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茵陈水提物对多药耐药蛋白3基因突变致新生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茵陈水提物对多药耐药蛋白 3(MDR3)基因突变导致的新生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①将人原代培养肝细胞应用体外细胞培养、CRISPR/Cas9 慢病毒感染、MDR3 突变基因导入等技术处理后,比较 1%脂肪乳诱导处理前(0)和处理后 16、32、48 h不同时间点肝细胞上清液中肝胆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汁酸(TBA)]的水平,确定构建MDR3 基因突变PNAC肝细胞模型脂肪酸诱导所需的时间.②将人原代培养肝细胞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MDR3 基因野生型组、MDR3 基因突变组、茵陈水提物干预组.空白对照组只用培养液处理,MDR3 基因野生型组应用慢病毒感染融入野生型MDR3基因和培养液培养,MDR3 基因突变组应用慢病毒感染慢病毒导入MDR3(c.485T>A、c.2793insA、c.1031G>A、c.3347G>A)突变基因和培养液培养,茵陈水提物干预组应用慢病毒感染导入MDR3 突变基因和培养液培养的基础上,加入 100 g/L茵陈水提物预处理,然后将 4 组肝细胞分别加入 1%脂肪乳诱导处理,处理时间为构建MDR3 基因突变PNAC肝细胞模型脂肪酸诱导所需时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 4 组肝细胞上清液中肝胆生化(ALT、AST、TBil、DBil、IBil、TBA)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组肝细胞编码MDR3、胆盐输出泵(BSE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蛋白(ABCB4、ABCB11、ABCC2、ABCC3、ABCC4)和TNF基因mRNA的表达丰度.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和MDR3基因野生型组比较,MDR3基因突变组在经1%脂肪乳诱导处理前和处理后16h肝细胞上清液中肝胆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IBil、TB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 1%脂肪乳诱导处理 32h和 48 h MDR3 基因突变组肝细胞上清液肝胆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IBil、TBA)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确定构建MDR3 基因突变PNAC肝细胞模型脂肪酸诱导所需的时间为 32 h.与MDR3 基因突变组比较,茵陈水提物干预组肝细胞在脂肪乳处理后 32h肝细胞上清液中肝胆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TBA)水平均明显降低[ALT(ng/L):148.3±2.3 比 164.9±7.0,AST(ng/L):2767.4±78.8 比 3239.4±107.1,TBil(μmol/L):7.6±0.2比13.6±0.3,DBil(μmol/L):1.8±0.1比5.7±0.2,TBA(μmol/L):3.4±0.2比6.7±0.1,均P<0.05];空白对照组、MDR3 基因野生型组、MDR3 基因突变组和茵陈水提物干预组肝细胞编码MDR3、MRP2、MRP3、MRP4 的ABCB4、ABCC2、ABCC3、ABCC4 基因mRNA表达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F基因mRNA在MDR3基因突变组呈高表达(2-??Ct:1.258±0.200比1.001±0.052),茵陈水提物干预组呈低表达(2-??Ct:0.387±0.247 比 1.258±0.2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DR3 基因突变组比较,茵陈水提取物干预组肝细胞编码BSEP的ABCB11 基因mRNA的表达丰度明显增高(2-??Ct:2.955±0.479 比 1.333±0.529,P<0.05).结论 茵陈水提物对MDR3 基因突变导致的PNAC有一定保护作用,可能与拮抗炎症反应,降低TNF基因的mRNA表达和改善编码BSEP的ABCB11 基因的mRNA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多药耐药蛋白4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蛋白4(MRP4)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3年2月13日至2024年2月13日贵州省人民医院住院确诊COPD患者15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COPD患者分为COPD组(50例)和COPD合并PH组(COPD+PH组,100例).另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受试者50例作为对照组;按肺动脉收缩压(PASP),将COPD+PH 组分为轻度组[36 mmHg(1 mmHg=0.133 kPa)≤PASP≤50 mmHg]、中度组(51 mmHg≤PASP≤70 mmHg)和重度组(PASP>70 mmHg).检测MRP4、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B型脑钠肽(BNP)及白蛋白水平.Pearson相关性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RP4预测COPD合并PH的价值.结果 COPD组MRP4水平低于对照组,COPD+PH组MRP4水平高于对照组和COPD组(均P<0.05).COPD+PH组白蛋白水平低于COPD组,RDW、MPV、BNP水平均高于COPD组(均P<0.05).