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治疗脑干病变吞咽障碍患者咽缩肌无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对脑干病变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咽缩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干病变所致吞咽障碍患者20例,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包括口腔感觉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球囊导管扩张术等)和假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球囊内未注水),干预组患者在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上咽部压力峰值和下咽部压力峰值、功能性经口进食评级(FOIS)和FEES残留分级。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咽部压力峰值、下咽部压力峰值、FOIS和FEES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后,干预组的上咽部压力峰值[(76.56±15.61)mmHg]、FOIS和FEES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 结论: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上咽部收缩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低频咽腔电刺激联合酸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低频咽腔电刺激联合酸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47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组。A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低频咽腔电刺激治疗,B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酸刺激治疗,C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低频咽腔电刺激+酸刺激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C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整体吞咽功能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治疗前表面肌电图(sEMG)最大波幅值、吞咽时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治疗后sEMG最大波幅值高于B组和A组,吞咽时程短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治疗前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治疗后IL-6、TNF-α水平低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低频咽腔电刺激联合酸刺激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和营养不良发生率,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促进sEMG最大波幅的升高,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咽腔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神经源性吞咽障碍可发生于多种神经疾病患者中,对其进行积极康复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发展,针对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新型康复治疗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咽腔电刺激是一种新型的周围神经调控技术,通过悬置在咽部表面的电极导管向咽部黏膜输送电刺激,能增强咽部运动皮质兴奋性。本文主要概述咽腔电刺激的作用机制、操作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现状,从而为咽腔电刺激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性瘫痪患儿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吞咽障碍是脑性瘫痪的常见症状,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窒息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本综述旨在阐明脑性瘫痪患儿吞咽障碍的临床表现有明显的异质性,可应用进食能力分级系统、吞咽障碍调查表等结合X线透视吞咽检查进行吞咽功能评估,针对性地采用体位管理、食物性状调整、口腔感觉运动训练、肉毒毒素注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技术进行干预,以提高患儿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患病程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药物诱导睡眠下颏舌肌肌电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患病程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清醒、入睡初期以及睡眠状态下颏舌肌(genioglossus,GG)随腔内负压变化的活性差异及变化规律。方法:该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OSA男性患者共42例,年龄21~59(38.77±8.42)岁。每例研究对象完成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SG)及上气道CT后,均进行药物诱导睡眠下的口内表面颏舌肌肌电(GGEMG)同步会厌水平咽内压力(P epi)监测。根据整夜PSG数据将患者分为轻度组(7例)、中度组(12例)、重度组(23例),对比组间患者上气道CT测量值以及在清醒及诱导睡眠状态下GGEMG各参数值和对应状态下P epi的变化差异。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轻度组和中度组的GGEMG各参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醒期仅有重度组的清醒峰值肌电较轻度组偏高( t=1.249, P=0.025),组间同步监测的对应P ep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睡初期重度组的肌电参数值均分别较轻、中度组偏高,且同步监测的对应P epi水平也较高。将所有中重度OSA患者(35例)的阻塞性呼吸暂停(OA)末期的最大GGEMG肌电值和最大P epi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二者不符合线性相关关系( r=0.28, P=0.694)。而舌咽腔的长度与OA最大P epi存在线性相关( r=0.468, R2=0.219, P=0.005)。 结论:OSA患者睡眠期间GG活性与患病严重程度(呼吸事件频次)相关。尤其在中度以上OSA患者,GG活性与对应腔内负压刺激存在不协调的表现,这可能是导致OSA加重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型肉毒毒素治疗病理性流涎患儿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儿童病理性流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病理性流涎患儿分为注射组及对照组,每组23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口腔感觉刺激训练、口腔运动训练、吞咽神经及肌肉低频电刺激等),注射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双侧腮腺及颌下腺A型肉毒毒素注射。于治疗前及注射后1周、2周、4周及13周时采用流涎频率及严重程度量表(DFSS)对2组患儿流涎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注射组DFS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注射组D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治疗后4周时DFSS评分亦显著优于治疗后1周、2周及13周时评分( P<0.05)。 