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营养不良患儿的多导睡眠监测的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肌营养不良(MD)患儿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的表现及特征,为适时的呼吸支持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肌肉病多学科联合门诊就诊,经临床、肌电图、基因或病理确诊的MD且进行了整夜PSG监测患儿的资料。分析其PSG监测特征。结果:总计入组10例MD患儿,其中男7例,女3例,行PSG监测时年龄(9.40±3.13)岁,均经临床、病理和基因检测确诊为MD。MD患儿在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期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较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睡眠期呈增高趋势。在呼吸事件方面,MD患儿可表现阻塞性呼吸暂停、中枢型呼吸暂停、混合型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事件,其中低通气指数(HI)最高,混合型呼吸暂停指数(MSAI)最低,HI显著高于MSAI( P<0.05)。REM睡眠期的中枢型呼吸暂停不排除膈肌性呼吸事件的可能。在睡眠结构方面,PSG显示MD患儿REM睡眠时间减少。 结论:MD患儿的早期睡眠呼吸紊乱,表现为以低通气事件为主,呼吸紊乱最早出现于REM睡眠期,REM期的呼吸紊乱指数可作为MD患儿呼吸肌受累的早期参考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右美托咪定滴定判断不宁腿综合征的准确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采用右美托咪定行以病人自控睡眠为主线的多模式睡眠疗法的睡眠障碍病人的病历资料,年龄≥18岁,BMI 18~30 kg/m 2,性别不限。采用微量注射泵以60 ml/h(4 μg/ml)的速率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进入非快速眼动(NREM)Ⅲ期睡眠或达到1 μg/kg后停止输注。参照《中国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的诊断标准,判断右美托咪定是否诱发了不宁腿综合征(RLS)。滴定结束待病人清醒后次日,按照《中国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确定是否合并RLS。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右美托咪定滴定和《中国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的诊断标准判断RLS的一致性。计算右美托咪定滴定判断RL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共纳入39例病人,经右美托咪定滴定判断8例病人出现RLS症状。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右美托咪定滴定和《中国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的诊断标准判断RLS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值1.0, P<0.01)。右美托咪定滴定法判断RLS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综上所述,右美托咪定滴定可准确地判断RL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帕金森病患者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与血浆神经丝轻链水平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的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BD)与血浆神经丝轻链水平(NfL)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神经内科就诊的121例PD患者和38例健康对照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相关量表评分以及血浆NfL水平,根据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量表(RBDSQ)将帕金森病患者分为PD合并RBD组(PD-RBD,RBDSQ ≥6)与PD不伴RBD组(PD-NRBD,RBDSQ<6)。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浆NfL水平,比较PD-RBD和PD-NRBD组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睡眠质量等。结果:PD组的血浆NfL水平高于对照组, M( Q1, Q3)分别为19.39(12.58,31.78)、14.85(9.78,22.15)ng/L( Z=-2.492, P<0.05),PD-RBD组的血浆NfL水平高于PD-NRBD组以及对照组, M( Q1, Q3)分别为25.29(19.09,34.75)ng/L、17.14(11.70,26.67)ng/L、14.85(9.78,22.15)ng/L( Z=-3.434, P<0.01),但对照组和PD-NRBD组的血浆Nf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分析结果表明,血浆NfL浓度为17.86 μg/L时,可区分PD-RBD组和PD-NRBD组(曲线下面积为0.70,95% CI:0.60~0.80,灵敏度82%,特异度5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NfL水平是PD伴RBD的独立危险因素( β=0.068, OR=1.103, P=0.003)。 