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麻下利用12号注射针头侧刃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局麻下利用 12号注射针头之侧刃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 2020年 8月—2024年 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中医骨伤科收治的 100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 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刀松解术治疗,试验组采用 12号注射针头侧刃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及手指肌腱总活动度优良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00%,高于对照组的 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周,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指肌腱总活动度优良率为 90.00%,高于对照组的 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下利用 12号注射针头侧刃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疼痛,提高手指肌腱总活动度优良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屈膝踏足逆行再植法在 趾旋转撕脱离断再植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屈膝踏足逆行再植法在 趾旋转撕脱离断再植术的优点和缺点及应用体会。 方法:2016年1月-2021年6月,采用屈膝踏足逆行再植法对11例旋转撕脱性离断 趾行断趾再植术,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18~50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机器皮带绞伤5例,碾压伤4例,车祸伤2例。受伤部位:左 趾4例,右 趾7例,均为完全离断,均伴有屈伸肌腱近端抽出。术后患者均获随访,其中门诊随访7例,电话随访2例,微信随访2例。 结果:术后9例 趾完全成活,2例 趾坏死。断趾再植成活率为81.8%(9/11),手术时间2~3 h,平均2.5 h。X线片复查示,术后8~12周成活 趾骨折及关节融合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0.5个月。成活 趾外形饱满,趾甲生长良好。末次随访时 趾端静态TPD为8~12 mm,平均10 mm。患足行走及跑步无影响。 结论:采用屈膝踏足逆行再植法行 趾旋转撕脱性离断再植术具有视野暴露良好、镜下操作方便、可缩短手术时间、再植成活率高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手部损伤功能重建应用异体肌腱的长期随访结果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异体肌腱修复手部肌腱缺损术后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我科应用异体肌腱二期修复手部肌腱缺损患者共36例57指,男26例,女10例;年龄6~64岁,平均40.7岁。拇指9例,示指15例,中指10例,环指12例,小指11例。屈肌腱29例46指,伸肌腱7例11指。患者均为二期修复重建,受伤至二期手术时间3~9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患者均为急诊修复骨折及覆盖创面,其中屈肌腱多根缺损采用硅胶管道占位,术后逐渐加强锻炼强度。术后随访7~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1例患者因锻炼不当出现移植肌腱断裂,再次手术缝合;8例13指出现肌腱粘连行松解术。结果:术后采用TAM评定标准评价手部功能:优28指,良20指,可6指,差3指,优良率84.2%。结论:利用异体肌腱二期修复手部肌腱缺损、重建手部功能避免了自体肌腱移植,效果满意,值得应用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肉再分布技术应用于智能仿生手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肌肉再分布技术中关键肌肉-肌腱运动单元的外科腱腹交界部位,为不同平面截肢病例选择合理的肌肉再分布手术方案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新鲜上肢标本6侧,对前臂关键肌肉-肌腱运动单元,包括拇长屈肌、示指指深屈肌、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拇长伸肌、示指固有伸肌、桡侧腕长伸肌、尺侧腕伸肌,分别测量其外科腱腹交界部位距肱骨内上髁的距离。结果:拇长屈肌、示指指深屈肌、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拇长伸肌、示指固有伸肌、桡侧腕长伸肌、尺侧腕伸肌的外科腱腹交界部位距离肱骨内上髁的平均距离分别为(21.83±0.68) cm、(21.92±0.73) cm、(15.08±0.86) cm、(12.58±0.58) cm、(22.33±0.41) cm、(24.58±0.58) cm、(9.17±0.93) cm、(17.58±0.58) cm。结论:上述解剖学研究结果证实不同平面的前臂截肢患者可以采用两套方案进行肌肉再分布手术,通过浅置控制拇指和示指运动的位于前臂深面的肌肉运动信号,将有助于智能仿生手识别重要的人体运动意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远期随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远期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15例,其中8例合并指骨骨折,5例合并屈肌腱损伤,9例合并指掌侧固有动脉、指掌侧固有神经损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0 cm×2.5 cm~2.4 cm×3.0 cm。切取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为血管蒂、携带隐神经终末皮支的足内侧穿支皮瓣,皮瓣的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或指总动脉吻合,选取1条伴行静脉或浅静脉与指背静脉吻合,皮支神经与指掌侧固有神经或指总神经缝接。供区直接缝合或采用全厚皮片植皮。随访内容包括皮瓣的色泽、外形、稳定性和TPD,评价患指的功能优良率及供区有无明显瘢痕、感觉异常和异常行走步态。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72个月,平均48.5个月。皮瓣色泽、厚度和正常指掌侧皮肤相近,皮瓣耐磨、稳定性好,持物有力,TPD为9~12 mm,12例末次随访于指骨间关节处出现指横纹。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10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3.3%。供区未出现痛性瘢痕及感觉异常,足踝功能良好,行走步态正常。结论:应用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术后远期随访皮瓣厚度、色泽、质地与手指掌侧皮肤相近,能获取良好的效果,是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供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节镜下腘绳肌腱贯穿股骨隧道联合重建前交叉韧带及前外侧韧带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单束移植物贯穿股骨隧道联合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及前外侧韧带(ALL)的手术技术,并比较术前、术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0例ACL断裂合并AL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贯穿股骨隧道的ACL联合ALL重建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的膝关节功能进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和Lachman试验分级评估,并应用膝关节活动测量仪和KT-2000测量仪对患者膝关节进行客观评估。