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市售小麦粉及其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膳食暴露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了解上海市市售小麦粉及其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污染水平,评估上海市居民通过小麦粉及其制品摄入DON的健康风险.[方法]利用2017-2021年上海市市售小麦粉及其制品中DON的风险监测数据,结合上海市居民小麦粉及其制品的消费量,采用概率评估方法对小麦粉及其制品中的DON进行膳食暴露评估.[结果]小麦粉及其制品中DON的总体检出率为77.3%(1041/1347),含量均值为226.3 μg·kg-1,P50为130.0 μg·kg-1,最大值为3080.0 μg·kg-1.上海市全人群每日通过小麦粉及其制品摄入DON的平均暴露量和P95暴露量(按体质量计)分别为0.279 μg·kg-1和1.146 μg·kg-1,分别占DON每日耐受摄入量[TDI(按体质量计),1 μg·kg-1]的27.9%和114.6%.概率评估结果表明,6.1%的全人群DON的暴露量超过TDI值.其中,12.8%的≤6岁人群、16.4%的7~岁人群、3.9%的18~岁人群和3.2%的60~岁人群每日通过小麦粉及其制品摄入DON的暴露量超过TDI值.[结论]上海市部分人群每日通过小麦粉及其制品摄入DON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18岁人群每日经小麦粉及其制品摄入DON的健康风险须重点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禾谷镰刀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生物合成及其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禾谷镰刀菌是感染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一种重要的病原真菌,在引发严重小麦赤霉病害的同时,可分泌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污染食品后不易被清除,严重威胁人和动物的健康.禾谷镰刀菌产DON的生物合成路径及分子调控机制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焦点和难点,也是防控DON的基础.本文综述了禾谷镰刀菌DON生物合成过程中涉及产毒基因簇TRI的各个基因、编码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以及目前对禾谷镰刀菌中对呕吐毒素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这些基础信息将直接为安全控制主要粮食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污染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我国谷物及其制品中单端孢霉烯毒素污染及风险评估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12
小麦、玉米和稻谷等作为我国谷物粮食的主体,易受到单端孢霉烯毒素(TCT)的污染,因此有必要对这3类谷物及其制品中TCT污染状况开展调查及居民暴露风险评估.本研究分析了 2011-2021年发表的有关我国小麦、玉米和稻谷等谷物及其制品中TCT污染状况与居民暴露风险评估的研究结果,发现各研究中谷物及其制品多数受到了 TCT的污染,个别研究还发现TCT含量超标的问题.从地区上看,南方的污染状况比北方严重.从谷物种类看,小麦及其制品的污染状况比玉米、稻谷及其制品严重.居民暴露风险评估主要针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衍生物,多数地区居民的平均暴露水平在可接受范围内,但也有部分人群存在健康风险.今后应继续加强对谷物及其制品中各类TCT的防控以及居民暴露风险评估等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2013-2016年陕西省谷物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陕西省谷物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污染情况.方法 2013年3月-2016年6月,在陕西省10个地级市采集玉米及其制品、小麦及其制品、大米和玉米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中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T)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其中的伏马菌毒素(fumonisins,FBs)、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及其衍生物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Don)和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结果 陕西省各种谷物中均检出真菌毒素,DON在小麦和玉米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6.9%和74.2%,小麦及其制品中DON的超标率为6.7%,玉米没有超标样品检出.ZEN在玉米油和玉米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9.4%和49.2%,玉米及其制品中ZEN超标率为6.3%.FB1在玉米中的检出率为72.5%.谷物制品中AFT检出率较低,主要污染玉米及其制品,检出率为5.0%.大米受真菌毒素污染较轻.结论 2013-2016年陕西省谷物制品普遍受真菌毒素污染,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衍生物是检出率最高的一类真菌毒素,玉米是最容易受真菌毒素污染的谷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绍兴地区食品中铝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绍兴市主要食品中铝残留,为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2016年采集绍兴市6个县(市、 区)不同销售场所的烘焙食品、 油炸面制品、 即食海蜇、 膨化食品和小麦粉及其制品等5类食品进行铝残留量检测,并比较不同种类、 销售场所和地区食品铝残留量超标率.