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性别差异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指围产期窒息缺氧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动物研究表明,缺氧缺血性损伤后,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死亡途径等关键病理生理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雌性动物对亚低温、促红细胞生成素、脑源性营养因子和别嘌呤醇等治疗效果也明显优于雄性。临床研究发现男性HIE患儿病情更重、预后更差。基于性别的治疗干预很有可能在围产期脑损伤中提供更好的神经保护。本文总结了目前HIE性别差异性的相关证据,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早期癫痫发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查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体外循环(CPB)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情况,并探讨影响癫痫发作的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入心脏重症监护室(CICU)的87例CPB术后患儿(年龄3 d~110个月,中位年龄4.4个月),77例在术后72 h内行持续脑电图(EEG)及脑氧饱和度(ScO 2)监测,10例转出CICU后发生临床癫痫,再次转入行8~180 h的EEG监测。每4 h记录临床数据,包括血压、中心静脉压(CVP)、体温、动脉血气、乳酸、多巴胺、米力农、肾上腺素剂量,每天测量C反应蛋白(CRP)及前体脑钠肽(NT-proBNP)。记录人口数据、CHD外科手术复杂程度等级(STAT)及临床结局指标(机械通气、CICU停留、住院时间及是否死亡)。 结果:24例(27.6%)患儿出现癫痫发作,首次发作均于48 h内,其中7例为临床伴EEG发作,7例为脑电图发作,10例为临床发作,3例转归为癫痫,2例死亡并均有脑电图癫痫发作。癫痫组较无癫痫组手术时间更长、STAT分级更高、临床结局更差(均 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中,癫痫发作与肾上腺素剂量、体温、乳酸水平(均 P<0.01)、血压、CVP(均 P<0.05)及CRP( P<0.1)均呈正相关,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 2)]、ScO 2、米力农剂量呈负相关(均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中,癫痫发作与肾上腺素剂量( P<0.001)、乳酸水平( P<0.01)呈正相关。 结论:此队列术后早期癫痫发作发生率较高。与癫痫发作相关的围术期因素有许多,其中最显著的危险因素是肾上腺素高剂量和乳酸升高。在我国,CPB后脑损伤亟需得到重视,以减轻并改善神经发育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活体肝移植术对胆道闭锁患儿术后谵妄和认知障碍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血清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水平对胆道闭锁患儿活体肝移植后围手术期脑损伤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40例胆道闭锁患儿作为研究组,均行活体肝移植手术,年龄4~12个月,体重4~10 kg,美国麻醉学医师协会分级Ⅲ或Ⅳ级,选择同期进行肠套叠或腹股沟疝手术的40例患儿为对照组。研究组分别于麻醉前(T0)、麻醉后切皮即刻(T1)、无肝期30 min(T2)、新肝期1 h(T3)、新肝期24 h(T4)时采集右颈内静脉血样,对照组分别于麻醉前(T0)和手术后24 h(T4)采集右颈内静脉血样,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NSE和S-100β浓度,记录各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分析活体肝移植受者围术期血清S-100β和NSE水平的变化规律。术前1 d,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时利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评价所有患儿神经认知情况,结果以智力发展指数(MDI)、运动发展指数(PDI)表示;采用儿童麻醉苏醒期谵妄评分于拔管后30 min、2h、4h评价患儿苏醒期谵妄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无肝期和新肝再灌注期血清S-100β和NSE变化显著。下腔静脉阻断后,血清S-100β和NSE浓度明显增高( P<0.05),新肝再灌注期上述指标逐渐恢复( P<0.05),两组患儿T0、新肝再灌注期及T4的血清S-100β和N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中,与术前1 d比较,研究组患儿术后2周MDI、PDI有所下降( P<0.05),术后1个月较前上升( P<0.05);术前及术后2周均低于正常水平,术后1月研究组患儿MDI和PDI基本能达到术前水平。对照组中,患儿术前1 d、术后2周和术后1个月的MDI和P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中,患儿拔管后30 min测得谵妄率高达30%,拔管后2 h及4 h谵妄发生率较小。对照组中,患儿拔管后30 min、2 h及4 h谵妄发生率均较小( P<0.05)。 结论: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水平对评价活体肝移植患儿围手术期的脑损伤具有临床意义,可判断及预测患儿术后谵妄及认知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胎输血综合征胎儿镜激光凝固胎盘吻合血管术后存活儿12月龄时神经系统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o-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胎儿镜激光凝固胎盘吻合血管(fetoscopic laser occlusion of chorioangiopagous vessels,FLOC)术后活产儿脑损伤的影响因素及在纠正12月龄时的神经系统发育。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 年5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 FLOC 术的TTTS患者的136例胎儿作为FLOC组,并对存活儿进行随访。在纠正12月龄时应用Griffith精神发育评估量表-中文版(the Griffiths mental Development Scales-Chinese,GDS-C)从运动、个人-社会、听力语言、手眼协调、表现等5个领域进行评估。