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咽腔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神经源性吞咽障碍可发生于多种神经疾病患者中,对其进行积极康复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发展,针对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新型康复治疗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咽腔电刺激是一种新型的周围神经调控技术,通过悬置在咽部表面的电极导管向咽部黏膜输送电刺激,能增强咽部运动皮质兴奋性。本文主要概述咽腔电刺激的作用机制、操作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现状,从而为咽腔电刺激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咽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咽部电刺激(PES)作为一种新型的神经调控康复技术,可增加大脑吞咽皮质的兴奋性,在治疗脑卒中后重度吞咽障碍中已经显示出一定的临床价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分析这一疗法的作用与价值,从而为脑卒中后重度吞咽障碍患者提供新的治疗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前后前庭诱发性肌源性电位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发作时及经复位治疗恢复后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特点,探讨BPPV的发病机制与耳石器功能的关系。方法:在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耳鼻咽喉科接受治疗的单侧原发性BPPV患者37例,在BPPV发作时及复位治疗恢复后分别进行气导声刺激条件下的颈肌VEMP(cVEMP)和眼肌VEMP(oVEMP)检查,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cVEMP和oVEMP异常率的差异。结果:BPPV发作时,14例(37.84%)cVEMP 异常,22例(62.12%)oVEMP异常。复位治疗后,7例(18.92%)cVEMP 异常,12例(32.43%)oVEMP异常。复位后oVEMP及cVEMP的异常率均低于发作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PPV患者发作时耳石器功能异常可能是暂时的,经复位治疗恢复后,部分患者的耳石器功能可能恢复正常,提示耳石器及其传导通路的功能异常可能未参与原发性 BPPV的发病机制,而是BPPV发作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治疗脑干病变吞咽障碍患者咽缩肌无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对脑干病变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咽缩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干病变所致吞咽障碍患者20例,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包括口腔感觉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球囊导管扩张术等)和假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球囊内未注水),干预组患者在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上咽部压力峰值和下咽部压力峰值、功能性经口进食评级(FOIS)和FEES残留分级。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咽部压力峰值、下咽部压力峰值、FOIS和FEES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后,干预组的上咽部压力峰值[(76.56±15.61)mmHg]、FOIS和FEES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 结论: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上咽部收缩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罗替高汀对全身麻醉脑深部电刺激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罗替高汀对全身麻醉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苏醒期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10月在全身麻醉下行DBS手术患者42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55~85岁。根据患者是否应用罗替高汀贴剂协同用药方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罗替高汀组( n=21)和罗替高汀组( n=2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以及苏醒期间肌张力、吞咽功能、唾液分泌的分级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拔管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 结果:罗替高汀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分别为(20.3±2.6)、(30.6±3.1)、(46.4±3.9)min,均短于非罗替高汀组的(29.0±5.8)、(42.6±10.0)、(63.0±18.9)min(均 P<0.05)。罗替高汀组术后肌张力、吞咽功能、唾液分泌分级[ M( Q1, Q3)]分别为1(1,2)、1(1,2)、1(1,1)级,均低于非罗替高汀组的2(2,3)、2(2,2)、2(1,2)级( P=0.001、0.002、0.011)。罗替高汀组麻醉拔管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3/21),低于非罗替高汀组的42.9%(9/21)( P=0.040)。 结论:罗替高汀贴剂有助于提高患者DBS术后麻醉苏醒期的恢复质量,减少麻醉拔管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各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真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真治组)、真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真对组)、假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假治组)、假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假对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动作训练(每日2次)、发音训练(发a、yi、wu音,每次每个音节发音5次)、吸舌器训练(10~20次/组,3组/日)、电动牙刷按摩(一日三餐前各1次,每次15 min)、Voca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IS200型智能刺激器(四川省智能电子实业公司)行tDCS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假刺激治疗(仅最初30 s内给予tDCS刺激,30 s后停止电流,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各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和分析比较。