中度组、重度组MRP4、RDW、MPV、BNP水平均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均高于中度组;白蛋白水平均低于轻度组,且重度组低于中度组(均P<0.05).COPD+PH组患者MRP4 水平与 BNP、PASP、RDW、MPV 呈正相关(r=0.72、0.85、0.70、0.62,均 P<0.01),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60,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MRP4截断值为2.895 μg/L时,预测COPD合并PH的曲线下面积为0.917(95%置信区间:0.865~0.970),敏感度为93.00%,特异度为88.00%.结论 MRP4在COPD合并PH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其可能是潜在的生物标志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糖尿病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13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过,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1-2020.1新诊断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入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及妇科的糖尿病患者,均按专科规范行包含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内的手术治疗,共计462例。148例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其中89例发生感染,之中的13例发展为脓毒性休克。比较淋巴囊肿感染者中休克和非休克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BMI、糖基化血红蛋白、手术切除的淋巴结个数、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淋巴囊肿最大直径及与辅助化疗的相隔时间;分析1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始发症状和发病后首次血象、发病至引流穿刺的时间及最终转归;分析感染的淋巴囊液病原学培养和药敏结果。结果:分类变量检验显示休克和非休克患者相比,糖基化血红蛋白( P=0.018)、辅助化疗( P=0.014)和囊肿大小(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就诊时11例首发症状仅为轻中度的发热或腹痛;初次血象白细胞总数均在2万以下;从发病至穿刺的时间平均为33 h。13例患者中,有5例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1例死亡;有2例病情反复难以控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脓腔和周围脏器连通;12例患者好转后仅1例对残留的淋巴囊肿预处置,其中4例再发囊肿感染1-2次,之中2例进展为脓毒性休克,1例死亡。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常见,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酶烯类及替加环素均为敏感药物,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为50%以上。 结论:血糖控制不佳、化疗和较大的淋巴囊肿(d≥5 cm)是糖尿病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发生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的高危因素;大多数休克患者始发症状及白细胞总数均没有显著的示警意义,导致从感染发生到穿刺引流时间较长,延误处置;早期诊断、及时穿刺引流和广谱抗生素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治疗效果欠佳时脓腔贯通周围脏器感染的可能性要被考虑。糖尿病患者在发生术后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后,应积极干预处置较大的残留淋巴囊肿,避免再次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肺栓塞30例临床分析及病因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肺栓塞的临床特征、病因及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诊断为肺栓塞并接受抗凝治疗的30例患儿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合并症、抗凝治疗转归及预后情况。结果:30例患儿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8.95±2.58)岁(4~13岁),随访时间3~59个月。1.临床表现咳嗽30例(100.0%),发热29例(96.7%),气促27例(90.0%),胸痛15例(50.0%),咯血9例(30.0%),无咯血但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血性分泌物4例(13.3%),呼吸衰竭2例(6.7%)。2.原发病中肺炎支原体感染23例(76.7%)并符合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肺炎支原体耐药突变点2063A>G或2064A>G阳性16例(53.3%),肾病综合征2例(6.7%),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1例(3.3%),骨髓炎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例(3.3%),先天性心脏病1例(3.3%)。3.合并四肢血栓7例(23.3%),心房血栓2例(6.7%),胸腹部深静脉血栓2例(6.7%),脑梗死2例(6.7%),脾梗死1例(3.3%)。4.影像检查30例患儿均有肺实变/肺不张(100.0%),胸腔积液24例(80.0%)。5.凝血功能检查中21例(70.0%)D-二聚体≥5 mg/L。6. 