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UPLC-Q-TOF-MS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泻肺利水方治疗心力衰竭的物质基础及可能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泻肺利水方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成分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鉴定泻肺利水方的活性成分。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药物靶点预测,并在GeneCards、DisGENET和TTD数据库收集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将核心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药物成分与对应的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鉴定泻肺利水方10个活性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泻肺利水方治疗心力衰竭的潜在活性成分8个,所对应相关作用靶点160个,疾病相关靶点共收集到1 305个,两者交集靶点51个,17个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泻肺利水方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蛋白结合、ATP结合、凋亡过程的负调控VEGF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通路等途径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汉黄芩素与ESR1,毛蕊异黄酮与ESR1,以及槲皮素与AKT1、EGFR、IL2、ABCB1均显示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泻肺利水方可能通过作用于ESR1、AKT1、EGFR等靶点,通过多条通路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UPLC-Q-TOF-MS结合化学识别模式的皖贝母指纹图谱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皖贝母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的指纹图谱及化学计量分析模式,为其质量评价及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ORTECS C 18色谱柱(4.6 mm×150 mm,2.7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和10 mmol/L甲酸铵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进样量为2.0 μl。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年版)对9批皖贝母样品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液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最小偏二乘-判别分析进行整体质量评价。 结果:建立了不同批次皖贝母的指纹图谱,并确定了21个共有峰,初步指认出12个共有峰。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最小偏二乘-判别分析可将9批皖贝母聚为3类。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皖贝母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较好体现皖贝母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从而为皖贝母的质量评价及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参不同药用部位皂苷类成分差异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人参不同药用部位(人参、人参叶、人参花)中皂苷类成分的差异性,为其质量评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FLC-Triple-TOF-MS/MS)分析人参、人参叶、人参花中皂苷类成分含量,采用SynergiTM Hydro-RP 100 A柱,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样品分组情况,以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LS-DA)分析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差异。结果:人参、人参叶、人参花的代谢组分具有明显差异,共得到10个差异化学成分,且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人参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可为人参的进一步研究与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的苯与甲苯和二甲苯联合接触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苯、甲苯、二甲苯联合职业接触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探索苯、甲苯、二甲苯联合职业接触致机体早期健康效应的机制。方法:于2018年5月,选择某制鞋厂的40名女性职工,其中从事苯、甲苯、二甲苯联合接触岗位职工作为接触组,共20人;该企业后勤行政人员作为对照组,共20人。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基本信息收集,并收集研究对象的尿液。利用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采集样品的代谢轮廓,采用专业代谢组学和多变量统计分析软件建立无监督主成分分析(PCA)和有监督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筛选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对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鉴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接触组的年龄、BMI、吸烟和饮酒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尿液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接触组的代谢轮廓存在明显的差异,筛选并鉴定出与苯、甲苯、二甲苯联合接触密切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27个。这些潜在生物标志物在16条代谢通路中富集,其中3条通路明显富集( P<0.05),分别为赖氨酸代谢、氨基糖代谢和核苷酸糖代谢。 