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低温下超长心肺脑复苏成功救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报告 1 例 2 次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的救治经过,探讨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急诊科 2021 年 9 月 30 日收治 1 例院外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亚低温脑保护措施,院内再次发生心搏骤停,在亚低温状态下持续进行了长达 230 min的心肺复苏(CPR)后恢复窦性心律,最终患者救治成功,未遗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现介绍临床诊治过程,分享救治体会.结果 患者女性,17 岁,因跑步后突发意识丧失 30 min于 2021 年 9 月 30 日入院.既往曾有运动后或紧张后晕厥 3 次.此次晕厥后立即进行徒手CPR,10 min后救护车到达现场,给予电击除颤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患者持续强直性抽搐,给予镇静、抗癫痫、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控制体温在 34~36℃,夜间强直抽搐逐渐缓解.10 月 1 日 11:40 心电监护提示心室纤颤(室颤),立即给予CPR、电除颤、升压等抢救.因反复室颤,反复行电击除颤,同时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胸外按压,给予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 90 次/min以上,15:30 左右心律趋于稳定,血压逐渐改善.复苏成功后继续亚低温等脑保护治疗,10 月 4 日意识转清,10 月 6 日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拔除气管插管.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V1~V3 ST段抬高,结合患者反复晕厥病史,既往心电图提示早期复极,考虑J波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可能,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出院.结论 本例患者 2 次心搏骤停均复苏成功,其中院内心搏骤停后CPR在亚低温状态下进行超长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其救治经验为临床心肺脑复苏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外科杂交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经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消融手术(胸腔镜下心外膜射频消融联合心内膜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难治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长期有效性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房颤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完成5年随访,评估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治疗成功率及患者预后。结果:21例房颤患者接受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其间部分复发患者经再次抗心律失常治疗后部分恢复窦性心律。随访至5年,共有3例死亡,1例失访,11例维持窦性心律,总治疗有效率为64.7% (11/17)。随访过程中,有1例患者发生脑卒中,4例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治疗。死亡、脑卒中均发生在术后2年内,术后3~5年新增2例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结论: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术治疗房颤,长期复发率低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此术式应用于房颤治疗的前景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减容小尾寒羊室间隔1年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右室行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减容小尾寒羊室间隔心肌1年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观察1年后消融区心肌的病理改变。方法:12只普通种小尾寒羊随机分为PIMSRA组( n=6)及空白对照组(Sham组, n=6),PIMSRA组采用经皮经右室心尖部穿刺进入室间隔基底部进行消融,最大功率80 W,消融时间5 min;Sham组以同样路径将穿刺针插入室间隔基底部并留置5 min,但不进行消融。应用超声心动图、12导联心电图、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估术前及术后即刻、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消融区结构及功能改变,记录室间隔消融区厚度、运动幅度、室壁增厚率、左室流出道压差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 )、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 h、术后2周行血清学心肌损伤三项检查:肌钙蛋白I(Trop I)、肌红蛋白(Myoglobin)及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M-MBmass)。HE及Masson染色观察消融区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围术期两组动物均未出现心包压塞。术后即刻观察到消融区室壁运动不协调,PIMSRA组术后即刻消融区室壁增厚率以及室壁运动幅度显著低于术前( P<0.005),并维持该水平至术后12个月;Sham组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手术区室壁增厚率以及室壁运动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IMSRA组术后即刻消融区厚度显著大于术前( P<0.001),1周后显著下降至接近术前水平( P=0.931),3个月后显著低于术前水平( P<0.001);Sham组术后即刻手术区厚度大于术前( P=0.005),术后1周下降至术前水平( P=0.027)。两组消融前后LVEF、E/A以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IMSRA组及Sham组术后3 h血清学检测Trop I显著升高(均 P<0.005),术后2周下降至接近术前水平(均 P>0.05)。