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恢复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海绵体神经功能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再生修复海绵体神经对糖尿病大鼠勃起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收集健康足月产新生儿脐带,提取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并鉴定表面标志物.通过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诱导大鼠糖尿病,10周后选取高血糖大鼠进行阿扑吗啡(APO)试验,筛查、建立糖尿病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DIED)大鼠模型.hUCMSC移植8周后,通过APO实验及最大海绵体内压/平均动脉压(ICP/MAP)评估大鼠勃起功能;通过免疫组化法分析大鼠海绵体组织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水平;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阴茎组织中BDNF、NGF、VEGF和IGF-1神经营养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第4代hUCMSC表面高表达CD73、CD90、CD105,低表达CD11b、CD19、CD34、CD45、HLA-DR.糖尿病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模型制备成功.海绵体内移植hUCMSC 8周后,APO实验表明hUCMSC可增加正常勃起的大鼠数量;中剂量和高剂量hUCMSC治疗后,相对于阴性对照组,ICP/MAP值升高,阴茎内血流灌注明显改善;免疫组化实验显示中剂量和高剂量hUCMSC治疗后,大鼠阴茎海绵体中nNOS水平明显增加,启动大鼠阴茎勃起;ELISA检测结果证实中剂量和高剂量hUCMSC治疗后,均能不同程度恢复DIED大鼠阴茎组织中BDNF、NGF、VEGF和IGF-1表达水平.结论 hUCMSC是一种多功能的成体干细胞,经海绵体移植治疗高脂饮食联合STZ诱导的DIED大鼠是有效的,且有剂量依赖性.hUCMSC治疗DIED的机制与上调BDNF、NGF、VEGF和IGF-1表达水平提供的神经保护和再生修复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抑制多药耐药基因1和P糖蛋白的表达改善原位肺癌小鼠吗啡耐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原位肺癌小鼠吗啡耐受的影响,检测其对原位肺癌小鼠模型吗啡激活的多药耐药基因1(MDR1)介导的P糖蛋白(P-gp)过表达的关系。方法:建立原位肺癌小鼠吗啡耐受模型,采用梯度浓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处理,热辐射甩尾法测定不同条件下痛阈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DR1 mRNA和P-gp蛋白的表达;采用凝胶迁移技术检测MDR1基因上游启动子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DNA结合活性的改变。结果:吗啡组小鼠在第8天的最大镇痛百分率(MPE)为(85.21±6.53)%,第10天和第12天分别下降至(38.45±5.52)%和(28.14±4.52)%,表明原位肺癌小鼠已经形成吗啡耐受。而吗啡+3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小鼠在第8天的MPE为(79.34±6.50)%,第10天和第12天分别下降至(62.16±5.53)%和(40.20±4.50)%。RT-PCR检测结果显示,吗啡组、生理盐水组、吗啡+3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和2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小鼠脑组织中MDR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3±0.79、1.04±0.38、1.37±0.38和1.43±0.53。吗啡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生理盐水组与2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吗啡组与吗啡+3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吗啡组、生理盐水组、吗啡+3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小鼠脑组织中P-gp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6±0.40、1.00±0.23和1.27±0.27。吗啡组P-gp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P<0.05);吗啡+3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与吗啡组比较,P-gp蛋白的表达亦明显下降( P<0.05)。吗啡+纳络酮组CREB的DNA结合活性为(0.89±0.23)Pu;生理盐水组CREB的DNA结合活性为(0.23±0.07)Pu,明显低于吗啡组[(0.81±0.23)Pu, P<0.05]和吗啡+纳络酮组( P<0.05);而吗啡+3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CREB的DNA结合活性为(0.79±0.21)Pu,对吗啡依赖所诱导的CREB的DNA结合活性升高未显示调节作用( P>0.05)。 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明显改善吗啡耐受,同时可抑制被吗啡激活的MDR1 mRNA和P-gp蛋白的表达,这与其延缓吗啡耐受的机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调节睡眠-觉醒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小清蛋白(PV)阳性神经元是γ-氨基丁酸(GABA)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主要亚型之一,广泛分布于各个脑区。既往研究发现PV阳性神经元与癫痫、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孤独症、老年痴呆症、共济失调、吗啡依赖及戒断等密切相关,新近研究发现PV阳性神经元在睡眠-觉醒调节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意味着PV阳性神经元在全麻致意识消失及意识恢复过程中也有着重要作用。