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自分泌运动因子/溶血磷脂酸信号损伤对糖稳态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自分泌运动因子(ATX)/溶血磷脂酸(LPA)信号对糖稳态的损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利用基因芯片数据库分析HBV对ATX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HBV细胞株HepG2215、稳定表达HBV反式调节蛋白HBx和PreS2的HBx-HepG2和PreS2-HepG2细胞、对照组HepG2细胞的ATX蛋白表达水平.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HBx和PreS2对ATX启动子作用.构建稳定表达HBx和Pre-S2的小鼠分泌胰岛素细胞HBx-NIT、PreS2-NIT,检测两者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利用rAAV8-1.3HBV经尾静脉注射C57BL/6小鼠复制HBV小鼠模型,NC为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的C57BL/6小鼠.小鼠按2 g/kg腹腔注射葡萄糖进行糖耐量试验(GTT).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血糖分析仪分别检测小鼠血清LPA、血清胰岛素和血糖浓度.结果 HepG2215细胞ATX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HepG2(P<0.05).PreS2与ATX启动子共转染组萤光素酶活性高于ATX启动子转染组(P<0.05),HBX与ATX启动子共转染组的萤光素酶活性高于ATX启动子转染组(P<0.05).HBx-HepG2细胞ATX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HepG2细胞(P<0.05),PreS2-HepG2细胞高于HepG2细胞(P<0.05).添加不同浓度LPA后NIT细胞胰岛素分泌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 μmol/L LPA相对表达量与胰岛素分泌呈负相关(r=-0.990,P<0.05).HBx-NIT细胞添加Ki16425前的胰岛素水平低于NIT细胞(P<0.05),PreS2-NIT细胞低于NIT细胞(P<0.05).NIT、HBx-NIT和PreS2-NIT细胞添加Ki16425后的胰岛素水平较添加前高(P<0.05).实验组血清LPA相对表达量、平均空腹血糖浓度、注射葡萄糖后的60、120 min平均血糖浓度和血糖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平均值较对照组高(P<0.05).实验组注射葡萄糖后15 min血清胰岛素浓度、血清胰岛素水平的AUC值较对照组低(P<0.05).用HBV小鼠GTT血糖AUC绘制的ROC曲线显示,曲线面积为 0.770(95%CI:0.556,0.984),特异性为 60.00%(95%CI:0.122,0.738),敏感性为 90.00%(95%CI:0.555,0.998).用HBV小鼠空腹血糖浓度绘制的ROC曲线显示,曲线面积为0.865(95%CI:0.703,1.027),特异性为80.00%(95%CI:0.444,0.975),敏感性为60.00%(95%CI:0.262,0.878).实验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均小于对照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HBV反式调节蛋白HBx和Pre-S2上调ATX的表达,增强ATX/LPA信号,导致胰岛素分泌抑制,糖耐量异常,糖稳态受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地黄叶总苷胶囊对核苷类药物肾损伤的疗效及线粒体自噬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地黄叶总苷胶囊对核苷类药物所致肾损伤的疗效及线粒体自噬的作用。方法:使用阿德福韦酯(ADV)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乙型肝炎小鼠肾损伤模型,造模1周及2周检测各组肾功能,造模2周时检测肾脏组织线粒体自噬指标,透射电镜检测肾脏组织线粒体自噬现象。后分别予地黄叶总苷胶囊或等渗盐水对肾损伤小鼠灌胃治疗8周,检测肾功能,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并检测肾脏组织线粒体自噬指标。观察不同浓度毛蕊花糖苷(地黄叶总苷胶囊主要有效成分)对ADV引起HK-2细胞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将HK-2细胞分为对照组、ADV以及ADV加毛蕊花糖苷组。观察不同时间及不同浓度毛蕊花糖苷对HK-2细胞线粒体自噬指标的影响。收集50例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出现肾损伤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29例按常规治疗,治疗组2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地黄叶总苷胶囊治疗,8周检测血清肌酐(Scr)、尿蛋白。统计学方法用 χ2 ?或 t检验。 结果:ADV组造模2周引起HBV小鼠肾功能损伤,ADV组肾组织自噬指标表达高于对照组;透射电镜观察到ADV组肾脏组织线粒体自噬现象。与对照组相比,地黄叶总苷胶囊治疗2个月HBV小鼠肾功能好转,自噬指标表达下调。毛蕊花糖苷促进ADV损害的HK-2细胞的增殖,且较单独ADV组自噬指标表达下调。50例有肾功能损伤的患者中,治疗组的尿蛋白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18例、无效3例,对照组有效12例、无效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9.975?0, P ?=?0.001?6)。