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羟考酮对腹腔镜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应用羟考酮对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行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于气腹开始前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观察组静脉注射盐酸羟考酮10 mg。于气腹开始前(基础值,T 0)、气腹后1 h(T 1)、气腹后2 h(T 2)、气腹结束时(T 3)和术后24 h(T 4)测定两组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血清硫酸肝素(HS)、多配体蛋白聚糖1抗体(DPT-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浓度。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气腹时间、出血量。观察两组并发症(心律失常、高血压、烦躁、瘙痒、术后恶心呕吐等)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SA)评分。 结果:与T 0时比较,两组在T 3、T 4时HS、DPT-1、VCAM-1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HS[(15.7±4.8)μg/L]、DPT-1[(31.5±6.4)μg/L]、VCAM-1[(609.7±90.4)μg/L]在T 4时较对照组[(18.6±5.4)μg/L、(36.9±7.3)μg/L、(653.2±91.8)μg/L]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39、3.518、2.135,均 P<0.05)。与T 0时比较,两组在T 2、T 3时NE、E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NE[(124.6±14.5)μg/L)]、E[(106.4±11.5)μg/L)在T 2时均较对照组[(132.9±12.4)μg/L、(111.8±10.4)μg/L]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51、2.203,均 P<0.05)。观察组术后烦躁发生率及VSA评分均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在腹腔镜手术患者气腹前予盐酸羟考酮10 mg静脉注射有利于抑制炎性反应,降低腹腔镜手术因气腹导致的内皮糖萼降解,减少血管内皮损伤,该研究有创新性和科学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脓毒症患者免疫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脓毒症患者免疫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年龄≥18岁且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标准治疗组和CBP治疗组。两组患者均参照2016年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处理国际指南相关推荐给予初始液体复苏、控制感染源及应用抗菌药物等标准治疗;CBP治疗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剂量为25~30 mL·kg -1·h -1,血流速为150~200 mL/min,每天20 h以上,连续治疗3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 d、3 d记录患者的血乳酸(Lac)、降钙素原(PCT)、淋巴细胞计数(LYM)、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临床资料;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IL-4、IL-7)、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γ-干扰素(IFN-γ)〕及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指标〔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硫酸乙酰肝素(HS)、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水平;同时记录两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并随访患者28 d转归。 结果:最终入选标准治疗组患者20例,入选CBP治疗组患者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标准治疗组ICU住院时间为(10±5)d;28 d死亡5例,存活15例。CBP治疗组ICU住院时间为(9±4)d;28 d死亡8例,存活11例。两组ICU住院时间和28 d死亡患者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 d Lac、PCT、LYM、APACHEⅡ、SOFA评分及免疫功能和内皮细胞损伤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d时,CBP治疗组患者Lac、PCT及APACHEⅡ、SOFA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同时IFN-γ和IL-4等促炎与抗炎因子、PD-1和IL-7等免疫细胞凋亡相关指标及sTM、SDC-1、HS等内皮细胞损伤相关因子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均较标准治疗组更明显,其中LYM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10 9/L:1.3±0.3比0.9±0.4, P<0.05),IL-4、IFN-γ、IFN-γ/IL-4比值、IL-7、PD-1、sTM、SDC-1、HS、Ang-2水平则均明显低于标准治疗组〔IL-4(ng/L):2.8(1.5,3.2)比3.3(2.7,5.2),IFN-γ(ng/L):6.3(5.4,106.5)比217.9(71.4,517.1),IFN-γ/IL-4比值:3.7(1.8,70.3)比59.1(18.3,124.9),IL-7(ng/L):4.6(3.2,5.1)比6.3(5.2,8.0),PD-1(μg/L):0.04(0.03,0.06)比0.08(0.05,0.12),sTM(μg/L):4.9(4.3,7.4)比8.7(6.0,10.8),SDC-1(μg/L):0.6(0.3,1.1)比0.9(0.8,2.5),HS(ng/L):434.8(256.2,805.0)比887.9(620.1,957.3),Ang-2(ng/L):934.0(673.3,1 502.1)比2 233.9(1 472.5,3 80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CBP治疗可以纠正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降低多种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水平,减少多糖包被的降解,但不能明显降低患者28 d死亡风险和缩短ICU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颅内血肿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 h内颅内血肿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选择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84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患者伤后24 h内是否出现颅内血肿进展,将患者分为颅内血肿进展组( n=52)与颅内血肿稳定组( n=132)。