笔者现围绕PV阳性神经元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不同脑区调节睡眠-觉醒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全麻致意识消失及意识恢复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rf2在μ-δ异源二聚体下调EAAT3表达导致大鼠吗啡复吸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在μ-δ异源二聚体下调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3(EAAT3)表达导致大鼠吗啡复吸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00~24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8):对照组(C组)、吗啡戒断组(E组)、吗啡复吸组(R组)和吗啡复吸+干扰质粒组(RI组)。腹腔注射吗啡10 mg/kg,建立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停止给药使CPP逐渐消退;再次腹腔注射小剂量吗啡5 mg/kg诱导已消退的CPP恢复,记录伴药箱停留时间。CPP模型建立成功后RI组大鼠侧脑室注射μ-δ异源二聚体干扰质粒5 μ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马谷氨酸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内Nrf2和EAAT3的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海马内Nrf2 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共沉淀法检测μ-δ异源二聚体与Nrf2相互作用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R组和RI伴药箱停留时间延长,海马谷氨酸含量和μ-δ异源二聚体/Nrf2比值升高,E组和RI组海马Nrf2和EAAT3表达上调,E组、R组和RI组海马Nrf2 mRNA表达上调( P<0.05);与E组比较,R组和RI组伴药箱停留时间延长,海马谷氨酸含量和μ-δ异源二聚体/Nrf2比值升高,Nrf2和EAAT3表达下调( P<0.05),海马Nrf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与R组比较,RI组伴药箱停留时间缩短,海马谷氨酸含量和μ-δ异源二聚体/Nrf2比值降低,海马Nrf2和EAAT3表达上调( P<0.05),海马Nrf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结论:μ-δ异源二聚体形成后结合Nrf2,导致海马Nrf2含量减少,引起EAAT3表达下调,从而导致大鼠吗啡复吸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氢吗啡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Ca MMKβ及Nrf2/HO-1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hydromorphone, HM)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CIRI)的保护作用及其对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激酶β(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kinase β, Ca MMKβ)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2 related factor2, Nrf2)/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 HO-1)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5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8只):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脑缺血再灌注+HM组(HM组)。IR组参照改良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CIRI模型,HM组在IR组的基础上尾静脉注射5 mg/kg HM,Sham组不插线栓(其余同IR组)。记录3组大鼠麻醉清醒后神经行为学评分,测定大鼠脑梗死面积,检测脑组织中氧化应激因子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含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及TNF-α和IL-1β浓度,大鼠脑组织制成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a MMKβ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水平。结果:IR组和HM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Sham组,且HM组明显低于IR组( P<0.05)。IR组和HM组大鼠脑组织ROS含量、MDA浓度及TNF-α和IL-1β浓度明显高于Sham组,且HM组明显低于IR组( P<0.05),IR组和HM组大鼠脑组织SOD活性、Ca MMKβ表达量及Nrf2和HO-1蛋白水平明显低于Sham组,且HM组明显高于IR组( P<0.05)。 结论:HM可能通过上调CIRI大鼠Ca MMKβ表达及Nrf2/HO-1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发挥脑组织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片受体介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RI)是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血管再通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而阿片类药物不仅具有镇痛作用,还具有心脏保护作用,此作用依赖于阿片受体(opioid receptor, OR)的激活。κ-OR、δ-OR的激活直接参与心肌保护,而μ-OR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尚存在争议。此外,不同激动剂对3种OR亚型的不同亲和力使得"OR介导的心脏保护"这一结论具有争议。文章就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及外源性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瑞芬太尼、布托啡诺、美沙酮)对MI/RI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讨论不同OR介导MI/RI保护作用的机制及其与G蛋白耦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家族其他成员的串扰,以及可能的上下游信号通路,以便为未来开发改善心肌、挽救心肌的药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蜂毒镇痛作用的昼夜变化及对外周血P物质β-内啡肽和IL-1β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小鼠疼痛模型的昼夜节律和注射用蜂毒(Bee venom for injection,BVI)镇痛作用的昼夜差异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热板法、辐射热甩尾法建立小鼠疼痛模型,在 6 个授时(Zeitge-ber time,ZT)时间点(ZT2、ZT6、ZT10、ZT14、ZT18、ZT22)测量痛阈并分析其昼夜节律.