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感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高热期(热毒袭肺证)患者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抗感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高热期(热毒袭肺证)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将20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2例,对照组予奥司他韦治疗,观察组予奥司他韦联合抗感合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流感主要症状恢复率、体温改善情况、病毒核酸转阴率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流感主要症状在第5~7天的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乏力、咳嗽、口渴、头痛、咽痛等5个单项流感症状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中位退热时间较对照组缩短7 h,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和36小时观察组的退热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淋巴细胞比例(LY%)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降低比例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在3 d和5 d两个时间点病毒核酸转阴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抗感合剂联合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高热期(热毒袭肺证)患者疗效显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奥司他韦,联合应用可缩短流感病程和退热时间,调节血清炎症指标,改善心肌酶降低病毒性心肌炎风险,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流感相关脑病40例临床影像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流感相关脑病(IAE)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40例IAE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资料、治疗及转归,总结其临床特征,并根据其临床影像学特征对其进行进一步分类,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预后比较分析。结果:40例患儿中,男女各20例;就诊年龄(4.0±2.3)岁,中位数3.2岁。甲型流感28例,乙型流感12例。临床表现:患儿均以发热起病,发热与首发神经系统症状间隔24 h(0~120 h)。32例神经系统首发症状为抽搐,其中17例表现为惊厥持续状态。患儿均有脑病表现,其中33例昏迷,7例表现为嗜睡或认知功能下降。30例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接受机械通气。辅助检查:30例谷草转氨酶升高,18例谷丙转氨酶升高,14例肌酸激酶升高,31例乳酸脱氢酶升高,16例血糖升高,1例血糖显著降低。38例完成血氨检测,9例升高。6例完成全外显子测序,1例发现 SCN1A新生杂合变异,1例发现 ATP1A2杂合变异(母源)。35例完成腰椎穿刺,脑脊液细胞数均正常,12例脑脊液蛋白轻中度升高。影像学资料:33例影像学异常,其中急性坏死性脑病14例,为最常见。治疗:患儿均接受帕拉米韦或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28例予糖皮质激素,29例予免疫球蛋白治疗。预后:17例死亡,9例遗留不同程度残疾,14例恢复至基线水平。预后相关因素分析:(1)预后良好组发热与神经系统首发症状的间隔时间[(22.7±12.2) h]、入院时 Glasgow评分[(7.6±2.5)分]、谷丙转氨酶[15.6(9.0~1 631.5) U/L]及谷草转氨酶[47.6(25.4~1 721.3) U/L],与预后不良组[(38.6±30.9) h、(4.5±1.6)分、140.2(12.3~3 232.4) U/L、251.8(21.7~4 991.6) U/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预后良好组使用糖皮质激素17例,免疫球蛋白17例;预后不良组使用糖皮质激素11例,免疫球蛋白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根据临床病理类型将临床影像综合征进一步分类为细胞因子风暴组、兴奋毒性组及无法分类组。细胞因子风暴组Glasgow评分为(4.6±1.7)分,改良的Rankin评分中位数为6.0分,兴奋毒性组为[(7.6±2.2)分、1.5分],无法分类组为[(7.3±2.8)分、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IAE以婴幼儿多见,以发热、抽搐及迅速出现的意识障碍为最常见。急性坏死性脑病为最常见的临床影像综合征类型;IAE起病越急骤、进展越迅速,预后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在中国27家三级甲等医院筛选流行性感冒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抗病毒颗粒试验组或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对照组,每组计划入组受试者200例。试验组给予抗病毒颗粒(每次18 g,每日3次)及磷酸奥司他韦模拟剂口服,对照组给予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每次75 mg,每日2次)及抗病毒颗粒模拟剂口服,疗程均为5 d。主要疗效指标包括临床主要症状缓解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剂量、中医证候积分改变、其他重要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对比抗病毒颗粒试验组和磷酸奥司他韦对照组疗效指标差异,同时监测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评估抗病毒颗粒的安全性。结果:共入组受试者393例,抗病毒颗粒试验组195例,完成试验191例(97.95%)。磷酸奥司他韦对照组198例,完成试验195例(98.48%),两组脱落率和剔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全分析数据集(FAS)中试验组年龄(34.9±14.4)岁,男性83例(42.78%);对照组年龄(33.3±13.5)岁,男性78例(39.59%)。两组受试者人口学资料、体格检查、病毒病原学检测、基线中医证候总分及各单项症状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FAS中试验组临床主要症状缓解时间 M( Q1, Q3)为3.0(3.0,4.0) d,对照组为3.0(3.0,4.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完全退热时间 M( Q1, Q3)试验组为34.0(20.3,49.0) h,对照组为36.5(19.6,48.