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药剂学视角的女性避孕节育药具研发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国际社会将家庭计划作为改善妇幼健康的优先战略,我国也将生殖健康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其中,育龄女性采取安全有效的避孕方法防止意外妊娠、降低人工流产是提高其生殖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简述了女性避孕节育产品的全球市场需求,并以全球需求及市场为导向的长效生物降解型埋植剂和长效微球注射剂为例,分别从原辅料选择、处方前研究、处方工艺研究等前期开发环节入手,探讨女性避孕节育药具的研发思路。最后,展望了3D打印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跨学科整合药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研究方式,有望改变传统制剂的开发模式,助力加速推动女性避孕节育药具的产业化转化步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膜控储库型缓释给药系统在生殖健康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当今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而在国家提倡三孩政策下的女性生育力又不断下降,不论是中老年女性还是育龄女性都面临着生殖健康问题。传统口服制剂作用时间短且有的品种还存在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长效缓释制剂具有使用方便、血药浓度稳定、安全性更高等优点,其开发为更多的生殖避孕药具研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在数十年的研发过程中诞生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递药系统,其中以聚合物为基质的膜控储库型制剂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缓释系统,多用于生殖健康,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就生殖健康领域中以聚合物为载体递送药物的膜控储库型制剂做简要综述,重点探讨了基于该种系统的聚合物材料选择、体外释放模型、制剂类型及研究进展、面临的挑战共四个关键问题,为今后开发相关药具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肾脏病育龄期女性患者避孕现状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慢性肾脏病(CKD)育龄期女性患者避孕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其生殖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期间256例CKD育龄期女性患者进行现况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256例,回收有效问卷246份。其中,36.18%未采用避孕措施,53.25%采用1种避孕措施,10.57%采取2种或以上的避孕措施。避孕措施使用比例依次为避孕套51.59%、宫内节育器45.86%、口服药物7.01%、安全期7.01%、体外射精5.10%、避孕针剂0.64%。3.25%明确使用仅含孕酮的避孕制剂,包括宫内节育器及口服药物。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婚姻状态、是否为独生子女、生育情况、伴侣对避孕的态度、是否接受避孕指导、是否存在水肿、意愿生育数目与是否采用避孕措施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已婚、现有2个及以上子女数量、接受避孕指导、伴侣对避孕态度积极者更多的采取避孕措施( P<0.05)。 结论:CKD育龄期女性患者避孕措施尤其有效避孕措施使用率较低,易发生意外妊娠。应加强相应患者避孕咨询,提高其有效避孕措施的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RISUG男性避孕针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自1984年印度医学家报道“在指导下对精子的可逆性抑制”(reversible inhibition of sperm under guidance,RISUG)在男性避孕节育中有良好效果,并被宣布作为可以解放女性避孕痛苦的男性避孕药以来,国际上对RISUG的研究也有近40年时间。然而不同学者报道其研究结果差异甚大,部分学者报道该药效果不明显,部分报道其不良反应较大而无法深入研究。因此,该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以来成为各家争论的焦点,其临床进展也缓慢不前,除药物效果值得推敲,其本身的安全性亦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分析。本文就RISUG男性避孕针的研究背景、作用机理、实验基础、研究方法(包括给药方式、给药剂量、起效时间、作用效果、逆转方式、安全性等),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等方面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激素治疗与乳腺癌发生风险的关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乳腺癌发病率居全球女性癌症的首位,是一个多因素疾病.乳腺是性激素的主要靶器官之一,内源性和外源性性激素均可对其产生影响.雌激素可促进正常乳腺细胞和乳腺癌细胞增殖,促进乳腺癌的发展,而孕激素在这方面的作用尚存在争议.当前雌孕激素制剂多为复方药,可用于口服避孕、治疗多种妇科疾病、辅助生育技术和围绝经期激素治疗等.性激素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有相关性.200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雌孕激素复方避孕药和绝经激素治疗作为女性致癌因素 [1].因此许多女性不愿接受激素避孕或其他疾病的激素治疗.