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状腺素通过ERK1/2通路促进整合素α vβ 3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进展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素(T 4)能否通过整合素α vβ 3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细胞增殖、转移潜能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K1及甲状腺滤泡状癌(FTC)133细胞株,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整合素α vβ 3的表达水平。给予T 4、四碘甲状腺乙酸(Tetrac)、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多肽单独或联合处理DTC细胞后,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及Transwell小室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转移潜能的变化。通过小干扰RNA(siRNA)转染模型验证整合素α v或β 3亚基沉默能否逆转T 4对DTC细胞的作用。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下游信号蛋白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的表达水平。应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MEK)1/2的抑制剂GSK1120212阻断ERK1/2磷酸化,检测其对T 4处理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 结果:TPC-1、K1和FTC133细胞整合素α vβ 3表达均呈阳性,相对平均荧光强度(MFI)分别为61.93±18.61、16.89±2.43和32.36±0.83,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94.38±1.30)%、(74.11±3.87)%和(50.67±1.78)%( F值:13.36和217.30, P值:0.006和<0.001)。T 4组TPC-1、K1和FTC13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96 h, F值:62.67~297.50, q值:13.15~20.73,均 P<0.001);T 4+Tetrac和T 4+RGD多肽处理组DT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较T 4组明显减低(96 h, q值:8.61~17.54,均 P<0.001)。利用siRNA敲减整合素α v或β 3亚基可明显抑制T 4对3种DTC细胞的促增殖、迁移和侵袭作用(72 h, F值:7.75~70.98, q值:4.77~15.21,均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 4处理导致DTC细胞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且T 4诱导的ERK1/2信号通路激活可被Tetrac、RGD多肽、整合素α v或β 3亚基敲减所阻断。GSK1120212可以明显逆转T 4诱导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96 h, F值:47.53~151.40, q值:10.32~16.65,均 P<0.001)。 结论:T 4通过与整合素α vβ 3结合,激活ERK1/2通路促进DTC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靶向药物及其用于疾病显像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在90%以上的上皮性肿瘤的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中高丰度表达,具有特异性和广谱性,是肿瘤微环境靶向显像和治疗的研究热点。FAP靶向抗体、小分子抑制剂和多肽作为配体,通过偶联核素以及荧光探针用于肿瘤靶向显像、治疗、精准手术导航,并通过二聚体化以及新剂型构建(如白蛋白、纳米递送系统等)优化FAP靶向药物的生物分布,进而增加其在肿瘤内的滞留时间和增强生物学作用,推动其用于肿瘤靶向内放射性治疗和光热治疗。除了肿瘤,FAP也可为炎性疾病的显像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靶点。笔者就近年来FAP在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中的显像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分子活性多肽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组织虽然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但超出自愈极限的骨缺损仍然需要进行骨移植。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等钙磷材料是目前常见的骨修复支架材料,但这些生物活性材料往往缺乏成骨诱导活性、促种子细胞黏附以及促血管生成等能力。弥补这些缺陷的传统方法是使用骨形态发生蛋白等生长调节因子对生物活性材料上的成骨过程进行调控。然而这些活性因子往往具有成本高、不能长期使用等缺点。为解决以上问题,各种小分子活性肽应运而生,并发挥了较好的成骨效应。对常见的多种诱导成骨的小分子活性肽进行介绍,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伊文思蓝改构放射性药物在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核医学诊疗一体化是精准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小分子/多肽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往往需要较高剂量。提高核素的使用效率、延长核素治疗型分子探针的体内代谢、增加靶/非靶比值,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前沿。利用与白蛋白高亲和力的截断型伊文思蓝(EB)对多肽核素药物进行修饰,可延长其半衰期,增加靶病灶对放射性药物的摄取和放射性药物在靶病灶的滞留,从而提高疗效并降低核素使用剂量。该文将围绕EB改构放射性药物用于诊疗一体化的研究进行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床质谱实验室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质谱技术凭借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可同时检测多个化合物等优势,备受临床检验专家的关注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实验室。近年来,质谱技术在病原微生物鉴定,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小分子激素、维生素、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的检测,治疗药物监测以及中毒物质筛查等领域不断取得重要成果。