同时选取期待治疗和羊水减量术TTTS患者的88例胎儿作为非FLOC组。比较2组间围产儿死亡率及脑损伤发生率等,以及FLOC组中采用Solomon术与选择性激光术者脑损伤发生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FLOC术后新生儿脑损伤影响因素及纠正12月龄时GDS-C量表总商评分的影响因素。采用 χ 2检验、 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FLOC组围产儿死亡率低于非FLOC组[14.7%(20/136)与26.1%(23/88), χ 2=4.50, P=0.034];2组新生儿脑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23/123)与21.8%(17/78), χ 2=0.29, P=0.592],但FLOC组重度脑损伤发生率低于非FLOC组[6.5%(8/123)与15.4%(12/78), χ 2=4.20, P=0.040]。(2)FLOC组中,供血儿与受血儿、Solomon术与选择性激光手术的脑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6.4%(10/61)与21.0%(13/62)、20.0%(9/45)与17.9%(14/78), χ 2值分别为0.42和0.08, P值均>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新生儿窒息( OR=7.04,95% CI:1.45~34.20, P=0.016)和术前TTTS分期( OR=2.05,95% CI:1.10~3.82, P=0.023)是发生新生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4)纠正12月龄时随访成功52例,至少一项领域出现迟缓的发生率为34.6%(18/52)。发育迟缓主要表现在运动和语言领域,分别为26.9%(14/52)和11.5%(6/52);受血儿和供血儿各领域 Z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GDS-C 量表总商评分的影响因素中,行Solomon术式、手术孕周大、低出生体重与总商低有关(95% CI分别为-11.71~-0.23、-1.99~-0.47、0.00~0.01, P值均<0.05)。 结论:FLOC术后TTTS活产儿脑损伤的发生与术前分期及产时新生儿窒息有关;纠正12月龄存活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出生体重及手术孕周有关,轻度发育迟缓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凝血功能动态变化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孤立性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发生和进展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颅脑损伤(ABI)患者围手术期孤立性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IDDVT)发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对IDDVT发生和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重症科(NCCU)收治的ABI围手术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是否发生IDDVT及IDDVT是否进展患者基本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方案、预后,以及术后1、2~4、5~7、>7 d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DDVT发生和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对IDDVT发生和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64例ABI患者,以老年人〔年龄为60(51,69)岁〕、男性〔99例(占60.4%)〕和重型损伤〔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6(5,8)分〕患者为主。164例ABI患者中围手术期IDDVT发生率和进展率分别为61.6%(101例)和16.8%(17例),下肢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为12.8%(21例)。与发生IDDVT组(101例)比较,未发生IDDVT组(59例)患者年龄更小(岁:55±13比62±13),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更短(d:12±6比15±7),体质量指数(BMI)和入院时GCS评分更高〔BMI (kg/m 2):23±5比19±8,GCS评分(分):7±2比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IDDVT进展组比较,IDDV未进展组男性更少〔61.9%(52/84)比88.2%(15/17)〕,输注红细胞和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更小〔8.3%(7/84)比29.4%(5/17)和47.6%(40/84)比94.1%(16/17)〕,脑疝发生率更高〔42.9%(36/84)比11.8%(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时间延长,是否发生IDDVT两组D-二聚体升高,发生IDDVT组于术后5~7 d达峰值,随后下降;而未发生IDDVT组>7 d达峰值;IDDVT是否进展两组D-二聚体均逐渐升高,于术后5~7 d达峰值,随后下降。术后2~4 d起发生IDDVT组患者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发生IDDVT组〔mg/L:4.1(2.3,8.0)比2.4(1.7,3.4), P<0.05〕,持续到术后5~7 d〔mg/L:5.5(3.3,11.4)比3.9(2.6,5.8), P<0.05〕;术后2~4 d起IDDVT进展组D-二聚体水平即显著高于未进展组〔mg/L:11.2(4.7,20.0)比3.7(2.1,6.8), P<0.05〕,持续到>7 d 〔mg/L:11.0(3.0,18.9)比4.1(2.6,6.5),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优势比( OR)=3.43,95%可信区间(95% CI)为1.69~6.96, P=0.001〕、GCS>8分( OR=0.35,95% CI为0.17~0.76, P=0.008)、ICU住院时间>13 d( OR=2.25,95% CI为1.08~4.70, P=0.031)是影响ID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 OR=0.19,95% CI为0.02~0.71, P=0.019)、输注红细胞( OR=6.50,95% CI为1.33~31.94, P=0.021)、脑疝( OR=0.18,95% CI为0.37~0.90, P=0.036)均是影响IDDVT进展的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和术后5~7 d D-二聚体对ABI患者IDDVT的发生均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为0.68和0.72,95% CI分别为0.60~0.75和0.64~0.80, P值均为0.000 1〕;当界值年龄为60岁和D-二聚体为5.4 mg/L时,其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60.6%、54.4%,特异度分别为71.2%、80.