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免疫效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放疗通过免疫和非免疫途径杀灭肿瘤细胞。根据吸收剂量的高低,放疗的免疫激活作用包括肿瘤微环境激活效应、免疫激活效应和免疫(次)消融效应等。放疗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免疫治疗也可以放大放疗对宿主免疫的激活作用。放疗剂量分割模式对免疫诱导效应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立体定向放疗在激活干扰素效应、诱导远隔效应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8 Gy×3次的分割方案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立体定向放疗方案。针对转移性肿瘤,一些新的放疗模式得以探索,如混合照射、单一病灶照射和多位点照射等,以充分发挥免疫诱导效应,改善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本综述围绕放疗免疫效应最新进展,介绍立体定向放疗新模式,以期为临床工作中改善免疫联合放疗的疗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分割放疗在局部晚期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难以行常规分割放疗的局部晚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45 Gy分15次大分割放疗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64例无法手术的局部晚期/晚期NSCLC患者。使用Pinnacle 9计划系统设计计划,并采用调强放疗或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行胸部大分割放疗(45 Gy分15次)。探讨其近期疗效、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在可评价的58例患者中2例(3%)完全缓解,22例(38%)部分缓解,28例(44%)疾病稳定,6例(9%)疾病进展,局部控制率为90%。中位复发时间、总生存期分别为8.2、21.0个月,1、2、3年复发率分别为37%、28%、14%,总生存率分别为66%、43%、27%。放疗期间11例(17%)急性食管炎,12例(19%)急性肺炎,13例(20%)骨髓抑制,未发现≥3级食管炎和肺炎。结论:45 Gy分15次大分割放疗在局部晚期/晚期NSCLC中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转移瘤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体位固定设备联合摆位引导方式的优选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开放式面罩联合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SMS)引导摆位与闭合式面罩联合激光灯+面罩标记引导摆位之间的平移和旋转方向误差,评估开放式面罩联合OSMS引导摆位方式在脑转移瘤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HSRT)的应用优势,并计算脑转移瘤患者在不同固定设备与摆位方式下计划靶区体积(PTV)的外放边界。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脑转移瘤患者HSRT的摆位数据,根据固定设备和摆位引导方式的不同,分为OSMS联合开放式面罩组(A组)、头颈肩封闭式面罩+发泡胶组(B1组)和头颈肩封闭式面罩+头枕组(B2组)。A组利用OSMS自动移床功能引导摆位,B1组和B2组利用激光灯+面罩标记引导摆位。3组均通过锥形束CT(CBCT)骨性配准得到六维方向( x轴、 y轴、 z轴、 x轴旋转、 y轴旋转、 z轴旋转)摆位误差,并根据van Herk公式计算计划靶区的外放边界。 结果:共采集CBCT配准数据288套,其中A组六维方向摆位误差和3D矢量误差均最小,分别为(0.47±0.33)、(0.49±0.31)、(0.44±0.31)mm,(0.42±0.32)°、(0.48±0.31)°、(0.42±0.22)°和(0.90±0.39)mm;除 z轴旋转方向A组与B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P>0.05),其余方向与B1组和B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A组无平移方向≥2 mm,旋转方向≥2°的摆位误差。B1组 y轴、 z轴、 z轴旋转方向及3D矢量误差均显著小于B2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3个方向PTV外放边界分别为1.32、1.19和1.22 mm,均小于另外两组。 结论:脑转移瘤HSRT中,与头颈肩封闭式面罩联合激光灯+面罩标记引导摆位相比,应用开放式面罩联合OSMS引导摆位,可明显提高六维方向摆位精度,降低重复摆位率,减小PTV外放边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恶性肿瘤中等大分割放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放疗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常规分割作为最常用的放疗模式,存在治疗时间长、效率低等缺点。随着放疗设备及技术的进步,中等大分割放疗已成为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的标准治疗方式。但中等大分割放疗在更加广泛肿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未得到充分证实。本文对中等大分割放疗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550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化疗达缓解者预防性脑照射后脑转移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影响放化疗后达完全缓解、部分缓解(CR/PR)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预防性脑照射(PCI)后脑转移(BM)风险、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2—2017年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治疗疗效达CR/PR且经PCI治疗的550例局限期SCLC患者的基本资料,回顾分析PCI后BM风险因素及预后。采用 Kaplan- Meier法生存分析, 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PCI后总体BM率为15.6%(86/550),Ⅰ、Ⅱ、Ⅲ期的分别为9%(4/43)、13%(7/52)、16.5%(75/455)。总体中位总生存(OS)期为27.9个月,5年OS率为31.0%;BM与未BM患者中位OS期分别为24.9个月与30.2个月,5年OS率分别为8.9%与36.1%( P<0.001)。BM是影响OS的因素( P<0.001);临床分期仍然是OS、无BM生存的影响因素( P<0.001、=0.027)。初治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发生BM风险更高( P=0.034),但不影响OS ( P=0.182)。年龄≥60岁与<60岁者中位OS期分别为24.6个月与34.9个月( P=0.001),2次/d与1次/d照射方式者中位OS期分别为29.8个月与24.5个月( P=0.013),年龄、性别、放疗分割、放化疗疗效(CR/PR)与BM发生率无关(均 P>0.05)。 结论:初治肿瘤最大直径≥5 cm是放化疗后CR/PR的SCLC患者PCI后发生BM的高危因素,年龄<60岁者OS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期间前列腺癌患者血红蛋白降低影响因素及对预后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期间前列腺癌患者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血红蛋白减低程度与远期预后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5年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放疗合并内分泌治疗的145例前列腺癌患者联合治疗期间血红蛋白变化情况。