结论: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双侧腮腺及颌下腺能明显缓解病理性流涎患儿症状,起效时间为注射后1周,以注射后4周时症状缓解情况最显著,多数患儿疗效持续时间可超过13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术中面神经监测抽样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目前国内术中面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facial nerve monitoring,IOFNM)应用情况及相关学科医务人员对其认识情况。方法:我们于2022年10月至2023年2月采用网络问卷形式开展此现状抽样调查研究。调查范围包括国内不同地区的不同级别医务人员,涉及科室有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神经外科、口腔颌面外科。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信息、IOFNM开展情况、受培训情况,以及IOFNM适应证、监测相关参数和影响条件等。结果:共417名,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的213家机构的医务人员参与此次调查。共227名(54.4%,227/417)受调查者所在的53家机构(24.9%,53/213)已开展术中面神经监测。所选适应证排名前三的手术分别为听神经瘤手术、腮腺手术和修正性中耳手术(切除乳突)。已开展IOFNM的机构中81.1%(184/227)的医务人员接受过相关的培训或带教,但其中57.3%(130/227)~92.1%(209/227)对IOFNM的记录阈值、刺激电流量、刺激频率、刺激波宽等参数设置表示不清楚。结论:国内尚有多数医疗机构未开展IOFNM,且不同医务人员对其认识存在差异,有必要形成相应的行业规范或者共识以促进其更好地开展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侧别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侧别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3例,采用动态随机法将其分为患侧刺激组22例、健侧刺激组21例、双侧刺激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4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频率3.0 Hz的rTMS治疗,患侧刺激组进行病灶侧刺激,健侧刺激组进行非病灶侧刺激,双侧刺激组进行左、右交替的rTMS刺激。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4组患者的刺激治疗时间均为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2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5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治疗后),在吞咽造影检查(VFSS)的基础上,依据VFSS视频和临床评估对4组患者进行吞咽障碍结局和严重程度量表(DOSS)评估,同时采用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对4组患者口腔期和咽期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采用BAEP检测其脑干传导通路情况。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的DOSS评级均优于组内治疗前( P<0.05),且健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治疗后的DOSS评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患侧刺激组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4组患者的VDS各子项评分和总分均明显低于组内治疗前( P<0.05),双侧刺激组治疗后的各子项评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患侧刺激组在咽期吞咽启动、喉上抬和咽期通过时间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健侧刺激组治疗后的吞咽失用、食团后漏、口腔运送时间、咽期吞咽启动、会厌谷残留、喉上抬、咽喉壁残留、咽期通过时间评分和VDS评分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治疗后,4组患者的Ⅰ波、Ⅲ波、Ⅴ波的潜伏期和Ⅰ波~Ⅲ波、Ⅲ波~Ⅴ波、Ⅰ波~Ⅴ波的峰间的潜伏期均低于组内治疗前( 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Ⅰ波、Ⅲ波、Ⅴ波的潜伏期和Ⅰ波~Ⅲ波、Ⅲ波~Ⅴ波、Ⅰ波~Ⅴ波的波峰间的潜伏期与双侧刺激组和健康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双侧刺激组治疗后的Ⅰ波、Ⅲ波、Ⅴ波潜伏期和Ⅰ波~Ⅲ波、Ⅲ波~Ⅴ波、Ⅰ波~Ⅴ波的波峰间的潜伏期均明显短于患侧刺激组( P<0.05)。双侧刺激组治疗后Ⅴ波的潜伏期为(6.53±0.73)ms,与健侧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侧3.0 Hz的rTMS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不仅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还可缩短其BAEP的潜伏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卒中后咽期吞咽启动延迟患者进食功能的即时效应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启动延迟患者的即时效应。方法:选取42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启动延迟患者,分别于NMES刺激前、刺激时进食3口稀流质食物,采用吞咽功能影像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对患者进食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分析项目包括咽期吞咽启动(IPS)、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PAS)、口腔运送时间(OTT)、喉前庭闭合时间(LCD)及咽通过时间(PTT)等。结果:患者在NMES刺激时其IPS[2(1.0,3.0)级]、PAS[4(3.0,5.3)级]及OTT[(1712±595 )ms]均较NMES刺激前明显改善( P<0.05),LCD[(575±46)ms]、PTT[(464±56)ms]均较刺激前无明显变化( P>0.05)。所有患者在NMES刺激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NMES对卒中后咽期启动延迟患者口腔运送、吞咽启动功能及渗漏、误吸情况均有较好的即时改善作用,为卒中后患者开展早期治疗性进食提供了新的代偿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咽腔电刺激在神经源性吞咽障碍中的应用——从基础实验到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并发症,预后差且治疗方法有限。因此,将神经刺激的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重点介绍咽腔电刺激(pharynge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PES)技术在人类吞咽运动系统中的治疗应用,阐明咽腔电刺激调控吞咽功能的机制,通过大量研究结果证明该刺激能够增加咽部运动皮质的兴奋性,该技术在神经源性吞咽障碍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也可窥见一斑。尽管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咽腔电刺激技术是一种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的神经调控干预手段,但仍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以便充分地探索其潜在用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