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症产科疾病继发急性肾损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症产科疾病继发急性肾损伤(AKI)孕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1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成人重症医学科住院的重症产科疾病孕妇249例,其中,重度子痫前期不伴溶血、肝酶升高和低血小板计数综合征(HELLP综合征)172例、HELLP综合征32例、无张力性产后出血(特指子宫收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18例,其他重症产科疾病27例(其中羊水栓塞4例、胎盘早剥7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6例)。排除既往患有肾病者,入院第1天血肌酐>70.7 μmol/L且符合AKI诊断标准者定义为AKI孕妇,血肌酐≤70.7 μmol/L定义为非AKI孕妇。分别比较各种重度产科疾病AKI与非AKI孕妇的临床资料和新生儿结局。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产科疾病孕妇发生AKI的影响因素。结果:(1)重度子痫前期不伴HELLP综合征:172例重度子痫前期不伴HELLP综合征孕妇中,发生AKI者60例(34.9%),未发生AKI者112例(65.1%)。AKI孕妇的24 h尿蛋白定量、D-二聚体、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血清胆汁酸水平,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比例均高于非AKI孕妇,血清白蛋白水平、新生儿出生体重均低于非AKI孕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尿蛋白定量( OR=1.000,95% CI为1.000~1.000; P=0.006)和血清白蛋白( OR=0.883,95% CI为0.789~0.988; P=0.031)是AKI发生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0和0.252。AKI孕妇与非AKI孕妇低出生体重儿占比、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HELLP综合征:32例HELLP综合征孕妇中,发生AKI者21例(65.6%),未发生AKI者11例(34.4%)。AKI孕妇的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高于非AKI孕妇( P=0.017)。24 h尿蛋白定量( OR=1.000,95% CI为1.000~1.001; P=0.095)不是AKI发生的影响因素。AKI孕妇与非AKI孕妇的活产率分别为71.4%(15/21)、11/1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71)。(3)无张力性产后出血:18例无张力性产后出血孕妇中,发生AKI者4例(4/18),非发生AKI者14例(14/18)。AKI孕妇与非AKI孕妇的发病孕周、剖宫产术分娩、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休克指数、D-二聚体、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等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4)其他重症产科疾病:27例其他重症产科疾病孕妇中,发生AKI者12例(44.4%),未发生AKI者15例(55.6%)。AKI孕妇与非AKI孕妇分别活产10例(10/12)、11例(11/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AKI孕妇与非AKI孕妇的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4/7、0/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9)。(5)各类重症产科疾病孕妇7日内肾功能恢复率的比较:重度子痫前期不伴HELLP综合征、HELLP综合征、无张力性产后出血、其他重症产科疾病继发AKI孕妇7 d内肾功能恢复率分别为85%(51/60)、42.9%(9/21)、2/4、11/12。4类疾病继发AKI孕妇7 d内肾功能恢复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6.704, P=0.001)。 结论:重症产科疾病继发AKI孕妇的7 d内肾功能恢复率较低,低出生体重儿占比高,易出现新生儿窒息;低蛋白血症、尿蛋白定量为重度子痫前期不伴HELLP综合征孕妇并发AKI的预测因素,尿蛋白定量预测价值较好;尿蛋白定量与HELLP综合征孕妇继发AKI相关,但不是AKI发生的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凝血-免疫-炎症功能障碍在羊水栓塞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羊水栓塞(AFE)是一种发病率低但死亡率极高的产科危重症,其临床表现多样,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导致其诊治十分棘手。目前,有研究表明,凝血-免疫-炎症功能障碍在AFE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以消耗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原发性纤溶亢进最为关键。此外,AFE与产科其他疾病如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和胎盘早剥,在凝血-纤溶方面具有类似的病理生理机制。本文从凝血功能障碍角度出发,对AFE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以期通过早期识别AFE,结合多学科合作和推进免疫-凝血相关药物在AFE中的应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从而获得良好的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FGF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人子宫平滑肌收缩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人子宫平滑肌原代细胞(HUt SMCs)收缩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外源性bFGF对子宫平滑肌细胞进行干预,qRT-PCR法检测缝隙连接蛋白(CX43)、催产素受体(OXTR)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CX43、OXTR蛋白表达;胶原收缩实验研究外源性bFGF对HUt SMCs收缩能力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Ca2+水平.用外源性bFGF和JSH-23(NF-κB转录活性抑制剂)处理人子宫平滑肌原代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CX43和NF-κB p65 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HUt SMCs分泌的IL-6、IL-8 水平.结果:bFGF可抑制HUt SMCs收缩相关分子(CX43、OXTR)mRNA和蛋白表达.bF-GF可抑制HUt SMCs收缩能力并使细胞内Ca2+水平降低.bFGF上调人子宫平滑肌细胞NF-κB蛋白表达并下调CX43 蛋白表达,促进其分泌IL-8,这种效应被JSH-23 所逆转.结论:bFGF通过激活NF-κB通路发挥促炎作用并调控CX43 表达,从而参与调节HUt SMCs的收缩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北京市区域严重产后出血分级诊疗及转诊管理的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探讨转诊中心与非转诊中心严重产后出血(SPPH)的救治现况,为区域内SPPH的预防和处理提供改进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 年1 月至2023 年6 月北京市两区SPPH(产后出血量≥1500 ml或输血制品≥1000 ml)病例的临床资料,共纳入SPPH 201 例,根据其是否为市级转诊中心分为转诊中心组(125 例)和非转诊中心组(76 例).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征.进一步分层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大量产后出血,即产后出血量≥4000 ml,和(或)输注悬浮红细胞(RBC)>10 U和(或)输注血浆>1000 ml的危险因素.结果:对两组SPPH病例分析,转诊中心组较非转诊中心组患者的年龄大,分娩孕周小,伴有孕期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诊中心组SPPH的首要原因为胎盘因素,而非转诊中心组的首要因素为子宫收缩乏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转诊中心组在剖宫产术中出血量高,采用B-Lynch缝合/血管缝扎的比例低,宫腔填塞比例高(P<0.05);非转诊中心组血浆输注量、重返手术室、剖腹探查、各种产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转诊中心组(P<0.05);非转诊中心组大量产后出血病例数显著多于转诊中心组(P<0.05).在大量产后出血病例中,转诊中心组具有孕期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者多于非转诊中心组(71.4%vs.33.3%,P<0.05),转诊中心组胎盘因素是主要出血原因(57.1%),非转诊中心组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是主要出血原因(42.9%,2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非转诊中心分娩(aOR 3.47,95%CI 1.40~9.18)、多次宫腔操作史(aOR 12.63,95%CI 1.24~131.30)是大量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区域内高危孕产妇转诊管理效果较好,加强非转诊助产机构的高危因素识别、手术缝合技术和SPPH综合管理培训,预防SPPH、大量产后出血和输血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产后出血发生机制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5/11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作为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全球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1]. 2017 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发布的PPH实践指南定义 PPH 为不管何种分娩方式,产后24 小时内累计出血量≥1000 ml或出血后伴有低血容量休克的临床表现[2] . 产妇一旦发生PPH,可迅速导致血容量下降. 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危及产妇的生命. 因此,近年来的一些指南建议将休克指数和产科早期预警系统纳入出血评估中. PPH病因复杂,常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产后出血预防和治疗性药物使用
