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柰酚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心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山柰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心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体内SD大鼠心肌I/R模型和体外H9c2细胞缺氧/复氧(H/R)模型,给予山柰酚干预.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形态学变化,测定血浆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以评估心脏损伤程度,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评估细胞活力,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和基因变化.结果:体外实验证明山柰酚改善H/R诱导的细胞损伤,部分逆转了铁死亡相关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相关基因核糖体蛋白L8(RPL8)、铁反应元件结合蛋白2(IREB2)和三磷酸腺苷合酶F0复合亚基C3(ATP5G3)的变化.体内实验表明山柰酚减轻I/R诱导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降低血清中cTnⅠ、CK和LDH水平,抑制铁死亡相关蛋白和基因的变化.结论:山柰酚可能通过抑制心肌I/R损伤诱导的心肌细胞铁死亡发挥心脏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泛凋亡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微观结构退化、骨量和骨矿物质密度下降为特征的骨代谢性疾病,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且易发生骨折,进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泛凋亡(PANoptosis)是近年来新建立的一种独特的炎性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过程,涉及细胞焦亡(pyroptosis)、凋亡(apoptosis)和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串扰,其同时具有细胞焦亡、凋亡和(或)坏死性凋亡的关键特征,但不能单独用三种程序性细胞死亡途径中的任何一种来解释.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主要探究细胞焦亡、凋亡以及坏死性凋亡与OP机制之间的关系,而针对泛凋亡与OP病理生理过程的作用机制探究较少.本文旨在探讨泛凋亡与OP发病机制的潜在联系,为防治OP寻找潜在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肌梗死伴贫血患者的限制与自由输血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贫血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很常见,但由于缺乏证据,此类患者的红细胞输注指征仍存在争议。目前,当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70~80 g/L时才进行输血的策略已被广泛采用;然而,AMI患者可能受益于较高Hb水平的输血策略。近期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巴西、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144个医疗机构进行了一项开放标签随机试验。在该项3期介入试验中,研究者将Hb水平低于100 g/L的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配至限制性输血策略组(输注Hb临界值为70~80 g/L)和自由输血策略组(输注Hb临界值为100 g/L)。主要结局为随机分组后30 d内心肌梗死复发或全因病死率的复合结局。结果显示,该研究共纳入3?504例患者。限制性输血策略组输注红细胞(0.7±1.6)U,自由输血策略组输注红细胞(2.5±2.3)U。随机入组后1~3 d,限制性输血策略组患者平均Hb水平比自由输血策略组低13~16 g/L。限制性输血策略组1?749例患者中有295例(16.9%)发生主要结局事件,自由输血策略组1?755例患者中有255例(14.5%)发生主要结局事件〔采用不完整随访的多重插补建模;相对危险度( RR)=1.15,95%可信区间(95% CI)为0.99~1.34, P=0.07〕。限制性输血策略组有9.9%患者死亡,自由策略组有8.3%患者死亡( RR=1.19,95% CI为0.96~1.47);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复发率分别为8.5%和7.2%( RR=1.19,95% CI为0.94~1.49)。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对于AMI合并贫血患者,自由输血策略并不能显著降低30 d心肌梗死复发或死亡风险,同时不能排除限制性输血策略的潜在危害,仍需更多研究来证实这一结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tDNA8344A>G基因变异导致急性中枢性呼吸衰竭起病的线粒体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mtDNA8344A>G突变临床表型谱,探讨其临床新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4月收治的以急性中枢性呼吸衰竭起病mtDNA8344A>G突变患者一家系,对该家系先证者及其母亲进行临床资料收集、总结,并文献复习。结果:该先证者为4岁男童,以快速进展的中枢性呼吸衰竭起病,持续机械辅助通气,血清乳酸水平波动于4.5~8.3 mmol/L,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延髓背侧至第1及第2颈椎水平脊髓线性异常信号,肌肉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可见不整红边纤维、破碎蓝纤维、细胞色素C氧化酶阴性肌纤维以及血管琥珀酸脱氢酶反应增强,符合线粒体肌病样病理特征;肌肉组织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检测结果为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和复合物Ⅳ活性联合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尿液脱落上皮细胞均检测到mtDNA8344A>G突变,血中的突变比例为91.08%,尿中突变比例92.64%。