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妥昔单抗对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淋巴细胞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和肾小球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4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FSGS和MCD患者,所有入选者均经临床和肾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并接受了利妥昔单抗治疗(用药剂量为375 mg/m 2体表面积,共治疗4次,每次治疗间隔时间7~14 d)。比较基线和利妥昔单抗治疗后3、6、9、12个月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淋巴细胞CD19 +、CD20 +、CD3 +、CD3 +CD4 +、CD3 +CD8 +、自然杀伤细胞(CD56 +CD16 +)水平的差异。 结果:96例FSGS和MCD患者入选本研究,中位年龄28岁(14~77岁),男女比为1.8∶1,MCD 65例,FSGS 31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患者尿蛋白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血白蛋白水平上升(均 P<0.01)。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外周血CD19 +和CD20 +淋巴细胞计数均<5个/μl,治疗后3、6、9、12个月CD19 +和CD20 +淋巴细胞计数较基线值显著下降(均 P<0.05),6个月后逐渐恢复。与基线值比较,利妥昔单抗治疗后3、6、9、12个月血IgG水平显著上升( P值分别为0.004、<0.001、<0.001、<0.001),血IgM水平显著下降( P值分别为<0.001、0.008、0.005、<0.001)但中位数水平仍在正常范围(400~3 450 mg/L),而血IgA水平无明显变化(均 P>0.05)。T淋巴细胞(CD3 +、CD3 +CD4 +、CD3 +CD8 +)和自然杀伤细胞(CD56 +CD16 +)计数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清除CD19 +和CD20 +淋巴细胞,对除外CD19 +、CD20 +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较小。规范的利妥昔单抗用药可安全用于FSGS和MCD患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BOi肾移植术后74天并发急性排斥反应致移植肾功能丧失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结合文献总结ABO血型不相容(ABO-incompatible,ABOi)肾移植在稳定期发生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并导致移植肾切除的受者诊疗经验。方法:2019年11月于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行ABOi肾移植术1例,O型受者接受B型母亲右肾捐献,回顾性分析该病例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及免疫抑制剂预处理;术后给予抗排异、抗凝及预防感染等治疗。结果:手术顺利,术后1周血肌酐降至76 μmol/L;术后15 d血红蛋白降至52 g/L,人类细小病毒B19阳性,骨髓穿刺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予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并调整他克莫司为环孢素A抗排斥反应治疗。术后发生3次泌尿系感染及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术后55 d麦考酚钠肠溶片更换为咪唑利宾片。受者术后74 d出现高热及突然无尿、移植肾区胀痛及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血型抗体效价IgM、IgG、IgM+IgG最高分别为1∶512,1∶512,1∶4 096,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双重血浆置换、IVIG及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等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不佳,移植肾血流逐渐消失,血肌酐进行性升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移植肾血流终止,于术后78 d行移植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活检结果为抗体介导急性排斥反应。结论:ABOi肾移植术后在稳定期也可以出现导致移植肾丢失的严重排斥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9年4月26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1例61岁原发性心脏DLBCL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例患者病史、临床特征、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本研究对本例患者的随访截至2021年4月28日。本研究以"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ardia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结与本研究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相关病例的诊疗资料。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征得受试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结果:①本例患者因"反复胸闷、胸痛3 d"于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心脏占位后转诊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外科,既往无特殊病史。②患者于2019年4月26日入本院后再次突发胸闷、胸痛,伴面色苍白,一过性黑矇,心电监护结果示,心率为45次/min,血压为78 mmHg/45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为70%。遂立即予积极抢救,但是患者仍反复发作,考虑患者为右心房占位导致右心室流出道梗阻,有急诊手术指征,于就诊当日对其进行体外循环下右心房占位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三尖瓣后瓣及隔瓣交界处与冠状静脉窦之间,与心肌相互融合,阻挡三尖瓣瓣口开放及关闭,但是肿物与心肌组织融合,无法完全切除,遂沿肿瘤突起边缘部分切除肿物,以明确病变性质及解除肿物对三尖瓣活动的影响。术中肿物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D20(+)、CD79a(+)、配对盒蛋白(PAX)-5(+)、CD3(-)、CD5(-)、CD10(-)、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MUM)-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6(-)、BCL-2(+)、c-Myc(-)、CD30(-)、EB病毒编码小RNA(EBER)(-)、CD117(-)、Ki-67(60%)、波形蛋白(+)、CD31(-)、结蛋白(-)、细胞角蛋白(CK)(-),考虑为DLBCL。2019年5月16日本例患者被转至本院血液科,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检查结果示,右心房肿瘤部分切除术后,右房内团块状略低密度影,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DG)代谢增高[摄取区域大小约为9.2 cm×6.3 cm,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29.03],符合肿瘤改变,心包增厚,并有少量积液本例患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示,右心房肿瘤部分切除术后,主动脉瓣反流(轻度),二、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右心房腔内有大小约为53 mm×43 mm不规则高回声,且与右心房侧壁相连,未见其明显移动或者摆动。