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真实世界高血压病伴失眠症中医证素证候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高血压病伴失眠症(HWI)患者中医证素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和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2月-2022年8月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HWI患者的四诊资料及中医证型相关信息,基于因子分析降维及系统聚类分析,归纳总结HWI患者的中医证素及潜在证型;采用爬山法(LTM-EAST)构建隐结构模型,综合聚类分析判断常见证型。结果:①因子分析共提取公因子14个,累计贡献率为 63.254%。在频次≥70的36个症状变量中,半数以上的HWI患者具有心烦易怒、少寐、多梦、头晕、心悸、胸部闷塞、口干、易醒、神疲体倦;舌色以淡红舌、红舌为主;舌苔以薄苔、腻苔为主;脉象多为弦脉、数脉、滑脉;② HWI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肝(52.09%)、心(33.43%)、脾(26.46%)、肾(23.68%);病性证素主要为痰湿(34.54%)、阴虚(29.25%)、热(火)(25.35%)、气滞(25.07%);③通过频数统计出10个证型、因子聚类得出9个证型、隐结构聚类推测出7个证型,以上3种方法推断出的证型中,重复出现至少2次的证型共有7个,可认定为HWI常见证型。结论:HWI的常见临床症状为心烦易怒、少寐、多梦、头晕、心悸、胸部闷塞、口干、易醒、神疲体倦;病位证素主要在肝、心、脾、肾;病性证素主要涉及痰湿、阴虚、热(火)、气滞;临床常见证型为肝郁化火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内蕴证、阴虚内热证、心胆气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王秀娟运用和法论治手汗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王秀娟教授认为,手汗症病机多与局部郁热蕴蒸、经络瘀滞不通有关,主要辨证分型为:肺脾不和证、中焦郁热证与心神失养证.王教授擅长运用和法,从脾胃治疗手汗症,手心汗出过多的肺脾不和证,常运用和脾胃、健脾气或补脾益肺为法,以复肺气之宣肃;中焦郁热证,常用和肝运脾之法,以疏肝泻火、健脾运浊;心神失养证,在补益心脾的基础上侧重健脾益气,中气和则五脏调.王教授治疗手汗症,注重整体辨证,阴阳表里寒热并重,重视中焦气机失调之病机,同时关注情志因素,遵循李东垣"内伤劳役伤脾气,饮食伤胃伤其形"之脾胃观,不忘将现代社会压力下人们的身心疾病因素考虑在内.在用药方面,王教授注重整体观,遣方用药以和为主,重在调和气机,辨证运用和肝疏郁、调和营卫、和解少阳等治法,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之稳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儿童特应性皮炎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各证型的免疫表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探讨儿童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不同证型AD儿童的免疫表型.方法 共纳入159名AD儿童和100名正常对照组儿童.运用电阻抗法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计数,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白细胞介素 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 5(Interleukin-5,IL-5)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结果 159例AD儿童中,心火脾虚证占比最高,为38.4%,其次为血虚风燥证(22.0%)、心脾积热证(20.1%)、脾虚蕴湿证(19.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各证型间血清IFN-γ水平无明显差异.心火脾虚证AD外周血Eo、血清总IgE、Th2细胞因子IL-4和Th17细胞因子IL-17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虚风燥证AD外周血Eo以及血清Th2细胞因子IL-4、IL-5和Th17细胞因子IL-17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心脾积热证AD血清Th2细胞因子IL-4、IL-5和Th17细胞因子IL-17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脾虚蕴湿证AD外周血Eo和血清Th2细胞因子IL-4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心火脾虚证为儿童AD最常见的证型,但3岁以下以心脾积热证为主要证型.心火脾虚证、血虚风燥证和心脾积热证以Th2/Th17免疫失衡为主,脾虚蕴湿证以Th2免疫失衡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丁素先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丁素先主任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将口腔扁平苔藓病因概括为四类:一是心脾湿热,壅滞化火,循经上攻于口舌;二是肝郁气滞,都火循肝经燔灼炎上,伤津耗液,灼伤黏膜;三是肝肾不足,阴虚火旺,血热妄行,上炎口舌;四是气血两虚,血虚生热化燥,血热妄行可致黏膜下瘀斑、出血.