治疗组血肌酐减低,治疗组有效11例、无效10例,对照组有效12例、无效17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593?5, P ?=?0.441?1)。 结论:地黄叶总苷胶囊可改善核苷(酸)类似物所致慢性乙型肝炎的肾功能损伤,可能通过抑制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组病毒蛋白纳米颗粒治疗肺腺癌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基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嵌合病毒蛋白纳米颗粒对肺腺癌动物模型的免疫治疗作用,为肺腺癌的纳米治疗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将人上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B细胞抗原决定簇插入乙肝核心蛋白(hepatitis B core protein,HBc)的主要免疫显性区域(Major Immunodominant region,MIR),利用大肠杆菌进行表达纯化后,得到重组蛋白纳米颗粒HBc-HER2。将此重组蛋白纳米颗粒免疫小鼠肺腺癌皮下瘤模型,通过检测其血清中HER-2抗体水平及抗体型别,评价此纳米颗粒免疫原性。通过小鼠皮下瘤大小变化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得到了纯度较高的HBc-HER2重组蛋白,且电镜观察显示其形成了HBc-HER2纳米颗粒,动物实验表明免疫原性强,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高滴度的针对HER-2的抗体,并有良好的肿瘤治疗作用。结论:基因重组的HBc-HER2在小鼠肺腺癌皮下瘤模型中有明显的抑制肿瘤作用,为肺腺癌的纳米治疗技术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颗粒展示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B细胞线性表位及其免疫原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获得展示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刺突蛋白B细胞线性表位的乙型肝炎病毒衣壳样颗粒(capsid-like particles, CLPs)并评价其免疫原性。方法:将SARS-CoV-2的4条B细胞线性表位(M1、S1-57、S14P5和S21P2)置换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hepatitis B virus core protein, HBc)第80位丙氨酸。在大肠埃希菌BL21 Star (DE3)中诱导表达这4种线性表位和HBc的重组融合蛋白(M1-HBc、S1-57-HBc、S14P5-HBc和S21P2-HBc)。SDS-PAGE、Western blot和非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native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NAGE)鉴定表达产物。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纯化CLPs并经Western blot验证其抗原性。用纯化的CLPs免疫BALB/c小鼠,通过ELISA测定血清中的抗体滴度。结果:重组融合蛋白M1-HBc和S1-57-HBc自组装成M1-CLP和S1-57-CLP,S1-57-CLP免疫小鼠后靶向S1-57多肽的抗体滴度高达1∶1 000 000。结论:在原核系统中成功表达了展示SARS-CoV-2 M1或S1-57线性表位的乙型肝炎病毒CLPs,S1-57-CLP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研制SARS-CoV-2新型诊断试剂和疫苗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BV-Tg复合四氯化碳模型小鼠肝内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及其与HBV病毒学和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C57BL/6N-Tg(1.28HBV)/Vst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复合四氯化碳(CCl 4)腹腔注射诱导乙型肝炎背景下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肝内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与血清HBV DNA及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的相关性。 方法:HBV-Tg小鼠予10% CCl 4腹腔注射诱导加速肝纤维化形成,以血清HBV DNA、HBsAg、HBeAg水平和肝组织HBsAg表达情况评价模型小鼠病毒学特征,肝组织HE、天狼猩红染色及肝组织Hyp含量检测小鼠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流式细胞术观察肝内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自然杀伤T淋巴(NKT)细胞分布情况。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进行两两比较;Pearson相关性分析上述各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HBV DNA、肝组织Hyp含量的相关性。 结果:HBV-Tg复合CCl 4模型组小鼠血清HBsAg、HBeAg及肝组织HBsAg均呈阳性表达,血清HBV DNA载量> 1×10 6 IU/ml。