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血管造影术后使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患者早期活动的循证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基于最佳证据制定脑血管造影术后使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患者早期活动的循证实践方案,规范临床应用并评价其效果,以提高患者舒适度.方法 将最佳证据制定成临床实践的审查指标应用于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8 例患者进行审查,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腰背部疼痛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证据应用后观察组患者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腰背部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证据制定的脑血管造影术后使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患者早期活动的循证实践方案可提高护士的循证能力,规范临床工作流程,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了患者腰酸背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根因分析法的预见性护理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妇产时出血的品管圈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基于根因分析法的预见性护理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妇产时出血量的应用效果.方法 建立品管圈,将活动主题确定为"降低产妇产时出血",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22年3月14日至24日阴道分娩的43例产妇作为对照组,2022年9月5日至15日阴道分娩的43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基于根因分析法的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产时出血发生率、出血量、会阴侧切率比及助产士的综合能力评分.结果 对照组9例发生产时出血,观察组6例发生产时出血,两组产时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93%vs 13.95%,x2=0.727,P=0.394).观察组出血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532.3±138.9)mLvs(678.6±214.5)mL,t=3.754,P<0.05).观察组会阴侧切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8%vs25.58%,x2=1.124,P=0.289).结论 基于根因分析法的预见性护理的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阴道分娩产妇产时出血量,同时减少子宫收缩乏力、会阴侧切引起的产时出血风险,提高助产士的综合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实习期口腔医学生叙事医学实践的初步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叙事医学教学实践对实习期口腔实习生叙事能力和共情能力的提升效果,并尝试以此为参考,建立一套有效的叙事医学教学实践方法.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3年5月参加临床实习的口腔医学本科生34名,分为实验组(14名)和对照组(20名).对照组按规范开展临床实习活动,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叙事医学实践,包括理论授课、细读、平行病历、讨论会等实践内容.采用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评估2组学生的共情力,并对实验组进行叙事医学实践情况问卷调查.采用SPSS 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共情力量表的总分和各模块得分在实习后较实习前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在"个人忧伤"模块的得分在实习后显著下降(P<0.05),说明没有接受叙事教育的对照组学生经过学习后共情有所降低.调查问卷结果和平行病历内容,也反映出实习生经过叙事医学实践后,叙事能力有所增强,对于医患双方心理社会因素的理解也更深刻.结论:叙事医学实践有助于提升叙事能力和共情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缓和医患关系,应在口腔医学本科教学和医生职业生涯中持续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跨学科实践活动:"果酒的发酵"教学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运用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开展了以"果酒的发酵"为主题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在该实践活动中,学生体验果酒的制作,探究发酵的本质和影响发酵的因素,反思果酒发酵过程中各种条件的控制,设计并制作果酒发酵装置,最终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工程设计的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工程设计的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遵循工程设计的一般流程,包括6个步骤:确定问题,制订目标;调查需求,制订标准;开发方案,选择最佳;明确方案,物化原型;展示交流,评估迭代;迁移拓展,关联社会.基于工程设计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实施需要注意情境选择、概念应用、团队协作、学科融合、多角度评价等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农村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针对现阶段农村地区生物学教学中核心素养教育落实不到位、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活动被忽略等问题,探索培育农村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贯彻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探究能力进阶培养的实验创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依据"核心素养为宗旨,教学过程重实践"的新课标理念,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实证酶活性的影响因素.通过改进实验发生装置、终止装置,创新性地设计"半定量"到"定量"实验,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提供阶梯,切实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约占总课时数的10%,这也要求教师整体规划跨学科实践活动,探索项目式学习的实施.将生物学大概念、重要概念等融入项目中,探索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行之有效的框架和可供参考的路径,能促进学生跨学科进行多种主题的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使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生物学单元作业开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学生身心规律、学科教学内容、情感体验层次、真实实践活动为宗旨,遵循学科性原则、生本性原则、浸润性原则,提出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生物单元作业开发路径,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生物学概念,并将生物学知识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提升文化素养,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生物学具有进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独特的学科优势.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结合教学实例,从巧用视频资源、应用情境教学、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优化课堂教学,进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使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珍惜所有的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