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型自制肝左叶悬吊装置在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自制肝左叶悬吊装置在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TLTG)中的应用及其优势。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胃肠外科接受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治疗的57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W"型肝左叶悬吊方法:建立气腹并沿肝脏脏面离断肝胃韧带后,将16#橡胶导尿管剪取3段,长度分别为6 cm、6 cm和12 cm,按照短-长-短的顺序依次穿入荷包线上。通过12 mm Trocar将带有3段导尿管的荷包线送入腹腔内,在预定位置将荷包针穿出腹腔。利用2枚Hemolock夹,在保持长段导尿管弯曲的状态下,于长段导尿管两侧将荷包线与肝胃韧带肝脏侧边缘固定,腹壁外提拉荷包线打结固定后,完成肝左叶悬吊,整个悬吊装置类似于字母W形状。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TLTG,显露效果良好,肝左叶悬吊时间(3.3±0.4)min;总手术时间(270.4±56.5)min;术中出血量(41.2±15.8)ml;无出现肝左叶滑落,术中无需助手拨挡肝左叶进行显露。有3例患者在悬吊肝左叶过程中出现小的肝包膜下血肿,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第1、3和7天肝脏天冬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W"型自制肝左叶悬吊装置操作简便、安全可行、显露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护士临床应用导尿管固定装置依从性的障碍因素分析:一项基于理论域框架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根据导尿管固定装置应用的临床情景,找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障碍因素。方法:于2018年9—10月,便利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病房工作的19名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基于理论域框架制订访谈提纲并进行内容分析,并再次提取主题。结果:本研究找出了与理论域框架5个领域有关的障碍因素,分别为"知识、社会/职业角色及认同、动力和目标、环境因素、社会影响"。再次提取主题,分别为"证据实施的系统层面(组织因素、培训、产品种类)有待优化;证据实施的使用者(患者)意愿水平有待提高及证据应用的持续性需要加强"。结论:影响导尿管固定装置临床应用的因素是多重的,今后研究需要根据找出的障碍因素,基于证据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尿道柱状水囊扩开术治疗BPH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尿道柱状水囊扩开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经尿道柱状水囊扩开术治疗的25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中位值80岁(57~94岁),前列腺体积中位值75 ml(30~176 ml),术前最大尿流率(Q max)中位值6 ml/s(2~9 m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中位值25分(18~34分),术前生活质量评分(QOL)中位值4分(3~5分),术前残余尿量中位值85 ml(30~510 ml)。术前国际勃起功能评分量表(IIEF-5)评分中位值11分(5~21分)和射精功能量表(PEDT)评分中位值10分(6~17分)。手术方法:精确定位后先向内囊注入5 ml生理盐水,在前列腺尖部触到内囊,固定导管,再向外囊注水使压力达2.5 kPa,放缓注水速度,当外囊压力稳定在3.0 kPa后,停止注水,注意观察压力表,当前列腺腺体裂开时,需继续补水维持压力在3.0 kPa,持续5 min。比较手术前后IPSS、QOL、Q max和残余尿量等指标;对有正常性生活者评估有无逆向射精和精液量减少,比较手术前后IIEF-5评分和PEDT评分变化。 结果:1例前列腺连续两次扩裂未能裂开,2例前列腺为6点方向裂开,此3例改行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其余2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22例手术时间中位值17 min(11~23 min),血红蛋白丢失量中位值19 g/L(15~22 g/L),膀胱持续冲洗时间中位值1 d(1~2 d),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中位值10 d(7~11 d),术后住院时间中位值11 d(7~12 d)。20例随访12个月,术后IPSS中位值8分(4~14分),较术前降低( P<0.001);术后Q max中位值17 ml/s(9~25 ml/s),较术前升高( P<0.001);术后残余尿量中位值10 ml(0~150 ml),较术前降低( P<0.001)。术后QOL中位值1分(1~2分),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5)。16例有正常性生活者术后未发现逆向射精和精液量减少,术后IIEF-5评分16分(7~24分),PEDT评分8分(6~1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尿道柱状水囊扩开术治疗BPH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有效改善残余尿和排尿困难症状,临床效果确切,且对性功能影响较小,适用于有保留性功能需求的高危BPH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病例实时监测对分析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绍兴第二医院通过实施病例实时监测,实现医院感染管理的信息化,提高准确识别与评估医院感染能力,避免医院感染暴发的发生。