编辑人员丨2024/5/11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一直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而子宫收缩乏力是PPH的第一大病因. 不管是预防还是治疗PPH,药物尤其是宫缩剂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目前PPH的预防和治疗性药物使用进行阐述,并且重点关注宫缩剂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氨甲环酸联合背带式子宫缝合术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采用氨甲环酸联合背带式子宫缝合术(B-Lynch)对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106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与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B-Lynch缝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氨甲环酸联合B-Lynch缝合术治疗.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产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产妇不良结局.比较2组不同时点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卵巢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2组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产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不良结局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2组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长于产前,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低于产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T、APTT、PT更短,FIB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2组CD4+低于产前,CD8+高于产前,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D4+更高,CD8+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 d,2组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高于产前,收缩末期血流峰值(PSV)、搏动指数(PI)低于产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SH、LH、E2水平更低,PSV、PI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前和产后42 d时阻力指数(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甲环酸联合B-Lynch缝合术能够有效减少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出血量,改善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保护卵巢功能,降低产妇不良结局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瘢痕子宫再妊娠孕妇子宫肌层厚度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探究肌层厚度与瘢痕子宫再妊娠不良结局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20年5月-2022年6月诊治的瘢痕子宫再妊娠孕妇84例临床资料,孕中期检测肌层厚度并统计孕妇妊娠结局,比较不同肌层厚度孕妇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结局,分析肌层厚度与妊娠不良结局的相关性.结果:子宫肌层厚度≥4mm组剖宫产术中出血量、不完全子宫破裂率、产后出血率、子宫收缩乏力率、新生儿低体重率以及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率均低于子宫肌层厚度1~4mm组和<1mm组(P<0.05),三组新生儿体重和新生儿转科率无差异(P>0.05);结局不良组孕妇年龄>30岁、子宫肌层厚度<4mm、产前体质指数(BMI)≥30kg/m2以及分娩孕周>38周占比均高于妊娠结局良好组(P<0.05),两组文化程度、距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无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年龄>30岁、子宫肌层厚度<4mm、产前BMI≥30kg/m2以及分娩孕周>38周均是影响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子宫肌层厚度预测妊娠不良结局的曲线下面积为0.807(95%CI 0.718~0.897).结论:瘢痕子宫再妊娠孕妇孕中期子宫肌层厚度较薄是导致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有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生育"二孩"或"三孩"高龄疤痕子宫孕妇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二孩"或"三孩"高龄疤痕子宫孕妇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于武义县中医院行剖宫产生育"二孩"或"三孩"的高龄疤痕子宫产妇398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产后出血的发生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产后出血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398例剖宫产生育"二孩"或"三孩"的高龄疤痕子宫产妇中,有59例(14.82%)发生产后出血.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年龄≥40岁(OR=4.011)、剖宫产生育三孩(OR=4.035)、合并妊娠期高血压(OR=3.364)、既往流产≥3次(OR=6.760)、前置胎盘(OR=11.348)、胎盘植入或粘连(OR=9.143)及子宫收缩乏力(OR=10.633)是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距前次剖宫产时间≥24个月是避免产后出血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0.381,P<0.05).结论 生育"二孩"或"三孩"高龄疤痕子宫孕妇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较高,产后出血与年龄、生育孩次、合并妊娠期高血压、既往流产次数、前置胎盘、胎盘植入或粘连、子宫收缩乏力及距前次剖宫产时间等有关,临床上应引起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补血益母颗粒联合麦角新碱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探讨补血益母颗粒联合麦角新碱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 3 月—2023年3月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 80 例宫缩乏力性出血患者,随机法分为对照组(40 例)和治疗组(40 例).对照组肌肉注射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0.2 mg/次,每日次数不超过5次.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补血益母颗粒,12 g/次,3次/d.两组均完成 5 d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水平,产后出血量和止血时间,及子宫体积和宫底下降高度.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T、PT、APTT指标均低于治疗前,而FIB指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凝血功能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 30 min及 2、24 h的出血量均逐渐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体积、宫底下降高度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血益母颗粒联合麦角新碱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效果确切,可有效纠正机体凝血状态,增强子宫收缩力,并同时缩短产后出血量,且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