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2年河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2019—2022年河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分布及携带汉坦病毒(HV)情况。方法:在河南省HFRS监测点开展宿主动物监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鼠肺HV,分析河南省鼠类动物携带HV型别,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分析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及变异情况。结果:2019—2022年共捕鼠1 308只,16份鼠肺HV核酸阳性,鼠HV阳性率为1.22%(16/1 308)。按种类,黑线姬鼠HV阳性率最高(68.75%,11/16)。按分布地,野外鼠HV阳性率最高(2.50%,12/480),居民区鼠HV阳性率为0.53%(4/759)。16份阳性样本分型结果显示,所携带的病毒均属于Ⅰ型汉滩病毒。阳性样本测序后获得8条S基因片段(OQ681444~OQ681451)和6条M基因片段(OQ681438~OQ681443);S和M基因片段与陕西84FLi株、四川SN7 株相似性较高。S和M基因片段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均为汉滩病毒H5基因亚型。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与汉滩病毒疫苗株84FLi相比,8条S片段编码氨基酸第74位由天冬酰胺替换为丝氨酸;XC2022047株在Gn区第14位由色氨酸替换为甘氨酸,XC2022022和XC2022024第359位由异亮氨酸替换为丙氨酸。结论:2019—2022年河南省宿主动物携带HV属于Ⅰ型汉滩病毒,黑线姬鼠仍然是汉滩病毒的优势宿主。同疫苗株比较,S和M基因片段的免疫表位区均有氨基酸位点替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限制型心肌病合并苯丙酮尿症患儿1例的遗传学分析及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1例罕见的儿童限制型心肌病合并苯丙酮尿症(PKU)患儿的临床及基因变异,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儿童限制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6月因"双眼睑及双下肢水肿1年,加重1月余"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1例限制型心肌病合并PKU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收集其临床相关资料。采集患儿及父母外周血样,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确定候选位点,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确定变异位点,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变异致病性。以"儿童期发病"" TNNI3基因""限制型心肌病"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设定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检索中文文献。并以"childhood"" TNNI3 gene""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为关键词在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中设定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搜索外文文献,总结其临床表现和 TNNI3基因变异特点。 结果:患儿为2岁4月龄男性,智力正常,运动、体格发育落后,未见特殊面容,头发和皮肤色泽未见明显异常,双眼睑及下肢浮肿。WES及Sanger测序结果提示患儿 PAH基因存在父源的c.331C>T(p.R111X)和母源的c.940C>A(p.P341T)复合杂合变异。同时患儿 TNNI3基因存在新发杂合变异c.508C>T(p.R170W),父亲和母亲未见该变异。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评级相关指南, TNNI3:c.508C>T(p.R170W)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S2+PS4+PM2_Supporting+PM5), PAH:c.331C>T(p.R111X)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_Supporting+PM3+PP4),c.940C>A(p.P341T)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2_Supporting +PM3+PM5+PP4)。按检索限定共检索到 TNNI3基因变异所致儿童期发病的限制型心肌病30例,男女比例约1:1.55,表现为心力衰竭、窦性心律、双心房增大、ST-T波改变、心室限制型充盈、心室舒张功能下降等。30例共发现 TNNI3基因16种不同变异位点,其中c.575G>A最常见,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 结论: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与限制性心肌病均为罕见病,临床表现复杂。基因检测技术发现该患儿存在 PAH:c.331C>T(p.R111X)/c.940C>A(p.P341T)复合杂合变异及 TNNI3:c.508C>T(p.R170W)变异,考虑是共患限制型心肌病及PKU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外源性左旋肉碱对过度内质网应激介导的严重烫伤大鼠肝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外源性左旋肉碱对过度内质网应激介导的严重烫伤大鼠肝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15只6~8周龄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假伤组、单纯烫伤组、烫伤+肉碱组,每组5只,单纯烫伤组和烫伤+肉碱组大鼠背部制作30%体表总面积的Ⅲ度烫伤,其中烫伤+肉碱组大鼠另外给予腹腔注射左旋肉碱。伤后72 h,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损伤生物化学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样本数为5。伤后72 h,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伤后72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qPCR)法检测肝组织中细胞焦亡相关标志物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内质网应激相关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mRNA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GRP78、CHOP、NLRP3、caspase-1、caspase-1/p20、消皮素D-N、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均为5。取人肝癌细胞HepG2,分为二甲基亚砜(DMSO)组、0.1 μmol/L衣霉素组、0.2 μmol/L衣霉素组、0.4 μmol/L衣霉素组、0.8 μmol/L衣霉素组,分别作相应处理。