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丙泊酚对慢性睡眠剥夺社交行为障碍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小清蛋白神经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丙泊酚对慢性睡眠剥夺社交障碍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小清蛋白(PV)神经元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2只,8周龄,体质量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4):对照组(Con组)、慢性睡眠剥夺+自然睡眠组(CSD+NS组)和慢性睡眠剥夺+丙泊酚组(CSD+Pro组)。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大鼠睡眠剥夺模型,每天睡眠剥夺20 h,自然睡眠4 h,连续28 d。CSD+Pro组于睡眠剥夺后腹腔注射丙泊酚40 mg/kg,连续28 d。Con组和CSD+NS组腹腔注射等容量10%脂肪乳剂。睡眠剥夺结束后采用三箱社交实验检测大鼠社交行为,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mPFC区PV阳性神经元数目和神经元周围网络(PNN)密度。 结果:与Con组比较,CSD+NS组快眼动睡眠百分比、三箱社交实验中嗅探时间偏好系数1和嗅探时间偏好系数2降低,mPFC区PV阳性神经元计数和PNN密度减少( P<0.05);与CSD+NS组比较,CSD+Pro组三箱社交实验中嗅探时间偏好系数1和嗅探时间偏好系数2增加,mPFC区PV阳性神经元计数和PNN密度增加( P<0.05),快眼动睡眠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丙泊酚可能增加PV神经元数量和功能,改善睡眠剥夺大鼠社交行为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调节睡眠-觉醒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小清蛋白(PV)阳性神经元是γ-氨基丁酸(GABA)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主要亚型之一,广泛分布于各个脑区。既往研究发现PV阳性神经元与癫痫、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孤独症、老年痴呆症、共济失调、吗啡依赖及戒断等密切相关,新近研究发现PV阳性神经元在睡眠-觉醒调节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意味着PV阳性神经元在全麻致意识消失及意识恢复过程中也有着重要作用。笔者现围绕PV阳性神经元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不同脑区调节睡眠-觉醒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全麻致意识消失及意识恢复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影响麦司卡林诱导小鼠甩头反应的神经元类型筛选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究影响5-羟色胺(5-HT)能致幻剂麦司卡林诱导小鼠甩头反应(HTR)的神经元类型.方法 ①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麦司卡林(1.56,3.125,6.25,12.5,25和50 mg·kg-1)组,每组15只,ip给予相应药物后观察30 min内小鼠HTR次数.②将5-HT 2A受体(5-HT2AR)基因双侧LoxP纯合子(5-HT2Aflox/flox)小鼠分别与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α环化重组酶阳性(CaMKⅡαcre/+)、小清蛋白(PV)cre/+、生长抑素(SOM)cre/+或血管活性肠肽(VIP)cre/+小鼠杂交得到不同类型神经元的5-HT2A受体条件性敲除(cKO)小鼠(5-HT2AΔCaMKⅡα,5-HT2A ΔPV,5-HT2AΔSOM和5-HT2AΔVIP),将每类cKO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麦司卡林12.5 mg·kg-1组,每组15只,ip给予相应药物后记录30 min内小鼠HTR次数.③ 将每类5-HT2A R cKO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麦司卡林12.5 mg·kg-1组,每组12只,ip给予相应药物后记录30 min内小鼠自发活动.结果 ①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麦司卡林3.125,6.25,12.5和25 mg·kg-1组小鼠HTR显著增加(P<0.05,P<0.01).②不同类型神经元的5-HT2A R cKO小鼠中,只有5-HT2AΔCaMKⅡα小鼠正常对照组与麦司卡林12.5 mg·kg-1组间HTR次数无差异,而在5-HT2AΔPV,5-HT2A ΔSOM和5-HT2A ΔVIP小鼠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麦司卡林12.5 mg·kg-1组小鼠HTR均显著增加(P<0.01).