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同时患有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和血友病A的家系的基因诊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一个同时患有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emia, MMA)和血友病A(hemophilia A, HA)患者生育史的家系的病因,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对亲代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采用Sanger测序对变异进行验证并对再次妊娠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进一步采用长距离PCR(long distance PCR,LD-PCR)检测HA患儿(先证者弟弟,Ⅱ-2)和母亲 F8基因第22内含子倒位(intron 22 inversion, Inv22)变异。最后,对第三次妊娠胎儿同时进行MMA和HA致病基因的产前诊断。 结果:该家系父亲携带单纯型MMA相关 MMUT基因c.729_730insTT(p.D244fs)杂合变异,母亲携带 MMUT基因c.1853T>C(p.L618P)杂合变异。先证者弟弟(Ⅱ-2)为 F8基因Inv22引起的HA患者,同时为c.729_730insTT(p.D244fs)杂合变异携带者,其母亲为Inv22携带者。胎儿产前诊断结果显示为 MMUT基因c.1853T>C(p.L618P)杂合变异携带者。 结论:高通量测序有助于为先证者临床诊断明确但无法进行基因检测的家系寻找遗传学病因,LD-PCR可快速有效的进行 F8基因Inv22检测,为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PCR-HRM技术快速筛查 MMACHC基因热点致病变异c.609G>A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2个钴胺素代谢障碍C型(Cobalamin C,cblC)家系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在明确变异的基础上建立针对 MMACHC基因热点致病变异c.609G>A的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熔解曲线(high-resolution melting, HRM)快速筛查方法。 方法:提取先证者及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Sanger测序技术对cblC家系的 MMACHC基因进行变异分析;通过PCR-HRM技术筛查100名健康儿童 MMACHC基因变异c.609G>A。 结果:经Sanger测序确认先证者1 MMACHC基因存在c.394C>T和c.609G>A复合杂合变异,先证者2 MMACHC基因存在c.482G>A和c.609G>A复合杂合变异。先证者及100名健康儿童PCR-HRM分析结果与Sanger测序结果一致。 结论:c.609G>A是 MMACHC基因的热点致病变异,利用PCR-HRM技术对其进行筛查是cblC获得快速基因诊断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毛细管电泳用于高苯丙氨酸血症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一种基于毛细管电泳的高苯丙氨酸血症的快速基因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单中心研究。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经液相串联质谱新生儿筛查检测疑似高苯丙氨酸血症的40例患儿。其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诊断年龄21.93 d。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对40例疑似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 PAH)基因中的85个变异位点进行检测,对未明确诊断患儿的 PAH基因进一步采用Sanger测序进行检测。评估毛细管电泳技术的检出率、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在40例疑似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中,毛细管电泳技术共检出71个 PAH变异,32例患儿明确基因诊断,5例患儿仅发现1个致病变异,3例患儿未检出变异。毛细管电泳技术的检出率为80.00%,敏感度为88.75%,特异度为100%。 结论:毛细管电泳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检出 PAH基因变异,且成本较低,是一种极具临床应用前景的高苯丙氨酸血症基因检测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通量遗传检测技术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遗传学病因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一类临床较常见的严重危害女性生殖健康的疾病,其病因复杂,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其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随着高通量遗传检测技术的应用,POI的遗传学病因鉴定迎来新的契机和挑战。染色体微阵列芯片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用于鉴别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和POI的关系。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用于POI的遗传致病或易感位点的鉴定。目前CMA和GWAS在POI中的研究相对较少、样本量小,没有发现明确高度相关的、可重复的CNV或遗传易感位点。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对于鉴定POI新致病基因具有独特优势。靶向二代测序(targeted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targeted NGS)通过捕获多个靶向基因(panel)制备文库,可以同时对已知POI致病基因进行快速、高通量的筛查,具有更高临床应用价值,有望提高POI基因诊断率。本文就高通量遗传检测技术在POI病因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64个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家系的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检测和分析64个无亲缘关系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家系的基因变异类型,探讨多种基因分析技术的检测效能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或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的64个ADPKD家系的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和家系成员血样,应用二代测序对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对筛选出的可疑变异通过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或长片段PCR结合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抽取高风险家系胎儿绒毛或羊水样本,排除母源污染后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64个ADPKD家系中有57个家系(89.06%)检测到 PKD1/ PKD2基因变异,其中51个家系(79.69%)共检出49种 PKD1/ PKD2基因致病性/可能致病性变异,包含14种(28.57%)无义变异、14种(28.57%)移码变异、11种(22.45%)错义变异、5种(10.20%)剪接变异和5种(10.20%)缺失变异, PKD1和 PKD2基因变异分别占87.76%(43/49)和12.24%(6/49)。共检测到14种 PKD1/ PKD2基因新变异,包含7种移码变异、3种剪接变异、2种无义变异、1种缺失变异和1种错义变异,其中11种为 PKD1基因变异,3种为 PKD2基因变异。来自17个家系的20例高风险胎儿接受了产前基因诊断,6例胎儿检出 PKD1基因杂合变异,14例胎儿未检出 PKD1/ PKD2基因变异。 结论:联合应用二代测序、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及长片段PCR结合Sanger测序可对ADPKD家系进行快速、高效和准确的基因诊断。 PKD1/ PKD2基因变异均以点突变最为常见。