结论:PD-RBD患者的血浆NfL水平增高,血浆NfL或可作为PD合并RBD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耳穴贴压疗法辅助治疗肝火扰心型亚健康失眠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心理疗法联合耳穴贴压疗法治疗肝火扰心型亚健康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温州市中医院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肝火扰心型亚健康失眠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认知和行为治疗(CBT),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贴压疗法,两组均治疗4周。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SG)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进行评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患者失眠严重程度,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明版(QOL-BREF)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程度,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睡眠时间[(421.25±11.58)min比(456.25±11.23)min]、睡眠效率[(70.32±4.44)%比(76.58±5.89)%]、非快速眼动2(N2)期睡眠[(43.25±4.44)%比(45.62±4.36)%]、N3期睡眠[(14.25±4.52)%比(18.52±5.55)%]、快速眼动(R)期睡眠[(21.98±5.21)%比(24.66±4.87)%]均短于或低于观察组( t=13.723、5.367、9.035、2.408、3.772、2.376,均 P<0.05),治疗后对照组睡眠质量[(1.85±0.54)分比(1.10±0.42)分]、入睡时间[(1.52±0.51)分比(1.08±0.35)分]、睡眠时间[(1.30±0.41)分比(0.75±0.41)分]、睡眠效率[(1.53±0.44)分比(1.02±0.33)分]、睡眠障碍[(1.20±0.41)分比(0.78±0.31)分]、催眠药物[(0.11±0.02)分比(0.04±0.01)分]、日间功能障碍[(1.65±0.47)分比(1.03±0.28)分]及总分[(9.11±1.33)分比(5.80±1.01)分]均高于观察组( t=6.933、4.499、5.999、5.864、5.167、19.789、7.167、12.535, P<0.05)。治疗后对照组生理领域[(13.85±2.22)比(17.86±2.01)]、心理领域[(15.52±1.89)比(16.35±1.33)]、社会领域[(16.01±1.58)比(19.52±1.85)]、环境领域评分[(17.52±1.90)比(20.89±2.22)]均低于观察组( t=8.468、4.499、9.124、7.294,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72.5%(29/40)](χ 2=7.440, P<0.05)。 结论:心理疗法联合耳穴贴压疗法可显著提高肝火扰心型亚健康失眠患者的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临床疗效显著,还可提高亚健康失眠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快速眼动睡眠期肌电活动类型与睡眠稳定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患者快速眼动(REM)睡眠期肌电活动类型与睡眠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03例RBD患者。收集一般情况、临床症状、睡眠及情绪相关问卷和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数据。根据同一患者REM睡眠期紧张性和时相性肌电活动所占比例不同,紧张性肌电比例高于时相性肌电组定义为紧张性主导组,时相性肌电比例高于紧张性组定义为时相性主导组。依据睡眠期向清醒期的转换次数与睡眠各分期总睡眠时间的比值计算睡眠不稳定性相关指数。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探索REM期肌电活动与睡眠不稳定性相关指数之间的联系。结果:共纳入特发性RBD(iRBD)患者35例,年龄(54.5±18.2)岁,男17例,女18例;RBD伴帕金森病(PD)患者27例,年龄(59.4±7.9)岁,男17例,女10例;RBD伴发作性睡病患者41例,年龄(21.2±13.2)岁,男22例,女19例。iRBD与RBD伴PD患者在客观睡眠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入睡后清醒时间、非快速眼动3期(N3)睡眠百分比均低于RBD伴发作性睡病患者(均 P<0.05)。时相性主导组( n=33)非快速眼动1期-清醒(N1-W)转换指数[ M( Q1, Q3),10.6(6.5,16.9)次/h比7.3(4.7,10.5)次/h]、非快速眼动2期-清醒(N2-W)转换指数[4.0(2.2,5.6)次/h比2.3(1.5,3.9)次/h]、非快速眼动-清醒(NREM-W)转换指数[(5.8±2.9)次/h比(4.5±3.2)次/h]和快速眼动-清醒(REM-W)转换指数[3.9(1.9,7.3)次/h比2.7(1.0,4.0)次/h]均高于紧张性主导组( n=70)(均 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时相性主导组患者对REM-W的影响高于紧张性主导组(β=2.05,95% CI:0.09~3.26, P=0.012)。 结论:RBD患者REM期时相性主导肌电活动可影响睡眠稳定性,尤其是REM睡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情感淡漠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睡眠及认知功能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情感淡漠与运动症状、睡眠、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6—10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早期129例PD患者,其中男82例,女47例,应用修订情感淡漠评定量表(MAES)评定情感淡漠情况,将上述129例患者分为PD伴情感淡漠组67例(MAES>14分),PD不伴情感淡漠组62例(MAES≤14分)。