培养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筛选衣霉素干预浓度(样本数为5)。取HepG2人肝癌细胞,分为DMSO组、单纯衣霉素组和衣霉素+肉碱组,分别作相应处理。培养24 h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GRP78、CHOP、NLRP3、caspase-1、caspase-1/p20、消皮素D-N、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 t检验。 结果:伤后72 h,单纯烫伤组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水平分别为(640±22)、(157±8)U/L,均分别明显高于假伤组的(106±13)、(42±6)U/L( t值分别为-46.78、-25.98, P<0.01);烫伤+肉碱组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水平分别为(519±50)、(121±10)U/L,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 t值分别为4.93、6.06, P<0.01)。伤后72 h,假伤组大鼠肝组织形态基本正常,未见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与假伤组相比,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可见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细胞排列紊乱;与单纯烫伤组相比,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可见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伤后72 h,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消皮素D和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 t值分别为34.42、41.93、30.17、15.68, P<0.01);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消皮素D和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 t值分别为34.40、37.20、19.95、7.88, P<0.01)。伤后72 h,与假伤组相比,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caspase-1/p20、消皮素D-N、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12.28、26.92、5.20、10.02、24.78, P<0.01);与单纯烫伤组相比,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caspase-1/p20、消皮素D-N、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10.99、27.96、12.69、8.96、12.27, P<0.01)。伤后72 h,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中GRP78、CHOP的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 t值分别为21.00、16.52, P<0.01),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中GRP78、CHOP的mRNA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 t值分别为8.92、8.21, P<0.01);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中GRP78、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 t值分别为22.50、14.29, P<0.01),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中GRP78、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 t值分别为14.29、5.33, P<0.01)。培养24 h后,与DMSO组相比,0.1 μmol/L衣霉素组、0.2 μmol/L衣霉素组、0.4 μmol/L衣霉素组、0.8 μmol/L衣霉素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4.90、9.35、18.64、25.09, P<0.01);选择0.8 μmol/L作为后续衣霉素的干预浓度。培养24 h后,与DMSO组相比,单纯衣霉素组细胞GRP78、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10.48、17.67, P<0.01);与单纯衣霉素组相比,衣霉素+肉碱组细胞GRP78、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8.08、13.23, P<0.05或 P<0.01)。培养24 h后,与DMSO组相比,单纯衣霉素组细胞NLRP3、消皮素D-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13.44、27.51, P<0.01),caspase-1、caspase-1/p20、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 P>0.05);与单纯衣霉素组相比,衣霉素+肉碱组细胞NLRP3、消皮素D-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20.49、21.95, P<0.01),caspase-1、caspase-1/p20、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在严重烫伤大鼠中,外源性左旋肉碱可能通过抑制过度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焦亡相关通路发挥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克尔斯滕大鼠肉瘤病毒致癌基因同源物突变亚型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和2的表达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克尔斯滕大鼠肉瘤病毒致癌基因同源物(KRAS)突变亚型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和2(PD-L2)的表达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甘肃省肿瘤医院收治的KRAS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5例,通过测序检测KRAS基因组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印迹检测PD-L1和PD-L2的表达。使用成簇的规则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基因编辑(CRISPR/CAS9)技术构建KRAS缺失型A549细胞,在敲除株中过表达KRAS野生型和突变型,检测其对PD-L1和PD-L2的表达影响。将KRAS野生型和突变型过表达的KRAS敲除人肺泡上皮细胞549(A549)细胞株与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群集行列式蛋白3阳性(CD3 +)细胞的凋亡水平。