比较患者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Lachman试验分级、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胫骨前后向松弛度。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 t检验。配对等级资料手术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 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2±1.4)个月,手术时间60~90 min。术后复查膝关节MRI,移植物固定良好,无膝关节僵硬、感染、深静脉血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常见并发症。20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其中2例患者Lachman试验I°弱阳性;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4.6±1.7)、(54.2±2.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7.5±1.3)、(89.6±1.0)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的(35.0±1.5)°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34.2±2.5)°,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屈膝90°KT-2000测量仪测量膝关节手术前后胫骨松弛度差异由术前的(11.9±1.0) mm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1.9±0.3) mm,结果显示,膝关节稳定性较术前明显改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膝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单束移植物联合重建ACL及ALL的手术技术安全有效,可恢复患者膝关节旋转稳定性,术后中短期随访临床主客观功能评分指标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鸡模型中三种不同结构的缝合法对屈肌腱愈合强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在鸡肌腱修复模型中评价不同结构的缝合法对屈肌腱愈合强度的影响。方法:用以下三种不同结构的缝合法修复鸡的屈肌腱:(1)双股Kessler缝合;(2)带有附加环形修补的双股Kessler缝合;(3)带有三个独立周边缝合的四股Kessler缝合。屈肌腱的生物力学由生物力学测试仪测量完成,4周后测试26根修复后的活鸡屈肌腱并记录愈合强度,0 d测试28根修复后的冻鸡爪屈肌腱并记录最大拉力,并在每组随机选取2根肌腱用来拍摄照片,以观察缝合结构。结果:4周后,与双股Kessler缝合修复的肌腱相比,三个独立周边缝合的四股Kessler缝合修复的肌腱明显具有更大的愈合强度。带有附加环形修补的双股Kessler缝合修复的肌腱愈合强度大于双股Kessler缝合,但弱于四股Kessler缝合。在0 d,三种修复方法的修复强度非常接近,但三种不同修复方法的肌腱其小载荷下的形变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多股修复技术可增强屈肌腱的愈合强度,明显增加术后的愈合,但两股中心缝合的修复不会明显改变肌腱的愈合强度。当采用更稳定的修复结构时,多股修复的强度提高更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跟腱巨大囊肿切除术后Ⅳ型缺损踇长屈肌腱转位、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修复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右跟腱鞘囊肿切除术后Ⅳ型缺损踇长屈肌腱转位、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采用右跟腱鞘囊肿切除术后Ⅳ型缺损踇长屈肌腱转位、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修复的治疗过程,分析该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患者接受右跟腱鞘囊肿切除术后Ⅳ型缺损踇长屈肌腱转位、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修复治疗后,右足跟部皮肤无坏死,伤口甲级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右足跟外形满意,踝关节功能恢复佳。结论:本案例报道的方法修复跟腱缺损效果好,可满足大部分跟腱损伤患者的手术修复需求,有助于早期行有效的康复功能锻炼,最大限度恢复其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侧等长指浅屈肌腱外侧腱束治疗纽扣指畸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双侧等长指浅屈肌腱外侧腱束转至指背侧治疗纽扣指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南京江北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纽扣指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指浅屈肌腱外侧近止点处向近端各劈出1束,形成双侧等长外侧腱束,于中节指骨基底部钻孔,再将双侧等长外侧腱束经骨孔转至背侧,与伸肌腱中央腱近断端编织缝合。术后用支具将患指伸直位固定4周,逐步加强患指近指间关节伸屈运动。术后随访观察近指间关节主、被动伸屈活动,参照美国手外科协会总主动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手指功能。结果:共纳入7例(7指)患者,男5例5指,女2例2指;年龄22~64岁,平均42岁。受伤指别:示指1例,中指2例,环指2例,小指2例。所有病例均获随访6~8个月,平均7个月,术后7例(7指)切口均无感染,一期愈合,纽扣指畸形均完全矫正。末次随访时患指近指间关节均能主动屈曲、伸直,近指间关节、远指间关节伸直均达至正常范围,患指近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度平均为92.4°,患指TAM平均为271.3°。参照TAM功能评定法进行评价:优6指,良1指。结论:应用双侧等长指浅屈肌腱外侧腱束转至背侧编织缝合能有效治疗纽扣指畸形,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指屈肌腱Ⅱ区修复术后早期活动方式对指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早期主、被动活动对指屈肌腱Ⅱ区修复术后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将指屈肌腱Ⅱ区修复术后患者36例随机分组,分别采取早期主动活动(early active motion,EAM)和早期被动活动(early passive motion,EPM)方案进行干预,16周后评估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握力(比)、捏力(比)、Strickland评分和DASH评分。结果:测量患指TAM,EAM组为(215.48±22.75)°,EPM组为(191.00±33.15)°, P<0.01;EAM组的握力比为(78.33±19.63)%,显著优于EPM组(60.89±24.71)%, P<0.05;EAM组Strickland评分的优良率为100%,优于EPM组的优良率76.1%, P<0.05。两组的捏力和DAS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被动运动相比,指屈肌腱Ⅱ区修复术后早期主动运动可获得更好的手指关节活动度和握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