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8.7%、84.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1.2%、48.1%。术后5~7 d D-二聚体较术后1 d的增高值对IDDVT进展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81,95% CI为0.71~0.88, P=0.000 1);当增加值的界值为3.9倍时,诊断IDDVT进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5%、74.6%、41.9%、90.3%。 结论:危重ABI患者围手术期有较高的IDDVT发生率和进展率。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特别是5~7 d的增加值对于预测患者IDDVT的进展有较高价值,从而利于指导施行全下肢深静脉超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脓毒症发生概况及其不良预后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晚发型脓毒症(LOS)的发生概况及其不良预后。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北方新生儿协作网(SNN),收集并分析2018至2021年35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 639例VLBWI的一般资料、围生期情况及不良预后发生情况。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LOS,分为LOS组和无LOS组,LOS组根据是否合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化脓性脑膜炎分为3个亚组。采用χ2 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OS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结果:6 639例VLBWI中男3 402例(51.2%),发生LOS 1 511例(22.8%),其中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及超早产儿LOS的发生率分别为33.3%(392/1 176)和34.2%(378/1 105);LOS组死亡157例(10.4%),其中LOS并发NEC组死亡48例(2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OS并发NEC组与病死率和3~4级脑室内出血(IVH)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的增加均相关( OR=5.27、2.59、3.04、2.04,95% CI 3.60~7.73、1.49~4.50、2.11~4.37、1.50~2.79,均 P<0.01);LOS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组与病死率和3~4级IVH或PVL、中重度BPD发生率的增加均相关( OR=2.22、8.13、3.69,95% CI 1.30~3.77、5.22~12.67、2.49~5.48,均 P<0.01),而LOS不并发NEC或化脓性脑膜炎组仅与中重度BPD发生率的增加相关( OR=2.20,95% CI 1.83~2.65, P<0.001)。排除污染菌后,血培养阳性共456例,其中革兰阴性菌265例(58.1%),革兰阳性菌126例(27.6%),真菌65例(14.3%);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147例(32.2%),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2例(15.8%),再次为大肠埃希菌39例(8.6%)。 结论:VLBWI的LOS的发生率较高,常见致病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LOS与中重度BPD不良预后相关,并发NEC时预后差,病死率最高,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时增加脑损伤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鼠脑冲击伤早期启动神经元焦亡的发生及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大鼠脑冲击伤(bTBI)早期是否启动神经元焦亡的发生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5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bTBI组,bTBI组又根据观察时间分为1,6,12 h三个亚组,各组13只大鼠。bTBI组麻醉后将颈部以下保护,用BST-Ⅰ型激波管致头部冲击伤。空白对照组除不致伤外,其他操作与bTBI组一致。伤后6,12 h进行改良神经功能严重程度评分(mNSS)检测,观察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伤后1,6,12 h行MRI T2WI扫描观察异常信号影;解剖大鼠头部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电镜下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共染检测蛋白[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在神经元上的表达情况。结果:(1)bTBI 6 h组mNSS[3(3.0,3.0)分]高于空白对照组[0(0,0)分]( P<0.05),bTBI 12 h组mNSS[2(2.0,2.0)分]高于空白对照组[0(0,0)分]( P<0.05);bTBI 6 h组mNSS与bTBI 12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bTBI组MRI T2WI序列均发现脑组织体积增大,整体T2信号影增高,扣带回增宽变扁,大脑皮质、第三脑室较周围存在高信号影,但各bTBI亚组间无明显差异。(3)bTBI组大体观察发现脑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充血;HE染色显示各bTBI亚组脑组织皮质区部分细胞出现肿胀变形和血管管腔收缩,血管周围间隙增宽。