使用 t检验比较连续变量。使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KRAS突变型患者PD-L1和PD-L2。Chi-square检验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KRAS突变型和KRAS野生型的临床特征。 结果:纳入KRAS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5例,KRAS野生型31例、KRAS突变型64例;其中KRAS第12位甘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G12D)13例、突变为缬氨酸(G12V)12例、突变为半胱氨酸(G12C)25例、突变为丙氨酸(G12A)14例。KRAS突变型患者PD-L1和PD-L2的mRNA表达水平(1.062比1.834, U=38;1.062比1.668, U=70;1.062比1.544, U=111;1.062比1.479, U=89, P<0.05;1.067比1.798, U=68;1.067比1.595, U=86;1.067比1.527, U=171;1.067比1.680, U=34, P<0.05)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KRAS野生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KRAS敲除A549细胞株中,相较于KRAS野生型,KRAS突变型更能够促进PD-1配体PD-L1和PD-L2的表达同时,将KRAS-G12D,KRAS-G12V,KRAS-G12C,KRAS-G12A质粒混合在一起作为RAS野生型(KRAS-MT)与KRAS突变型(KRAS-WT)分别转染KRAS敲除A549细胞株,KRAS-MT依旧可以促进PD-1配体PD-L1和PD-L2的表达。在KRAS敲除A549细胞株中过表达KRAS-MT与KRAS-WT后,KRAS突变亚型不能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但是可以激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通路。AKT抑制剂处理后,KRAS-MT与KRAS-WT转染KRAS敲除A549细胞株的PD-L1和PD-L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转染了KRAS-MT或KRAS-WT的KRAS KO A549细胞株与DC-CIK以1∶1的比例共培养,随后检测DC-CIK细胞的凋亡水平,发现KRAS-MT能够显著增加DC-CIK细胞中CD3 +细胞亚群的凋亡( F=12.5,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KRAS突变亚型能够显著增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PD-1配体PD-L1和PD-L2的表达,并且能够促进免疫细胞DC-CIK细胞中CD3 +细胞亚群的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儿童肠道菌群谱的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以及肠道菌群与儿童NAFLD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符合入组标准的NAFLD患儿1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同期在门诊常规体检的健康儿童1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所有儿童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生化等信息,同时收集两组儿童的粪便标本,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进行肠道菌群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NAFLD组中,男8例,女7例,年龄(11.13±1.77)岁,健康对照组中男7例,女8例,年龄(9.73±2.25)岁,两组间性别、年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AFLD组体质量指数、腰围、腰围身高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及血清胰岛素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 P<0.05)。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NAFLD组中chaol指数和observed-species指数均明显升高( P<0.05)。物种差异性分析发现,NAFLD组丰度增加的物种包括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埃希菌-志贺菌属、克雷伯杆菌属、埃希菌-志贺菌属未分类种。健康对照组丰度增加的物种包括:双歧杆菌种、双歧杆菌属、双歧杆菌科、双歧杆菌目、放线菌纲、放线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目、嗜热链球菌种。 结论:NAFLD患儿存在代谢异常且肠道菌群谱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外源性补充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种、拟杆菌属,或许可以预防NAFLD的发生、延缓疾病进展、改善肝内的脂肪沉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临时胰管支架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并放置临时胰管支架与单纯ERCP+EST两组治疗方式在降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并发症发生率和改善整体预后方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10月就诊于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115例符合ABP并于72 h内行ERCP的患者资料。其中46例患者行ERCP+EST并放置临时胰管支架(支架组),另外69例患者仅行ERCP+EST(对照组),观察指标:术前合并症、APACHE II评分、Glasgow评分、术前及术后实验室指标,如: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淀粉酶、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所有患者出院后均接受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患者胰腺炎有无复发及并发症恢复情况,有并发症的患者安排每月随访,持续至少3个月,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6月。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若 T≥5,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若1≤ T<5,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校正值。 