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颅内血肿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与颅内血肿稳定组比较,颅内血肿进展组患者的年龄较大,收缩压、血糖水平增高,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性血肿者所占比例较高,凝血酶原时间较长、国际标准化指数、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2.0 g/L者所占比例较高,血栓弹力图的血液凝固时间(K值)、凝固角(α角)<64°者所占比例、血管内皮生物标记物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1)水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活性均增高,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血小板计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1.066, 95%CI:1.018~1.117, P=0.007)、收缩压( OR=1.076, 95%CI:1.041~1.111, P<0.001)、多发性血肿( OR=6.559, 95%CI:2.025~21.245, P=0.002)、纤维蛋白原<2.0 g/L( OR=6.164, 95%CI:1.586~23.954, P=0.009)、K值( OR=6.500, 95%CI:1.755~24.082, P=0.005)及Syn-1( OR=1.111, 95%CI:1.015~1.215, P=0.022)是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颅内血肿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龄、颅内多发性血肿、收缩压较高、低纤维蛋白原、K值延长、Syn-1水平较高的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更易发生颅内血肿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浆胞裂蛋白9和多配体蛋白聚糖2前体甲基化联合检测与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对结直肠癌诊断效果的对比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血浆胞裂蛋白9(septin 9,SEPT9)和多配体蛋白聚糖2前体(syndecan-2,SDC2)甲基化联合检测与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对结直肠癌诊断效果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选择2019年3—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胃肠镜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分3组,结直肠癌组74例,结直肠腺瘤组7例,以胃肠镜检查未见异常或有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者作为对照组(47例)。128例研究对象均采用罗氏Lightcycler 480Ⅱ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仪检测血浆SEPT9基因和SDC2基因甲基化的水平,采用罗氏Cobas 8000电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和糖类抗原199的浓度,采用χ 2检验比较各标志物在3组中的阳性检出率,采用Medcalc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各指标诊断结直肠癌的价值进行分析。 结果:SEPT9基因和SDC2基因甲基化在结直肠癌组的单独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1.1%(60/74)和67.6%(50/74),当两个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后提升至85.1%(63/74)。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和糖类抗原199在结直肠癌组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1/74)、33.8%(25/74)、6.8%(5/74)、13.5%(10/74),4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时仅提升至43.2%(32/74),3组阳性检出率比较,除了甲胎蛋白和糖类抗原125外(χ 2值分别为3.847、2.430, P均>0.05),其余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SEPT9甲基化、SDC2甲基化、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和糖类抗原199用于预测诊断结直肠癌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95% CI)分别为0.854(0.781,0.910)、0.795(0.715,0.861)、0.575(0.485,0.662)、0.685(0.597,0.764)、0.603(0.513,0.689)和0.631(0.541,0.715),两种DNA甲基化标志物联合检测的AUC(95% CI)为0.872(0.801,0.924),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AUC(95% CI)为0.712(0.625,0.789)。两种DNA甲基化标志物联合检测的AUC优于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的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甲胎蛋白: Z=4.990, P<0.001;癌胚抗原: Z=3.743, P<0.001;糖类抗原125: Z=4.951, P<0.001;糖类抗原199: Z=3.983, P<0.001);两种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的AUC优于4种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334, P<0.001)。 结论:血浆中SEPT9基因和SDC2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比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更适合结直肠癌非侵入性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和临床疗效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SDC-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与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和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13例KD急性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设为KD组,治疗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CAL组(n=39例)和无CAL组(n=74例);另选取同期体检的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DC-1、ACE2水平并比较.患儿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将治愈与好转患儿纳入治疗有效组(n=89例),无效患儿纳入治疗无效组(n=24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儿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DC-1、ACE2等指标及其联合应用模型对治疗无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KD组血清SDC-1、ACE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AL组血清SDC-1、ACE2水平高于无CAL组(P<0.05).