(4)电镜下发现bTBI组神经元肿胀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且在伤后12 h内肿胀程度逐步加深。(5)bTBI 1,6,12 h组IL-18水平分别为(4.12±0.42)pg/ml、(5.20±0.29)pg/ml、(6.82±0.61)pg/ml,较空白对照组的(2.94±0.49)pg/ml均明显升高( P均<0.01);bTBI 1,6,12 h组IL-1β水平分别为(2.48±0.15)pg/ml、(4.10±0.38)pg/ml、(5.04±0.28)pg/ml,较空白对照组的(1.86±0.32)pg/ml均明显升高( P均<0.01);各bTBI亚组血清中IL-18及IL-1β蛋白在伤后12 h内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 P均<0.05)。(6)ASC和NLRP3蛋白在脑皮质神经元阳性细胞的胞质上表达,且随时间延长表达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大鼠在bTBI早期启动脑皮质神经元发生焦亡。bTBI大鼠神经功能的缺失可能是冲击波作用于头部导致神经元焦亡引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RNAs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微RNAs(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由20~25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As,通过与靶mRNAs的非翻译区结合,在细胞分化和发育的不同阶段起着关键的基因调控作用。miRNAs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过程,与包括缺血性卒中在内的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文章就miRNAs在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立体脑电图引导下射频热凝消融术治疗围生期脑损伤后癫痫的初步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下多触点射频热凝消融术(RF-TC)治疗围生期脑损伤后癫痫患儿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6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EEG引导下多触点RF-TC治疗的7例难治性围生期脑损伤后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头颅MRI显示双侧病变6例,右侧顶叶局灶性损伤1例。所有患儿发作间歇期头颅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CT检查均显示双侧后头部葡萄糖摄取明显减低。所有患儿行SEEG电极植入,行SEEG引导下多触点RF-TC。RF-TC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门诊复查脑电图和头颅MRI。采用Engel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7例患儿RF-TC过程均顺利,其中进行1次RF-TC 2例,2次3例,3次2例。1例患儿热凝过程中出现一过性视觉先兆并于热凝结束后消失。7例患儿热凝过程及热凝后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7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18~52个月。2例术后无癫痫发作,2例癫痫发作减少或减轻,1例术后癫痫无改善,2例复发(分别于术后6、12个月)。1例癫痫发作减轻患儿于术后6个月行左侧顶盖激光消融手术。1例因术后6个月癫痫复发行右侧顶叶局灶性切除术,术后无发作。至末次随访,Engel分级Ⅰ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结论:初步观察显示,SEEG引导下多触点RF-TC治疗围生期脑损伤后癫痫患儿可行、安全性较好,术后可一定程度改善癫痫发作,但可观察到部分患儿癫痫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三种不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算法研究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发性脑活动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结合低频振幅(ALFF)、比率低频振幅(fALFF)和百分比振幅(PerAF)三种不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算法研究终末期肾病患者自发性脑活动的变化,并分析自发性脑活动变化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及肾移植科3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以及37名健康志愿者的资料。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了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分别计算各组受试者全脑ALFF、fALFF、PerAF值。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显著差异脑区自发性脑活动变化与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ESRD患者右侧舌回、双侧楔前叶、左侧额下回、右侧中扣带回平均ALFF(mALFF)值减低[错误发现率(FDR)校正,均 P<0.01];双侧楔前叶、双侧后扣带回皮质、右侧距状裂周围皮质、双侧顶下小叶/颞顶交界区(包括双侧角回、颞中回、左侧缘上回)及双侧额下回平均PerAF(mPerAF)值减低(FDR校正,均 P<0.01);两组间平均fALFF(mfAL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ESRD患者右侧角回( r=-0.509, P=0.003)、左侧缘上回( r=-0.405, P=0.024)mPerAF值与血清钾离子浓度呈负相关。双侧楔前叶mALFF值( r=0.058, P=0.004)、左侧角回mPerAF值( r=0.415, P=0.020)与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 结论:ESRD患者存在多个脑区自发性脑活动降低,主要位于默认模式网络(DMN)区域,可能是其脑损伤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控制血钾及血红蛋白水平对预防ESRD患者脑损伤的进展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