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伟教授从四时五脏阴阳论治慢性肾脏病
编辑人员丨2024/6/8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以下简称CKD)是一种难以治愈的进行性发展的疾病[1] . 慢性肾脏病早期长期处于无症状状态,不易被察觉,往往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西医治疗上尚未有控制原发病的特效药,一般采用控制血压、血糖、蛋白尿、抗感染、改善贫血等来延缓CKD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基于《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探讨代谢性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
糖脂代谢紊乱是代谢性疾病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本文通过对文献整理,发现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相关指标的变化存在一定季节规律.血脂相关指标在冬季较夏季升高,可能受气温、饮食、活动等影响.糖代谢相关指标冬季高于夏季,可能与低温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活动增强,进食增多,棕色脂肪代谢活动减少有关.胰岛素抵抗也显示冬季高于夏季,可能与体温调节障碍、交感神经功能减弱等因素相关.现代医家运用《黄帝内经》中的四时养生方法,尊崇顺时调脾、顺时养神,从固护脾胃,调摄情志,顺应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等角度,可有效防止代谢性疾病的季节紊乱,为糖脂代谢紊乱患者的四时养生调护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基于"阴阳水火"论心力衰竭合并失眠中医病机及治疗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4/4/6
失眠是心力衰竭患者常见伴发症状,且常可相互为患.作者基于"阴阳水火"理论,提出该病以阴阳疲怠为启病之本、阴阳失和为变病之著、阴阳失济为助病之澜、阴阳待决为重病之末.临证时应以"恢复人体阴阳水火"为本,初以气血同调,尤重参芪之用;病进为虚火燔灼时,每予寒热并用、阴中求阳,并配肉桂引火归元、黄连驱火下交于肾,但应注意中病即止,勿削元气;待病以阴水肆虐为患,则应于阳中求阴,以姜附与熟地黄、山药、麦冬等阴药相配,且不可妄用峻下逐水之法.此外,治病之时还应遵从四时阴阳节律、掌握病情顺逆规律,如夏时重于利水,冬时重于温补,阴水泛溢之时避免刺络、点滴等,通过尽早纠正阴阳失衡之势以阻止病进.从"阴阳水火"切入重新审度心力衰竭合并失眠之因机证治,可化繁为简,返璞归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陈新宇教授应用《黄帝内经》"四时"周期理论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1/20
陈新宇教授认为人居天地之中,其生长发育、健康状态应遵循《黄帝内经》中"四时"周期变化,即生、长、收、藏,涵盖范围包括时间周期、生命周期以及疾病周期.临床实践中,陈新宇教授认为应紧紧把握机体所处不同"四时"周期变化下的阳气变化趋势,辨识并调整机体阳气状态以进行综合防治,即在阳生、长之时温阳养阳,阳收、藏之时敛阳固阳,谨候其时以调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三阴三阳脉法源流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本文以三阴三阳脉法为统领,从起始源头至发展巅峰再到发展稳定纵向论述了以诊断三阴三阳为核心的脉法演变,分别是标本脉法、人迎气口脉法、四时阴阳脉法;横向论述了各脉法自身的演变发展关系,分别是标本脉法与寸口分部候经脉法,人迎气口脉法与寸口对比诊法,《黄帝内经》四时阴阳脉法与扁鹊四时阴阳脉法;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各脉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与其相适应的临床模式,予以诊断阴阳之多少,分辨手足六经,进而明确十二经脉之所病为特长的三阴三阳脉法,做一系统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张福利教授基于太阴-阳明理论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相对复杂,西医以手术治疗、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免疫抑制剂等手段以缓解症状,延缓病程,不良反应明显.本病属于中医"瘿病"的范畴,体质、饮食、情志等与本病发生相关,病机多为正虚邪滞,痰浊凝滞和肝失条达,病理因素多为气滞、痰凝、血瘀.张福利教授认为脾虚湿盛为基本病机,燥邪和湿邪相兼致病.燥湿互化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基于太阴-阳明理论,张福利教授结合多年临证经验提出了润燥化湿、通调脾胃的基本治则,自拟基础方,临证时,根据燥邪偏亢或湿邪偏重的疾病不同阶段,增减方中诸药的润燥或祛湿之力,顺应四时之阴阳消长,随证加减,疗效颇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黄帝内经》五脏虚实辨证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脏腑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五脏虚实辨证是《内经》时期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为探究五脏虚实辨证与治疗的内容与特点,将《内经》中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内容虽零散,不成体系,但是均以"四时五脏阴阳"藏象体系为基础,虚实证候的出现多归因于本脏与相表里脏的脏腑功能失常与经络循行异常,五行生克关系也融入在五脏虚实辨证之中.治疗多采用针刺疗法,选取相应经脉穴位,行补虚泻实手法,对于五脏实证,也可以选用泻血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从脉象"相乘""相干"论仲景辨治"纵""横"之病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相乘""相干"即所谓"变化相乘,阴阳相干".相乘者包括四时五脏之脉相乘与脉证乘侮,其以五行生克乘侮为理论基础;相干者即以阴阳脉法候人体气血阴阳变化,判断疾病的预后,其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纵""横"为五行学说病理变化的术语,纵为对相乘关系的描述,横为对相侮关系的描述.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以"相乘""相干"之脉法理论辨治"纵""横"之病,或辨病之"纵""横",融阴阳五行理论于脉诊之中,以脉之变化明辨疾病病机及预后,于今之临床脉诊甚具启发,拓展了脉证合参于疾病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浅析逆转慢性肾衰竭病情之中医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3/9/2
结合阮诗玮教授的"六看"诊疗模式、"正邪辨证"法、"矫枉平衡"说,试从燮理阴阳气血、顺应四时、讲求"食性"三方面入手阐述逆转慢性肾衰竭病情之中医思路,旨在为慢性肾衰竭的诊疗提供思路及对策,延缓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情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孙思邈外感热病用药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孙思邈作为宋金元前伤寒八大家之一,在中医外感病热病史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本文通过研究其外感热病用药特点,发现其制方思想上承汉唐精华,主要体现在解表方的收录上.同时其用方也下启温病诸法,清气凉血、增液承气、泄热透斑、甘寒养阴,后世温病名法在初唐已见端倪,随着后世温病不断发展,这些方法也不断成熟完善以补伤寒不足.对于外感热病中具有传染性的时行瘟疫,孙氏主张与伤寒分开论治,预防为主,并以四时五脏分论阴阳毒,重视清热解毒的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