术后随访期间,两组实验动物心电图均显示为正常窦性心律;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1年后消融区心肌组织呈纤维化改变,与周围正常组织边界清晰,无碳化形成。 结论:经右室行PIMSRA可对小尾寒羊室间隔心肌组织进行精准消融,减容效果显著,左室整体功能得以保留,未并发心包压塞、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经右室行PIMSRA可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室间隔微创减容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纯环肺静脉隔离与联合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隔离(PVI)基础上联合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因持续性心房颤动首次行射频消融的120例患者,根据治疗策略分为单纯PVI组(PVI组, n=90),PVI+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组(Marshall组, n=30)。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及术后6、12个月有无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作、手术并发症等。 结果:共纳入首次行射频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PVI组年龄(55.4±7.4)岁,其中男72例(80.0%,72/90);Marshall组年龄(58.4±6.6)岁,其中男23例(76.7%,23/30)。①与PVI组相比,Marshall组二尖瓣峡部持久性损伤的成功率提高,也增加了手术时间[(150.3±30.7) min对(120.3±20.6) min, P<0.001]及X线曝光量[(180.3±45.7) mGy/cm 2对(50.3±25.5) mGy/cm 2,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随访结果:Marshall组较PVI组术后未发作心房颤动/房速、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80.0%(24/30)对70.0%(63/90), P=0.013;12个月:76.7%(23/30)对64.4%(58/90), P=0.012]。③Marshall组与PVI组相比,两组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7)。 结论:PVI联合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安全、有效,且可增加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远期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消融策略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的导管消融策略、心功能改善及长期窦性心律维持情况。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HCM合并AF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AF导管消融组和药物保守治疗组。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AF导管消融与心功能改善的相关性;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最后一次随访时消融与未消融患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纳入142例患者,年龄为(65.5±10.9)岁,其中男85例。随访期间,共15例患者失访,余患者随访39.5(23.3,56.0)个月。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示AF导管消融与HCM合并AF患者心功能改善相关( OR=3.55,95% CI 1.33~9.45, P=0.00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示AF导管消融能降低HCM合并AF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校正 HR=0.13,95% CI 0.02~0.83, P=0.038);竞争风险模型中,AF导管消融能够降低HCM合并AF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 P=0.013)。AF导管消融组中,消融术后12~24个月、24~36个月、36~48个月、48个月及以上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7.5%、66.7%、66.7%和63.0%。对收集到的33例存在电压标测数据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提示左心房存在低电压区并进行基质改良的患者最后一次随访时窦性心律维持率与不存在低电压区患者相当(71.4%对73.3%, HR=0.49,95% CI 0.04~6.13, P=0.583)。 结论:AF导管消融术可以改善HCM合并AF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风险。HCM合并AF患者可能从个体化的基质改良中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增加心房颤动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队列研究。前瞻性入选2023年2月至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接受消融的房颤患者,并于术前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基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分成无或轻度OSA组(AHI<15次/h)和中重度OSA组(AHI≥15次/h),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睡眠呼吸监测结果及房颤复发等指标。结果:共入选104例房颤患者,年龄(59.36±10.31)岁,其中男70例(67.3%,70/104)。与无或轻度OSA组患者相比,中重度OSA组患者HAS-BLED评分[1.00(1.00,2.00)分对1.00(0,1.00)分, P=0.020]更高,左心房内径[(41.59±5.11) mm对(39.64±4.32) mm, P=0.037]更大,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94.72%±1.46%对95.81%±1.49%, P<0.001)更低。消融术后随访9.3(7.0,11.9)个月,17例(16.3%,17/104)患者房颤复发。