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精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吸湿、保湿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优化黄精多糖提取工艺,并研究其吸湿保湿性能、探索其护肤功能.方法:采用热回流法结合正交进行黄精多糖提取工艺优化;以黄精多糖为实验对象,采用重量法进行吸湿性(相对湿度分别为43%和81%)、保湿性试验,并对吸湿曲线进行模型拟合;将黄精多糖添加到市售面霜中进行皮肤水分测试.结果:实验表明黄精多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g/mL),提取时间是150 min,提取次数为1次;黄精多糖在不同相对湿度下的吸湿均符合双指数模型;置于干硅胶环境下48 h,黄精多糖保湿率为14.00%.结论:黄精多糖具有良好的保湿性,在护肤品开发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中药口服固体制剂制造分类系统(Ⅳ):胶囊剂吸湿行为分类
编辑人员丨2023/9/30
中药硬胶囊剂存在不同程度的吸湿性,影响药品稳定性和疗效.该文以市售30种中药胶囊剂为研究对象,分别测试了胶囊剂内容物、囊壳及胶囊剂整体的吸湿曲线,并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结果在24 h的吸湿过程中,囊壳可降低内容物0.80%~53.0%的吸湿增重,并降低胶囊剂内容物1.74%~91.3%的吸湿速率,表明囊壳对中药胶囊剂内容物的吸湿具有较强的延缓作用.测定了30种中药胶囊剂内容物的7个物性参数,以及整理14个处方工艺相关参数,建立了预测中药胶囊剂内容物(带壳)24 h吸湿率的偏最小二乘模型,发现囊壳的吸湿率与中药胶囊剂内容物(带壳)的吸湿性呈正相关,提示选择低吸湿率的囊壳有助于防潮;此外,制剂前处理工艺路线和成型原料类型影响吸湿性大小,胶囊内容物中的浸膏量占比越大、饮片细粉量占比越小,胶囊内容物的吸湿性越强.以24 h吸湿率15%为吸湿强弱的分类节点,以吸湿速率常数0.58为吸湿快慢的分类节点,建立中药胶囊剂吸湿行为分类系统:吸湿强且快的品种占约6.67%;吸湿强且慢的品种占约33.3%;吸湿弱且快的品种约占26.7%;吸湿弱且慢的品种约占33.3%.该分类系统有助于量化比较不同中药胶囊剂吸湿行为,为中药胶囊剂质量改进、防潮技术和材料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温度和相对湿度对黄芩苷吸湿性的影响和模型拟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芩苷是从黄芩根部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利尿、抗炎、解痉和抗肿瘤作用,它含有羟基、羧基等极性基团,因此会吸附空气中水蒸气而具有吸湿性.本文研究温度和相对湿度对黄芩苷吸湿性的影响并对其吸湿数据进行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低温和高湿度导致黄芩苷具有较高的平衡吸湿量和较大的吸湿速度;1stOpt软件统计分析得出吸湿动力学双指数模型、吸附等温线Peleg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芪水提取物吸湿模型的拟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拟合黄芪水提取物吸湿模型.方法 煎煮法制备水提取物,重量法绘制提取物的吸湿动力学曲线和吸附/解吸等温线,对吸湿数据进行拟合.以均方根误差(RMSE)、残差平方和(RSS)和决定系数(R2)为评价指标,优化拟合模型.结果 吸湿动力学曲线的双指数模型,以及吸附/解吸等温线的Peleg模型为拟合效果最佳的2个模型(R2最接近于1,RMSE和RSS最接近于0).其中,各吸附/解吸等温线都属于第Ⅱ种类型“S”等温线,而解吸等温线平衡含水率高于吸附等温线,故出现明显的滞后现象,并属于H3型.结论 双指数模型和Peleg模型分别能较好地拟合黄芪水提取物的吸湿动力学曲线和吸附/解吸等温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种中药颗粒剂的吸湿性及数学模型拟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干法制粒的中药颗粒剂的吸湿过程特点,并建立数学模型,探索中药颗粒剂吸湿的共性,为中药颗粒剂的防潮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干法制备的升麻葛根汤颗粒、达原饮颗粒和桃核承气汤颗粒作为模型药,运用静态称重法测定并绘制3种颗粒剂的吸湿等温线和吸湿动力学曲线,利用Origin 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非线性拟合,以决定系数(R2),均根误差(RMSE)和平均相对预测误差(E)为评价指标,筛选最佳拟合模型.并对3种颗粒剂的粒径和粒形进行表征.[结果]3种中药颗粒剂吸湿等温线GAB模型,吸湿动力学曲线双指数模型的拟合度评价指标R2更接近于1,RMSE和E接近于0,拟合效果最好,拟合度最高.[结论]GAB模型和双指数模型分别较好地拟合了3种干法制粒中药颗粒剂的吸湿等温线和吸湿动力学曲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七提取物吸湿性及其数学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筛选可准确描述三七提取物吸湿过程的数学模型,科学量化吸湿过程.方法:25、35和45℃下,用重量法测试三七提取物吸湿过程动力学曲线和吸附/解吸等温线,并用1 stOpt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拟合,以均方根误差(RMSE),残差平方和(RSS)和决定系数(R2)为评价指标,筛选最佳拟合模型,结合25、35和45℃下吸附等温线计算吸附热.