与野生型对照组相比,复合模型组小鼠肝组织Hyp含量显著升高[(196.39±38.14)μg/g与(347.67±59.53)μg/g, P < 0.01],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加重,肝内CD4 +T、NK、NKT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均显著减少( P < 0.01),而CD8 +T淋巴细胞(30.58%±2.89%与46.50%±2.24%, P < 0.01)和B淋巴细胞(28.82%±2.24%与37.10%±8.59%, P < 0.05)比例明显增多。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内T淋巴细胞比例呈正相关( r = 0.413, P < 0.05),与NK细胞比例呈负相关( r = -0.419, P < 0.05);肝组织Hyp含量与CD4 +T淋巴细胞( r = -0.871)、NK细胞( r = -0.716)、NKT细胞( r = -0.876)比例均呈负相关( P值均< 0.01),与CD8 +T淋巴细胞( r = 0.852)、B淋巴细胞( r = 0.593)比例均呈正相关( P值均< 0.01)。 结论:HBV-Tg小鼠复合CCl 4造模可诱导HBV病毒学指标阳性、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并存的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小鼠模型,该模型具有与人类疾病相似的肝脏淋巴细胞免疫紊乱的特点,且肝内淋巴细胞免疫紊乱与HBV病毒载量和肝纤维化程度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复制模式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尽管过去30年人们对HBV及HBV感染相关性肝细胞癌已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但仍有大量关于HBV生命周期和病毒发病机制的问题亟待解决。由于缺乏HBV感染背景下可广泛使用的模式动物模型,所以制约了HBV研究的快速发展。本研究全面梳理了现有HBV小鼠模型在病毒学特征和致病性方面的不同侧重点。以HBV关键病毒学行为如病毒复制、共价闭合环状DNA的形成和持续性感染为关键词,建立不同处理手段与模型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便于选择正确模型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并基于此筛查有效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通过调控活性氧/NLRP3信号通路介导乙肝相关性肾小球肾炎足细胞焦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是否通过调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信号通路引起足细胞焦亡。方法:采用小鼠肾足细胞过表达 HBx基因来模拟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将足细胞分为以下5组:空白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阴性对照组(转染对照慢病毒)、HBx过表达组(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HBx过表达+NLRP3 siRNA组(共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和NLRP3 siRNA)、HBx过表达+ROS抑制剂组(转染HBx过表达慢病毒和添加ROS抑制剂)。电镜下观察足细胞的形态学改变;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 assay,DCFH-DA)法检测ROS的生成;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足细胞细胞核的形态和数量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分别检测胱天蛋白酶1(Caspase-1)酶活性、乳酸脱氢酶、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细胞焦亡相关蛋白如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Caspase-1、IL-1β和IL-18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焦亡细胞数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Desmin和Nephrin的表达。 结果:HBx过表达慢病毒成功感染足细胞后,电镜下观察到细胞发生焦亡相关形态学改变;与阴性对照组相比,HBx过表达组ROS水平显著升高( P<0.05);Hoechst 33342染色发现HBx过表达后细胞核浓缩;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证明HBx过表达后足细胞发生了焦亡;焦亡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均 P<0.05);Caspase-1酶活性、乳酸脱氢酶和Desmin表达水平升高(均 P<0.05)。而 NLRP3敲低或ROS抑制减弱了HBx过表达引起的足细胞焦亡以及相关蛋白表达增加(均 P<0.05)。 结论:ROS/NLRP3通路在HBx过表达引起的足细胞焦亡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甲型肝炎病毒细胞膜蛋白受体2促进小鼠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形成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寻找内毒素耐受(ET)的潜在关键基因,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①实验1(基因芯片与生物信息分析):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ET相关基因数据集GSE47783,该数据集由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建立脓毒症模型(LPS组)和ET模型(ET组)后进行实验获得;利用IDEP 0.92软件筛选数据集中两组差异表达基因(DEG),同时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并定位DEG主要富集的功能和信号通路。