本例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巨核系三系细胞增生,偶见异常细胞,形似淋巴瘤细胞。③结合本例患者的临床特征、PET/CT、活组织免疫组织化学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于2019年5月16日被确诊为原发性心脏DLBCL[非生发中心型,Ⅳ期A组,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为4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IPI为6分]。遂先予1个疗程减低剂量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300 mg/d, d1+环磷酰胺600 mg/d,d2+表柔比星50 mg/d,d2+长春地辛6 mg/d,d2+泼尼松60 mg/d,d2~6)化疗,随后对其进行4个疗程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500 mg/d,d1+环磷酰胺1 000 mg/d,d2+表柔比星70 mg/d,d2+长春地辛4 mg/d,d2+泼尼松60 mg/d,d2~6)化疗。本例患者中期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建议对其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但患者及其家属拒绝。本例患者再次接受2个疗程R-CHOP方案巩固化疗后停止治疗。截止随访结束本例患者无复发。④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纳入17篇文献,报道17例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加上本例患者共18例患者被纳入进行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诊疗研究。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常见发病部位为右心房,其次为右心室,起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脏相关症状,常用化疗方案为R-CHOP,这18例患者中5例死亡,随访最长时间为24个月,患者未复发。 结论:本例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诊断及时,疗效尚可。原发性心脏DLBCL是一种临床少见且预后欠佳的恶性肿瘤,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激素依赖/频复发型肾病综合征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发生情况及与严重感染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激素依赖/频复发型肾病综合征(SDNS/FRNS)患儿接受利妥昔单抗(RTX)治疗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HGG)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其与严重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接受RTX治疗的SDNS/FRNS患儿的临床资料。RTX治疗采用B细胞指导方案(单次剂量375 mg/m 2,最大500 mg/剂,复查外周血CD19 + B细胞≥1%时追加1剂)。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HGG分为HGG组与非HGG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GG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影响因素对HGG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59例SDNS/FRNS患儿,男48例,女11例,首次RTX治疗时年龄[ M( Q1, Q3)]9.4(6.5,12.2)岁,应用3(2,4)剂RTX。随访15.5(9.9,22.8)个月,16例(27.1%)出现HGG,其中7例持续存在1年以上。与非HGG组相比,HGG组病程较短[3.3(2.1,3.6)比4.6(2.4,8.0)年, P=0.030],首次RTX治疗时年龄较小[6.2(5.6,7.4)比11.3(8.8,13.3)岁, P<0.001],血清IgG水平较低[5.9(4.9,6.4)比7.5(6.1,8.2)g/L,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次RTX治疗时年龄小( OR=0.52,95% CI:0.35~0.78, P=0.002)是HGG的影响因素。首次RTX治疗时年龄预测HGG的AUC为0.887(95% CI:0.778~0.955, P<0.001),最佳截断值为8.3岁。随访期间,6例(10.2%)患儿发生严重感染,HGG组与非HGG组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2/16)比 9.3%(4/43), P=1.000]。 结论:SDNS/FRNS患儿接受RTX治疗后的HGG并不少见,其中近半数HGG持续存在1年以上,首次RTX治疗时年龄≤8.3岁者发生HGG的可能性大,但HGG并未增加患儿的严重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预定位免疫PET显像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预定位技术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阴性荷瘤鼠中探索西妥昔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Cetuximab)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的可行性。方法:以反式环辛烯(TCO)- 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修饰Cetuximab获得Cetuximab-TCO。以2,2′-((6-氨基-1-(4,7-双(羧甲基)-1,4,7-三氮烷-1-基)己烷-2-基)氮杂二酰基)二乙酸(L-NETA)为螯合剂,制备 68Ga-L-NETA-四嗪(Tz)分子探针,测定其标记率、稳定性。体外培养基底样乳腺癌细胞MDA-MB-468(EGFR+)和MDA-MB-231(EGFR-),进行细胞摄取及阻断实验。用Balb/c-nu小鼠建立MDA-MB-468和MDA-MB-231皮下荷瘤鼠模型;将50 μg Cetuximab-TCO注入荷瘤鼠体内,经过不同时间(48、36、24和12 h)后再注射 68Ga-L-NETA-Tz,利用"TCO-Tz"反应(点击化学特异性结合)实现 68Ga-L-NETA-Tz与Cetuximab-TCO的体内连接;进行小动物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实验。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成功制备 68Ga-L-NETA-Tz分子探针,标记率>95%,2 h放化纯>95%。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证实了预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先后加入Cetuximab-TCO与 68Ga-L-NETA-Tz后,1 h时MDA-MB-468细胞摄取率可达(0.69±0.04)%。体内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实验结果示,提前36 h注射Cetuximab-TCO,MDA-MB-468荷瘤鼠有最高的肿瘤摄取值[(0.77±0.05)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1 h]及最佳的靶/非靶比值(肿瘤/肌肉:4.67±0.46);给予过量Cetuximab的阻断组、未提前注入Cetuximab-TCO组及MDA-MB-231组肿瘤未见明显摄取[(0.35±0.01)、(0.39±0.05)、(0.45±0.10) %ID/g; F=15.50, P=0.002]。 