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在眩晕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 前庭功能检查项目种类众多,各检查项目靶点及阳性率各有不同,临床上眩晕患者如何恰当合理选择检查项目有不同观点.目的 探讨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在外周眩晕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眩晕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 月以头晕或眩晕为主诉就诊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眩晕门诊的患者.所有患者在起病7 d内完成纯音测听(PTA)、温度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摇头试验(HST),比较不同眩晕疾病的前庭功能及听力学检查的异常率.结果 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病例资料完整的眩晕患者共120例,其中突发性聋伴眩晕(SDV)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组、前庭性偏头痛(VM)组各 40 例.SDV组患者PTA均为感音神经性聋,温度试验异常 25 例(62.50%),vHIT异常 16 例(40.00%),HST异常 28 例(70.00%).BPPV组患者PTA异常9例(22.50%),其中7耳为感音神经性聋,2耳为传导性聋;温度试验异常18例(45.00%),vHIT异常21 例(52.50%),HST异常20例(50.00%).VM组患者PTA异常21例(52.50%),均为感音神经性聋,其中26耳为高频听力轻中度下降,7耳为低频轻中度下降,温度试验异常16例(40.00%),vHIT异常17例(42.50%),HST异常 27 例(67.50%).三组患者PTA检查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6,P<0.001);三组患者温度试验、vHIT、HST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功能联合听力学检查有助于周围性眩晕的定位诊断及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韦尼克脑病的前庭功能异常表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韦尼克脑病(WE)患者的前庭功能异常表现,并探讨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眩晕中心的WE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学评估,治疗前除完善头颅磁共振、血清硫胺素水平检查外,并完成视频头脉冲检查(vHIT)、眼震视图检查及前庭双温试验。结果:12例患者均有饮食缺陷病史,其中8例酗酒。12例患者均有行走不稳,7例有头晕,8例出现振动性幻视。有眼肌麻痹者6例,12例患者均可见凝视诱发眼震。12例患者在治疗前vHIT均发现双侧水平半规管病理性扫视波,而垂直半规管仅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8例完善眼震视图检查,所有患者均可检测到双向水平凝视诱发眼震,其中3例伴有垂直眼震,扫视试验结果1例异常,平稳跟踪试验结果3例异常,视动性试验结果1例异常,双温试验结果均存在异常。 结论:WE患者可出现vHIT异常及双向水平凝视诱发眼震,类似前庭周围及前庭中枢同时受损的特殊异常表现。前庭功能检查有利于WE的诊断,适合于有营养障碍病史并出现头晕或行走不稳怀疑WE患者的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耳血迷路屏障变化与特发性突发性聋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迷路屏障破坏的特发性突发性聋(突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内科住院治疗的成人单侧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内耳3D-FLAIR MRI平扫和强化扫描结果分为内耳正常组和内耳异常组,内耳异常组进一步分为单纯血迷路屏障破坏(blood-labyrinth barrier breakdown,BLB-B)组和BLB-B伴渗出组,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性别、年龄、侧别、基础疾病、头晕/眩晕、前庭功能、听力损失程度、听力分型和疗效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共收集资料完整的特发性突聋患者150例,其中男68例,女82例,年龄(46.2±14.6)岁;内耳正常组67例,内耳异常组83例(BLB-B组13例,BLB-B伴渗出组70例)。内耳正常组和异常组间比较:头晕/眩晕伴发率、耳聋侧别、听力损失程度、听力分型、前庭功能[冷热试验、头脉冲试验(HIT)和前庭自旋转试验(VAT)]异常率、疗效分布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内耳正常组、BLB-B组、BLB-B伴渗出组三组间比较,头晕/眩晕伴发率、耳聋侧别、听力损失程度、听力分型、前庭功能[冷热试验、肌源性前庭诱发电位(VEMP)、HIT、VAT]异常率、疗效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组间两两比较,BLB-B组与正常组间,前庭功能(冷热试验、VEMP、HIT、VAT)异常率和疗效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BLB-B伴渗出组与正常组间,头晕/眩晕伴发率、耳聋侧别、听力损失程度、听力分型、前庭功能(冷热实验、HIT、VAT)异常率、疗效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BLB-B组与BLB-B伴渗出组间,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内耳3D-FLAIR MRI增强扫描显示血迷路屏障破坏的突发性聋患者,耳蜗和前庭功能受损重,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视频头脉冲试验在急性单侧外周前庭功能下降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可定量评价受试者各半规管高频角前庭-眼动反射(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功能。