同时收集年龄、性别、病程及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应用Hoehn-Yahr分期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以及多导睡眠监测图、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分别评估早期PD患者的运动症状、睡眠及认知功能,探讨早期PD伴情感淡漠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与不伴情感淡漠组相比,伴情感淡漠组病程更长[ M( Q 1, Q 3)][5.0(3.0,7.0)年比3.0(2.0,5.0)年, P=0.006]、运动症状受累显著[20.0(10.0,28.0)分比14.0(8.5,23.0)分, P=0.047]。两组患者PSQ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完成多导睡眠图监测的33例患者中,与不伴情感淡漠组(16例)比较,伴情感淡漠的PD患者(17例)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潜伏期更长[150(124,184)min比87(57,133)min, P=0.035]、REM期周期性肢体运动更频繁( P=0.042),而REM睡眠比率( r=0.373, P=0.042)、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r=0.374, P=0.046)、氧减指数( r=0.409, P=0.025)与PD患者情感淡漠程度呈正相关。在认知评估中,伴情感淡漠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较重,MoCA总分与淡漠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r=-0.231, P=0.017)。 结论:伴情感淡漠的早期PD患者存在以REM睡眠障碍为主的客观睡眠障碍,可对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快速眼动睡眠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儿童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快速眼动睡眠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REM-OSA)儿童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经多导睡眠监测(PSG)诊断为中重度OSA,进行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且在术后6个月完成复诊的2~14岁儿童6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72.6%),女17例(27.4%),年龄2.0~12.3(5.9±2.4)岁。所有儿童在基线时均完成临床资料收集、PSG、OSA-18生活质量问卷和儿童睡眠问卷-睡眠呼吸障碍分量表,术后6个月复查PSG和OSA-18生活质量问卷。根据基线PSG中快速眼动睡眠期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OAHI)与非快速眼动睡眠期OAHI比值是否≥2,将患儿分为REM-OSA组(33例)和非REM-OSA组(29例)。对比2组患儿基线PSG参数及量表得分、术后6个月治愈率及OSA-18生活质量问卷结果,使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颈围/身高比、是否超重或肥胖、病史时间、扁桃体和腺样体大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REM-OSA组的氧减指数、SpO 2<90%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高于非REM-OSA组( Z值分别为-2.723、-3.414,P值分别为0.006、0.001),而最低SpO 2低于非REM-OSA组( Z=-3.957, P<0.001)。REM-OSA组阻塞型呼吸暂停占总呼吸事件的比例(与解剖因素相关)高于非REM-OSA组( t=2.840, P=0.006),而中枢型呼吸暂停占总呼吸事件的比例和觉醒指数(均与功能因素相关)低于非REM-OSA组( t=-2.597、 P=0.012, Z=-2.956、 P=0.003),其余PSG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不同基线OAHI情况下,2组患儿术后6个月OSA治愈率的变化趋势有交互效应(χ 2=4.282, P=0.039)。 结论:解剖因素和功能因素在REM-OSA与非REM-OSA患儿病因中所占的权重不同,2组患儿术后OSA治愈率在不同基线OAHI的情况下变化趋势相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高压氧联合持续正压通气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32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对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睡眠参数及血清炎性介质、代谢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6例重度OSA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持续正压通气组、高压氧组及联合组,每组32例。