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在发热时间、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SDC-1、ACE2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CRP、IL-6、SDC-1、ACE2为患儿治疗无效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DC-1、ACE2两指标联合预测患儿治疗无效的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837(0.726~0.926),预测价值均高于单独检测.血清SDC-1、ACE2及PCT、CRP、IL-6联合预测患儿治疗无效的AUC(95%CI)为0.903(0.861~0.912),预测价值较血清SDC-1、ACE2两指标联合预测有所提升.结论 KD患儿血清SDC-1、ACE2水平上升,两者水平越高,其并发CAL风险越高,临床疗效越差,联合检测对临床疗效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血必净注射液抑制肺血管内皮糖萼降解改善重症中暑大鼠急性肺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调控血管内皮糖萼异常,改善重症中暑大鼠急性肺损伤的机制.方法 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中暑组、血必净组,每组16只,其中8只用于伊文思蓝(EB)法测定.采用高温高湿[温度(40±2)℃,湿度65%±5%]打击60 min制备中暑大鼠模型,血必净组大鼠于造模前连续3 d尾静脉注射血必净注射液(2 ml/kg,2次/d).各组大鼠于造模后2 h行麻醉处理并取材,记录肺湿/干重比,测定肺泡灌洗液(BALF)蛋白浓度,EB法测定肺血管通透性,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肺血管表面透明质酸(HA)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磷脂酰肌醇聚糖-1(Glypican-1)、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E-选择素(E-selectin)等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肺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PA)的表达水平.结果 血必净可下调肺湿/干重比,减少蛋白渗出,改善肺血管通透性(P<0.01),减轻肺组织损伤(P<0.01),减少肺血管表面HA、Syndecan-1、Glypican-1降解(P<0.01),增加肺血管连接蛋白VE-Cadherin、Occludin的表达(P<0.01),调控黏附蛋白VCAM-1、E-selectin的过度表达(P<0.01),下调TNF-α、IL-6及HPA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 血必净可减少HPA、改善糖萼崩解、修复肺血管完整性、减轻细胞连接损伤、下调黏附分子表达并抑制炎症反应,进而缓解重症中暑所致急性肺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小儿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与血管内皮糖萼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讨小儿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与血管内皮糖萼的关系.方法 选择行肝移植手术的肝病患儿51 例,男31 例,女20 例,0~14 岁,ASA Ⅲ或Ⅳ级.检测并记录切皮前(T0)、门静脉阻断前 10 min(T1)、无肝期30 min(T2)、新肝期30 min(T3)、新肝期2 h(T4)、手术结束(T5)时动脉血中内皮糖萼成分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sdc-1)的浓度.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急性肺损伤分为两组:术后发生急性肺损伤为肺损伤组(S组,n =15)和术后未发生急性肺损伤为对照组(D组,n =36).记录术中无肝期时间、冷缺血时间、总输液量、输血量、出血量、尿量、术后血气分析、肝功能、ICU治疗时间、气管导管拔管时间以及肺部感染、急性肺损伤等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dc-1对术后急性肺损伤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T1 时比较,T3、T4 时两组sdc-1 浓度明显升高;与D组比较,T3~T5 时S组sdc-1 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D组比较,S组术中冷缺血时间明显延长,红细胞输注量、出血量、尿量明显增多(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c-1(OR =1.214,95%CI:1.033~1.396)是术后急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3 时sdc-1 预测术后急性肺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2.根据术中sdc-1 浓度最大值与截断值比较分为两组:高sdc-1组(H组,n =32)与低sdc-1 组(L组,n =19).与L组相比,H组术后 1d氧合指数较低(P<0.05),术后气管导管拔管时间延长以及肺部感染、急性肺损伤发生率增加(P<0.05).结论 术中内皮糖萼受损可导致术后拔气管导管时间延长以及肺部感染、急性肺损伤发生率增加,sdc-1 升高对术后急性肺损伤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伴轻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及对多配体蛋白聚糖-1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伴轻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84例脓毒症伴轻度ARD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早期复苏、抗感染、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每次取血必净注射液100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治疗3d.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透明质酸(HA)、SDC-1、硫酸乙酰肝素(HS)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urray肺损伤评分(MLIS)、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 Ⅱ)评分,随访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生存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85.71%)高于对照组(6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L-8、IL-6、TNF-α、CRP、MDA、SOD、HA、SDC-1、H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IL-8、IL-6、TNF-α、CRP、MDA、HA、SDC-1、HS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SO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IL-8、IL-6、TNF-α、CRP、MDA、HA、SDC-1、HS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SO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前,两组SOFA、APACHE Ⅱ、MLI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SOFA、APACHE Ⅱ、MLI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SOFA、APACHE Ⅱ、MLI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出院后1个月,试验组死亡率(30.95%)明显低于对照组(5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伴轻度ARDS患者血管内皮糖萼(EG)降解物HA、SDC-1、HS水平与MLIS评分间呈正相关(r=0.733,P=0.036;r=0.831,P=0.011;r=0.826,P=0.01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SDC-1联合氧化应激指标检测对脓毒症伴轻度ARDS患者短期的预后预测价值更大.