结果:对照组和支架组在患者术前合并症、APACHEII评分、Glasgow评分、术前实验室检查、术后CRP、总胆红素及ALT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ERCP术后1 d,支架组检测白细胞、血淀粉酶分别为8.5(7.6,10.3)×10 9/L、197.5(143.0,256) U/L,对照组分别为9.9(8.2,12.8)×10 9/L、270.0(168.0,419.0) U/L,支架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胰管支架组(6.5%)明显低于对照组(2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支架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13.0(11.0,17.3) d、2.95(2.53,3.47)万元,对照组分别为14.0(11.0,17.5) d、2.99(2.59,3.45)万元,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支架组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对照组有1例患者术后1个月、5个月因胰周脓肿并发严重感染再次就诊,另有2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1例随访3个月后逐渐自行吸收,另外1例假性囊肿较大,术后6个月再次就诊行手术治疗。 结论:临时胰管支架的放置可以提供足够的胰液引流来逆转ABP的病程发展,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临床结果优于仅行ERCP+EST治疗的ABP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壳多糖酶3样蛋白1在原发性肝癌中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研究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外周血、肝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CHI3L1在辅助原发性HCC临床管理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至2017年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HCC患者405例,同时纳入肝硬化患者112例、正常体检(NC)者114例分别作为疾病和健康对照,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外周血CHI3L1蛋白水平。收集经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90对,制成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HCC患者组织中CHI3L1的表达情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 Wallis H检验比较各组差异,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比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 结果:外周血中肝硬化组、HCC组、NC组CHI3L1蛋白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195.8(103.3,330.4)、118.2(74.9,201.0)及46.8(30.7,66.4)μg/L,肝硬化组CHI3L1蛋白水平显著高于HCC组和正常对照组( Z=5.186、12.928, P均<0.001),HCC组CHI3L1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Z=10.788, P<0.001),HCC组中CHI3L1水平与是否合并肝硬化无关( Z=-0.286, P=0.775);血清CHI3L1水平与肝纤维化相关标志物[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N端肽(PⅢNP)、Ⅳ型胶原蛋白(Ⅳ-C)、FIB-4指数]呈正相关( r=0.202、0.159、0.299、0.221, P均<0.05),与白蛋白(ALB)呈负相关( r=-0.326, P<0.05),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呈正相关( r=0.138、0.160, P均<0.05),与肿瘤直径呈正相关( r=0.284, P<0.05),与中国肝癌的分期方案分期(CNLC)分期相关[晚期组CHI3L1水平为125.2(81.9,228.5)μg/L,高于早期组的112.0(70.2,169.2)μg/L( Z=-2.326, P=0.018)],而与微血管侵犯( Z=-1.531)、肿瘤包膜(χ 2=0.818)无明显相关关系( P均>0.05)。73对HCC组织标本中,癌组织CHI3L1表达阳性率为78%(57/73),癌旁组织CHI3L1表达阳性率为83%(61/73),配对分析比较癌组织中染色强度评分1.5(1.5,2.0)和癌旁组织染色强度评分1.5(1.5,2.5)发现癌旁组织染色强度高于癌组织( Z=-2.053, P=0.040)。 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CHI3L1蛋白的组织来源包括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检测血清CHI3L1水平有助于肝癌患者肿瘤负荷评估和疾病分层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MYH9相关疾病六个家系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相关疾病(MYH9-RD)家系患者的临床特征、基因变异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的MYH9-RD 6个家系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基因变异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 t检验比较血小板计数仪器法与手工法的结果。 结果:6例先证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4.0(0.5~7.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低6例,鼻衄3例,皮肤淤点淤斑2例,外伤血肿1例,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1例。其中1例先证者无家族史,余5例均为家系患病。6个家系共12例患者,2个家系2例患者长期存在镜下肾源性血尿,1个家系2例患者有早发性白内障病史,3个家系5例患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呈慢性轻度升高。12例患者共发现4种MYH9基因变异,分别为第17号外显子c.2104C>T(p.R702C)变异,第31号外显子c.4270G>A(p.D1424N)变异,第39号外显子c.5521G>A(p.E1841K)变异,第41号外显子c.5797C>T(p.R1933X)变异。经家系验证分析,第一个变异是自发变异,其余变异均来自父亲或母亲。血常规示12例患者血小板数量均下降,仪器法计数结果明显低于手工计数法[(33±17)×10 9比(60±21)×10 9/L, t=-5.83, P<0.05],血涂片可见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异常包涵体“三联征”。MYH9基因变异的位置在编码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ⅡA的N端具有ATP酶活性的动力区域“头部”(R702C)患者血小板数量严重减低(<20×10?/L),包涵体不明显;而C端“体尾部”位置变异患者包涵体明显可见,血小板数量相对较高(40×10?~80×10?/L)。 结论:MYH9-RD临床表型异质性明显,MYH9基因变异位置与血小板数量和包涵体特征有一定关系。对于病史较长、病因不明和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不管有无家族史,均应警惕MYH9-RD可能。