患儿母亲30岁,体形消瘦,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其外周血及尿液中亦均检测到mtDNA8344A>G突变,血淋巴细胞中突变比例为77.29%,尿脱落上皮细胞中突变比例为90.13%。结论:本文报道了1例以快速进展中枢性呼吸衰竭起病的患儿及其家系,基因检测发现mtDNA8344A>G突变,同时肌肉活检病理和肌肉组织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检测结果均支持线粒体病诊断,通过该病例扩充了该基因的表型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丹红注射液联合比索洛尔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比索洛尔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比索洛尔配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心律失常改善情况、血糖指标、胰岛功能指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88.0%比70.0%,χ 2=4.883,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室性早搏[(1 412.52±587.85)次/24 h比(2 247.96±761.52)次/24 h]、短阵性室速[(46.58±10.12)阵/24 h比(79.45±12.01)阵/24 h]、ST段压低[(1.24±0.19)mm比(1.41±0.24)mm]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141、-14.799、-3.927,均 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6.58±1.61)mmol/L]、餐后2 h血糖[(8.35±1.72)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4±1.58)%]均低于对照组[(8.24±1.87)mmol/L、(9.69±1.91)mmol/L、(7.68±1.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757、-3.686、-4.379,均 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为(56.52±10.28)%,高于对照组的(47.96±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78, P<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为(2.06±0.32),低于对照组的(2.54±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157, P<0.001)。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0%比8.00%,χ 2=0.444, P>0.05)。 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比索洛尔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效果较单一比索洛尔治疗效果好,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改善血糖和胰岛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饮食管理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影响效果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低蛋白饮食、低盐饮食、碱性饮食干预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发生复合肾脏终点事件、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每年变化速率及全因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检索Ovid门户网站提供的MEDLINE、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注册中心中关于低蛋白、低盐、碱性饮食对于CKD患者肾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评价文献质量。研究结局包括复合肾脏终点事件、肾小球滤过率每年的变化速率、全因死亡率。复合肾脏终点事件定义为随访期间eGFR水平较基线下降超过25%或50%、血清肌酐水平翻倍及终末期肾脏病。结果:最终纳入34项研究,共5 58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饮食、低盐饮食、碱性饮食干预可以降低发生复合肾脏终点事件的风险分别为( RR=0.78,95% CI:0.64~0.96, P<0.001)、( RR=0.64,95% CI:0.43~0.98, P<0.001)、( RR=0.45,95% CI:0.28~0.73, P<0.01),并可显著延缓eGFR下降速率( MD=1.85,95% CI:0.77~2.93, P=0.001)、( MD=1.45,95% CI:0.53~2.37, P<0.001)、( MD=1.84,95% CI:1.06~2.63, P<0.001),但对减少死亡风险没有临床意义( RR=1.15,95% CI:0.76~1.73, P=0.167)、( RR=0.96,95% CI:0.31~3.02, P=0.546)、( RR=0.82,95% CI:0.48~1.40, P=0.057)。 结论:三种饮食干预均可能降低CKD人群肾功能下降的速度和发生复合肾脏终点事件的风险,但对全因死亡率没有产生明确的有益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线粒体-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炎症小体通路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 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 NLRP3)炎症小体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一种复合物,已被证实参与了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的发生、发展,其激活机制非常复杂,线粒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以及线粒体DNA(mitochondria