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草酚调节YAP/TAZ信号通路对牙周炎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圣草酚调节Yes相关蛋白(YAP)/转录共激活因子(TAZ)信号通路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牙周膜干细胞(hPDLSC)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法进行大鼠牙周炎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圣草酚组,每组6只,另取6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体外培养hPDLSC,以10μg/mL的LPS诱导的同时采用0、40、80、160、320、480μmoL/L的圣草酚处理,采用试剂盒检测各处理组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后筛选圣草酚最佳作用浓度.将hPDLSC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LPS+圣草酚组、LPS+空载组、LPS+圣草酚+YAP敲低组,诱导其成骨分化并以LPS、圣草酚和质粒分组处理.采用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牙周组织及细胞YAP、TAZ表达;采用ALP活性检测试剂盒、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细胞成骨分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及细胞炎症因子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IL)-6、IL-18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牙周组织细胞成骨分化因子Runx2、OSX、骨桥蛋白(OPN)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牙周组织呈现明显的病理损伤,血清PGE2、IL-6及与IL-18水平增高,牙周组织YAP、TAZ mRNA与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圣草酚组大鼠牙周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血清PGE2、IL-6及与IL-18水平下降,牙周组织YAP、TAZ mRNA与蛋白表达增高(P<0.05).40、80、160、320、480μmoL/L的圣草酚均可升高LPS诱导的hP-DLSC中ALP活性(P<0.05),其升高作用随着圣草酚浓度升高而增强并在320μmoL/L时达到平 台期,故选择320μmoL/L的圣草酚进行后续实验.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 YAP、TAZ mRNA与蛋白表达、ALP阳性相对比例、ALP活性、矿化结节相对比例、Runx2及OSX、OPN mRNA与蛋白表达降低(P<0.05),PGE2、IL-6及与IL-18水平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LPS+圣草酚组细胞 YAP、TAZ mRNA与蛋白表达、ALP阳性相对比例、ALP活性、矿化结节相对比例、Runx2及OSX、OPN mRNA与蛋白表达升高(P<0.05),PGE2、IL-6及与IL-18水平降低(P<0.05);LPS+空载组细胞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与LPS+圣草酚组相比,LPS+圣草酚+YAP敲低组细胞YAP、TAZ mRNA与蛋白表达、ALP阳性相对比例、ALP活性、矿化结节相对比例、Runx2及OSX、OPN mRNA与蛋白表达降低(P<0.05),PGE2、IL-6及与IL-18水平升高(P<0.05).结论:圣草酚可减轻牙周炎大鼠的炎症损伤,并通过上调YAP/TAZ通路蛋白表达抑制LPS诱导的hPDLSC炎症,从而促使其成骨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UPLC-TOF-MS结合网络药理学探究大黄甘草汤通便止呕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大黄甘草汤(DG)通便止呕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UPLC-TOF-MS对DG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DG发挥通便止呕功效的潜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并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UPLC-TOF-MS法采用正负离子扫描模式,根据数据库比对和文献数据从DG水煎液中共鉴定27个化合物.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DG通便止呕功效的关键成分可能为木犀草素、圣草酚、甘草次酸、大黄素等;关键靶点可能为AKT1、IL6、IL1B、TP53、TNF、EGFR;关键通路可能为胃癌、结直肠癌、IL-17、TNF、HIF-1等信号通路.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分子对接结果良好.结论 该研究较全面地阐明了DG水煎液的化学成分,明确了DG通过减轻炎症状态、促进肠道运动等作用发挥通便止呕的功效,可为DG的进一步质量评价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玉竹地上部位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玉竹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HP-20、Sephadex LH-20、MCI gel CHP 20P、Chromatorex C18、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法对玉竹地上部位75%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 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模型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从玉竹地上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1)、芹菜素-6-C-葡萄糖苷(2)、异金雀花素(3)、异槲皮苷(4)、肥皂草苷(5)、山柰酚-3-O-β-芸香苷(6)、芦丁(7)、异鼠李素-3-O-芸香苷(8)、牡荆素-2″-O-葡萄糖苷(9)、牡荆素-4″-O-葡萄糖苷(10)、牡荆素-2″-O-β-D-(6′″-乙酰基)-葡萄糖苷(11)、异牡荆素-2″-O-β-D-葡萄糖苷(12)、芹菜素-6-C-阿拉伯糖-葡萄糖苷(13)、槲皮素-7-O-[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14)、金圣草黄素-7-O-槐糖苷(15)、金圣草黄素-7-O-[β-D-芹菜糖-(1→6)]-β-D-葡萄糖苷(16),并筛选了部分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论:其中,化合物2~6、10~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圣草酚对TGF-β1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氧化应激反应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圣草酚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的增殖、氧化应激反应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方法 将HSF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圣草酚低剂量组、圣草酚中剂量组、圣草酚高剂量组、SB-431542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用5.0 ng/mL TGF-β1干预24 h,圣草酚低剂量组、圣草酚中剂量组、圣草酚高剂量组分别用40 μmol/L、80 μmol/L、160 μmol/L圣草酚和5.0 ng/mL TGF-β1同时干预 24 h,SB-431542 组用 10 μmol/L SB-431542 和 5.0 ng/mL TGF-β1 同时干预 24 h.