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带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患者心理韧性成长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携带埋藏式心脏起搏器(pacemakers,PM)患者出院后的心理韧性体验,深度探究其感受变化过程.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10月-2022年5月选取我院起搏器随访门诊的11例携带PM患者,采用现象学研究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借助NVivo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并提炼主题.结果共经历2个时期,各时期分别提炼出5个主题:植入第1个月的心理韧性建立危机期(无奈、强烈的不确定感、心理机能调节失衡、自我形象受损、渴求康复锻炼的指导).植入第6个月的心理韧性调控期(调整与适应变化,接纳现状;重塑认知;生活态度的调节;延续护理服务及医疗技术的空缺;渴望获取疾病管理信息).结论建议医护人员依据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心理韧性特点,分类制定携带PM患者的术后管理方案,重视植入初期心理韧性建设的影响因素,注重患者心理发展形势,强化术后患者的信息与情感支持,持续关注术后调控期康复患者的心理韧性,发挥其带动同伴患者的优势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P300的酒精渴求相关脑电特征及溯源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酒依赖患者酒精视觉线索反应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特征及其与主观渴求关系,并寻找渴求相关脑电源活动脑区。方法:招募20例男性酒依赖住院患者(酒依赖组)和18名健康男性(对照组)进行含酒精线索的Oddball范式ERPs检测,以标准化低分辨率脑电磁断层扫描方法(standardized low-resolution brain electromagnetic tomography,sLORETA)进行ERPs-P300溯源定位。采用视觉模拟标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宾夕法尼亚酒精渴求量表(Penn Alcohol Craving Scale,PACS)评估主观渴求程度。2组ERPs数据差异分析采用混合设计方差分析,脑电溯源差异分析采用置换检验,脑电数据与饮酒特征及量表评分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酒依赖组相比对照组在观看酒精线索图片的P300峰潜伏期延长( F=9.32, P=0.004)、Fz、Cz处波幅增高( F=20.59、14.74,均 P<0.01),P300溯源分析显示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顶上小叶皮质激活增强( P<0.01)。酒依赖组酒精线索图片相比水果图片诱发的P300峰潜伏期延长( F=33.82, P<0.01),Fz、Cz处波幅增高( F=12.56, P=0.001; F=10.92, P=0.002),P300溯源分析显示左侧岛叶、右侧海马旁回皮质激活增强( P<0.01)。酒精线索图片P300波幅与VAS、PACS评分呈正相关( r s=0.590, P=0.048; r s=0.780, P<0.01)。 结论:视觉酒精线索诱发的ERPs可能有助于客观评估酒依赖患者渴求相关心理,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顶上小叶、左侧岛叶、右侧海马旁回脑区可能与酒精渴求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注意偏向训练对康复期男性酒依赖患者注意偏向、心理渴求及复饮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注意偏向训练对康复期酒依赖患者注意偏向、心理渴求及复饮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90名酒依赖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将酒精线索图片与中性图片按1∶1比例导入E-Prime软件,采用点探测范式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8次有注意偏向训练及无注意偏向训练,每次训练后软件自动记录对线索图与中性图的反应时及正确率,并在干预前(T0)、干预4次后(T4)和干预8次后(T8)采用视觉模拟量表测评酒精心理渴求评分及干预结束后1个月随访复饮情况。使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χ2检验、 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反应时、正确率、心理渴求进行组别及组内比较。 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线索图反应时、线索图正确率、心理渴求得分中均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 F=5.218,6.939,147.14,均 P<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线索图反应时、线索图正确率、心理渴求得分在T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T4、T8时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中性图反应时仅在T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内两两比较显示,干预组在线索图反应时呈下降趋势,T4、T8均小于T0(均 P<0.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组在线索图正确率呈上升趋势,T4、T8均高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及对照组在心理渴求得分上均呈下降趋势,T4、T8均小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但对照组T4与T8之间维持不变( P>0.05)。干预结束后1个月时,干预组与对照组复饮率的差异处于边缘显著(11. 10%,26. 70%, P=0.059),干预组累计戒酒天数长于对照组[(28.33±4.99 )d,(26. 47±6.66)d, P=0.010]。 结论:注意偏向训练可改善康复期酒依赖患者心理渴求及注意偏向,干预后1个月时的复饮率有一定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酒依赖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酒依赖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方法:依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60例康复期的酒依赖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只进行酒依赖的常规治疗。干预组除进行常规治疗外,还进行为期5周的积极心理学治疗,评估前基线、治疗第1周、第3周、第5周在社会支持、负性自动思维、心理渴求、注意偏向等方面的变化。结果:积极心理学疗法对酒依赖患者的社会支持起到良好的干预作用,干预组除在支持利用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其他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为1.653~6.571, P<0.01),对照组主观支持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为5.445, 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时间因素显示,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自动思维总分、可视渴求分值会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为3.324~17.153, P<0.01或0.05);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可视渴求分值与干预措施的交互作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为9.331~17.578, P<0.01);组间因素显示,干预措施对2组间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自动思维总分、可视渴求分值有积极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为3.865~12.061, P<0.01或0.05);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线索词反应时、负性词反应时、中性词反应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干预组线索词的反应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148, P<0.01);在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线索词正确率、负性词正确率、中性词正确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干预组负性词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298, P<0.05),干预后干预组中性词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010, P<0.05)。 