为深入探讨质谱技术进入临床实验室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特邀来自检验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质谱技术在临床实验室中的定位、质谱技术对临床实验室的发展和改善、质谱检测结果解读面临的挑战、临床质谱实验室运营管理面临的挑战以及临床质谱实验室改进方法等议题发表他们的经验和看法。专家们一致认为,质谱技术的引入为临床实验室和科研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同时也面临样本前处理难度大、质谱技术成本高且操作复杂、数据处理和解读复杂、标准和规范的缺乏及质谱收费问题等一系列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LA新等位基因A*24:191序列及其MHC编码蛋白分子三维结构模拟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鉴定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s,HLA)新等位基因A*24:191序列,并对其MHC蛋白分子三维结构及其氨基酸残基改变在空间结构中的可能影响进行模拟预测分析。方法:应用Luminex及PCR-SBT进行序列鉴定。应用Phyre2及RCSB PDB分析软件,对其MHC蛋白分子三维结构进行模拟预测分析。Histocheck对比分析与A*24常见等位基因间差异。结果:相较A*24:02序列,新等位基因A*24:191在256、265、270位发生G>C、G>C、A>T改变。MHC分子三维结构预测分析显示,相较HLA-A*24:02,A*24:191第62位氨基酸残基由A*24:02的酸性谷氨酸(Glu)改变为中性谷氨酰胺(Gln),(Risler’s score, R=2),其残基侧链伸展方向都为自α螺旋向外指向groove凹槽;65位由向α螺旋内伸展小分子中性甘氨酸(Gly)改变为向螺旋上外伸展的长链碱性精氨酸(Arg)( R=52); 66位由长链碱性赖氨酸(Lys)改变为中性天冬酰胺(Asn)( R=31),伸展方向都为自α螺旋指向groove凹槽。以上残基均位于构成抗原肽结合凹槽侧壁α螺旋上。其总相异性值DSS Score=3.85。从蛋白分子表面结构模拟图像上,可以清楚看到氨基酸残基改变致α螺旋表面结构形状发生明显改变。 结论:分析预测以上氨基酸残基性质、大小及构型的改变,将可能改变其多肽结合功能,并影响其与TCR及抗体的结合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物活性多肽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脏经过肝切除、肝移植等外科干预或全身出血性休克后所出现的损伤,能够导致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已强烈威胁到边缘性供肝的利用和患者的临床转归。因此,如何有效干预HIRI一直是肝脏外科领域的重要话题。虽然HIRI的病理生理机制正逐渐被阐明,但目前临床上仍未出现对抗该损伤的防治措施。生物活性多肽是不具有蛋白质四级结构的小分子物质,能够在体内高效调节如应激、代谢等生理进程,同时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近年来随着胰岛素等肽类制剂在临床中的成功应用,生物活性多肽在HIRI领域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报道生物活性多肽能够对抗HIRI,展现出巨大的肝脏保护潜能。因此,本文针对近年来生物活性多肽在HIRI中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干预HIRI提供新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质谱技术在北美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早期滥用药物的检测推动了质谱技术在北美临床实验室的应用。质谱分析因为其分析灵敏度、特异性和同时检测的能力优势,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目前,质谱技术已经成功用于临床小分子化合物、多肽、蛋白质、临床毒理和微生物等常规检测。尽管还需要更多经过FDA批准的商品化平台和试剂,但毫无疑问质谱技术已经展现出丰富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25Ac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锕-225(225Ac)具有高传能线密度、适宜的半衰期、短粒子射程和良好的配位能力等特性,是很有医用前景的α核素之一,在肿瘤的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简要介绍了 225Ac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常用螯合剂(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奥曲肽、纳米载体等),围绕着以多肽或小分子为靶向分子、以单克隆抗体或蛋白为靶向分子和基于纳米载体的TAT药物,综述了 225Ac标记的靶向药物在肿瘤中的应用和纳米材料对 225Ac衰变子体的保留作用,分析其应用于治疗的价值,总结了 225Ac标记方法和适宜螯合剂的选择、靶向性的提高、毒副作用,展望了 225Ac国产化以满足未来的临床需求,以期为后续的 225Ac标记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温敏性bFGF/Dex脂质体-水凝胶复合支架的神经化骨再生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利用脂质体同时包载具有促进神经分化作用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成骨诱导小分子(Dex),与海藻酸钠溶液混合,构建一种具有温敏性和可注射性的bFGF/Dex脂质体-水凝胶复合支架,评价复合支架促进神经分化和新骨再生的作用.方法: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bFGF/Dex脂质体,与RGD多肽活化后的海藻酸钠溶液混合,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温敏性bFGF/Dex脂质体-水凝胶复合支架.使用Zeta粒径仪检测脂质体的粒径、多分散度和Zeta电位,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的微观结构,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支架的机械强度,通过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FGF促进hBMSCs成神经分化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构建兔颅骨缺损模型,通过micro-CT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复合支架在体内促进神经化骨再生的作用.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构建温敏性bFGF/Dex脂质体-水凝胶复合支架,该支架在常温下(25℃)呈溶液状态且具有流动性,大于临界温度(32 ℃)时可迅速转变为凝胶状态.支架表面呈疏松多孔的蜂窝状,能够承担一定应力.体外成神经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提示,bFGF在诱导hBMSCs成神经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支架具有高效促进神经化骨再生的作用.结论:具有温敏性、可注射性和突出生物功能的智能bFGF/Dex脂质体-水凝胶复合支架,为颌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