方法:通过实施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与预警系统,实现实时监测预警,建立组织框架,利用信息化大数据,发挥专职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发现医院感染及时性。结果:2017年、2018年、2019年医院同期新发感染率从2.23%下降至1.31%;例次感染率从2.34%下降至1.37%;感染漏报率从13.82%下降至5.52%。全院ICU“三管”感染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从干预前的8.99%下降至干预后的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15, P<0.05);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率从干预前的5.95%下降至干预后的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35, P<0.05);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从干预前的1.14%下降至干预后的0.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21, P>0.05);疝修补术切口感染率从干预前的1.41%下降至干预后的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31, P<0.05);膝关节髋关节置换术切口感染率从干预前的2.96%下降至干预后的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2, P<0.05);腰椎内固定术切口感染率从干预前的2.63%下降至干预后的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24, P>0.05)。全院多重耐药感染率从干预前的6.83%下降至干预后的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5.41, P<0.001)。标本送检率干预前(87.49%)和干预后(88.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病例实时监测可避免医院感染暴发,实现精确诊断和实时干预、反馈与沟通。 结论:前瞻性主动监测,即实时全程互动监控的模式,完成监测数据动态分析,促进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提高了医院感染控制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拖靠吻合法在膀胱肠管吻合中的动物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拖靠吻合法在实验兔膀胱与肠管吻合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40只日本大耳兔构建动物模型,体重(3.30±0.32)kg。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日本大耳兔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实验组采用拖靠吻合法进行吻合,即将膀胱颈固定至导尿管后往外牵引导尿管,借助导尿管的牵引使膀胱颈与远端肠管吻合的免缝合方式;对照组采用膀胱与肠管常规间断缝合的方式进行吻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吻合口尿瘘率及术后吻合口组织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33.26±2.79)min与(35.25±1.8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实验组吻合时间短于对照组[(7.55±1.24)min与(8.65±1.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7±2.41)ml与(6.75±1.83)ml, P=0.691]。术后实验组10例行膀胱造影者中2例出现造影剂外渗,吻合口尿瘘率为20.0%(2/10);对照组9例行膀胱造影者中1例出现造影剂外渗,吻合口尿瘘率为11.1%(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48)。实验组吻合口组织愈合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7)分与(2.1±0.7)分, P=0.767]。 结论:采用拖靠吻合法对膀胱与肠管吻合,操作简单、吻合时间短,为该方法在临床中应用提供动物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标准的烧伤科医院内感染管理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JCI)标准的医院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以下称笔者科室)医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方法:2013—2018年,基于JCI标准中涉及感染预防与控制的11项标准及笔者科室现状,笔者科室50余位医师、护士、护理员共同参与,不断完善笔者科室医院内感染三级管理体系、重点落实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管理、优化仪器与布类的感染控制管理等,对手卫生执行率等5个指标进行目标管理,对医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11个项目进行稽查及质量管理和改进。监测笔者科室医护人员2013—2018年手卫生执行率及2016—2018年手卫生正确率,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监测2013—2018年改进前后笔者科室医院内感染漏报率、重度烧伤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期间高血糖发生率、CRBSI防范措施执行率、留置导尿管体表固定规范率、VAP防范措施执行率、悬浮床使用期间床体温度准确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对数据行 χ2检验。 