检测各组 HSF 细胞活力、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表达水平、活性氧簇(RO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TGF-β1、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mRNA表达量及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对照组、模型组、圣草酚中剂量组HSF的Smad2、Smad3、磷酸化Smad2(p-Smad2)、磷酸化Smad3(p-Smad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HSF细胞活力及α-SMA蛋白表达水平增加,ROS含量增加而SOD 活性降低,TGF-β1、α-SMA、ColⅠ、ColⅢ和MMP2 mRNA 表达量上调,TGF-β1、Smad2、Smad3、p-Smad2、p-Smad3的蛋白表达量亦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圣草酚各剂量组和SB-431542组HSF细胞活力降低、ROS含量降低、SOD活性增强,且α-SMA、ColⅠ、ColⅢ、MMP2的mRNA表达量和TGF-β1蛋白表达量下调,圣草酚中剂量组、圣草酚高剂量组和SB-431542组HSF细胞中α-SM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圣草酚中剂量组及SB-431542组Smad2、Smad3、p-Smad2、p-Smad3蛋白表达量下调(P<0.05).圣草酚低剂量组、圣草酚中剂量组、圣草酚高剂量组HSF细胞活力、α-SMA蛋白表达水平、ROS含量依次降低,SOD活性依次增强,α-SMA、ColⅠ、ColⅢmRNA表达量依次降低(P<0.05).结论 圣草酚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及TGF-β1/Smad通路的活化,从而剂量依赖性地抑制TGF-β1诱导的HSF细胞纤维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艾绒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对艾绒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ODS、MCI、SephadexLH-20和prepHPLC等现代色谱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MS、NMR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开展新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评价.结果 从艾绒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S,5S)-5-[(R)-5'-hydroxy-2'-methyl-3'-oxocyclopent-1'-en-1'-yl]-3-methylene-4-(3-oxobutyl)dihydrofiiran-2(3H)-one(1)、iso-seco-tanapartholide(2)、3-methoxy-tanapartholide(3)、3-acetyl-iso-seco-tanapartholide(4)、甲基条叶蓟素(5)、圣草酚(6)、泽兰黄素(7)、半齿泽兰素(8)、茵陈色原酮(9)、矢车菊黄素(10)、柚皮素(11)、高圣草酚(12)、异泽兰黄素(13).化合物1能够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NO的生成量,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为(31.15±2.30)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并命名为1R-长叶艾菊内酯,化合物4为首次从菊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圣草酚对脓毒症致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圣草酚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SAKI)大鼠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圣草酚低剂量组、圣草酚高剂量组和圣草酚高剂量+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抑制剂组,另设置假手术组,每组 10 只.于造模前 2d开始给予圣草酚和Nrf2 抑制剂预处理,持续干预3d.术后24 h,生化法检测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IL-1β、IL-6 浓度及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水平;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荧光探针染色法检测大鼠肾组织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Nrf2 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Scr、BUN、IL-1β和IL-6 水平显著升高(P<0.05),肾组织损伤严重,肾小管损伤评分显著升高(P<0.05),肾组织中ROS水平升高,SOD活性及Nrf2 和HO-1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圣草酚高剂量组血清中Scr、BUN、IL-1β和IL-6 水平显著降低(P<0.05),肾组织损伤减轻,肾小管损伤评分显著降低(P<0.05),肾组织中ROS水平降低,SOD活性及Nrf2 和HO-1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圣草酚低剂量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f2 抑制剂逆转了高剂量圣草酚对SAKI大鼠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圣草酚预处理可抑制SAKI大鼠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减轻肾脏损伤,其作用机制与激活Nrf2/HO-1 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圣草酚对DOCA/Salt高血压肾脏损害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圣草酚(eriodictyol,ERD)对高血压小鼠肾脏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Ctrl)、高血压模型组(DOCA/Salt)、圣草酚低剂量(DOCA/Salt+ERD-L)、高剂量(DOCA/Salt+ERD-H)及阳性药培哚普利组(DOCA/Salt+Perindopril).