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抗病毒颗粒在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剂量、中医证候疗效、多数重要临床症状消失率等方面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疗效相当( P>0.05),且抗病毒颗粒组第3天的头昏、胸闷症状消失率优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组( P<0.05)。 结论:抗病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疗效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相当,且药物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7—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乙型流感病毒病原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上海市松江区2017—2020年乙型流感病毒流行情况及其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基因特征。方法:使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流感病毒疑似病例的标本,乙型流感病毒阳性标本接种犬肾细胞和鸡胚培养病毒。对乙型流感毒株HA和NA基因测序,序列进行基因进化及氨基酸变异分析,采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实验研究毒株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的敏感性。结果:2017—2020年度松江区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率为14.24%(506/3 554),主要流行季为冬春季,呈现B/Victoria和B/Yamagata亚型交替流行的特点。松江B/Victoria流行株主要位于1A(△3)B进化分支,少数位于1A及1A(△2)分支,与疫苗株B/Brisbane/60/2008相比,流行株HA和NA核苷酸同源性分别在97.62%~98.19%、98.11%~98.78%,1A(△3)B分支HA蛋白抗原决定簇区突变主要发生在120环和160环。B/Yamagata流行株均位于3进化分支,与疫苗株B/Phuket/3073/2013相比,HA(NA)核苷酸同源性98.71%~99.04%(98.69%~99.27%),未发现抗原决定簇区氨基酸改变。神经氨酸酶抑制实验显示,所测的乙型流感病毒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均敏感。结论:2017—2020年乙型流感病毒流行株与疫苗株抗原性匹配度不佳,需持续做好乙型流感病毒监测及病原学特征分析,为流感疫苗筛选及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9—2020年度黑龙江省流感监测结果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2019—2020年度流感病毒的活动情况及流行规律。方法:对黑龙江省流感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优势株进行抗原性、耐药性检测和测序。结果:黑龙江省2019—2020年度流感样病例百分比(percentage of influenza-like illness,ILI%)为1.74%。全省共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12 571份,阳性1 443例,阳性率为11.48%,以A(H3N2)和甲型H1N1亚型为主,分离流感毒株482株。甲型H1N1亚型毒株中98.04%为A/Brisbane/02/2018的类似株;A(H3N2)亚型毒株中34.29%为A/Kansas/14/2017的类似株。所有流感毒株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两种药物敏感。甲型H1N1亚型流感毒株与WHO推荐本年度疫苗株均属于6B.1A分支;A(H3N2)亚型流感毒株为3C.2a分支,而WHO推荐本年度疫苗株属于3C.3a分支,推测流感疫苗对A(H3N2)亚型保护效果不理想。结论:通过分析流感病毒病原学特征,可以提高我省流感监测的敏感性,为疫苗候选株的推荐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有关靶向血凝素的抗流感病毒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常常引起暴发流行,是影响公共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然而,近年来耐药毒株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抗流感药物。病毒融合蛋白血凝素是其中最主要的研究靶点之一。本文讨论并总结了最新的针对流感病毒血凝素靶点的抗流感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小分子抑制剂、蛋白质和肽。今后基于血凝素的疗法可能会成为预防和治疗流感的手段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葛根汤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TNFR1/NF-κB/JNK等炎症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基于PR8感染所致病毒性肺炎小鼠模型,探寻葛根汤颗粒抗流感病毒性肺炎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32只雌性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奥司他韦组、葛根汤颗粒组,每组8只.滴鼻法建立PR8毒株感染所致病毒性肺炎小鼠模型,计算肺指数和肺指数抑制率,应用光镜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变化,运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肺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炎性免疫蛋白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核转录因子-κB(NF-κB)、Jun氨基末端激酶(JNK1)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奥司他韦组和葛根汤颗粒组可降低小鼠肺指数(P<0.001),葛根汤颗粒组对肺指数抑制效果优于奥司他韦组.病理提示,与模型组比较,葛根汤颗粒组可显著减轻支气管炎症反应渗出,减轻肺泡、肺间质和红细胞渗出.