放疗采用常规分割IMRT技术,内分泌治疗采用联合雄激素阻断。结果: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期间血红蛋白减少中位值为8 g/L。放疗前患者血红蛋白基线、盆腔照射、GS评分越高,治疗期间患者血红蛋白降低越明显( P<0.001),盆腔放疗增加患者治疗期间血红蛋白减低趋势(86.8%∶72.8%, P=0.05)。患者放疗前内分泌治疗时间( P=0.53)和单纯内分泌治疗期间患者血色素的变化( P=0.837)与后续放疗期间血色素减低程度无关。血红蛋白明显减低组患者与轻度减低组患者年无生化失败率相似( P=0.686)。 结论:放疗前血红蛋白基线水平与联合治疗期间血红蛋白减少呈负相关。盆腔放疗与联合治疗期间血红蛋白减少呈正相关。患者治疗期间血红蛋白减低程度与患者远期生化失败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预估免疫细胞受照剂量对周围型早期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放疗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的受照射剂量对接受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周围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ES-NSCLC)患者疾病进展和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为周围型ES-NSCLC且接受SBRT治疗患者的资料。引用并验证放疗过程中“估计机体免疫细胞所受的辐射剂量”(EDRIC)对接受SBRT治疗的ES-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EDRIC的计算公式采用孔凤鸣教授团队首先提出并由Ladbury等改进的公式。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估计肿瘤特异性生存(CSS)、无进展生存(PFS)、无局部进展生存(LPFS)和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79例患者SBRT的中位处方剂量为60(范围为48~60)Gy,中位分割次数为5(范围为3~10)次,中位随访时间为52.17(范围为1.17~154.77)个月。中位大体肿瘤体积(GTV)和中位EDRIC分别是10.98(范围为0.91~120.34)cm 3和2.064(范围为0.426~6.015)Gy。Person相关分析显示,GTV和EDRIC呈正相关( r=0.712, 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EDRIC是CSS和DMFS重要的预后变量,较高的EDRIC与较差的CSS( HR=1.763, P=0.004)和DMFS( HR=1.902, P=0.004)显著相关。依据EDRIC的四分位数进行分组的组间比较:与EDRIC≤1.56 Gy的患者相比,EDRIC>2.64 Gy( P<0.001)和EDRIC为<2.06~2.64 Gy( P=0.049)患者的CSS明显降低。DMFS在EDRIC按照四分位数分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EDRIC≤1.56 Gy相比, P值分别是<0.001、0.004、0.022)。 结论:EDRIC是接受SBRT治疗的周围型ES-NSCLC患者CSS和DMFS的重要预测因素,提示在放疗过程中免疫系统所受辐射剂量对预后的影响不容忽视,EDRIC有助于量化SBRT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转移瘤大分割精准放疗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体部大分割放疗肺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自2007-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93例肺转移瘤患者,男124例,女69例,中位年龄58岁,中位KPS评分80分。原发肿瘤以肺癌(33.7%)、结直肠癌(21.2%)、头颈部肿瘤(13.5%)、乳腺癌(10.9%)为主。分析大分割放射治疗肺转移瘤的临床结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59.9个月(95% CI为55.1~64.6个月),共治疗317个病灶,90.7%应用4D-CT定位,应用调强放疗(IMRT)、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螺旋断层治疗(TOMO)技术者分别占69.4%、28.0%、2.6%,中位大体肿瘤体积、计划靶体积分别为5.0(0.2~142.3)、12.0(1.0~200.1) cm 3。处方剂量以60 Gy分4~15次为主,中位计划靶体积剂量60(45~70) Gy;生物等效剂量96(60~150) Gy。1、3、5年局控率分别为95.7%、91.3%、89.9%,原发肿瘤至肺转移诊断中位时间是局控率的影响因素( P=0.027)。1、3、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1%、60.8%、46.2%和54.3%、30.3%、19.9%,放疗前肺外远处转移和原发肿瘤至肺转移诊断中位时间是总生存、无进展生存的影响因素。未见>3级不良反应。 结论:图像引导放疗大分割精准放疗对肺转移瘤可取得安全且较好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图像引导大分割调强放疗联合对侧食管保护治疗不可切除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大分割调强放疗(Ig-HypoRT)联合对侧食管保护治疗不可切除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徐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45例不可切除Ⅲ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接受以铂类为基础的两药联合化疗方案诱导化疗,然后行Ig-HypoRT,共给予肿瘤剂量60~63 Gy/12~18次,每次3.5~5.0 Gy。放疗过程中将对侧食管作为危及器官进行勾画,限制V 45 Gy≤1.8 cc、V 55 Gy≤0.4 cc。观察患者疗效、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4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31例,疾病稳定4例,疾病进展1例,有效率为88.8%(40/45)。中位随访34个月,45例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25.0个月(95% CI 21.7~28.8个月),1、2、3年OS率分别为78.9%、56.8%、47.7%;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18.5个月(95% CI 15.0~22.0个月),1、2、3年PFS率分别为59.8%、32.6%、18.6%。3年局部复发率为9%(4/45)。1~2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80%(36/45),1~2级胸痛发生率为20%(9/45)。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45),其中3级肺不张发生率为7%(3/45),3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4%(2/45),4级咯血发生率为2%(1/45)。 结论:Ig-HypoRT联合对侧食管保护治疗不可切除Ⅲ期NSCLC,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并减轻食管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放射治疗诱发淋巴细胞减少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前已在多个实体瘤中发现放疗可诱发淋巴细胞减少,且证实其与不良预后相关。放疗诱发的淋巴细胞减少受到患者年龄、淋巴细胞基线水平、肿瘤大小和位置及放疗方案(包括放疗剂量分割方式、照射体积及放疗技术)等相关因素影响。同时,一些药物和细胞因子可能有助于促进淋巴细胞恢复。探索放疗诱发淋巴细胞减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可能是未来进一步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