结论:代谢组学方法较好的反映职业人群受苯、甲苯、二甲苯联合接触后尿样代谢组改变的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海市城郊孕妇新烟碱类杀虫剂及其代谢物暴露水平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21年于上海市城郊选取151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年龄、孕周、家庭年总收入、文化程度和二手烟接触情况)并采集随机尿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尿液中8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和4种代谢物浓度。比较不同特征孕妇间新烟碱类杀虫剂及其代谢物检出率和浓度差异,分析尿液新烟碱类杀虫剂检出相关因素。结果显示:93.4%(141份)的尿样中至少检出一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去甲基啶虫脒、噻虫胺、噻虫嗪和去甲基噻虫胺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8.1%(118份)、75.5%(114份)、68.9%(104份)和44.4%(67份)。全部新烟碱检出浓度中位数为2.66 μg/g。去甲基啶虫脒检出浓度最高,检出浓度中位数为1.04 μg/g。30~44岁组孕妇尿液中吡虫啉及其代谢物检出率较低[ OR(95% CI):0.23(0.07~0.77)],家庭人均年收入≥10万元的孕妇尿液中噻虫胺及其代谢物检出率较高[ OR(95% CI):6.15(1.56~24.28)]。上海市城郊孕妇普遍暴露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及其代谢物,存在潜在健康风险,而且孕妇年龄和家庭收入是潜在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败血症代谢物群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UHPLC/Q-TOF-MS)技术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败血症组,选择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取患儿入院第1天/体检当天的静脉血标本,采用UHPLC/Q-TOF-MS技术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探讨败血症患儿代谢产物特点。结果:共纳入败血症组20例,对照组10例。败血症组患儿血苯丙氨酸、法尼基焦磷酸、6-磷酸葡萄糖、乳糖、4-羟基甲苯丁酰胺、伊洛前列素、顺式8,11,14,17-二十碳四烯酸、皮质酮、雌三醇3-硫酸盐16-葡糖醛酸、苯乙酰胺、血氧烷B2、二氯二甲基二乙胺共12种代谢产物高于对照组( 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这些代谢物进行可信度分析,得到7种可信度较高的代谢物,分别为4-羟基甲苯丁酰胺、皮质酮、雌三醇3-硫酸盐16-葡糖醛酸、法尼焦磷酸、6-磷酸葡萄糖、苯乙酰胺、苯丙氨酸。 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代谢产物明显异常,4-羟基甲苯丁酰胺、皮质酮、雌三醇3-硫酸盐16-葡糖醛酸、法尼基焦磷酸、6-磷酸葡萄糖、苯乙酰胺、苯丙氨酸7种代谢物水平明显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混合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探讨不同背景下甲状腺癌的代谢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正常背景及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背景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代谢机制的异同,探索HT与PTC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样本匹配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实行甲状腺切除术,病理结果证实为伴有HT背景下PT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样本31例(HT组),正常背景下PTC组织及癌旁组织样本30例(NC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混合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mixed four-stage poles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UPLC-Q-TOF-MS)技术对样本进行数据采集,比较2组间代谢产物的异同,筛选不同背景下PTC的代谢机制异同,通过Metabo-Analyst 5.0进行代谢通路分析,探索相关代谢通路。结果:HT组和NC组筛选出7种相同的差异代谢物,包括精氨酸、谷氨酸、半胱氨酸、柠檬酸、苹果酸、尿嘧啶和牛磺酸,结合这7种生物标志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对PTC具有良好的鉴别性(HT组及NC组ROC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867和0.973);2组共同的代谢通路为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以及谷氨酰胺和谷氨酸代谢。HT组特异的通路为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结论:正常背景或HT背景在甲状腺癌中的代谢谱中有重要的异同。HT背景下PTC特异的通路为氨酰tRNA的生物合成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穿心莲内酯延缓急性胰腺炎相关肾损伤的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AG)对AP相关肾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P组、AG治疗组和AG对照组。AP组采用腹腔注射左旋精氨酸联合脂多糖的方法制备AP模型,AG治疗组在制模前8 h静脉注射AG注射液,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AG对照组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前8 h静脉注射AG注射液。采集小鼠眼内眦静脉血,检测血清淀粉酶、肌酐、尿素氮水平;取胰腺和双肾组织,应用比色法检测胰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光镜下观察小鼠胰腺及肾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评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系统进行肾组织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P组血清淀粉酶、肌酐、尿素氮水平和胰腺组织MPO活性明显升高[(13.78±6.01)U/L比(0.23±0.04)U/L、(79.81±24.03)μmol/L比(9.02±2.87)μmol/L、(34.76±14.53)mmol/L比(8.52±2.55)mmol/L、(16.55±4.23)U/g pro比(2.32±0.55)U/g pro],胰腺、肾组织病理评分亦显著升高[(2.70±0.26)分比(0.20±0.12)分、(3.00±0.35)分比(0.30±0.