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RIVE理论下的护理干预在重症烧伤整形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THRIVE理论下的护理干预在重症烧伤整形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62例重症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1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予THRIVE理论下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2周后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创伤后成长评分(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心理状况[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调查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CD-RISC量表中关于坚韧性、力量及乐观共3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两组创伤后成长量表中关于个人力量、人际关系、新可能性、精神变化、欣赏生活共5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两组SCL-90量表中关于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恐怖、精神病性共9项评分和总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以上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HRIVE理论下的护理模式应用于重症烧伤患者的基础护理中,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心理韧性,促进其创伤后成长,改善其心理状况,提升其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认知行为联合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利培酮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治疗的对照组(40例),利培酮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的观察组(40例),通过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和症状自评量表的评分比较两种方案的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ANSS评分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自评量表的结果发现体感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评分,观察组的评分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利培酮治疗的疗效更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示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艾司氯胺酮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抑郁症大鼠认知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ISLAT)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抑郁症大鼠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CK组、Model组、ISLAT低剂量(ISLAT-L)组、ISLAT高剂量(ISLAT-H)组、ISLAT-H+LY294002(PI3K通路抑制剂)组,各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应药物,日一次,持续3周.采用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大鼠抑郁行为和认知功能;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10、IL-6水平和海马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去 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损伤;TUNEL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 Cleaved-caspase-3、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 蛋白表达.结果:与 CK 组相比,Model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有明显损伤,站立次数和蔗糖水饮用量、血清IL-10水平、海马组织中BDNF、NE、DA、5-HT 水平、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游泳不动时间、血清TNF-α和IL-6水平、神经元凋亡率、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Model组相比,ISLAT-L组和ISLAT-H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有明显改善,站立次数和蔗糖水饮用量、血清 IL-10 水平、海马组织中 BDNF、NE、DA、5-HT 水平、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游泳不动时间、血清TNF-α和IL-6水平、神经元凋亡率、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LY294002可减轻ISLAT对抑郁症大鼠认知的改善作用P<0.05).结论:ISLAT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可减轻抑郁症大鼠炎症,降低神经组织损伤和神经元凋亡,改善大鼠抑郁症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认知行为团体咨询对医学大学生强迫症症状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对强迫症症状的医学大学生运用认知行为团体咨询的可行性.方法:分别于 2021 年 10 月和 2022 年10 月招募76 名中度强迫症症状的医学大学生入组,随机分配,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8 名.对照组在干预期和随访期内不能接受治疗,而实验组则接受8 周的认知行为团体咨询.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强迫量表修订版(OCI-R)、生活满意度问卷(LSR)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干预前、干预8 周和6 个月后的效果.结果:实验组 8 周后的OCI-R、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6 月后的SDS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LSR得分 8 周和 6 个月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行为团体咨询能有效改善医学大学生的强迫症症状,提高医学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其生活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伏隔核深部脑刺激治疗重度酒精使用障碍:一项Ⅰ期先导试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酒精使用障碍(AUD)是一种非常常见、难治的医学疾病。AUD的症状是由以伏隔核(NAc)为中心的几个神经回路的功能障碍引起的。病例报告和动物研究表明,伏隔核深部脑刺激(NAc-DBS)治疗可能是严重AUD的一种有效的减害治疗方法。6例严重难治性AUD患者接受了NAc-DBS,安全性指标和临床结果被记录下来。在基线和6个月时,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FDG-PET)测量NAc中的葡萄糖代谢。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用于表征术后NAc与大脑其余部分的功能连接变化,以及NAc和背侧纹状体对酒精视觉线索的反应性。该研究已在ClinicalTrials.gov(NCT03660124)注册。所有患者的渴望程度都有所降低。12个月时饮酒量、酒精相关的强迫行为和焦虑明显减少。抑郁无明显变化。FDG-PET分析显示,6个月后NAc代谢减少,这与强迫性饮酒行为的改善相关。临床改善与NAc和视觉联合皮层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少相关。主动深部脑刺激(DBS)与被动观看含酒精图片时背侧纹状体的激活减少有关。NAc-DBS在严重的难治性AUD患者中是可行和安全的。它与食欲和成瘾行为的减少有关。这一过程的潜在机制是下调NAc,破坏其与视觉联合皮质的功能连接,以及干扰线索诱发的背侧纹状体反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强化认知干预对胆管癌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围术期患者康复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强化认知干预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围术期患者康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采用强化认知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应激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实施强化认知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及总体健康6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将强化认知干预应用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围术期患者的护理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强化认知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应对方式及状态,而且还能提升术后并发症预防和控制能力,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对患者术后康复与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强迫症研究的未来方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强迫症是精神科的常见疾病之一。