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ARCE1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中的诊断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SMARCE1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CCM)中的表达情况,并评估其在与CCM形态学相似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CCM共13份标本/11例,以及伴有透明细胞样形态的脑膜瘤17例、其他类型脑膜瘤782例,和其他具有透明细胞样形态的颅内肿瘤。将纳入病例石蜡组织制作成组织芯片,行SMARCE1、SSTR2、上皮细胞膜抗原(EMA)、Ki-67、p53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过碘酸-雪夫反应(PAS)、淀粉酶消化PAS(D-PA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CM肿瘤细胞呈片状生长,无特殊排列方式,未见典型旋涡状结构,细胞多角形,胞质透亮,富含糖原,间质及血管周见多少不等的红染的胶原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CM均显示SMARCE1表达缺失(13/13),其他类型脑膜瘤(782/782,100%)均显示SMARCE1细胞核不同程度阳性,其中7例为部分弱阳性。伴有透明细胞样形态的脑膜瘤(17/17)均显示SMARCE1细胞核阳性。颅内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10/10)、血管母细胞瘤(10/10)、中枢神经细胞瘤(10/10)、少突胶质细胞瘤(10/10)、室管膜瘤(13/13)、胶质母细胞瘤(42/42,100%)、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35/35,100%)均无SMARCE1的丢失。CCM中SSTR2、EMA均阳性表达,Ki-67阳性指数1%~5%,p53阳性率0~40%。PAS染色显示CCM(13/13)以及伴有透明细胞样形态的脑膜瘤(17/17)均为胞质颗粒状阳性,D-PAS染色均阴性。结论:SMARCE1可以作为CCM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的重要参考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AFRO综合征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TAFRO综合征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H)A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检查结果及诊疗方法,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1月18日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例50岁TAFRO综合征合并AHA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其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骨髓和淋巴结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等诊断相关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相关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本研究以"TAFRO综合征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TAFRO syndrome with acquired hemophilia A"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TAFRO综合征合并AHA相关文献。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上述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征得受试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结果:①本例患者因"反复发热2 +个月,血小板减少1个月"于2019年1月18日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就诊。②入院时本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示,血小板计数为35.0×10 9/L,C反应蛋白(CRP)水平为245.4 mg/L。其凝血功能结果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107.4 s,凝血酶原时间(PT)为17.5 s;APTT纠正试验结果示不能完全纠正;FⅧ活性为22%,FⅧ抑制物滴度为1.5 BU/mL。其PET/CT结果示,全身多发性淋巴结增多,部分淋巴结代谢异常;胸、腹腔积液。其右侧颈部淋巴结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浆细胞型Castleman病。③根据临床特征和相关检查结果,患者被确诊为TAFRO综合征合并AHA,并接受RCD(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化疗2个疗程,以及抗感染、间断血液制品输注、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多浆膜腔积液逐渐被吸收,肾功能及凝血功能逐渐恢复,并最终脱离血液透析。④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仅检索出1篇相关文献,报道日本1例25岁的TAFRO综合征合并AHA男性患者,其临床表现为出血倾向重、全身严重水负荷,多器官功能障碍。在充分支持治疗基础上,予以托珠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4个周期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凝血功能恢复正常。 结论:TAFRO综合征合并AHA为临床罕见疾病,对患者应结合其临床特征及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治疗。上述2种疾病的关系及标准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枢神经系统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对2014—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集的4例中枢神经系统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分别进行临床资料分析、HE染色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患者年龄在20~35岁之间,3例病灶位于颅内,1例位于椎管内。镜下改变呈双相结构,即未分化的小细胞与透明软骨岛混合存在,另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及钙化、骨化。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均表达波形蛋白、SOX9,小细胞区域表达CD9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KX3.1,软骨区域表达S-100蛋白;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和结蛋白等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10%~20%。