14种 PKD1/ PKD2基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其基因变异谱,可为ADPKD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两个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D型家系 SGCA基因遗传分析和产前诊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中国汉族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D(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2D, LGMD2D)型的2个家系进行 SGCA基因分析,明确病因并在此基础上为该家系中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提供遗传咨询与指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个LGMD2D型家系,提取先证者和其父母的外周血,通过探针杂交技术对先证者LGMD相关21个基因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进一步采用Sanger测序和/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先证者父母目标基因区域进行检测,同时验证变异来源;明确先证者病因后,进一步对家系中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家系1:先证者存在 SGCA基因c.218C>G(p.P73R)和c.101G>A(p.R34H)复合杂合变异;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与先证者一样同时遗传了父母双方的致病变异,胎儿父母选择终止妊娠。家系2:先证者携带 SGCA基因c.218C>T(p.P73L)和该基因第7和第8外显子杂合缺失复合杂合变异,但胎儿不携带上述两变异,家属选择继续妊娠。胎儿足月分娩,随访至2岁,肌酶谱、体格、运动和智力发育均未见异常。 结论:SGC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是2个LGMD2D型家系的致病原因,其中c.218C>G(p.P73R)、c.218C>T(p.P73L)为尚未报道的新突变。基于高通量测序可快速、准确地对该病进行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例高肿瘤负荷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治疗报告并基因诊断和精准治疗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根据基因检测报告的精准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报道了1例高肿瘤负荷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全程治疗经过,并结合该病例对前列腺癌基因检测的未来进行初步的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技术在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技术(HPLC-MS/MS)在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301例新生儿,新生儿出生48 h~7 d内采集足底血制作血斑样本,采用HPLC-MS/MS技术对样本中多种氨基酸代谢、有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进行筛查,初筛阳性结果患儿召回复查并做进一步诊断.结果 301例筛查样本中初筛可疑阳性21例(0.70%),召回20例进行复查,最终进行基因诊断确诊3种遗传代谢性疾病,其中1例甲基丙二酸血症(MMA),1例精氨酸血症,1例瓜氨酸血症.结论 HPLC-MS/MS技术应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具有高效、准确、快速等优势,本地可能是此病的高发地区,大力推广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降低本地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有重大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SMA基因筛查和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对 10 例中国人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家系进行基因诊断与产前诊断,为临床筛查、诊断 SMA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收集 SMA 家系患者及父母的临床资料、外周血和羊水样本,并提取 DNA.应用荧光定量 PCR(qPCR)检测基因突变型,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其结果进行验证.结果:qPCR 结果显示患者均为SMN1 基因外显子 7 纯合缺失,父母均为 7 号外显子杂合缺失.MLPA结果显示患者均为 SMN1 基因 7、8 外显子纯合缺失,父母均为 7、8 外显子杂合缺失.羊水样本中,1 例 SMN1 基因 7、8 外显子纯合缺失,2 例 SMN1 基因 7、8 外显子杂合缺失,1 例 SMN1 基因 7、8 外显子未见缺失.结论:qPCR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经济,且结果稳定适合 SMA的初步诊断和大规模人群筛查,结合 MLPA,是临床的高效、经济且稳定的 SMA基因诊断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应用目标基因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无遗传性眼病家族史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患者的致病基因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HRDs)是以原发性视网膜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视力和色觉等视敏度严重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致盲眼病,其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是临床上难治性盲的首要原因. 目的 应用目标基因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检测HRDs的致病基因.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宁夏眼科医院就诊的无遗传性眼病家族史的20例H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临床资料,完善眼科检查,抽取患者和家庭正常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针对232个HRDs已知致病基因的目标序列设计并定制目标序列捕获芯片,借助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患者的遗传变异,数据经分析滤过,候选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和致病性评估,明确致病基因和突变,并对表型和基因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0例HRDs患者中有11例患者检测到致病性突变位点,共涉及9个基因,阳性率为55%.其中有8例患者检测到复合杂合突变,3例患者为纯合子突变,均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通过对家系成员的基因筛查分析,6例HRDs患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5例遗传类型不确定.结合临床表型以及基因检测结果分析,11例HRDs患者的诊断分别为锥杆细胞营养不良5例,致病基因分别为ABCA4、RPE65、USH2A、RIMS1和RHO;Leber先天性黑曚3例,致病基因分别为CRB1(2例)和LCA5;先天性静止性夜盲l例,致病基因为PRPF3;Best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1例,致病基因为BEST1基因;Stargardt病1例,致病基因为ABCA4基因. 结论 目标基因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可以对视网膜疾病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基因诊断,结合临床特征分析有助于提高隐性遗传及遗传方式不明的HRDs的临床诊断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