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通过减轻脓毒症伴轻度ARDS患者肺血管内皮EG的降解,明显缓解ARDS,有效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基于血管内皮糖萼探究Omega-3脂肪酸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DVT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评价欧米伽(Omega)-3 脂肪酸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并探究血管内皮糖萼在其改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1 年12 月至2022 年3 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 80 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血栓预防措施,观察组在常规血栓预防的基础上给予Omega-3 脂肪酸,连续治疗14 d,患者术后2、14 d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测定患者术后 2 h、7 d、14 d多配体蛋白聚糖(Syndecan)-1、硫酸肝素(HS)、透明质酸(HA)、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测定两组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血栓素(TX)B2];血栓弹力图测定血栓形成情况,比较两组术后1 个月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记录两组DVT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G、TC、LDL-C、FIB、Syndecan-1、HS、HA、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ET-1、TXB2 水平及凝集块形成角度、最大振幅、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DL-C、PT、NO、6-Keto-PGF1α水平及反应时间、凝集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DVT发生率(21.4%)显著高于观察组(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mega-3 脂肪酸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DVT具有良好的预防价值,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血脂水平,稳定及修复血管内皮糖萼结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脓毒性休克早期生理盐水复苏剂量和时机对内皮多糖包被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不同生理盐水(NS)复苏策略联合去甲肾上腺素(NE)对脓毒性休克早期兔肺内皮多糖包被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组、30 mL和60 mL及时复苏组(30 mL、60 mL及时组)及30 mL延迟复苏组(30 mL延迟组),每组6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脓毒性休克动物模型;Sham组只开腹探查后关腹,不进行盲肠结扎、穿孔.30 mL、60 mL及时组和30 mL延迟组于制模后即刻或1 h静脉输注NS 30 mL/kg或60 mL/kg,持续1 h,联合NE 0.02~0.05μg·kg-1·min-1静脉泵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75 mmHg(1 mmHg=0.133 kPa),以5 mL/h NS维持至实验结束;Sham组和模型组仅给予5 mL/h NS.观察3个液体复苏组复苏前及复苏后即刻动脉血气变化.各组分别于制模0、3、6 h取颈内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多糖包被标志物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水平;于制模6 h处死动物取肺组织,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syndecan-1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肺组织syndecan-1阳性表达.结果 ① 血气分析:与复苏前比较,3个液体复苏组复苏后血乳酸(Lac)水平均明显降低,以30 mL及时组更加显著;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均明显升高,以30 mL延迟组更加显著;30 mL及时或延迟复苏对氧合指数(PaO2/FiO2)均有改善作用,但60 mL及时组PaO2/FiO2反而下降.② 血浆标志物:与Sham组比较,模型组血浆syndecan-1水平明显升高,并呈一定时间依赖性.采取30 mL及时或延迟复苏策略后,血浆syndecan-1水平在3 h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ng/L:138.0±2.4、139.7±15.7比161.5±4.1,均P<0.05),但30 mL延迟组6 h syndecan-1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ng/L:213.1±19.4比206.4±15.5,P<0.05);60 mL及时组3 h和6 h血浆syndecan-1水平反而较模型组升高(ng/L:233.0±28.9比161.5±4.1,252.3±27.2比206.4±15.5,均P<0.05).③ 肺组织蛋白表达:与Sham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ICAM-1、MMP-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而syndecan-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采取30 mL及时或延迟复苏策略后,肺组织ICAM-1、MMP-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syndecan-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以30 mL及时组变化最为显著,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M-1蛋白:0.56±0.09比1.04±0.05,MMP-2蛋白:0.83±0.15比1.06±0.06,syndecan-1蛋白:2.09±0.08比0.99±0.03,均P<0.05);而60 mL及时组各蛋白表达变化趋势与其他两个复苏策略组相反.④ 免疫组化:Sham组syndecan-1阳性表达明显;模型组syndecan-1阳性表达强度明显减弱;30 mL及时或延迟复苏后syndecan-1阳性表达增强,但60 mL及时组syndecan-1阳性表达较模型组进一步减弱.结论 脓毒性休克时NS复苏剂量和时机均可影响肺血管内皮多糖包被的功能,以30 mL及时复苏对多糖包被的保护作用相对更好;NS复苏不及时或复苏过量都可使多糖包被降解更加明显,导致内皮通透性增加,微循环受损,加重肺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