心脾蕴热证方用导赤散合凉膈散加减,肝郁气滞证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肝肾阴虚证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气血不足证方用炙甘草汤加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金匮要略》情志病治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金匮要略》中治疗情志病的方法有养阴清热法,主要运用于百合病及虚劳虚烦不得眠病证中;化痰解郁,顺气降逆法,主要用于梅核气的治疗;降逆平冲法,用于肝气不疏、气郁化火所致冲脉上逆和阳气受伤不固,冲气上逆而发奔豚;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法,适用于虚劳病脾胃阴阳两虚证;益气养血安神法,适用于心之气血亏虚证;温通心阳,镇静安神法,适用于心阳亏虚,神气浮越之证;养心安神,和中缓急法,适用于脏躁脏阴不足,心脾两虚证;温肾补虚法,适用于肾阳虚弱,温煦失职,膀胱气化不利,浊阴上扰所致心烦诸证;温肾补阳救逆法,适用于肾阳虚衰,阴盛格阳,虚阳浮越所致戴阳郁冒证;行气散结法,适用于气血郁滞,气机不畅而化热证;活血破瘀法,适用于瘀血闭阻较甚,瘀血内结上扰心神所致神志异常;清热活血,调和少阳法,适用于邪热传经入里与瘀血互结于血室,扰于心神而所致谵语;温经活血,养阴清热法,适用于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虚内热所致咽干烦热证;清热祛湿法,适用于湿热之邪内蕴中焦,扰于心神所致各种情志异常;泻热通腑法,适用于实热结于胃肠之阳明腑实证;清热泻火法,适用于邪热之火上扰心神所致心烦懊恼不适之证,此虚烦非阴虚等虚证,而是指无形邪热未与有形之邪相结;祛痰化饮法,适用于痰饮之邪壅盛于内,闭阻气机,心神受扰所致烦躁不安、坐不得眠等症;安蛔杀虫止烦法,适用于因蛔上扰所致心烦之证,也可用于寒热错杂所致心烦不适.《金匮要略》对神志病的辨证准确详实,为后世情志病辨证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书中对情志病相关治疗的论述远不止上述所列,比如湿家诸烦的治疗,也比如针刺的治疗,也比如呕吐法的运用等,在情志异常相关疾病诊疗中需要因人而异,因病因病机不同而异,切忌千篇一律,离开辨证施治可能就会谬之千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纪云西运用扶阳化浊法治疗老年性口臭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纪云西主任中医师,教授,擅长运用中医阴阳精气理论、六经辨证、三焦辨证防治脾胃肝胆疾病、口臭、汗症、咳嗽、失眠、虚劳、肿瘤术后调养及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口臭,是指口中气味恶臭,可通过说话、呼吸、咳嗽等向外散发,病者或不自觉的一种病症.我国口臭的发病率约21.61%~28.91%,具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征,年龄越大,口臭的发病率越高[1].历代医家对口臭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疗思路大多是从热论述.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口臭,由五脏六腑不调,气上胸膈.然脏腑气臊腐不同,蕴积胸膈之间,而生于热,冲发于口,故令臭也.”宋·赵佶《圣济总录》曰:“口者,脾之候.心脾感热,蕴积于胃,变为腐糟之气,府聚不散,随气上出熏发于口,故令臭也.”明·李梃《医学入门》曰:“脾热则口甘或臭,口臭者胃热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口臭是胃火、食郁.”现代医家报道口臭发病排名前6位的证型依次是脾胃湿热证、湿热内蕴证、胃火炽盛证、胃肠食积证、肝火犯胃证、肺热证[2].治疗则多以清热、泻火为主,代表方剂有清胃散、泻黄散、玉女煎、泻心汤类方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国医大师卢芳运用加味泻黄散治疗心脾积热型白塞病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卢芳运用加味泻黄散治疗心脾积热型白塞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卢老对心脾积热型白塞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剖析加味泻黄散组成、方义,并举临床案例加以验证.[结果]卢老认为心脾积热型白塞病的病因病机为荣卫失和,湿热壅滞心脾,毒邪蕴于肌肤则发溃疡蚀烂.以清胃泻火、解毒疗疮为治则,并运用加味泻黄散治疗此病,临证时又可根据溃疡部位选取不同药物,从理法方药上论证了加味泻黄散治疗心脾积热型白塞病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举验案辨为心脾积热证,予加味泻黄散合三物黄芩汤治疗正符合其病机,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结论]卢老运用加味泻黄散治疗心脾积热型白塞病疗效显著,也是对古方泻黄散的传承与创新,值得临床学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