结果:25、35和45℃下,三七提取物吸湿动力学双指数模型、吸附/解吸等温线Peleg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吸附/解吸等温线都属于第Ⅱ种类型,解吸等温线因较高的平衡含水量而出现明显的滞后现象,该滞后现象属于H3型.随着温度升高这种滞后现象变弱.吸附热随着平衡吸湿量的增大而增大.结论:双指数模型和Peleg模型分别较好地拟合三七提取物的吸湿动力学曲线及吸附/解吸等温线,且吸附/解吸等温线存在滞后现象,该滞后现象随温度升高而变弱,吸附热与平衡吸湿量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参麦胶囊成型工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优选参麦胶囊的成型工艺.方法 以吸湿性、成型性及流动性为指标, 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辅料及辅料用量,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乙醇浓度、乙醇用量等成型工艺参数.结果 确定最佳成型工艺为:选用微晶纤维素为辅料, 用量为40%;乙醇浓度为70%, 用量为20% (g/ml), 总评"归一值" (overall desirability, OD) 平均值0.600 5, 与模型方程理论预测值 (0.627 5) 的偏差-4.30%.制备的颗粒合格率91.67%, 临界相对湿度约为68%.结论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得到的参麦胶囊成型工艺稳定可行, 制备的颗粒具有合格率高、流动性好、堆密度高、抗吸湿性强的特征, 为该制剂之后的大生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丹参胶囊的系统稳定性考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制备丹参提取物和丹参胶囊,研究二者在高湿、高温和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并考察丹参胶囊及相关物料的吸湿特性.方法:采用UPLC测定丹参素、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的含量,流动相0.05%磷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2 min,93%~79.2%A;2~6 min,79.2% ~75%A;6~9 min,75%~65%A;9~10.5 min,65%~10%A;10.5~11 min,10%~93%A),流速0.4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通过测定丹参胶囊及相关物料的吸湿增重,绘制吸湿等温曲线,测算临界相对湿度(CRH).结果:丹参提取物和丹参胶囊分别在温度40℃,相对湿度75%和92.5%,光照强度(4 500±500) Lx条件下放置10d后,4个酚酸成分含量波动均在±10%以内,无明显变化趋势;高温60℃条件,二者中的丹参素变化率分别为47.45%和32.24%,丹酚酸B变化率分别为-6.39%和-9.64%.吸湿性考察显示,淀粉基丸CRH=58.5%,丹参提取物CRH=72.34%,包衣丸CRH =72.85%,丹参胶囊CRH =73.55%.结论:高温环境会影响丹参提取物和丹参胶囊中酚酸类指标成分的稳定性,为确保丹参提取物及丹参胶囊质量稳定,应避免高温环境.为防止丹参胶囊及其相关物料过度吸湿,淀粉基丸、丹参提取物、丹参包衣丸和丹参胶囊的生产、贮存环境中相对湿度应控制在相应CRH以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玉竹滋阴颗粒成型工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优选玉竹滋阴颗粒的成型工艺,并考察以最佳成型工艺制备颗粒的物理特性.方法:以吸湿率、颗粒收率、制粒情况、溶化性、颗粒外观为指标,筛选填充剂种类;以制粒情况、颗粒收率为指标,筛选润湿剂种类及用量.再对以最佳成型工艺制备的颗粒进行吸湿曲线、临界相对湿度、休止角的测定.结果:玉竹滋阴颗粒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以糊精为填充剂,干膏粉与糊精按2:1混匀,润湿剂为85%乙醇,用量为干膏粉与辅料总重的15%.最佳成型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为73%,休止角为29.8°.结论:玉竹滋阴颗粒所选辅料合理,成型工艺可行,为该颗粒剂制粒工艺条件的确定及生产环境的控制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粒度黄芪三七胶囊粉体学性质及质量的初步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黄芪三七胶囊超微粉和普通粉的粉体学性质,对比其质量,为制剂工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粉体的粒径,测定吸湿率,绘制吸湿曲线,测定CRH、TLC鉴别特征成分,利用HPLC法测定指标成分的含量.结果 超微粉span值为(2.49±0.02),普通粉span值为(2.54±0.03),超微粉CRH为58%,普通粉CRH为61%,黄芪的薄层鉴别无明显差异,超微粉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含量分别高于普通粉2.8%、12.8%、18.2%.结论 超微粉的粒度分布更均匀,吸湿性强,有效成分含量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