中重度OSA组患者房颤复发率显著高于无或轻度OSA组[24.5%(12/49)对9.1%(5/55),Log-rank 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DL-C( HR=2.34,95% CI 1.13~4.85, P=0.023),AHI≥15次/h( HR=3.20,95% CI 1.11~9.21, P=0.031)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中重度OSA是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损伤指数精准指导下高功率消融在肺静脉隔离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在损伤指数(LSI)指导下心房颤动(房颤)高功率(HP)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行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患者77例,分为HP组和常规功率(CP)组,两组均以LSI为参考。HP组采用40~50 W功率消融,CP组采用30 W功率消融。所有患者LSI目标值为前壁和顶部5.0~6.0,后壁和底部4.0~4.5。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隔离,比较两组肺静脉隔离时间,LSI及贴靠压力、阻抗,并发症发生率,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等差异。结果:共有CP组40例,HP组37例患者入选,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肺静脉隔离成功率均为100%,单次消融6个月维持窦性心律者HP组和CP组分别为30例(30/37,81.1%)和31例(31/40,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双侧肺静脉隔离消融时间:HP组消融时间显著低于CP组[(23.7±10.4) min对(33.8±11.2) min, P=0.001]。③HP组贴靠压力<10 g的消融点占比显著低于CP组(40.6%对25.1%, P<0.001),HP组阻抗下降值在11~15 Ω(25.3%对19.1%, P<0.01)及15~18 Ω(22.9%对19.1%, P=0.01)较CP组高。④HP组与CP组X线曝光时间和曝光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0.8) min对(13.3±11.4) min, P>0.05;(51.1±78.4) mGy对(67.6±84.8) mGy, P>0.05]。⑤并发症: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普通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传统低功率消融相比,以LSI为指导的房颤HP消融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明显缩短房颤消融时间,降低左心房后壁贴靠压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房颤患者一站式手术与导管射频消融术后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的5年随访结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RFCA)联合左心耳封堵(LAAC)与RFCA术后长期口服抗凝药物(OAC)的5年随访结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行一站式手术的房颤患者(RFCA+LAAC组),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并运用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按1∶1的比例从RFCA术后长期服用OAC的房颤患者中筛选出在临床基线资料上匹配的患者(RFCA+OAC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RFCA+LAAC组和RFCA+OAC组各纳入110例房颤患者,RFCA+LAAC组年龄(67.4±8.8)岁,女性42例(38.2%),RFCA+OAC组年龄(67.3±7.9)岁,女性47例(42.7%)。术后随访(5.3±1.1)年,随访期间两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277, P=0.602),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3/110)比4.5%(5/110), P=0.719]。与RFCA+LAAC组相比,RFCA+OAC组出血事件发生率[6.4%(7/110)比18.2%(20/110), P=0.008]和大出血事件发生率[1.8%(2/110)比8.2%(9/110), P=0.030]更高。 结论:行RFCA+LAAC和RFCA+OAC的房颤患者在窦性心律维持率和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RFCA+LAAC患者的出血风险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房颤动治疗新技术——脉冲电场消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心房颤动又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导管消融被认为是治疗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手段,常见的消融技术包括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但现有导管消融技术存在"零和效应",临床上难以控制最优剂量。本研究中,提出了脉冲电场消融治疗房颤的新方法,有效解决了温度消融的"零和效应"问题。临床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有效克服了现有温度消融技术的不足,可以形成持久的肺静脉隔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射频消融结合局部冷冻治疗瓣膜病合并长程持续性房颤的远期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双极射频消融(bipola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BRA)在治疗瓣膜病合并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LSP-AF)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268例瓣膜病合并LSP-AF,在心脏手术同时行BRA手术患者。比较患者术后窦性心律转复及房颤复发情况等,以及影响远期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268例患者中行单纯二尖瓣手术86例,单纯主动脉瓣手术4例,联合瓣膜手术164例,其他类型手术9例。术前房颤病程(2.00±1.89)年,左心房直径(56.83±8.27)mm,术后30天内死亡15例。术后随访窦性心律维持率1年86.6%,2年75.4%,5年67.7%,8年57.8%。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左心房直径( HR=1.073, P<0.001)和房颤病程( HR=1.070, P=0.025)为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瓣膜手术同期应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采用双房全迷宫消融线路,并发症少,安全简便且远期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