血常规分析和血涂片形态学是筛查和诊断该病的首要步骤,实验室应重视形态学复检规则和规范报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肌腱细胞损伤修复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分泌的外泌体对损伤后肌腱细胞修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并纯化筛选出能稳定传代培养的hUC-MSCs,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hUC-MSCs的免疫表型。应用诱导培养基诱导hUC-MSCs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并进行鉴定。运用高速离心法提取MSCs的分泌物外泌体(MSCs外泌体),用Western blot技术和电镜检测外泌体,用PKH67染色荧光法检测外泌体膜融合能力。40只Wistar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肌腱损伤组和正常组,每组20只。肌腱损伤组:切断跟腱1周后用100 mg/kg戊巴比妥钠处死,取跟腱组织用胰蛋白酶消化得到损伤肌腱细胞。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直接处死,与损伤组并行处理得到正常肌腱细胞。将外泌体与体外培养的肌腱细胞共培养,12,24,48,72 h后通过细胞计数CCK-8检测肌腱细胞增殖情况。hUC-MSCs外泌体处理细胞24 h后,采用Western blot、qPCR、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外泌体对肌腱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结果:鉴定了hUC-MSCs,并成功分离hUC-MSCs外泌体。分离培养的MSCs呈梭形,丙氨酸氨肽酶(CD13)、整联蛋白β-1(CD29)、ecto-5'-核苷酸酶(CD73)、胸腺细胞表面抗原(CD90)和内皮素(CD105)呈阳性,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造血祖细胞抗原(CD34)、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呈阴性。分离出的外泌体经PKH67染色鉴定证实,在电镜下呈直径30~100 nm的圆盘、内部凹陷结构,Western blot检测高表达移动相关蛋白-1(CD9)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CD63)。处理肌腱细胞后,CCK-8检测12,24,48,72 h细胞活性,结果表明肌腱损伤组显著高于正常组( P < 0.01),qPCR结果表明肌腱损伤组TGF-β(1.850 ± 0.127)、BMP(2.133 ± 0.398)、FGF(1.610 ± 0.223)、VEGF(2.207 ± 0.059)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TGF-β(1.004 ± 0.105)、BMP(1.007 ± 0.145)、FGF(1.007 ± 0.140)、VEGF(1.001 ± 0.065)( P < 0.05),而肌腱损伤组IL-1β(0.102 ± 0.009)、TNF-α(0.130 ± 0.013)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IL-1β(1.004 ± 0.113)、TNF-α(1.006 ± 0.134)( P < 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qPCR检测趋势一致。 结论:hUC-MSCs分泌的外泌体通过上调生长因子TGF-β、BMP、VEGF、FGF的表达,抑制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促进肌腱细胞生长,促进肌腱细胞损伤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雷公藤红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模型自噬及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CEL)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模型自噬及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的影响。方法:将18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 n=6)、高脂饮食组(HFD, n=6)和CEL组(HFD+CEL, n=6)。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饮食组和CEL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造模成功后,CEL组给予100 μg·kg -1·d -1的CEL溶液腹腔注射4周,NC组和HFD组给予等剂量的等渗盐水腹腔注射。4周干预结束后,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形态改变及脂滴沉积,并根据NAFLD活动度积分(NAS)评分。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脏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P62、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磷酸化PERK(p-PERK)、激活转录因子4(ATF4)、C/EBP同源蛋白(CHOP)、剪切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及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水平。TUNEL染色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CEL组小鼠血清ALT(68.71±8.57)U/L、AST(209.63±28.64)U/L、TG(0.97±0.14)mmol/L、TC(4.12±0.64)mmol/L、LDL-C(0.40±0.06)mmol/L水平均低于HFD组[(110.19±10.79)U/L、(399.72±73.47)U/L、(1.44±0.13)mmol/L、(5.65±0.54)mmol/L、(0.61±0.07)mmol/L]( P<0.05);CEL组血清HDL-C(1.29±0.17)mmol/L水平高于HFD组的(0.72±0.13)mmol/L( 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及油红O染色显示HFD组小鼠肝组织内出现脂质沉积及小叶内炎症,NAS评分明显增加,而CEL干预后肝细胞脂肪变及小叶内炎症缓解,NAS评分明显降低( P<0.05)。CEL组小鼠肝脏内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II/I比率较HFD组显著增加,P62显著降低( P<0.05);同时,CEL组GRP78、p-PERK/PERK、ATF4、CHOP表达水平较HFD组明显降低( P<0.05);此外,CEL组cleaved caspase-3、Bax表达较HFD组明显降低,Bcl-2表达明显增加( P<0.05)。同时,CEL组肝细胞凋亡率较HFD组也明显降低( P<0.05)。 结论:CEL可有效减轻NAFLD小鼠肝脏的脂质沉积,保护肝细胞并延缓NAFLD的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自噬、抑制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通路及其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