1例(3.3%)在急性期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30.0%)予低分子肝素/肝素治疗;21例(70.0%)接受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改为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4例(13.3%),利伐沙班治疗17例(56.7%)。抗凝治疗总疗程1~9个月。无栓塞复发或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后遗症。结论:感染是本研究组儿童肺栓塞主要病因,以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症状不典型,与原发基础疾病难以区分。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发现肺部隐匿性出血。任何年龄儿童出现不能解释的气促提示肺栓塞的可能。结合临床症状和相关辅助检查,有助于尽早确诊肺栓塞,选择合适抗凝方案并及时行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可改善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河南省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艾滋病患者耐药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河南省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ART)失败后的基因型耐药检测,分析ART失败的耐药特征。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18个城市接受ART时间≥6个月且病毒载量≥1 000拷贝数/ml艾滋病患者,收集艾滋病患者血液样本、社会人口学特征和ART信息。采用In-house方法进行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将基因序列提交到美国斯坦福HIV-1耐药数据库分析耐药突变位点和药物耐药情况。结果:在887例ART失败的艾滋病患者中,样本成功扩增率为91.54%(812/887),总耐药率为83.25%(676/812),其中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和整合酶抑制剂(INSTIs)的耐药率分别为73.40%(596/812)、80.54%(654/812)、5.54%(45/812)和2.56%(17/663),4类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686.34, P<0.001),对2类药物同时耐药率为66.38%(539/812),对3类药物同时耐药率为5.79%(47/812)。共检出9个HIV-1基因亚型,以B亚型为主(59.61%,484/812),其次是CRF01_AE亚型(22.17%,180/812)和CRF07_BC亚型(9.48%,77/812),不同基因亚型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33, P=0.001)。NRTIs相关突变位点中,M184V/I突变率最高(63.42%,515/812),其次是K65R(27.46%,223/812);NNRTIs相关突变位点中,突变率位居前3位的是K103N/S(34.98%,284/812)、G190A/S(26.11%,212/812)和V106M/I(24.63%,200/812);PIs相关突变位点中,突变率位居前3位的是M46I(4.31%,35/812)、V82A/F(3.82%,31/812)和I54V/MV(3.69%,30/812);INSTIs相关突变位点中,E157Q/EQ突变率最高(3.47%,23/663),其次是R263K和G140A(均为0.75%,5/663)。在NRTIs中,拉米夫定和恩曲他滨以高度耐药为主(65.52%,532/812);在NNRTIs中,奈韦拉平(77.46%,629/812)和依非韦伦(71.18%,578/812)以高度耐药为主;在PIs中,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中/高度耐药占比仅为4.19%(34/812);在INSTIs中,艾维雷韦和拉替拉韦中、高度耐药分别占1.66%(11/663)和1.21%(8/663),未发现比克替拉韦和多替拉韦的高度耐药。 结论:河南省艾滋病患者ART失败的耐药率高,表现以NRTIs和NNRTIs耐药率高、耐药突变多样且复杂为特点。建议选择高耐药屏障药物,同时加强ART后病毒载量和耐药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细胞介素-1β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中乳腺癌耐药蛋白表达调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IL-1β对RA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FLS)中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ABCG2)mRNA表达的影响,探索IL-1β对BCRP介导多药耐药性的调控作用。方法:获取RA 3例和OA 3例患者FLS,建立FLS体外培养体系,培养至Ⅴ代;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RA与OA的FLS中BCRP mRNA的表达水平并比较;②评估RA病情活动度与BCRP mRNA的表达水平的相关性;③ RA-FLS分为4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C组、D组分别加入20、50、100 ng/ml的IL-1β,培养24、48、72 h,比较不同组间BCRP mRNA表达水平。定量资料采用 M( P25, P75)表示,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间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 结果:① RA-FLS中BCRP mRNA表达水平高于OA组[0.68(0.26,1.16)与0.06(0.05,0.53); Z=-2.136, P=0.029]。② RA-FLS的BCRP mRNA的表达量与病程、ESR、CRP及DAS28呈正相关趋势,而与发病年龄呈负相关趋势,与性别无相关性。