临床发现,vHIT在不同急性外周前庭功能下降疾病中的结果可表现出异质性。如在前庭神经炎和亨特综合征患者中,病理性vHIT发生率最高的是水平半规管,且在前庭神经炎患者的前庭代偿期间,病理性vHIT的增益和回复性扫视表现为不同的恢复特征;而在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中,vHIT异常发生率最高的是后半规管,且后半规管的损伤与突发性聋患者的听力预后有关。vHIT与其他前庭功能检查技术(如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综合应用可以为临床相关眩晕疾病的诊断、分型、预后评估和前庭康复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庭水管扩大听觉前庭损伤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前庭水管扩大(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EVA)是临床常见的内耳畸形,可导致先天性、迟发性或进行性轻度至极重度听力损失,伴或不伴眩晕、平衡失调和运动发育迟缓等前庭症状。EVA患者的听力检查具有高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和低频气骨导差等特点;前庭功能检查具有冷热试验与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分离、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参数阈值低和振幅高等特点。本文就EVA的听觉前庭损伤特点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迟发性膜迷路积水患者前庭性晕厥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伴前庭性晕厥(vestibular syncope,VS)的迟发性膜迷路积水(delayed endolymphatic hydrops,DEH)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VS症状的临床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DEH病例,其中3例为跌倒发作伴VS(VS组),6例为无跌倒发作并VS(对照组)。分析两组的病史、纯音测听、耳蜗电图、冷热试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以及治疗后的随访结果。结果:(1)VS组中有3例同侧型DEH患者,对照组中有6例同侧型患者;两组中各有1例具有偏头痛既往史。(2)前庭功能检查,VS组冷热试验、vHIT、颈肌VEMP、眼肌VEMP的异常率分别为3/3、1/3、2/2和2/2,而对照组的异常率分别是3/6、0/3、1/6和4/6;2组中各2例进行了耳蜗电图检查,患侧均未引出可识别波形,健侧的总和电位/动作电位(-SP/AP)比值小于0.4。(3)2组患者均先行药物保守治疗,VS组中2例后续行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随访时间超过1年,无跌倒发作及VS再发作。所有患者随访期间眩晕症状控制良好。结论:DEH患者可伴有VS症状,对耳源性眩晕患者晕厥症状的鉴别诊断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个性化前庭康复和耳石复位对不典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个性化前庭康复和耳石复位对不典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眩晕门诊的50例不典型BPPV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耳石复位组(25例)和前庭康复组(25例)。在常规口服用药基础上,耳石复位组根据症状和体征分别给予Epley和(或)Barbecue复位法,前庭康复组则予以制定个性化前庭康复方案进行治疗。于治疗后2周进行随访,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眩晕残障量表(DHI)总分及躯体(DHI-P)、情感(DHI-E)、功能(DHI-F)三个维度评分进行比较。结果:50例不典型BPPV患者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48.8±14.5)岁。耳石复位组和前庭康复组患者年龄、性别、DHI评分、Romberg试验分级、位置试验异常比例、双温试验异常比例、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基线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2周后耳石复位组、前庭康复组的眩晕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6.0%(14/25)和88.0%(2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两组患者治疗后DHI总分及DHI-P、DHI-E、DHI-F三个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与耳石复位组比较,前庭康复组患者治疗2周后DHI总分[(23.2±2.7)分比(36.4±15.7)分, P=0.002]以及DHI-P[(10.2±4.6)分比(13.7±5.3)分, P=0.016]、DHI-F[(6.5±6.4)分比(13.0±7.2)分, P=0.002]评分均更低,但DHI-E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4.8)分比(9.6±7.3)分, P=0.087]。 结论:个性化前庭康复治疗可以改善不典型BPPV的眩晕残障程度,且临床疗效优于耳石复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脉冲式外耳道冲洗法在小儿外耳道异物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14岁)外耳道异物冲洗成功率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方法。