DNA, mtDNA)的积累会激活NLRP3炎症小体,但线粒体在NLRP3炎症小体介导ALI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远不止如此,阐明临床上各种类型的肺损伤激活线粒体-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完整机制可能为未来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文章就NLRP3炎症小体的结构、线粒体-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激活机制及其在ALI中的作用展开综述,为ALI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运动传导异常与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运动神经传导异常与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 2023年8月就诊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符合修订版El Escorial临床肯定和拟诊型诊断标准的ALS患者,纳入临床和电生理资料完整且通过诊室或电话随访获取了生存或机械通气时间的患者;通过Kaplan-Meier和Log rank检验对性别、年龄、起病部位、诊断级别、疾病进展率(Disease progression rate,DPR,通过ΔFS进行评估)、运动传导检测的远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①符合纳入标准的ALS患者共90例,其中男51例、女39例,男/女比例1.31/1,首发症状在上肢的患者37例、下肢28例、四肢4例、延髓21例;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7.106,P=0.008)、ΔFS(x2=7.586,P=0.006)和正中神经 DML(x2=5.796,P=0.016)对ALS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③多变量分析提示,年龄>54岁(HR=0.336,P=0.006)、ΔFS≥0.75/月(HR=0.185,P=0.000)和正中神经DML延长(HR=0.327,P=0.014)的患者预后较差;与正中神经DML较短的患者比较,正中神经DML延长的ALS患者生存期较短.结论 无论起病部位,常规神经传导检测的正中神经DML延长与ALS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正中神经DML这一简便、易获取的电生理参数可作为ALS患者的一项独立的预后指标,有助于患者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GALT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所致1例半乳糖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1例 GALT基因变异所致的半乳糖血症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以2019年11月20日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结果:患儿表现为贫血、喂养困难、黄疸、肌张力低下、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等。血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显示瓜氨酸、蛋氨酸、鸟氨酸、酪氨酸水平升高。尿有机酸分析显示苯乳酸、4-羟基苯乙酸、4-羟基苯乳酸、4-羟基苯丙酮酸、N-乙酰酪氨酸水平升高。基因检测显示患儿 GALT基因存在c.627T>A(p.Y209*)和c.370G>C(p.G124R)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自其表型正常的父母。前者为已报道的无义变异,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判断为可能致病性变异;后者为未见报道的错义变异,依据ACMG相关指南判断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1+PM2_Supporting+PP3_Moderate+PP4)。 结论:GALT基因c.627T>A(p.Y209*)和c.370G>C(p.G124R)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患儿半乳糖血症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扩展了 GALT基因的变异谱。对无明显诱因出现贫血、喂养困难、黄疸、肝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异常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行血尿代谢筛查,结合基因检测进行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在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在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打印制作模型及导板,应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进行修复重建,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阔筋膜张肌修复口内软组织缺损,将阔筋膜直接暴露于口腔内。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口内移植组织瓣的颜色、质地、变化过程,对供、受区创面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27~64岁,平均50.1岁。其中下颌牙龈及颊部鳞状细胞癌5例,下颌体多形性腺癌术后缺损1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1例。根据病变切除后软、硬组织的缺损范围,术中切取阔筋膜张肌组织瓣大小为6.0 cm×3.0 cm~8.0 cm×6.0 cm,髂骨瓣大小为3.7 cm×2.4 cm~9.2 cm×2.5 cm,术后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未出现远端坏死、伤口延期愈合和边缘瘘口等情况。随访观察4~19个月,平均11.7个月,患者下颌骨及口腔软组织形态和功能均恢复良好,直接暴露于口腔内的阔筋膜张肌表面在术后1周内出现黏膜化征象,1个月左右黏膜化基本完成,接近口腔内正常黏膜形态,且后期可自行改建产生较好的口腔黏膜软组织形态;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下肢活动、大腿伸、屈功能均未见异常,其中3例患者术后3~5 d出现供区臀部股外侧皮肤麻木,随访6个月后2例麻木基本消失,1例明显减轻。结论: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用于下颌骨合并口内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可获得较好的形态和功能,且并发症少,对供区损伤相对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