结果:①无论是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或是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治疗后,各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1),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②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1),且治疗组的FOI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亦有明显改善( 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SS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1),且治疗组SS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SSA评分均有下降( 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DCS联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有助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恢复,尤其对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晚期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晚期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筛选28例2015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接受STN-DBS治疗的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回顾性评估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LEDD)及药物并发症的改善情况,分析术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部分(UPDRS-Ⅲ)总分及其分类评分、非运动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年LEDD[ M( Q1, Q3)]为393.8(250.0,500.0)mg,与术前的812.5(750.0,1 168.9)m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药物引发的剂末效应、异动症、开关现象的发生率均降低(均 P<0.05)。术后1个月、1年的UPDRS-Ⅲ总分为15.0(9.3,18.0)分、26.0(21.3,28.0)分,与术前的37.0(35.0,43.8)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UPDRS-Ⅲ分类评分中,术后1个月、1年,静止性震颤、姿势性震颤、四肢动作、行动迟缓、姿势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而强直、言语表情及步态评分,仅术后1个月较术前改善明显(均 P<0.001),术后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吞咽困难评分呈恶化趋势( P=0.006)。术后1年部分非运动症状改善(均 P<0.05)。 结论:晚期帕金森病患者STN-DBS后短期运动症状改善明显,术后1年随访部分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效果有限;STN-DBS可降低药物相关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吞咽中枢环路激活的时空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吞咽时脑区激活情况及吞咽中枢环路的时空特性。方法:选择10名健康受试者,在磁屏蔽室内应用148通道全头型脑磁图系统采集受试者执行吞咽动作时的脑磁信号,利用CURRY8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位算法采用基于最小模分析的低分辨率电磁成像方法(LORETA),每300 ms作为一个独立分析阶段,以大脑皮层F-分布值(F-distributed)最高的位置为刺激反应区域,通过时间和空间定位,对执行吞咽动作时激活区域进行分析。结果:在执行吞咽动作时,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延髓、中央后回、额下回、顶上小叶、角回、胼胝体、额中回、扣带回、眶回、丘脑、三脑室底部、放射冠、楔前叶、额岛叶、桥小脑角区、额上回、基底节等区域被激活,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八位脑区为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胼胝体、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额中回、扣带回、基底节。10名受试者在执行吞咽动作时,有8名受试者在0~300 ms时脑磁信号以左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时以双侧大脑半球激活或中间区域激活为主,601~900 ms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1名受试者在0~300 ms时脑磁信号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和601~900 ms以左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1名受试者在0~300 ms和601~900 ms时脑磁信号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时以中间区域激活为主。结论:在执行吞咽动作时,早期呈现左侧偏侧性,后期呈现右侧偏侧性,存在高度的时间依赖关系,可能存在以中央区为核心的中央区-胼胝体-顶上小叶-额中回-扣带回-基底节相关的吞咽中枢环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侧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双侧苍白球内侧部脑深部电刺激术(GPi-DBS)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双侧GPi-DBS治疗的15例原发性Meig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个月开机,初始刺激脉冲参数为:频率160 Hz,脉宽90 μs,选择恒压刺激,最后选择治疗阈值低而不良反应阈值高的触点作为刺激触点。术后3、6、12个月,对患者行门诊随访,根据其临床症状转归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进行刺激参数调整,同时对所有患者行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量表(BFMDRS)评分,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复查头颅CT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电极均植入双侧GPi。3例患者出现头部沉重感,1例出现言语不清,经调整刺激参数及电极触点后症状均得到缓解或消失。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7.0±3.8)个月(3~12个月)。15例患者的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总改善比例为13/1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BFMDRS中眼部和口-下颌评分及BFMDRS总分均呈降低的趋势(均 P<0.05)。术后3、6、12个月BFMDRS评分中,眼部、口-下颌、说话和吞咽以及颈部的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 P<0.05)。至末次随访,眼部、口-下颌、说话和吞咽功能以及颈部症状的改善比例分别为12/14 、8/11、4/7、2/4。 结论:双侧GPi-DBS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不良反应少;且随治疗时间延长,眼部和口-下颌症状有逐渐改善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频率健侧半球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高频、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频组(14例)、低频组(13例)及对照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传统吞咽康复训练,高频组对健侧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给予5 Hz rTMS治疗,低频组于相同部位给予1 Hz rTMS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假rTMS刺激;3组患者刺激时间及疗程均相同。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给予患者吞咽造影(VFSS)及表面肌电检查(sEMG),并采用渗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DS)、均方根值(RMS)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PAS评分、FDS评分及sEMG检查结果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PAS评分、FDS评分均明显改善( P<0.05)。高频组治疗前、后FDS差值[(9.92±4.45)分]明显大于低频组FDS差值[(7.15±3.13)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频、低频rTMS刺激健侧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并以高频rTMS的治疗效果可能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