结论:采用预定位技术,通过先后注射Cetuximab-TCO和 68Ga-L-NETA-Tz,在荷瘤鼠模型中成功进行了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为单抗免疫PET显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落叶型天疱疮一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男,9岁,头皮红斑、糜烂伴瘙痒1个月,泛发全身1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内颗粒层下方水疱形成,疱内见大量棘层松解细胞,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表皮细胞间IgG、补体C3呈网状沉积,IgM、IgA阴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抗Dsg1抗体阳性(157.00 U/ml)。诊断:落叶型天疱疮。入院后应用泼尼松40 mg/d疗效欠佳,改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每周100 mg,共4周)联合泼尼松(20 mg/d)治疗,病情控制良好。泼尼松逐渐减量至7.5 mg/d维持治疗,随访24个月病情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奥妥珠单抗治疗利妥昔单抗抵抗性磷脂酶A 2受体相关膜性肾病3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利妥昔单抗以其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为治疗磷脂酶A 2受体(phospholipase A 2 receptor,PLA 2R)相关膜性肾病的一线治疗方案,尽管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的缓解率超过60%,但仍有近40%患者对治疗无反应。现报道本中心应用奥妥珠单抗成功治疗利妥昔单抗抵抗性PLA 2R相关膜性肾病3例,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我们应用奥妥珠单抗治疗利妥昔单抗抵抗性PLA 2R相关膜性肾病3例,经首剂1 000 mg追加或不追加剂量治疗后,患者抗PLA 2R抗体和尿蛋白量明显下降,不良反应轻微。结果显示,奥妥珠单抗对利妥昔单抗抵抗性PLA 2R相关膜性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随访观察时间尚短,只能作为个体案例参考,尚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加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个体化利妥昔单抗挽救治疗伴急性肾损伤的活动性狼疮肾炎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个体化的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挽救治疗对于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活动性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4月至2020年6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住院的合并AKI并使用RTX治疗的LN患者资料,分析RTX治疗后的肾脏缓解率与不良反应。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缓解情况的累积发生率。结果:共纳入13例患者,其中女性8例;年龄(35.23±15.92)岁。RTX治疗前尿蛋白/肌酐比值为(5.22±1.57)g/g,4例患者入院时为透析治疗,9例未透析患者血清肌酐为(223.22±85.73)μmol/L。8例患者经肾活检病理证实为增殖性LN,其中7例有新月体形成,1例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另5例未行肾活检,临床诊断为TMA。患者使用RTX的剂量为(815±516)mg(200 ~2 100 mg),均达到外周血B细胞清除状态(外周血CD19 +B细胞计数<5个/μl),首次RTX治疗后达到B细胞清除的中位时间为21(15,35)d,其中8例患者达到B细胞耗竭(外周血CD19 +B细胞计数为0)。患者的缓解率为12/13(2例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其中3例脱离透析;1例(肾小球硬化比例52.94%)进入维持透析。7例难治性LN患者在使用RTX治疗后的维持缓解期复发次数从(1.57±0.53)次[随访时间60(20,109)个月]下降至(0.43±0.79)次[随访时间18(10,23)个月]( P=0.015)。使用RTX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7/13,出现感染的中位时间为26(4,44)d,肺部感染(5/13)最常见,经抗感染治疗后均痊愈。 结论:RTX可用于治疗伴AKI的活动性LN患者,尤其是新月体形成和TMA表现者,但需预防和关注患者的感染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难治性免疫球蛋白A血管炎二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免疫球蛋白(Ig)A血管炎是累及多系统的小血管炎,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成人。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但小部分难治性患者对传统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反应不佳。本文报道2例以反复皮疹和严重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儿童难治性IgA血管炎,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后皮疹、腹痛仍反复发作,给予利妥昔单抗后症状迅速消失,病情持续缓解,顺利减停激素,但其中1例出现严重肺感染。目前,利妥昔单抗对难治性IgA血管炎的治疗经验不多,本研究为利妥昔单抗在IgA血管炎中的给药时机、剂量、疗程和安全性等方面提供了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曲波帕联合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伴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艾曲波帕联合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伴有慢性疾病的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人民医院2019年7月收治的1例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ITP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诊断为重症ITP,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初始予大剂量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随后续贯口服泼尼松维持治疗,虽获得短期疗效,但激素相关不良反应明显。在激素减量过程中,血小板计数再次下降,改为艾曲波帕联合低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短时间内再次有效。出院后继续予最低剂量艾曲波帕维持治疗,随访3个月余,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无出血症状,血压、血糖控制良好,肾功能稳定。结论:采用艾曲波帕联合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伴有慢性疾病的老年ITP患者,机制互补,安全有效且耐受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