结论:积极心理学疗法对增强酒依赖患者社会支持、降低患者自动思维、降低渴求、改变对酒精的注意偏向有一定影响,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重返工作过程中真实体验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系统整合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在重返工作过程中的真实体验,为患者成功重返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国内外关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患者重返工作过程中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5月29日,采用Meta整合的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提炼46个结果,归纳后形成9个类别,整合成4个主题:患者重返工作的动机多样、影响患者重返工作的因素较多、重返工作过程中患者渴求得到帮助、汲取经验提升成功重返工作信心。结论:关节置换患者重返工作过程中障碍较多,心理负担较大,希望得到多方面支持。医护人员应该重视此类人群的需求,提供完善医疗支持,积极促进患者重返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青少年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父母认知与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深入了解父母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认知与心理体验。方法:本研究为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2年6—10月选取在淮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12名青少年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的父母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父母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认知与心理体验共提炼出3个主题,分别为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各种负性情绪的体验经历、渴求多方支持与帮助。结论:父母普遍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并存在认知误区,而且负性情绪比较严重,提示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父母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其心理体验,构建并完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管理体系,以降低其再自伤及自杀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及其相关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大学生受试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受试者25例。2组均进行心理行为疗法治疗,治疗组同时接受40 d、频率10 Hz的rTMS治疗,刺激部位为左侧DLPFC区,对照组则接受伪rTMS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采用中文版网络成瘾诊断量表(IAT)、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修订版(BIS-11)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评估2组受试者的网络成瘾程度、冲动性和主观网络渴求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BIS-11注意因子评分、BIS-11总分和VAS评分分别为(20.47±4.14)分、(68.05±6.10)分和(6.67±0.65)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IAT评分、BIS-11各项评分和VA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组内治疗4周后以及对照组治疗8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频rTMS刺激网络成瘾大学生左侧DLPFC区可有效改善其网络成瘾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针对甲基苯丙胺依赖探索并建立基于评估的精准综合干预模式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具有神经毒性大、心理依赖更强的特点,目前MA依赖尚缺乏有效干预措施。本课题组针对MA依赖的脑病理损害及临床特征,开发构建虚拟现实渴求评估系统,认知、冲动损害评估,态势分析法分析社会心理因素等新型多维度评估指标;并研发计算机化认知康复训练技术、针对降低心理渴求的精准化神经调控干预、正念防复吸和音乐治疗技术及基于移动医疗技术社区戒毒电子系统。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针对MA依赖建立基于评估的精准综合干预模式,即全病程(whole course)、精准化(accurate)、持续的(repeatedly)、基于临床评估的(measurement-based)综合干预模式,简称WARM模式。WARM模式从MA依赖者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入手,致力于实现MA患者的多维度康复,并将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辅助的新布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反复线索暴露治疗联合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急性脱瘾后酒依赖患者的随访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反复线索暴露治疗联合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急性脱瘾后酒依赖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的男性酒依赖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区组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控制急性期酒精戒断症状后,试验组给予线索暴露治疗及生物反馈训练12次,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和一般性的心理支持,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可视渴求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饮酒迫促性量表(Alcohol Urge Questionnaire,AUQ)评估患者对酒的心理渴求。2组患者治疗4周后出院,并于出院后4周末、8周末、12周末、24周末、52周末进行随访,分析2组复饮率、累计戒酒持续时间、首次复饮间隔天数、复饮后饮酒频率及日均饮酒量,并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VAS减分值[2.10(0.33,2.78)分与0.60(-0.30,1.70)分]、AUQ减分值[3.00(1.00,6.00)分与1.00(-2.00,4.00)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0, P=0.001;Z=-3.02, P=0.003)。治疗后4周末随访结果显示,试验组较对照组复饮率低(30.0%与54.2%,χ2=7.17, P=0.007),首次复饮间隔天数长[52.5(26.0,208.5) d与21.0(5.0,183.0)d,Z=-2.50, P=0.013]。随访52周末总的日均饮酒量(标准杯)试验组较对照组少(11.0±8.5与15.2±8.6, t=-2.69, P=0.008)。 结论:反复线索暴露治疗联合生物反馈训练可以降低急性脱瘾后酒依赖患者的心理渴求,进一步降低治疗后4周的复饮率,远期(治疗后1年)的复饮率没有明显降低,但是可以延长首次复饮间隔天数及降低日均饮酒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癌症患者照顾者心理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系统总结癌症患者照顾者的心理体验,全面了解其内心需求,为更好地开展临床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网、EMBASE、PubMed、BMJ Journals、CINAHL、Cochrane Library、ProQuest等数据库,搜集有关癌症患者照顾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5月。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质量,采用汇集性整合的方法进行结果整合。结果:共纳入10篇研究,提炼出22个研究结果,将相似的研究结果归纳形成9个新类别,得出3个整合结果,即照顾者生理、心理备受煎熬,负性情绪为主,夹杂正性情绪;经过自我调适,照顾者角色获得成长;对信息和支持的渴求。结论:医护人员应关注癌症患者照顾者的心理变化和信息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促进照顾者适应角色,提高照顾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