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奥司他韦组和葛根汤颗粒组可显著降低IL-6、ICAM1、VCAM1的表达(P<0.001);与奥司他韦组相比,葛根汤颗粒组IL-6含量降低(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奥司他韦组和葛根汤颗粒组可降低TNFR1、JNK1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葛根汤颗粒可降低NF-κB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葛根汤颗粒可以降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中IL-6、ICAM1、VCAM1、TNFR1、NF-κB、JNK等炎性因子和炎性免疫蛋白的表达,调节炎症和免疫紊乱,为仲景经典处方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奥司他韦联合连花清瘟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奥司他韦联合连花清瘟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流感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奥司他韦治疗。治疗5 d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症状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咽痛消失时间);比较治疗前及治疗5 d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T淋巴细胞亚群(CD 4+/CD 8+)]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5 d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83%(45/46)]明显高于对照组[71.74%(33/46)](χ 2=12.132, P<0.001);研究组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2.04±0.51)d比(3.15±1.22)d、(3.25±1.10)d比(4.53±1.36)d、(2.72±0.84)d比(3.95±1.02)d( t=5.693、4.963、6.313,均 P<0.001);治疗5 d后,两组患者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9.24±2.51)mg/L比(3.32±2.21)mg/L、(9.21±2.46)mg/L比(5.52±2.10)mg/L、(70.25±25.10)mg/L比(47.57±14.50)mg/L、(69.24±25.43)mg/L比(55.23±16.44)mg/L],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t=5.307、3.138,均 P<0.001);两组患者CD 4+/CD 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0.45±0.21)比(1.77±0.59)、(0.46±0.18)比(1.08±0.42)],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t=14.295、9.202,均 P<0.001);治疗5 d内,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皮疹、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流感患者予以奥司他韦联合连花清瘟颗粒,可明显提高其治疗效果及免疫功能,缩短发热、咳嗽及咽痛持续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3年北京某高校流感流行季甲型流感感染及治疗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高校甲型流感感染及治疗状况,为高校防控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某高校流感流行季确诊的甲型流感学生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病例的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转归。结果:2023年2月20日至2023年3月27日共纳入189例甲型流感确诊病例,罹患率为0.72%,男性占74.07%;病例平均年龄为(20.32±2.31)岁;85.71%的病例为本科生,本科生罹患率(1.10%)高于研究生(0.24%),2022级本科生罹患率(1.86%)最高;本轮甲型流感流行期为36 d,发病高峰为2023年2月28日至3月6日;病例以发热、咳嗽、咽痛、鼻塞等临床症状为主;磷酸奥司他韦治疗组、玛巴洛沙韦治疗组与中成药物治疗组比较,热退时间和抗原转阴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某高校本次甲型流感以本科生男性为主,以发热、咳嗽、咽痛为主要症状,抗病毒治疗可以缩短病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1—2022年苏州市乙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苏州市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流感流行期间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 FluB)的基因组和遗传进化特征。方法:采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RT-PCR)法对标本进行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Flu)分型检测。对检出的FluB毒株,经全基因组捕获和文库构建,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样本进行测序。采用MEGA X软件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 NJ)构建FluB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和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P)基因系统发育树;采用NetNGlyc 1.0 server软件预测HA和NA蛋白潜在N-糖基化位点。结果:在送检的1 500份咽拭子样本中,280份检出FluB,对其中53株样本完成了FluB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序列分析显示,FluB毒株8个基因节段(PB1、PB2、PA、HA、NP、NA、MP、NS)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3%~100%、98.1%~100%、98.8%~100%、98.0%~100%、99.2%~100%、98.4%~100%、98.2%~100%、99.0%~100%。除2021年7月4份样本的FluB为V1A.3进化分支外,其余样本均为V1A.3a.2进化分支。与疫苗株B/Washington/02/2019相比,2021年10月份以后样本的FluB HA蛋白氨基酸序列存在9~11个差异位点,共享9个突变位点(H122Q、A127T、R133G、P144L、N150K、G184E、N197D、K203R、R279K);未发现奥司他韦等NA抑制剂相关耐药突变。FluB HA和NA蛋白分别具有11个和4个潜在糖基化位点。结论: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期间,苏州市流行的FluB以V1A.3a.2毒株为优势流行株,HA和NA蛋白氨基酸序列发生多位点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