结果:2013—2018年,笔者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为88.0%~89.5%;2016—2018年,笔者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正确率为95.10%~97.35%,均达到目标值。烧伤ICU 2015年CRBSI发生率、2017年VAP发生率和2013、2014、2017年CAUTI发生率未达到目标值,经质量改进后达到目标值;其余年份各指标均达到目标值。2013—2018年,笔者科室改进后医院内感染漏报率、重度烧伤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期间高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改进前( χ2=24.50、4.74, P<0.05或 P<0.01),CRBSI防范措施执行率、留置导尿管体表固定规范率、VAP防范措施执行率、悬浮床使用期间床体温度准确率明显高于改进前( χ2=13.78、6.50、20.37、13.92, P<0.05或 P<0.0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护人员改进前后手卫生执行率相近( χ2=1.71, P>0.05)。 结论:引入JCI标准可提高烧伤科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和正确率,降低CRBSI、CAUTI、VAP的发生率,提高烧伤科医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York-Mason术式在前列腺癌术后并发尿道直肠瘘修复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York-Mason术式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并发尿道直肠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2年10月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前列腺癌术后并发尿道直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6.6±4.2)岁。患者临床表现为排尿时伴尿液从肛门溢出,合并膀胱颈口狭窄2例,尿失禁1例。3例有前列腺癌术后放疗史。尿道直肠瘘病史(1.8±2.3)年。术前尿道造影检查示造影剂从膀胱颈部溢出流入肠道。3例可疑患者加做CT三维重建可见瘘口。尿道镜检查可见膀胱颈部有凹陷。5例行肛门镜检查见直肠下端前壁有气泡形成,伴有直肠前壁凹陷;瘘口至肛周距离(6.0±2.1)cm,瘘口直径≥1 cm 12例,<1 cm 8例。术前12例已行膀胱造瘘,17例已行横结肠造瘘。本组20例均采用改良York-Mason术式治疗。全麻,患者取俯卧折刀位,将臀部分开固定以显露肛门。从骶尾关节旁2点处至肛门边缘做一8 cm长旁正中皮肤切口,此为改良York-Mason入路。切开肛门括约肌后,两侧括约肌分别用3-0铬缝线标记。显露尿道直肠瘘口,用4-0可吸收线缝合尿道侧瘘口,3-0可吸收线缝合直肠前壁侧瘘口。将3-0铬缝线标记的浅、深肛门括约肌收紧打结,重建肛门括约肌。2例伴膀胱颈部狭窄者行尿道内切开。术后3 d拔除肛周切口引流管,导尿管均留置3周。有结肠造瘘者术后可进普食;无结肠造瘘者术后禁食5 d,应用静脉营养。结果:本组2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0~48个月,17例排尿通畅,最大尿流率>15 ml,未见尿液从肛门溢出。15例术后复查尿道造影和尿道镜检查,无尿道直肠瘘。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大便失禁。3例仍有肛门漏尿,其中1例术后3个月再次行改良York-Mason术后治愈;2例有放疗史患者,其中1例经过再次留置尿管2周后,肛门渗液消失,另1例仍有肛门漏尿,患者因高龄体弱放弃进一步治疗。1例排尿困难者定期尿道扩张。本组20例中,15例控尿基本满意,无需尿垫;4例每天需用尿垫1~3块;1例为完全尿失禁。结论:改良York-Mason术式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并发尿道直肠瘘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固定胶带+细绳固定法固定导尿管对经皮肾镜取石术男性患者术后感染和舒适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固定胶带+细绳固定法固定导尿管对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术后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接受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泌尿系结石男性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5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对导尿管采用高举平台法固定,试验组对导尿管采用固定胶带+细绳固定法固定。比较2组患者CAUTI发生率以及导尿管外露长度和导尿管相关不适症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研究过程中试验组3例,对照组1例导尿管留置时间<1周;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因大出血改为三腔导尿管膀胱冲冼而退出,最终试验组纳入51例,对照组纳入48例。试验组CAUTI发生率为3.9%(2/51),低于对照组的16.7%(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42, P<0.05)。插管后第3、5、7天,试验组导尿管外露长度分别为(17.76 ± 1.41)、(17.12 ± 1.28)、(16.49 ± 1.63)cm,长于对照组的(16.04 ± 1.96)、(15.81 ± 1.78)、(15.29 ± 1.9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5.00、4.17、3.32,均 P<0.05);插管后第3、5、7天,试验组导尿管相关性不适症状评分分别为(0.82 ± 0.09)、(0.53 ± 0.07)、(0.49 ± 0.08)分,低于对照组的(1.17 ± 0.23)、(0.92 ± 0.09)、(0.77 ± 0.