结果 共采集1661份样品,检出铝残留量超标287份,超标率为17.28%;铝残留量超标率由高到低为即食海蜇(42.48%)、 膨化食品(25.53%)、 小麦粉及其制品(22.54%)、 油炸面制品(21.96%)和烘焙食品(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街头摊点采集样品的铝超标率(34.88%)高于农贸市场(19.73%)、 餐饮店(16.62%)和超市(14.27%)采集的(均P<0.0083);6个县(市、 区)采集的食品均存在铝残留量超标情况,且不同地区采集食品铝残留量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绍兴市食品中铝残留量超标严重,应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 流通销售等环节和场所的监管,尤其是街头摊点和农贸市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玉米及其制品和小麦及其制品中白僵菌素和恩镰孢菌素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了玉米及其制品和小麦及其制品中白僵菌素(beauvericin,BEA)、恩镰孢菌素A(enniatin A,ENA)、恩镶孢菌素A1(enniatin A1,ENA1)、恩镰孢菌素B(enniatin B,ENB)和恩镰孢菌素B1(enniatin B1,ENB1)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经乙腈-水(85∶15,V/V)提取、室温静置、固相萃取柱净化后,以2 mmol/L乙酸铵水-乙腈作为流动相,采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结果 该方法对玉米及其制品和小麦及其制品中BEA和4种恩镰孢菌素(ENNs)的检出限范围分别为0.01~0.12和0.02 ~0.21 μg/kg,定量限范围分别为0.02~0.44和0.05 ~0.68μg/kg,平均加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91.6% ~149.7%和100.5%~128.2%,基质抑制或增强效应分别为88.0%~101.5%和55.8%~106.5%,且BEA和4种ENNs在所测基质中线性关系和精密度良好,相关系数均>0.99,相对标准偏差均<15%.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可用于玉米及其制品和小麦及其制品中BEA和4种ENNs的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西面制食品铝残留量监测及人群暴露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广西面制食品铝残留量情况,对居民食品中铝的暴露情况进行评估,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5年抽取广西14个市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等环节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相关食品共3 509份,其中生产、流通环节的食品2 000份,包括膨化食品、小麦粉、小麦粉制品和焙烤食品4大类;餐饮环节的食品1 509份,包括小麦粉制品(自制)、焙烤食品(自制)和油炸小麦粉制品(自制)3大类.对上述食品中铝的残留量按照国家标准GB/T 23374-2009《食品中铝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方法进行检测,结合2002年广西居民膳食营养调查中面及其制品的摄入量,对人群铝的暴露量进行风险评估. 结果 不同地区食品中铝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抽检食品中铝的均值为43.1 mg/kg,生产流通环节的膨化食品、小麦粉合格率最高,为99.40%,小麦粉制品合格率最低,为87.80%;餐饮环节的焙烤食品(自制)合格率最高,为97.62%,小麦粉制品(自制)合格率最低,为71.20%.不同来源面制食品中铝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广西居民通过面制食品每周铝的摄入量仅为0.12 mg/(kg.bw),低于FAO/WHO制定的标准. 结论 2015年,广西部分面制食品中的铝含量超标较严重,居民由面制食品摄入的铝量虽然低于PTWI值,但需要加强面制食品的监督管理,以保护消费者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3-2016年陕西省市售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状况及暴露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陕西省市售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的污染状况,评估居民通过玉米相关食品摄入的玉米赤霉烯酮的膳食暴露量,对陕西居民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方法 2013-2016年,在陕西省10个地市随机采集市售食品,包括谷物及其制品(小麦及小麦制品、玉米及玉米制品、大米、小米)、玉米油、啤酒、婴幼儿辅助食品和焙烤食品(面包、饼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玉米赤霉烯酮进行检测,结合玉米相关食品的膳食消费量,对陕西省居民膳食暴露玉米赤霉烯酮进行点评估.结果 玉米赤霉烯酮总检出率为17.27% (206/1193),平均值为13.5μg/kg.玉米油的检出率和平均值均最高,分别为79.37%和149 μg/kg,谷物制品中有12份样品超标,超标率为1.64%,均为玉米及其制品.小麦粉及其制品、大米、小米、啤酒和焙烤食品受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较少.婴幼儿辅助食品的检出率为20.83%(5/24).结论 陕西省市售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在不同制品中检出率差别较大.经风险分析,居民经膳食摄入的玉米赤霉烯酮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较低,总体安全性好,但玉米相关食品含量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麦粉及其制品中氨基脲的测定BJS201902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范围本方法规定了小麦粉及其制品中氨基脲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本方法适用于小麦粉及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的各种制品中氨基脲残留量的检测.2 原理试样经盐酸水解,邻硝基苯甲醛过夜衍生,乙酸乙酯提取,旋蒸富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进行定性检测,采用稳定同位素内标法进行定量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山东省谷物粮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山东省谷物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的污染情况.方法 以山东省居民最常食用的谷物粮食为研究对象,采集2017年9~10月山东省17地市的市售和农户储藏的谷物粮食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DON含量.结果 样本总体检出率57.52% (195/339).其中5份超出国家标准,均为玉米及其制品,超标率为5.88%.小麦及其制品平均含量(158.68±176.52) μg/kg,检出率为49.52%;玉米及其制品平均含量为(351.82±411.27) μg/kg,检出率为72.94%;黄豆平均含量(172.78±164.75) μg/kg,检出率为60.76%;绿豆平均含量(135.44±115.61) μg/kg,检出率为47.14%.鲁南地区(283.75±311.22) μg/kg高于鲁西北平原(174.87±248.17) μg/kg(t=53.94,P<0.05)和鲁中山区(145.74±157.53) μg/kg(t=52.45,P<0.05);胶东半岛地区(245.89±257.10) μg/kg的样本DON毒素平均含量高于鲁西北平原(t=54.97,P<0.05)和鲁中山区(t=53.48,P<0.05).结论 玉米及其制品的DON毒素污染较为严重.DON毒素的地区分布胶东半岛和鲁南地区的平均含量高于鲁中山区和鲁西北平原,呈现东南地区高西北地区低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