③所有cKO小鼠正常对照组与麦司卡林12.5 mg·kg-1组间自发活动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锥体神经元参与介导了麦司卡林对小鼠HTR的诱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运动疲劳通过基底神经节输出核团损伤大鼠工作记忆能力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基底神经节输出核团[脚内核(EPN)和黑质网状部(SNr)]内小清蛋白(PV)阳性神经元参与运动疲劳损害工作记忆能力的神经调控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疲劳组(Fatigue),选用三级递增负荷跑台训练方案,建立慢性力竭运动疲劳模型.利用Y迷宫自主交替实验评估大鼠的工作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EPN和SNr内PV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Y迷宫自主交替实验表明,疲劳组大鼠自主交替正确率较对照组大鼠呈显著性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疲劳组大鼠EPN和SNr内PV阳性细胞密度和阳性纤维染色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均大幅降低(P<0.05,P<0.01).同时,疲劳组大鼠EPN和SNr内caspase-3阳性细胞密度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运动疲劳导致大鼠工作记忆能力受损,其机制可能与EPN和SNr内PV阳性神经元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小清蛋白阳性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与视觉发育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大脑的复杂功能有赖于其内在神经元及神经网络系统的相互作用,而谷氨酸能投射神经元和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生后视觉系统的发育存在"关键期",此时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从而影响视觉可塑性.视觉环境的变化会使视皮层之间的神经联系和突触结构发生适应性调整,细胞外基质中的神经周围网在这个过程中被证实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主要包裹的小清蛋白阳性抑制性中间神经元(PV+INs)亦参与了视觉发育关键期可塑性调控.PV+INs为一类表达小清蛋白的中间神经元,存在于大脑各部分.尤其近年来研究发现,特异性调控这类神经元不仅解释了弱视、抑郁症以及自闭症等疾病的潜在治疗机制,还为这些疾病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法.现对PV+INs从起源到视觉发育关键期结束过程中各类调控因素,以及其参与视觉发育可塑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视皮质可塑性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氯硝西泮改善APP/PS1痴呆模型小鼠大脑超兴奋性和认知障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APP/PS1痴呆模型小鼠大脑中间神经元的数量变化和大脑超兴奋性以及认知功能3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7个月龄雄性小鼠WT小鼠和APP/PS1小鼠,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海马齿状回区神经肽Y(NPY)和皮质NPY、小清蛋白(PV)、钙网膜蛋白(CR)阳性中间神经元数量变化.将7个月龄雄性APP/PS1分为2组,注射生理盐水组和注射氯硝西泮(CLZ)组,CLZ按0.025mg·kg-1的剂量在每次实验前30min进行腹腔注射,通过新物体识别实验记录和分析小鼠探索新物体的时间和速度之后进行脑电图(EEG)监测,记录和分析每小时癫痫样高尖波的数量变化.结果 APP/PS1小鼠和野生型相比,海马NPY阳性中间神经元和皮质的NPY、PV、CR阳性中间神经元的数量都大量减少,注射CLZ组APP/PS1小鼠较APP/PS1小鼠海马和皮质癫痫样高尖波的数量都显著减少,注射CLZ的APP/PS1小鼠较APP/PS1小鼠探索新物体时间有增加趋势.结论 APP/PS1小鼠的中间神经元数量减少导致大脑超兴奋性和认知障碍,CLZ能改善APP/PS1小鼠大脑超兴奋性和认知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清蛋白中ErbB4免疫荧光染色条件的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免疫荧光标记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阳性神经元中ErbB4的最佳实验条件.[方法]小鼠海马组织,PV和ErbB4做免疫荧光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观察多聚甲醛后固定时间、抗原修复和一抗孵育时间对PV和ErbB4免疫荧光检测效果的影响.[结果]多聚甲醛后固定不同时间(8h、48 h和240 h),一抗孵育40 h,结果显示,随着后固定时间的延长,PV和ErbB4的荧光强度和数量逐渐降低(P<0.05).后固定240 h的脑组织,抗原修复后,PV和ErbB4荧光强度和数量显著升高(P<0.05).一抗孵育12 h检测到PV和Erbb4荧光强度明显低于40 h(P<0.05),ErbB4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低于40 h(P <0.05).[结论]pv阳性神经元中ErbB4的免疫荧光染色的最佳条件是后固定8h、一抗孵育40 h.对于多聚甲醛后固定较久的组织,抗原修复能够提高其染色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经元周围基质网与其在药物成瘾中的功能