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2.10、2.88、2.46,均 P<0.05)。 结论:固定胶带+细绳固定法固定导尿管可降低泌尿系结石患者CAUTI发生率,增加导尿管的稳定性,并能降低患者的不适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器人辅助回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回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1例,女1例。平均年龄38(12~67)岁。12例术前均有尿失禁、排尿障碍以及膀胱安全容量减小、膀胱内压力增高导致输尿管反流等症状,病因包括脊髓损伤8例,脊髓发育不良4例。12例术前均行间歇导尿。术前血肌酐(129.58±44.60)μmol/L,总肾小球滤过率(61.63±18.04)ml/(min·m 2)。术前尿动力学检查:膀胱安全容量(95.67±39.10)ml,充盈期末膀胱内压力(63.30±6.02)cmH 2O(1 cmH 2O=0.098 kPa),膀胱顺应性(10.24±1.14)ml/cmH 2O,残余尿量(152.58±80.89)ml,尿流率(3.88±3.63)ml/s。术前膀胱造影检查可见膀胱挛缩明显。超声检查示均有不同程度肾盂积水和输尿管扩张,输尿管反流分级Ⅰ度2例,Ⅱ度4例,Ⅲ度4例,Ⅳ度2例。12例均行机器人辅助回肠膀胱扩大术,采用5点穿刺法。横向切开膀胱前壁全层。在距回盲部20~25 cm处截取回肠约30 cm。纵行剖开回肠并将其中点缝合固定于膀胱后壁中点,以固定点为起点依次将肠管向膀胱两侧缝合,最后双侧输尿管分别置入1根单J管。记录术中出血情况、截取肠管时有无损伤邻近脏器、输尿管开口有无损伤、吻合口密闭性、吻合肠管是否通畅,以及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肠梗阻、腹腔出血)、尿动力学检查参数和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术后6个月内应用托特罗定2 mg/d。 结果:本组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20.80±12.00)min。术中出血量(84.00±23.20)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30±1.30)d。术后住院时间(12.10±3.10)d。术后盆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80±1.20)d。术后2周拔除导尿管和单J管。术后平均随访19.40(3~24)个月。术后3、12、24个月复查膀胱安全容量分别为(435.83±33.56)、(450.90±31.09)、(462.00±33.72) ml,充盈期末膀胱内压力分别为(18.60±0.92)、(15.70±1.42)、(12.96±1.34)cmH 2O,血肌酐分别为(81.43±21.10)、(74.34±15.70)、(72.90±15.90)μmol/L,膀胱顺应性分别为(37.94±4.22)、(40.40±3.98)、(43.42±4.20)ml/cmH 2O,总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91.52±9.49)、(102.18±5.65)、(112.41±6.50)ml/(min·m 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1例术后经24个月膀胱排尿训练后可基本自行排尿;3例术后以导尿管间歇导尿为主,辅以自主排尿;余8例完全依赖导尿管间歇导尿。12例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瘘、肠梗阻和腹腔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机器人辅助回肠膀胱扩大术能有效扩大膀胱容量、降低膀胱内压、改善膀胱顺应性、预防输尿管反流、保护肾功能,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微创、精准、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可选择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腕关节镜下植骨经皮内固定治疗假关节型舟骨骨折不愈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下植骨经皮内固定治疗假关节型舟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治疗的6例假关节型舟骨骨折不愈合患者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28~51岁,平均39.5岁;左侧4例,右侧2例。采用腕关节镜下磨除硬化骨,从腕中关节入路置入套筒,经套筒植入自体松质骨屑并压实,然后进行经皮内固定。对于假关节间隙完全分离导致桡腕关节与腕中关节相通者,从3/4入路置入球囊导尿管阻挡假关节间隙的基底部,防止松质骨屑从假关节间隙向下漏入桡腕关节。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标准(MEPS)评估腕关节功能,并记录腕关节屈伸总活动度和腕关节尺桡偏总活动度。结果:6例患者手术时间2~4 h,平均3.2 h;术后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1.3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2.1周。腕关节屈伸总活动度为75°~135°,平均107.0°,为健侧的85%;腕关节尺桡偏总活动度为40°~80°,平均51.5°,为健侧的88%。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PS评分进行评估:优4例,良1例,中1例。结论:腕关节镜下植骨经皮内固定治疗假关节型舟骨骨折不愈合,是一种可靠、有效的微创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