通过 DOCA/Salt 诱导经典的高血压模型,ERD持续给药4周,检测血压、血清尿素氮、肌酐等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肾脏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蛋白 α-SMA、Vimentin、E-cadherin 和 FN 的表达;Real-Time PCR 检测肾脏炎症因子 Nlrp3、TNF-α、IL-1 β、IL-18、MCP-1和NADPH氧化酶(NOXs)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小鼠 TGF-β1、磷酸化(p)-Smad2、TLR4、NF-KB p65 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ERD干预能延缓高血压的发生,改善肾脏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肾脏胶原沉积,降低肾脏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改善EMT蛋白水平,明显降低TGF-β1、p-Smad2、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结论 ERD对DOCA/Salt高血压肾脏损害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GF-β1/Smad2、TLR4/NF-κB p65等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知葛通脉颗粒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借助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初步探索知葛通脉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靶点和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理论支持和线索.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文献补充,筛选知葛通脉颗粒有效成分及效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挖掘2型糖尿病LEAD靶点,取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11.5制作PPI网络图,并通过PPI网络拓扑关系分析知葛通脉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LEAD的关键靶点;构建"药物-成分-靶点"关系图,筛选中药颗粒核心成分.在Metascape平台进行GO、KEGG富集分析,探索药物治疗疾病的潜在机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图.最后,通过AutoDockTools 1.5.6进行分子对接,验证药物活性成分与疾病靶点之间的反应活性.结果 研究获得知葛通脉颗粒有效成分71种,潜在靶点261个,与DLEAD交集靶点107个,筛选出核心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芒柄花黄素、异鼠李素、去水淫羊藿黄素、薯蓣皂苷元、β-谷甾醇、金圣草素、豆甾醇,关键靶点AKT1、IL-6、TNF、TP53、VEGFA、IL-1B.相关作用通路有183条,作用通路主要涉及MAPK、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HIF-1信号通路等.对接结果显示中药成分与疾病靶点之间可较好地结合.结论 知葛通脉颗粒可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芒柄花黄素、异鼠李素、去水淫羊藿黄素、薯蓣皂苷元、β-谷甾醇、金圣草素、豆甾醇等关键有效成分作用于AKT1、IL-6、TNF、TP53、VEGFA、IL-1B等关键靶点,调节MAPK、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HIF-1等信号通路,多靶点、多通路协同发挥对DLEAD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鲜竹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4/4/13
鲜竹沥为禾本科植物粉绿竹、净竹及同属数种植物得鲜杆经加热后自然沥出的液体,被誉为"痰家圣剂",在汉代《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鲜竹沥有清热化痰的功效,其相关药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为保护人民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已有报道表明,鲜竹沥中含有酚酸类、氨基酸类、糖类、醇类、酮类、黄酮类等成分.现代药理学表明鲜竹沥可有效保护支气管黏膜完整,并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通过对鲜竹沥标准沿革、化学成分和功效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从化学成分的特有性、可测性及其质量标准稳定性、传递性、中医药理论关联性、药效关联性等方面对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初步预测愈创木酚、紫丁香醇、香草酸、二氢丁香酚等可作为鲜竹沥的Q-Marker,为鲜竹沥质量标准的完善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三个玫瑰品种花色物质的代谢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6
玫瑰(Rosa rugosa)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但其花色比较单一,限制了玫瑰的开发利用及其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为了探究'苦水玫瑰''墨红玫瑰'和'保加利亚白玫瑰'3 个不同品种玫瑰的呈色物质,该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联用检测花瓣类黄酮的种类和含量,通过KEGG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富集分析,筛选出关键代谢物,并分析与花色表型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在 3 个不同色系玫瑰花瓣中共检测到 58 种代谢物,其中花青素只有一种为矢车菊-3-O葡萄糖苷,约占30.45%.(2)K-means聚类分析表明,共有12 种关键代谢物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中,其中乔松素和杨梅黄酮是决定'苦水玫瑰'和'墨红玫瑰'花色呈红色的主要物质,圣草酚、木犀草素和山萘酚是决定'保加利亚白玫瑰'花色呈白色的主要物质.该研究结果可为具有特定颜色玫瑰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并促进玫瑰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