③相同浓度IL-1β刺激不同时间RA-FLS的BCRP 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IL-1β浓度为0时,48 h和72 h较24 h BCRP mRNA的表达水平均升高( χ2=6.00, P=0.034);IL-1β浓度为20 ng/ml( χ2=8.00, P=0.014)或100 ng/ml ( χ2=6.50, P=0.040)时,72 h组BCRP mRNA的表达水平较24 h组明显升高。④不同浓度IL-1β刺激相同时间RA-FLS的BCRP 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72 h时,100 ng/ml组较0 ng/ml组BCRP mRNA表达升高( χ2=12.00, P=0.006)。 结论:RA-FLS存在BCRP介导的耐药性,且可能与病情活动度有关。炎性细胞因子IL-1β参与调控RA-FLS的BCRP mRNA的表达,且存在时间和浓度依赖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庆市2014年至2018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感染者的耐药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重庆市2014年至2018年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感染者耐药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6个月以上的HIV-1感染者880例,采集其血浆标本,使用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巢式PCR扩增HIV-1 pol基因区的蛋白酶及反转录酶区,获得的扩增序列与耐药数据库对比进行HIV-1基因型耐药分析。采用病毒基因分型工具软件分析HIV-1亚型分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880例患者中,血浆HIV-1病毒载量为(4.12±0.63) lg拷贝/mL;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为(251±124)/μL;抗病毒治疗中位时间为26个月。亚型分析中,重组型( 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 CRF)01-AE亚型在HIV-1亚型中占比最大,为38.9%(342/880),CRF07-BC亚型占28.5%(251/880),B+C亚型占16.2%(143/880)。其中534例患者存在耐药突变,总耐药率为60.7%。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NRT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NNRTI)和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 PI)的耐药率分别为51.0%(449/880)、58.6%(516/880)和1.7%(15/880)。对拉米夫定、恩曲他滨、依非韦仑和奈韦拉平的耐药较为严重,中高度耐药率分别为46.8%(412/880)、46.8%(412/880)、51.3%(451/880)和53.6%(472/880);而对齐多夫定(6.0%,53/880)、依曲韦林(9.0%,79/880)和PI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尚不严重。NRTI最常见的耐药突变位点为M184IV(47.3%)、K65R(22.2%)和K70RE(12.6%);NNRTI为K103NS (25.1%)、V106A(19.7%)和V179DE(14.4%);PI为L10FIV(7.4%)和A71IVT(6.5%)。CRF01-AE亚型的耐药率为69.3%(237/342)高于CRF07-BC亚型的49.8%(125/251)和B+C型的51.0%(73/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2.6、14.6,均 P<0.05)。 结论:重庆市HIV-1感染者经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6个月后,耐药发生率高,以对NNRTI类药物耐药最为多见,其次为NRTI,PI较少耐药。耐药是HIV-1感染者病毒学突破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精脒/精胺N1-乙酰转移酶2调控胰腺癌细胞化疗耐药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精脒/精胺N1-乙酰转移酶2(SSAT2)对胰腺癌细胞吉西他滨化疗耐药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梯度浓度法构建耐药细胞株MiaPaCa-2 GR和PANC-1 GR,蛋白印迹法检测耐药前后细胞中SSAT2及铁死亡标志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变化;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过表达SSAT2的耐药细胞株;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各组细胞对吉西他滨敏感性的变化;丙二醛(MDA)检测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水平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两种耐药细胞株中SSAT2表达高于野生型细胞株[(0.692±0.026)倍比(0.953±0.132)倍, t=3.360, P<0.05;(0.581±0.036)倍比(0.751±0.080)倍, t=3.356, P<0.05],而铁死亡负调控标志物GPX4在两种耐药细胞株中均显著升高[(2.295±0.753)、(52.794±1.680)倍, t=4.013、10.701, P<0.05]。上调SSAT2后耐药细胞胰腺癌株对吉西他滨的敏感性高于对照组[(0.047±0.017) μmol/L比(1.507±0.283) μmol/L, t=8.920, P<0.01;(0.216±0.063) μmol/L比(2.238±0.582) μmol/L, t=5.983, P<0.01],且铁死亡抑制剂ferr-1处理过表达SSAT2组细胞对吉西他滨的耐药性提高[(1.019±0.193)、(1.633±0.482) μmol/L, t=8.689、5.049, P<0.05],同时MDA水平低于过表达SSAT2组[(2.298±0.099)、(1.986±0.269)倍, t=3.908、6.430, P<0.05]。