将合格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注射用蜂毒大剂量(Bee venom for injection-High dose,BVI-H)、注射用蜂毒中剂量(Bee venom for injection-Medium dose,BVI-M)、注射用蜂毒低剂量(Bee venom for injection-low dose,BVI-L)、吗啡(Morphine,MOR)和模型(Model,MOD)组;每组再根据小鼠痛阈的昼夜节律分为两个亚组,分别在痛阈的峰值和谷值2 个时间点给药.观察各组对热板法、辐射热甩尾法和扭体法疼痛模型小鼠行为学影响的动态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P 物质(Substances P,SP)、β-内啡肽(Beta-endorphin,β-EP)和 IL-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结果:小鼠疼痛模型的痛阈显示出峰值在明中期(ZT6)、谷值在暗后期(ZT22)的昼夜节律.BVI 三个剂量组和 MOR 组均显示出明显的镇痛作用,并且 BVI 在热板法和扭体法模型的镇痛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在热板法和辐射热法疼痛模型中,BVI于ZT22 给药比ZT6 给药显示出更强的镇痛作用.蜂毒对疼痛模型小鼠血清β-EP 水平未显示上调作用;但可明显降低血清SP 含量,且具有ZT22 给药低于ZT6 给药的昼夜变化(P<0.05);对扭体法和辐射热法(仅ZT22 给药组)疼痛模型小鼠血清IL-1β水平显著下调,而在热板法则显示 IL-1β 水平明显增高.结论:小鼠的痛阈存在峰值在明中后期、谷值在暗后期的昼夜节律;BVI 对小鼠多种疼痛模型均具有镇痛作用,且存在昼夜差异;BVI的镇痛作用及其昼夜变化可能与调节内源性疼痛介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接触脑脊液神经核形态、细胞结构特性及其疼痛调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脑和脊髓凭借室管膜上皮构成的脑—脑脊液屏障与脑脊液分隔.但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某些部位,一些神经元胞体、树突或轴突直接与脑脊液相接触,被称为"接触脑脊液的神经元系统".张励才教授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应用CB-HRP特异性地标记出特殊的触液神经元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将其命名为"接触脑脊液神经核",简称"触液核".触液核的发现,第一次为脑实质内存在联系脑—脑脊液的特殊神经结构提供了明确的形态学证据,并推测它可能在脑实质与脑脊液间的物质及信息交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团队围绕啮齿类和非人灵长类脑内触液核的形态结构、物质表达、基因分析和功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全脑皮质及皮质下核团与触液核有纤维联系,可能参与机体的疼痛、认知和学习记忆、情感、成瘾、紧张应激、内脏活动、嗅觉、视觉、听觉和运动、内稳态调控、能量平衡、体液平衡、睡眠和觉醒、生物节律等功能调控.目前实验已证实触液核与疼痛、吗啡依赖与戒断、学习记忆及应激等有关.本文对触液核的神经生物学特性及其疼痛调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以触液核为桥梁结构的脑—脑脊液双向调节路径的疼痛调控研究提供新线索,为疼痛等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八肽胆囊收缩素在吗啡依赖及戒断大鼠相关脑区的表达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探究慢性吗啡依赖及戒断大鼠相关脑区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表达的变化.方法:利用Wistar大鼠建立慢性吗啡依赖及戒断模型,分为对照组(control)、吗啡依赖组(MOR)、纳洛酮催促戒断组(NAL).Gellert-Holtzman评分评价吗啡成瘾及戒断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相关脑区CCK-8蛋白及CCK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戒断组Gellert-Holtzman评分与对照组和吗啡依赖组比较显著增加;前额叶皮质(PFC)、黑质致密部(SNc)、中脑腹侧被盖区(VTA)CCK-8及CCK mRNA表达依赖组较对组明显升高,戒断后表达下降;杏仁核、蓝斑(LC)吗啡依赖后CCK-8及CCK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海马齿状回(PoDG)、杏仁核、LC戒断后较依赖组表达进一步升高;尾壳核(CPU)、伏隔核(NA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未检测到CCK-8及CCK mRNA的表达.结论:CCK-8参与了大鼠吗啡依赖与戒断过程并具有脑区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的镇痛作用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是一类对阿片受体兼有激动和拮抗作用的药物.已经上市的这类药物主要包括喷他佐辛、布托啡诺、纳布啡、丁丙诺啡和地佐辛等.与吗啡、芬太尼等单纯阿片受体激动剂相比,该类药物具有镇痛效果较强,成瘾性较弱,咳嗽、瘙痒以及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少的优点.由于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在不同内源性阿片受体(μ、κ、δ等)间具有不同的倾向性作用,基于不同受体亚型,可在情绪影响、药物依赖方面表现出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因此合理地使用这类药物可以有效地减少阿片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滥用的发生.随着学界对内源性阿片各受体亚型及相关药物研究的深入,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在改善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和提高患者药物依从性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和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