编辑人员丨2023/8/6
神经元周围基质网(perineuronal nets,PNNs)在中枢系统中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细胞外基质,以网状结构包绕在小清蛋白阳性(Parvalbumin+,PV+)中间神经元周围,并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神经生物学功能.本文主要介绍了PNNs的主要构成与成熟过程,简述了PNNs与学习和记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PNNs的组成蛋白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最后以病理性意义为着眼点,介绍了PNNs在成瘾过程中发挥的重要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压氧对孤独症鼠模型神经营养因子和小清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丙戊酸钠(VPA)孤独症模型鼠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小清蛋白(PV)表达水平的影响,以阐明高压氧治疗孤独症的可能机制.方法 按Schneider和Przewlocki的方法制作VPA孤独症动物模型,Wistar大鼠怀孕第12.5天腹腔注射600 mg/kg VPA后所产下的子代雄鼠,根据子鼠睁眼时间、行为表现、断乳时体质量,结合生后第28天采用Y型电迷宫测试其学习记忆能力,获得48只造模成功的孤独症模型雄鼠,随机分为高压高氧模型组、高压空气模型组、常压高氧模型组、常压空气模型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为Wistar孕鼠同期腹腔注射等量9g/L盐水后所产下的子代雄鼠12只(常压空气正常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鼠海马CA1区BDNF和PV表达水平.结果 常压空气模型组与常压空气正常组比较,海马CA1区BDNF阳性细胞数增加(5.00±1.60比3.00±1.04,t=3.633,P=0.001);PV阳性细胞数增加(5.33±0.99比2.83±1.29,t=5.369,P=0.000).高压高氧模型组与常压空气模型组比较,海马CA1区PV阳性细胞数减少(3.33 ±0.99比5.33 ±0.99,t=4.975 P=0.000).高压高氧模型组与高压空气模型组比较,海马CA1区PV阳性细胞数减少(3.33±0.99比4.67±1.92,t=-2.138,P=0.044).结论 孤独症的发病可能与海马CA1区BDNF和PV的表达水平有关,高压氧干预可能通过减少CA1区神经元PV的表达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GluR5参与小鼠睡眠剥夺快速抗抑郁作用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在睡眠剥夺抗抑郁作用中的机制.方法: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SNI)方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小鼠伴发负性情绪的动物模型,利用旷场和高架十字实验评估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利用悬尾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评估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利用von-Frey方法检测小鼠的机械痛敏行为;采用温和处理的方法对有抑郁样行为小鼠进行睡眠剥夺,并评估睡眠剥夺对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NI模型及睡眠剥夺后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内mGluR5表达量的变化;进一步对小清蛋白(PV)阳性神经元mGluR5敲除的小鼠进行睡眠剥夺前后的行为学检测.结果:SNI模型小鼠40 d后出现焦虑样行为,60 d左右出现抑郁样行为,睡眠剥夺可明显缓解其抑郁样行为,但是对焦虑样行为和机械痛敏无影响;抑郁情绪及睡眠剥夺对mPFC内mGluR5表达水平无影响,但PV+神经元mGluR5敲除的小鼠表现出抑郁样行为,且睡眠剥夺对其抑郁样行为无缓解作用.结论:睡眠剥夺可以明显缓解神经病理性痛伴发的抑郁样行为,PV+神经元的mGluR5在抑郁样行为的发生和睡眠剥夺的抗抑郁效果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