对此本文将主要讨论口服避孕药及绝经激素治疗与乳腺癌发生风险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诊断的思考和化学治疗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由于DNA错配修复基因MMR的胚系突变导致家系成员具有肿瘤易感性,相关肿瘤包括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等.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终身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高达30% ~60%.目前广泛接受的是以IHC或MSI检测为中心进行普查,结合基因检测得到确诊.排除MLHI甲基化后,IHC和基因检测常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这部分患者为Lynch样综合征,主要来源于体细胞MMR突变.Lynch综合征患者除预防性手术外,还可通过阿司匹林、口服避孕药等药物进行预防.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MSI-H实体肿瘤中被批准使用,但其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效果仍需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女性避孕制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女性避孕制剂按使用途径主要分为口服避孕药、外用避孕药、内置阴道环、宫内节育器、透皮吸收贴剂、皮下埋植器、皮下注射剂等类型.使用最广泛的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COCs)在增强孕激素生物活性的同时降低雄激素活性,减轻因雄激素导致的体质量增加、痤疮、月经减少及闭经等不良反应,主要代表药物有第3代COCs孕二烯酮、第4代COCs药物Yasmin,和可降低因漏服导致的妊娠风险的Seasonale,以及避孕效果优良的四相口服避孕药地诺孕素/戊酸雌二醇.外用避孕药主要有阴道强杀精避孕剂壬苯醇醚-9、可改变精液、宫颈粘液理化性质的中药水煎液关玉液、非代谢灭活机制的Savvy阴道凝胶以及同时兼具杀精和杀微生物的酸缓冲剂BufferGel等.阴道环目前有产生静脉血栓可能性较小的复方避孕阴道环NuvaRing、可用于哺乳期妇女避孕的孕酮阴道环Progering○R/Fertiring○R和可一年用的Nestorone等.而新型周效避孕贴剂AG200-15 Agile Patch因炔雌醇(EE)释放量低,可降低静脉血栓的危险.皮下埋植剂的主要有6根硅胶管结构的Norplant R和2根硅胶管结构的Jadelle R,二者的有效期分别为7年和5年.皮下注射剂用普通注射器即可给药,持续精准恒速释放药物、血药浓度恒定、一次给药长达3个月有效,可解决其他避孕制剂存在的依从性和续用率问题,目前的研究热点是消除"突释"和"拖尾"现象.宫内节育器因为禁忌少、安全高、效果快、维持时间长、可逆性高,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避孕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效避孕方法剂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些年来,缓控释制剂在避孕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广大女性提供了更多的避孕选择.目前应用广泛的缓控释避孕制剂有阴道环、皮下埋植剂、宫内节育器等,但这些产品尚未完全满足女性的避孕需求,因此,有必要开发出顺应性更好、安全性更高、疗效更佳的新型的缓控释避孕制剂以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育龄期女性痛经和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和激素治疗,但都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反复发作、副作用多、产生避孕作用、费用高等.新型的治疗药物有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抗氧化剂、免疫调节剂、抗血管生成药物等.但仅仅以上这些药物是远远不够的,仍然还需要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以便发现新的潜在的治疗靶点,从而实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1例雌二醇/雌二醇地屈孕酮致下肢静脉血栓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23岁,身高 162 cm,体重 75 kg, BMI 28.6 Kg/m2,肥胖,因"下肢疼痛,抬腿有沉重、酸胀感,肿痛2 d余",于2017年3月20日来我院心内科就诊.患者自述:2016年11月因月经功能紊乱,服用屈螺酮/炔雌醇片,1片po qd;复方玄驹胶囊,1.26 g po tid;以及维生素C片和维生素E胶囊.服用近4个月后,月经基本正常,性激素六项指标:睾酮、雌二醇、孕酮、促卵泡成熟素、促黄体生成素、垂体泌乳素均在正常范围内.否认吸烟、饮酒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查体:T 36.7 ℃、P 65次/min、R16次/min、BP 120/68 mmHg;双侧颈静脉充盈,双侧甲状腺未及肿大;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右侧肺可闻及哮鸣音,左下肺可闻及湿罗音;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下肢静脉B超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凝血功能显示:凝血酶原时间( PT) 10.8 s、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101.3%、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0.9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0.96、纤维蛋白原 1.98 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2.2 μg/ml.诊断:①下肢静脉血栓;②月经功能紊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