利用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数据库(STRING),针对DE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核心基因甲型肝炎病毒细胞膜蛋白受体2(HAVCR2)进行后续验证研究。②实验2(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模型制备):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通过LPS刺激制备ET模型(ET组,用10 μg/L的LPS培养24 h后,再用100 μg/L的LPS培养4 h)和脓毒症模型(LPS组,用100 μg/L的LPS培养4 h);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给予等体积溶媒PBS培养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HAVCR2的mRNA及蛋白表达。③实验3(HAVCR2慢病毒载体转染RAW264.7细胞):为进一步明确HAVCR2是否参与ET形成,用慢病毒短发夹RNA(shRNA)技术敲低RAW264.7细胞中的HAVCR2后,再制备ET模型(HAVCR2 --ET组),并设非敲低HAVCR2的对照组(ET组)。采用RT-qPCR法检测细胞中巨噬细胞极化关键基因〔精氨酸酶1(ARG1)、CD20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合酶2(NOS2)〕的mRNA表达。 结果:①实验1:共获得1 013个DEG;与LPS组比较,ET组有521个上调基因,492个下调基因;这些DEG的功能主要为增加生物合成、抑制炎症反应,主要富集于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NOD样受体、Toll样受体(TLR)、TNF、缺氧诱导因子-1(HIF-1)等信号通路。选择ET组第一个表达上调的膜蛋白HAVCR2作为验证研究的目标。②实验2:体外实验结果显示,经大剂量LPS处理后,RAW264.7细胞中HAVCR2 mRNA表达较PBS组明显下调;而ET组HAVCR2 mRNA表达明显高于LPS组(2 -ΔΔCT:1.10±0.10比0.60±0.10, 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与RT-qPCR结果一致。③实验3:与ET组相比,HAVCR2 --ET组细胞ARG1和CD206的mRMA表达明显降低〔ARG1 mRNA(2 -ΔΔCT):0.50±0.10比1.00±0.10,CD206 mRNA(2 -ΔΔCT):0.73±0.10比1.00±0.10〕,下游因子TNF-α和IL-1β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TNF-α mRNA(2 -ΔΔCT):2.20±0.10比1.00±0.10,IL-1β mRNA(2 -ΔΔCT):9.00±0.10比1.0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NOS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HAVCR2参与脓毒症下游炎性因子的调节,参与ET的形成,有望成为脓毒症新的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健康问题。动物模型对HBV感染机制研究至关重要。在HBV感染小鼠模型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针对HBV感染的特点,建立了包括转基因、质粒流体动力注射、病毒载体转染、cccDNA周期模拟、人鼠肝脏嵌合及肝脏/免疫双人源化等多种小鼠模型。现对这些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应用这些模型,可进一步明确体内特异性免疫反应条件下的HBV感染机制,为开发HBV感染新型抗病毒药物和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C区启动子肝富集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突变对HBx增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C启动子近端肝富集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突变的重组HBV复制型质粒,以期阐明其在HBx增强HBV复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在野生型HBV复制型质粒和HBx表达缺失的HBV复制型质粒基础上构建HBV C启动子近端肝富集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突变的重组质粒。随后在HBV肝癌细胞复制模型和小鼠复制模型中进行质粒转染,提取细胞和小鼠肝组织的HBV复制中间体进行检测。结果:在HBV复制型质粒的基础上成功构建HBV C启动子近端肝富集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突变的HBV复制型质粒。在HBV肝癌复制模型和小鼠复制模型中均发现HBx增强HBV的复制。突变HBV C启动子肝富集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以后,HBx对于HBV复制增强的作用并未受到显著影响。结论:HBx增强HBV复制可能不通过肝富集转录因子和与HBV C启动子近端的结合位点而起作用,其他肝富集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在HBx增强HBV复制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