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就诊的60例发生外耳道异物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外耳道冲洗法进行操作,试验组采用脉冲式外耳道冲洗法进行操作,比较2组患儿外耳道异物冲洗成功率、冲洗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儿外耳道异物冲洗成功率为80.0%(24/30),对照组为46.7%(14/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18, P<0.05)。试验组患儿外耳道冲洗时间为(140.80 ± 44.48)s,低于对照组的(296.60 ± 82.7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08, P <0.05)。试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7/30),低于对照组的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77, P<0.05)。试验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3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17, P<0.05)。 结论:脉冲式外耳道冲洗法可有效提高小儿外耳道异物冲洗成功率,节约冲洗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可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梅尼埃病患者水平半规管损伤频率特性及壶腹嵴超微结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梅尼埃病患者水平半规管损伤的频率特性及壶腹嵴病理学特征,分析其损伤频率特征的结构基础。方法:研究对象为山东省耳鼻喉医院2019年3—11月收治的72例梅尼埃病患者,其中男27例,女45例,年龄13~74岁,病程4个月~32年。全部患者均行冷热试验、正弦谐波加速试验(sinusoidal harmonic acceleration test,SHA)、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head impulse test,v-HIT)、经静脉注射内耳钆增强3D-FLAIR MRI和纯音听阈测试,分析梅尼埃病患者水平半规管功能检测结果特点及与内淋巴积水程度、临床分期和病程的相关性。对其中6例行迷路切除术的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的水平半规管壶腹嵴进行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对Ⅰ型和Ⅱ型毛细胞进行计数比较,并观察水平半规管壶腹嵴的常见病理改变。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检测频率升高,梅尼埃病患者水平半规管功能异常率逐渐降低,冷热试验异常率69.4%(50/72)、SHA试验51.4%(37/72)、v-HIT 36.1%(26/72),三项检查间两两比较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冷热试验、SHA结果与积水程度无相关性( P值均>0.05),v-HIT与积水程度有相关性( r=0.434, P<0.01);冷热试验与临床分期无相关性( P>0.05),而SHA、v-HIT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 r=0.338及0.462, P值均<0.01);冷热试验、SHA、v-HIT与病程均无相关性( P值均>0.05)。病理学检查可见水平半规管壶腹嵴感觉上皮单层变性,Ⅱ型毛细胞较Ⅰ型毛细胞减少更显著,毛细胞核周空泡、细胞质空泡化、线粒体电子密度增高、纤毛缺失。 结论:梅尼埃病患者水平半规管损伤存在频率特性,主要损伤低频区,随疾病发展逐渐出现高频区损伤,并与内淋巴积水程度和听力损伤程度相关。梅尼埃病患者壶腹嵴存在毛细胞损伤,其损伤频率特性可能与壶腹嵴Ⅱ型毛细胞较早出现损伤或损伤较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1至2018年无锡市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分析与分子分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1至2018年无锡市鼠伤寒沙门菌分离株耐药情况和分子分型。方法:选取无锡市2011至2018年从各类监测样本中分离的109株鼠伤寒沙门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菌株进行1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子分型。耐药性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09株鼠伤寒沙门菌对四环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分别为69.72%(76/109)和68.81%(75/109);对复方磺胺甲噁唑、氯霉素、环丙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阿奇霉素、呋喃妥因、头孢噻肟、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3.85%(26/109)、22.02%(24/109)、11.93%(13/109)、4.59%(5/109)、3.67%(4/109)、3.67%(4/109)、0.92%(1/109)、0.92%(1/109);对阿米卡星、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均敏感;对阿奇霉素的耐药逐年下降,2018年开始出现对氨曲南、头孢噻肟的耐药,对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呈上升趋势。有31株菌对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多重耐药率为28.%(31/109)。109株鼠伤寒沙门菌经聚类分析可分为85个带型(N1~N85),相似度57.3%~100%。结论:无锡市鼠伤寒沙门菌对四环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高,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具有较大的变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