过表达SSAT2组GPX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453±0.040)倍比(1.086±0.094)倍, t=10.732, P<0.01;(0.236±0.045)倍比(1.337±0.479)倍, t=3.964, P<0.05]。 结论:SSAT2通过抑制GPX4蛋白水平促进铁死亡,增强胰腺癌细胞化疗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血标本中分离出阿尔塔米拉金色单胞菌及其全基因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一株分离自临床血液标本中罕见菌——阿尔塔米拉金色单胞菌( Aureimonas altamirensis)的生物学特点、鉴定方法、基因组结构和临床意义。 方法:对一株血培养分离菌的培养特性、简单生化特征观察了解;用实验室常规的生化鉴定仪、MALDI-TOF质谱仪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菌,并将测得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相关菌株构建16S rRNA系统进化树;对分离菌基因组进行测序和组装,利用相关软件对基因组作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将分离菌与GenBank数据库中收录的相近菌株作基于31个House-Keeping基因进化树分析和全基因组同源核苷酸平均一致性(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ANI)分析。结果:分离菌为过氧化氢酶、脲酶、氧化酶反应阳性的革兰阴性无芽孢需氧小杆菌,在血平板上生长缓慢,不能被自动化细菌生化鉴定仪和MALDI-TOF质谱鉴定仪可靠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进化树显示:该菌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NML070722和IARI-ABL-26阿尔塔米拉金色单胞菌16S rRNA基因序列(序列号为EU442518.1和KC581669.1)一致性最高,相似性均为99.93%。全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菌基因组(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基因序列号:NMDC60043566)总长为4 332 458 bp,GC含量65.14%;编码4 088个基因,功能基因注释显示功能基因主要富集于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类功能区,致病基因分析预测到两个可靠性高毒力因子基因,未预测到耐药基因。基因组House-Keeping基因进化树分析显示该菌与阿尔塔米拉金色单胞菌DSM21988和C2P003(NCBI基因组序列号为GCF 001463885.1和GCF 000800175.1)高度同源,但全基因组ANI分析显示其基因组与两菌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在国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罕见的阿尔塔米拉金色单胞菌,其生物学和基因组特点还没有被充分认识,目前常规方法难以正确鉴定,其对免疫低下患者的致病性和在临床标本中分离的意义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病例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6个省19个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1 基因亚型及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我国6个省19个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HIV-1基因亚型分布及抗病毒治疗前耐药情况。方法:2019年4-11月,在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6个省19个城市收集未接受抗病毒治疗MSM 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本574份,提取RNA,反转录后经巢式PCR扩增HIV-1 pol 基因区片段。PCR 产物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判定病毒基因亚型,提交斯坦福耐药数据库分析耐药。 结果:有479份样本PCR扩增成功并获得核酸序列,检出的HIV-1基因亚型有9种,其中CRF01_AE(43.4%)和CRF07_BC(36.3%)所占比例较大,随后依次为B(6.3%)、CRF55_01B(5.9%)、CRF59_01B(0.8%)、CRF65_cpx(0.8%)、CRF103_01B(0.4%)、CRF67_01B(0.4%)和CRF68_01B(0.2%);另有26份(5.5%)样本的基因亚型为未知亚型。不同省份之间的基因亚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141, P<0.001)。总体抗病毒治疗前耐药率为4.6%(22/479),其中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的耐药率分别为3.5%(17/479)、0.8%(4/479)和0.2%(1/479)。新近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前耐药率高于长期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34, P=0.031)。 结论:我国6个省19个城市MSM 的HIV-1感染者中HIV-1基因亚型多样化,不同省份之间的基因亚型构成比不同;整体抗病毒治疗前耐药率处于低水平,但新近感染者的耐药率较高,建议重点加强此类人群的耐药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