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AG治疗组血清淀粉酶、肌酐、尿素氮和胰腺组织MPO活性较AP组显著降低[(8.26±3.87)U/L比(13.78±6.01)U/L、(55.42±17.25)μmol/L比(79.81±24.03)μmol/L、(20.66±10.30)mmol/L比(34.76±14.53)mmol/L、(11.51±3.29)U/g pro比(16.55±4.23)U/g pro],胰腺、肾组织病理评分亦显著下降[(1.40±0.19)分比(2.70±0.26)分、(1.70±0.26)分比(3.00±0.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代谢组学分析共获得31个差异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少部分还参与糖代谢、核苷酸代谢、维生素代谢以及胆汁酸代谢。 结论:AG可能通过改变AP相关肾损伤过程中差异代谢物的水平对肾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活动性结核病血浆代谢性生物标志物筛选及诊断效能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筛选对结核病诊断有辅助意义的代谢性生物标志物。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的临床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上海市肺科医院和上海市东方医院的102例结核病患者[男49例,女53例,年龄为40.0(24.0,48.5)岁]、100例就诊于上海市东方医院经结核分枝杆菌γ干扰素释放试验(TB-IGRA)检测为阳性者[男55例,女45例,年龄为44.0(37.0,52.0)岁]和96名健康体检者[男55例,女41例,年龄为43.0(32.2,52.8)岁]。采用UPLC-Q-TOF/MS技术分别检测其血浆中的小分子代谢物,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VIP)及单变量统计分析 t检验方法筛选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血浆中主要的差异代谢物,并对代谢差异物进行单变量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值及用于结核病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 结果:所有样本检测得到10 266个变量,经人类代谢组数据库检索定性,初步鉴定出1 153种物质。3组样本两两比较后,将同时满足VIP>1和 P<0.05的差异代谢物绘制韦恩图,得到的交集中含有38种主要差异代谢物。ROC曲线评估38个主要差异代谢物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效能,发现乳酸、多巴胺、9-十五碳烯酸及12,13-二羟基亚油酸在诊断活动性结核病时,其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2、0.98、0.94和0.94,特异度均大于90%,敏感度均大于80%,4种代谢标志物联合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均为94%。 结论:筛选出的4种代谢标志物乳酸、多巴胺、9-十五碳烯酸及12,13-二羟基亚油酸对结核病的诊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中药定喘汤对中性粒细胞型哮喘小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的方法,从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分析定喘汤对中性粒细胞型哮喘的干预效果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A组)、中性粒细胞型哮喘模型组(B组)、定喘汤低剂量治疗组(C组)、定喘汤中剂量治疗组(D组)、定喘汤高剂量治疗组(E组),每组8只。B、C、D、E组采用卵清白蛋白(OVA)和完全弗氏佐剂(CFA)联合诱导致敏小鼠建立中性粒细胞型哮喘模型,C、D、E组采用不同生药浓度的定喘汤进行干预治疗。采用Buxco小动物肺功能检测仪评估小鼠的气道反应性;提取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计数板计数其白细胞总数,细胞涂片染色进行分类计数;HE染色观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检测各组小鼠的血清代谢物,采用常用的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对血清中代谢物图谱进行统计分析,从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来反映定喘汤的干预效果及其可能机制。结果:(1)一般行为观察:除A组小鼠外,其他各组小鼠在激发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哮喘症状。定喘汤各治疗组(C、D、E组)小鼠症状较B组程度减轻。(2)气道反应性:B组小鼠对乙酰甲胆碱(MCh)的气道反应性随着吸入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各浓度MCh水平下的气道阻力均明显高于A组(均 P<0.01);C、D、E组气道反应性低于B组(均 P<0.01);D、E组小鼠气道反应性低于C组(均 P<0.05);D、E组气道反应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气道炎症细胞浸润:B组小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A组(均 P<0.01);C、D、E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低于B组(均 P<0.01);D、E组小鼠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低于C组(均 P<0.01);D、E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4)肺组织病理改变:A组小鼠肺组织未见病理改变。B组可见支气管管腔变狭窄,管腔内黏膜皱褶增生、上皮细胞脱落、肿胀及可见黏液栓、肺泡及肺组织结构破坏,支气管及血管周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典型病理学改变,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最明显;定喘汤各治疗组肺组织结构破坏、支气管黏膜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较B组均明显改善,其中D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相对较轻。(5)代谢组学分析:各组小鼠血清代谢物经PCA、PLS-DA以及OPLS-DA分析显示,A组和B组小鼠血清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代谢通路分析发现,不同生药浓度的定喘汤干预治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哮喘疾病所致的代谢紊乱。 结论:定喘汤能有效减轻中性粒细胞型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有效调节中性粒细胞型哮喘所致的代谢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