持续正压通气组予以持续正压通气治疗,高压氧组予以0.24 MPa高压氧治疗,联合组予以持续正压通气联合0.24 MPa高压氧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状态[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血氧饱和度]、睡眠结构(睡眠转换次数及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快速眼动睡眠期占比]、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23]及代谢相关激素(生长激素释放肽、食欲素、瘦素)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持续正压通气组和高压氧组比较,联合组患者治疗后ESS评分、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睡眠转换次数、睡眠结构Ⅰ期+Ⅱ期占比明显降低,动脉血氧饱和度水平、睡眠结构Ⅲ期+Ⅳ期、快速眼动睡眠期占比明显增高( P<0.05);血清CRP、IL-6、TNF-α、IL-23、生长激素释放肽、瘦素水平明显降低( P<0.05);食欲素水平明显增高( 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持续正压通气治疗重度OSAHS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纠正低氧状态,减轻炎症反应,改善代谢紊乱,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睡眠脑电慢波活动的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睡眠脑电慢波活动(SWA)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中心以打鼾为主诉并完成整夜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46例,年龄(55.3±5.2)岁;依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4组:单纯打鼾组(AHI<5次/h)、轻度OSA组(5次/h≤AHI<15次/h)、中度OSA组(15次/h≤AHI<30次/h)、重度OSA组(AHI≥30次/h),分别在整夜睡眠期、非快速眼动(NREM)期和快速眼动(REM)期中,先比较各组间5个频带的绝对脑电能量;然后比较4组SWA的相对值在NREM周期的分布;并进一步分析所有受试者中SWA与AHI及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在整夜睡眠期、NREM期和REM期,中度和重度OSA组的SWA均低于轻度OSA和单纯打鼾组[整夜睡眠期:(120.3±49.4)、(125.6±65.5)比(147.1±68.3)、(163.1±66.7)μV 2,NREM期:(143.9±60.0)、(146.6±77.1)比(173.6±79.8)、(193.7±82.4)μV 2,REM期:(39.9±14.7)、(41.4±13.1)比(48.4±20.8)、(52.6±21.7)μV 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从第1个NREM周期到第4个NREM周期,各组的SWA相对值均呈减小趋势。单纯打鼾组、轻度及中度OSA组4个NREM周期间的相对SW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重度OSA组在4个NREM周期的相对SWA分别为(156.5±0.5)%、(149.6±±0.4)%、(135.1±0.4)%、(121.7±0.4)%( P=0.053);在第4个NREM周期,重度OSA组的相对SWA高于轻度OSA组[(85.5±0.3)%比(121.7±0.4)%]( P=0.004);第1个NREM周期SWA与ESS评分负相关( r=-0.239, P=0.043),整夜SWA、NREM期SWA、REM期SWA及4个NREM周期SWA与AHI均无相关性( r=-0.095、-0.092、-0.174、-0.161、-0.089、-0.024、-0.115,均 P>0.05)。 结论:OSA患者的SWA有内在稳定性,且与患者的日间嗜睡程度有关,是评估OSA患者日间嗜睡程度的潜在指标;SWA作为睡眠质量评价指标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动态分析,关注其周期性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不同觉醒状态下高频振荡的分布及其对致痫区的定位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觉醒状态下高频振荡(HFO)的分布特点,明确其与致痫区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1—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收治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立体脑电图(SEEG)监测,分别选取清醒期及非快速动眼睡眠期(NREM)的发作间期脑电图,通过自动检测算法进行HFO分析,分为涟波(R)和快速涟波(FR)。对比分析发作起始区(SOZ)及非SOZ区清醒及睡眠状态的HFO发放频次和HFO高发放导联数目的差异,同时观察HFO的空间分布与致痫区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7例患者,置入电极数量为(11.6±0.5)根(8~14根),有效导联数量为(100.1±4.2)个,SOZ导联数量为(18.0±2.2)个。与非SOZ区比较,SOZ区R发放频次在清醒[分别为(6.93±1.35)次/min、(1.63±0.41)次/min]及睡眠[分别为(12.13±1.65)次/min、(3.52±0.75)次/min]状态下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SOZ区FR发放频次在清醒[分别为(5.29±1.92)次/min、(0.14±0.03)次/min]及睡眠[分别为(6.05±1.71)次/min、(0.30±0.07)次/min]状态下,也均明显高于非SOZ区(均 P<0.05)。进一步分析上述数据显示,睡眠期HFO发放频次总体高于清醒期。在SOZ区,睡眠期R发放频次明显高于清醒期( P<0.001),而FR发放频次增加不明显( P=0.613);在非SOZ区,R及FR发放频次均为睡眠期高于清醒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清醒期比较,睡眠期R[分别为(13.06±2.27)个、(4.59±0.21)个]及FR[分别为(9.88±1.70)个、(4.59±0.21)个]的高发放导联数量均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SOZ区导联R在清醒期有(67.4±5.5)%分布于HFO分布区,睡眠期为(69.8±5.8)%;FR则分别为(68.1±5.8)%、(71.1±5.6)%,清醒及睡眠状态下,SOZ区HFO稳定发放。 结论:SEEG监测显示,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在睡眠期HFO发放频次明显高于清醒期,睡眠期HFO分布范围明显增加,清醒及睡眠状态下,SOZ区导联多为HFO高发放导联;清醒期与睡眠期HFO在辅助定位致痫区中价值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