性良好。病例1术前左侧颈部和左上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分和5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分和0分;术前左侧上、下肢各肌肌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末次随访时除左侧指伸肌肌力为Ⅳ级以外的其余各肌肌力均为Ⅴ级。病例2术前左侧颈部和左上肢疼痛VAS评分6分和3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分和0分;术前左上肢指伸肌和指屈肌肌力Ⅳ级,末次随访时均恢复至Ⅴ级。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是一种直观、动态、全面的影像学评估方法,结合3D打印技术,可在术前明确肿瘤分期、制定手术方案,术中指导手术置钉及脊柱序列重建,对于颈胸段椎体原发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AFRO综合征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TAFRO综合征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H)A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检查结果及诊疗方法,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1月18日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例50岁TAFRO综合征合并AHA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其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骨髓和淋巴结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等诊断相关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相关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本研究以"TAFRO综合征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TAFRO syndrome with acquired hemophilia A"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TAFRO综合征合并AHA相关文献。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上述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征得受试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结果:①本例患者因"反复发热2 +个月,血小板减少1个月"于2019年1月18日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就诊。②入院时本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示,血小板计数为35.0×10 9/L,C反应蛋白(CRP)水平为245.4 mg/L。其凝血功能结果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107.4 s,凝血酶原时间(PT)为17.5 s;APTT纠正试验结果示不能完全纠正;FⅧ活性为22%,FⅧ抑制物滴度为1.5 BU/mL。其PET/CT结果示,全身多发性淋巴结增多,部分淋巴结代谢异常;胸、腹腔积液。其右侧颈部淋巴结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浆细胞型Castleman病。③根据临床特征和相关检查结果,患者被确诊为TAFRO综合征合并AHA,并接受RCD(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化疗2个疗程,以及抗感染、间断血液制品输注、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多浆膜腔积液逐渐被吸收,肾功能及凝血功能逐渐恢复,并最终脱离血液透析。④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仅检索出1篇相关文献,报道日本1例25岁的TAFRO综合征合并AHA男性患者,其临床表现为出血倾向重、全身严重水负荷,多器官功能障碍。在充分支持治疗基础上,予以托珠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4个周期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凝血功能恢复正常。 结论:TAFRO综合征合并AHA为临床罕见疾病,对患者应结合其临床特征及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治疗。上述2种疾病的关系及标准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弓下血管襻及其解剖变异在听神经瘤术中的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弓下血管襻及其解剖变异在听神经瘤术中的处理策略。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504例,术中发现并处理弓下血管襻及其解剖变异12例(2.4%),回顾性分析此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1周评估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以及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分级。术后3个月以及之后每年门诊复查头颅增强MRI,并评估面、听神经功能。结果:12例患者中,5例正常弓下血管襻黏附在肿瘤后表面,将其向内侧移位后再行肿瘤切除;3例异常弓下血管襻顶端包埋在弓下窝硬膜中,将血管襻连同顶端的硬膜袖套一起游离并向内侧移位后再行肿瘤切除;另4例异常弓下血管襻顶端包埋在弓下窝骨质中,其中1例适度磨除周边骨质将血管襻顶端移出后再行肿瘤切除,3例经血管周围间隙行肿瘤切除。12例肿瘤均完全切除,血管襻主干均保持血流通畅。无一例死亡或合并脑脊液漏。1例术中血管襻分支破裂出血的患者术后出现小脑外侧局灶性梗死,导致共济失调。12例患者术后听力均为D级。12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10~53个月)。术后3个月,头颅增强MRI证实12例肿瘤均完全切除。至末次随访,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Ⅰ级5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12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听神经瘤术中遇到弓下血管襻及其解剖变异时,需尝试将其充分游离并向内侧移位后再行肿瘤切除;当血管襻顶端深埋在弓下窝骨质中,且有足够空间显露肿瘤和内听道时,可以经血管周围间隙切除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术后血栓形成可能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以及术后血栓形成可能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12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61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2例,女259例;年龄范围65~94岁,平均年龄77.2岁。所有患者均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血栓形成。术前术后都行双下肢深静脉检查。收集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血清学指标、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108例形成下肢DVT,发病率为29.92%,其中男性26例(24.07%),女性82例(75.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 OR=2.127,95% CI:1.134~3.989, P=0.019)、冠心病( OR:1.692,95% CI:1.056~2.713, P=0.029)、受伤至入院时间( OR=1.677,95% CI:1.037~2.712, P=0.035)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术期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168例患者术后形成下肢DVT,发病率为46.54%。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分型:(1)近端血栓2例(1.19%);(2)远端血栓143例(85.12%);(3)混合血栓23例(13.69%)。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与下肢骨折侧别的关系:(1)血栓与骨折患肢同侧84例(50.00%);(2)血栓位于骨折患者健侧19例(11.31%);(3)患者双下肢均有DVT发生65例(38.69%)。 结论:延迟入院>48 h,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为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前已有且术后未消失的血栓占术后血栓总发病率的48.81%,术后新发血栓占术后血栓总发病率的51.19%。对于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需行术前、术后多次行双下肢超声检查,及时发现血栓变化,做好防治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例放射性颌骨坏死伴寰椎转移癌致颈部活动受限患者行皮瓣转移修复术的体位护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手术体位是指术中患者的位式,其正确摆放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需要在保证患者安全舒适、不损伤其神经和血管的基础上充分暴露术野,方便手术医生的操作 〔1〕。放射性颌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ORNJ)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放疗后的常见并发症 〔2〕,最常见的晚期损伤是颈部纤维化,患者颈部僵硬如同石板一般且运动受限,该现象称之为"冰冻颈" 〔3〕。寰椎转移癌是指从其他系统或部位生长的原发癌,通过循环系统转移到寰椎 〔4〕,可导致颈椎活动受限,影响头颅旋转运动 〔5〕,还会压迫延髓导致高位颈脊髓损害,甚至呼吸肌瘫痪而危及生命 〔6,7〕。此类患者的手术体位护理是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该院2021年9月收治1例患者,舌癌术后多次放疗致右下颌骨坏死,右下颌巨大瘘口伴流脓及骨面暴露合并"冰冻颈",同时,该患者因寰椎转移癌导致颈椎活动受限,头偏向右侧,不能左右转头,仅靠转身代偿。现患者须行右下颌骨坏死切除同期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术,封闭下颌瘘口,恢复正常的咀嚼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为了暴露术野,需要摆放的手术体位为侧头仰卧位,头偏向左侧,但由于患者体征的特殊性,决定了该手术体位的困难性和代表性,患者头部不能旋转和屈伸,颈部僵硬,若强行扭转容易引起颈椎骨折或寰椎肿瘤压迫颈脊髓造成高位截瘫,危及生命。为了防范手术过程中的体位风险和充分暴露手术视野,该科针对此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体位护理方案,为颈部活动受限患者行口腔颌面部手术体位摆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