在分子特征方面,有3例扩增出HEY1-NCOA2融合基因产物,均为HEY1基因的第4号外显子和NCOA2基因的第13号外显子融合。2例术后获得随访信息,分别随访8个月及20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证据。结论: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具有特殊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改变。除了SOX9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新近发现NKX3.1也可作为相对特异的标志物,同时RT-PCR能更准确检测出分子学改变。综合考虑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对于诊断该类罕见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从脏腑风湿论治特发性膜性肾病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多因阳虚郁痹、风寒湿外邪侵袭、正气无力抗邪,致使邪气潜藏,伏而内留,肾络瘀阻.该病发病原因、发病特点、微观病理等方面与脏腑风湿病理论极为相似.故临证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宜采用通阳解郁、扶正宣痹,祛风除湿、透散伏邪以及活血祛瘀、和络通脉三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时病论》辨治湿病学术思想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探析《时病论》辨治湿病学术思想.方法:从辨证、立法、方药、医案分析等角度总结雷氏辨治湿病的学术特点.结果:《时病论》论及四时湿病及兼夹证27种,湿病误诊医案12则,治湿18法,备用成方23首,前人方剂10首,以法代方10首.湿病辨表、里、寒、热、新、伏,表湿宜辛散,里湿宜渗利,寒湿宜辛热燥湿,湿热宜清热通利,湿温宜宣透膜原,新湿宜风药胜湿,伏湿宜健脾燥湿.治湿寒温并用,擅用引经药,误诊湿病凭脉辨证.结论:《时病论》对湿病辨治见解独到,理法方药新颖,构建了全新的中医湿病辨治体系,对当今中医辨治外感时病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单点-点压法注射纳米碳在腹腔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讨单点-点压法注射纳米碳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69例结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示踪组和对照组。示踪组术前通过电子肠镜于病灶非系膜侧使用单点-点压法黏膜下注射纳米碳悬浊液原液标记示踪,两组均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确定切除范围,切除病灶肠断及周围组织,切除后组织送病理科检查。观察记录两组手术用时、手术探查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淋巴结数量、微小淋巴结(<5 mm)数量、转移阳性淋巴结数量、纳米碳注射用时、注射穿透喷溅事件例数。结果:示踪组手术用时、术中探查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踪组出现1例(2.9%)穿透喷溅事件。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淋巴结检出总数、微小淋巴结检出数和转移阳性淋巴结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病灶、结肠结构及位置特点使用单点-点压法注射纳米碳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在病灶定位、淋巴示踪效果理想,可以安全、准确、有效地定位病变.判定远切缘,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操作难度,简化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某部2022年入伍新兵角膜屈光手术情况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通过对驻苏某部 2022 年秋季新兵的角膜屈光手术情况调查分析,了解新兵眼表健康状态,为建立新兵眼表疾病防治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驻苏某部 2022 年秋季入伍的 4827 名新兵的裸眼视力、角膜屈光手术情况、术后时间、手术方式以及眼部不适状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被调查的新兵中,裸眼视力≥5.0,右眼 3649 眼(75.60%),左眼 3727 眼(77.21%).4.8≤裸眼视力<5.0,右眼 906 眼(18.77%),左眼 859 眼(17.80%).4.6≤裸眼视力<4.8,右眼 200 眼(4.14%),左眼 181 眼(3.75%).裸眼视力<4.6,右眼 72 眼(1.49%),左眼 60 眼(1.24%).入伍前曾行角膜屈光手术者共 1129 例(23.39%),术后时间 6 个月至 1 年者 826 例(73.16%),术后时间 1 年以上者 303 例(26.84%).飞秒激光角膜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632 例(55.98%),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427 例(37.82%),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59 例(5.23%),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11 例(0.97%).4827 名新兵眼部不适状态包括视物疲劳感 580 例(12.02%),视物模糊 111 例(2.30%),夜间眩光233 例(4.83%),夜间视力下降 396 例(8.20%),眼部干涩 477 例(9.88%).有角膜屈光手术史的新兵在眼部疲劳感、视物模糊、夜间眩光、夜间视力下降和眼部干涩感的发生率均高于无角膜屈光手术史的研究对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伍前曾行角膜屈光手术者,术后时间 6 个月至 1 年者出现眼部不适状态的比例要高于术后时间 1 年以上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MILE后出现术后眼部不适状态的概率较小,FS-LASIK次之.LASIK及LASEK后出现眼部不适状态的概率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对既往接受过角膜屈光手术的入伍新兵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建议为其建立眼部档案,进行健康宣教、加强自我防护,完善配备基层部队眼部检查设备和相关药品,环境干预及改善用眼条件,以期最大限度地保证部队的战斗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及中医辨证治疗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性肺损伤(ALI)及其诱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许多危重疾病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是临床重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其病理基础常表现为肺内失控的炎症反应所致的肺毛细血管膜损伤,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本文从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自噬等角度全方位综合概述ALI的发病机制,阐释ALI的发生与炎症反应失控、细胞因子释放、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以及不同诱因导致的细胞自噬的关系.