过去三十年,强迫症患者可以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中获益,总体结局大为改善,但我国强迫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相对薄弱,未成体系,有效的认知行为治疗没有得到应有的普及和推广。因此,未来我国在建立高质量的中国强迫症研究数据库基础上,应重点强化强迫症的基础研究、核心症状、残留症状、临床亚型、共病机制和干预,及其心理治疗、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等临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家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员心理健康状况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国家核辐射突发事件应急队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质,为提高队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52名在职国家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员进行调查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量表(16PF)评估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质特点,经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队员与常模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卡特尔16PF结果的比较。 结果:应急队员的SCL-90多个因子和阳性项目均分均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7~-2.04, P<0.05),筛选阳性率占21.15%,出现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等阳性症状。队员人格特质表现为高聪慧性、稳定性,低敏感性、怀疑性等。文化程度、生活满意度、卡特尔16PF多因素与SCL-90多因子显著相关( r=-0.569~0.627, P<0.05)。 结论: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员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常人。遴选队员和进行心理干预时应考虑队员的文化程度、生活满意度、人格特质等心理健康相关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女职工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产业类型女职工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年龄、家庭人均收入、工作时间等因素对女职工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5至7月,对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行业的女职工开展横断面调查,共发放60 23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7 777份,问卷有效率为95. 9%。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症状自评量表等。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用 ± s表示;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产业分类、工作时间及是否经常夜班等不同因素分组的女职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心理健康问题阳性率前3位的因子依次为强迫症状(23.7%)、忧郁(16.0%)和人际关系敏感(15.4%)。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产业分类、工作时间、经常夜班等因素对女职工心理健康问题发生风险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30~39岁、年龄40~49岁、学历高中至大专、学历本科及以上、从事第三产业、工作时间8~9 h/d、工作时间9~11/d h、工作时间>11 h/d、经常夜班的女职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风险均增高( OR=1.199、1.187、1.296、1.539、1.236、1.674、1.601、1.358、1.393, P<0.05)。 结论:女职工心理健康问题仍然严重,应采取有效的健康促进措施切实提高女职工心理健康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强迫症患者的“不恰当感”特征及其与强迫症状的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不恰当感在强迫症患者中的临床表现及其特征,揭示不恰当感与强迫症状的关系,并初步了解临床治疗对不恰当感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就诊的91例强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入院前1个月是否接受过治疗分为强迫症未治疗组(40例)和强迫症已治疗组(51例),其中强迫症未治疗组包括男24例、女16例,年龄18~60(29.3±8.1)岁;强迫症已治疗组包括男23例、女28例,年龄18~60(30.5±8.5)岁。同期招募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50名,其中男25名,女25名,年龄18~60(30.8±8.9)岁。使用不恰当感体验问卷修订版(Not Just Right Experiences-Questionnaire-Revised,NJRE-Q-R)评估被试的不恰当感特征和程度,同时使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耶鲁-布朗强迫症状清单(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 Symptoms Checklist,Y-BOCS-SC)、强迫信念体验问卷修订版(Obsessive Belief Questionnaire,OBQ-44)、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分别评估被试的强迫症状严重程度及类型、强迫信念和焦虑、抑郁情绪。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强迫症未治疗组、强迫症已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不恰当感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强迫症患者不恰当感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不恰当感与强迫症发病过程中强迫症状变化的中介效应模型。对入组时未接受治疗的36例强迫症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随访,再次评估强迫症状严重程度和不恰当感及焦虑、抑郁情绪,分析治疗对不恰当感的影响。结果:在不恰当感检出率方面,强迫症未治疗组(87.5%,35/40)和强迫症已治疗组(96.08%,49/51)与健康对照组(60%,30/5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2.82, P<0.01),两两比较显示强迫症未治疗组和强迫症已治疗组的不恰当感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χ 2=8.37、19.29,均 P<0.01),强迫症未治疗组和强迫症已治疗组之间的不恰当感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2.32, P=0.127)。在强迫症状严重程度、不恰当感严重程度方面,强迫症未治疗组、强迫症已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迫症状严重程度:21.6±7.2比20.9±7.1比0.24±0.65,不恰当感严重程度:27.9±12.9比27.7±11.8比11.9±5.5; F=214.14、37.05,均 P<0.01)。不恰当感严重程度与强迫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r=0.522, P<0.05);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不恰当感严重程度可以显著正向影响Y-BOCS、BAI、BDI( β=0.398、0.371、0.312,均 P<0.01);BDI可以显著正向影响Y-BOCS( β=0.313, P<0.01);BAI对Y-BOCS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β=0.071, P>0.01)。36例强迫症患者治疗后的不恰当感和强迫症状严重程度均较治疗前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7、2.01,均 P<0.05);Y-BOCS总分治疗前后变化与不恰当感量表种类总分变化值及不恰当感量表严重程度评分变化均具有相关性( r=0.727、0.555,均 P<0.001)。 结论:强迫症患者中不恰当感的检出率及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不恰当感与强迫症状具有相关性,不恰当感可直接引起强迫症状,抑郁情绪对不恰当感与强迫症状二者关系存在一定的正向影响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