归纳总结ALI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中药复方等研究概况,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出以宣肺通腑法防治ALI,从调控炎症反应与自噬途径的角度,揭示理论内涵,为ALI基础研究及中药新药的开发提供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造影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病变超声造影(CEUS)图像特征及定量分析结果,以及CEUS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于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诊断为疑似子宫内膜病变的62例年龄为27~66岁女性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经阴道CEUS检查,并通过手术或诊刮术获取子宫内膜组织标本进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恶性组(n=10,子宫内膜癌患者),良性组(n=41,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或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对照组(n=11,无子宫内膜病变者).分析62例受试者的CEUS图像特征.CEUS采用与子宫内膜病变区相同深度的正常子宫肌层为参照,通过肘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运用时间-强度曲线(TIC)测定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造影剂峰值强度-造影剂基线强度)/造影剂强度上升时间],以及TIC曲线下面积(TIC-AUC).3组受试者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峰值强度、达峰时间、梯度及TIC-AUC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绘制子宫内膜的峰值强度、TIC-AUC预测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ROC-AUC),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这2个指标预测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最佳临界值,并计算其敏感度和特异度.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本研究征得所有受试者知情同意,并在进行经阴道CEUS检查前,与受试者本人签署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结果 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经阴道CEUS图像特征为:①恶性组子宫内膜造影剂增强早期,呈快速均匀或非均匀性高增强,根据子宫内膜癌组织病理学类型不同,表现为子宫内膜开始增强时间明显早于、稍早于子宫肌层者分别为7例(子宫内膜腺癌)与3例(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峰值强度明显高于、稍高于子宫肌层者分别为8例(子宫内膜腺癌、透明细胞癌)与2例(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消退时间均晚于子宫肌层.②良性组41例受试者中,9例为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其子宫内膜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晚于子宫肌层,清退时间早于子宫肌层,子宫内膜早期增强模式主要为稍低增强;32例为子宫内膜息肉,其子宫内膜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稍晚于子宫肌层,消退时间早于子宫肌层,子宫内膜早期增强模式呈多样化,主要表现为结节状稍高增强.③恶性组、良性组、对照组峰值强度分别为25.1 dB(14.6~26.1 dB)、10.7 dB(7.0~15.5 dB)、10.1 dB(7.2~15.1 dB),TIC-AUC分别为1 880.7(734.9~2 084.2)、418.0(240.0~718.7)、349.8(238.3~563.6).3组峰值强度与TIC-AUC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6.732、6.732,P=0.035、0.011).3组达峰时间、梯度、开始增强时间分别整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TIC指标中,峰值强度、TIC-AUC预测子宫内膜癌发生的ROC-AUC分别为0.92(95%CI:0.78~0.97,P=0.028)和0.96(95%CI:0.84~0.99,P=0.016).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峰值强度、TIC-AUC预测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6.608 dB、767.45,此时其预测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敏感度分别为81.2%、85.1%,特异度分别为85.8%、87.2%.结论 在经阴道CEUS时,子宫内膜病变CEUS图像具有一定特征性,对于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维持性肾脏替代治疗腹膜透析转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规律腹膜透析改血液透析的患者更改透析模式前后多指标及并发症差异,以指导患者适应透析方式的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肾内科2009年1月25日至2017年1月25日因各种原因规律腹膜透析失败改血液透析且资料完整的患者(26例),选取患者更改模式前最后一次检验结果及进入血液透析3个月后的检验结果.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腹膜透析转血液透析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10例,年龄(53.46±16.49)岁,更改透析模式后与更改透析模式前相比,总蛋白水平高,[(69.06±8.86)g/L vs.(61.91±9.60)g/L,P<0.05],白蛋白水平升高[(37.25±4.60)g/L vs.(32.31±6.87)g/L,P<0.05],血磷水平升高[(2.38±0.95) mmol/L vs.(1.82±0.72) mmol/L,P<0.05],血钾水平升高[(5.28±0.90) mmol/L vs.(4.08±1.08) mmol/L,P<0.05],尿素氮水平降低[(19.12±9.72) mmol/L vs.(27.12±9.10) mmol/L,P<0.05],肌酐水平降低[(888.45±25.23) μmol/L vs.(1022.64±37.85) μmol/L,P<0.05],总胆固醇水平降低[(3.78±0.83)mmol/L vs.(4.52±0.98) mmol/L,P<0.05].患者在白细胞、血红蛋白、血钙、甘油三酯、血钠、超敏C反应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透析方式均可作为肾脏替代治疗的方式,原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的过渡阶段需加强宣教,避免高钾血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