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冠状病毒及其相关眼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冠状病毒为RNA病毒。从2003年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到2004年人冠状病毒(HCoV)NL63传播和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发疫情,均提示应高度重视冠状病毒。冠状病毒可以通过各种媒介黏附于眼、鼻、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导致感染,从而引发炎性反应、肺纤维化、肾衰竭等,严重者导致死亡。随着医学分子技术进步和临床对冠状病毒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已知可感染人的HCoV有7种,其中HCoV-NL63、SARS冠状病毒(SARS-CoV)和2019-nCoV可并发眼部疾病。本文针对HCoV-NL63、SARS-CoV和2019-nCoV的结构特点、传播途径、眼部致病特点和治疗等,汇总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临床相关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71-87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过敏性哮喘患儿使用奥马珠单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中国真实世界中的回顾性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在中国真实世界中评估过敏性哮喘患儿使用奥马珠单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6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中国17家医院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6~11岁过敏性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数据包括患儿接受治疗前的人口学特征、过敏史、家族史、总免疫球蛋白E(IgE)与特异性IgE、皮肤点刺试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合并症;描述性分析奥马珠单抗治疗模式,包括首次剂量、注射间隔频率和疗程与说明书推荐模式的差异;分析奥马珠单抗治疗后疗效整体评估(GETE),比较治疗前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率的差异、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剂量的变化、肺功能变化,基线与奥马珠单抗治疗后第4、8、12、16、24、52周时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和儿童哮喘生活质量问卷(PAQLQ)的变化、合并症改善;安全性评估数据包括不良事件(AE)与严重不良事件(SAE)。对"中重度哮喘年化发作率"以及"ICS减量"指标采用 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显著水平为0.05。其他指标均为描述性分析。共纳入200例患儿,其中男151例(75.5%),女49例(24.5%);年龄(8.20±1.81)岁。 结果:200例患儿中位总IgE为513.5(24.4~11 600.0) IU/mL,中位治疗时间为112(1~666) d。200例患儿奥马珠单抗首次注射中位剂量为300(150~600) mg,其中114例(57.0%)有说明书推荐剂量。患儿经奥马珠单抗治疗4~6个月有效率为88.5%(117/200)。患儿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4周后C-ACT评分提高[(18.90±3.74)分比(22.70±3.70)分],达到哮喘控制。奥马珠单抗治疗4~6个月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率降低了(2.00±5.68)次/(人·年)( t=4.702 5, P<0.001)。中位ICS日剂量降低[0(0~240) μg比160(50~4 000) μg], P<0.001。PAQLQ评分提高[(154.90±8.57)分比(122.80±27.15)分]。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提高[(92.80±10.50)%比(89.70±18.17)%]。在有合并症(包括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结膜炎、鼻窦炎)评估记录的患儿中,总体改善率为92.8%~100.0%。200例患儿中,58例(29.0%)发生124例次AE,发生率为0(0~15.1)例次/(人·年)。在53例发生AE且报告了严重程度的患儿中,83.0%(44例)发生轻度AE,17.0%(9例)发生中度AE,无重度AE发生;SAE的发生率为0(0~1.9)例次/(人·年)。与药物相关常见AE为腹痛(2例患儿,1.0%)和发热(2例患儿,1.0%),未出现因AE而停药。 结论:奥马珠单抗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患儿有效率高,可降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减少ICS剂量、提高哮喘控制水平、改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其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信迪利单抗致多器官毒性反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38岁女性乳腺癌复发伴肝转移患者接受信迪利单抗200 mg静脉滴注、第1天,21 d为1个周期。免疫治疗前患者肝、肾和甲状腺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用药后第3天,患者腰部皮肤出现皮疹伴瘙痒,此后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伴脱屑,双上肢及腰背部出现水疱;双眼视物模糊,分泌物增多,有异物感。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123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42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907 U/L,碱性磷酸酶(ALP)424 U/L;血肌酐(Scr)95.6 μmol/L,尿酸691.0 μ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20.87 mU/L。诊断:皮疹,甲状腺功能减退,肾损伤,结膜炎,肝损伤。考虑与信迪利单抗有关。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静脉滴注,左甲状腺素钠、海昆肾喜胶囊口服,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及皮肤护理。16 d后,患者皮疹明显消退、水疱吸收,眼部不适感消失。实验室检查示ALT 111 U/L,AST 122 U/L,γ-GT 1 430 U/L,ALP 321 U/L;Scr 56.0 μmol/L,尿酸243.0 μmol/L;TSH 13.60 mU/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疫情病原学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5月份广东省某市一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疫情中病原体的进化特征及变异情况,为制定新一轮AHC流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份AHC患者眼结膜拭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方法,对其进行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EV70(human enterovirus 70, HEV70)和CVA24v(coxsackievirus A24 variant,CVA24v)核酸检测,并对CVA24v阳性样本的VP1区和3Cpro区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其与国内外流行的CVA24v基因进化关系。结果:20份眼拭子标本中,肠道病毒全部显示EV阳性,CVA24v全部阳性,阳性率100%,EV70全部阴性。其中5份样本的CVA24v的VP1和7份样本的CVA24v的3Cpro区基因组成功测序,基于VP1和3Cpro区的分子特征分析发现,本次疫情流行的CVA24v与2014年泰国和2015年法属留尼群岛流行的CVA24v具有最大的核苷酸相似性。3Cpro区和VP1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本次疫情CVA24v与2014年泰国和2015年法属留尼群岛流行的CVA24v聚为一簇,具有较高亲缘关系。与2010年广东、2014年泰国和2015年法属留尼群岛流行的CVA24v相比,本次疫情流行的CVA24v在3Cpro区4个氨基酸位点发生替换,在VP1区有1个氨基酸位点发生替换。结论:引起本次疫情病原体为肠道病毒CVA24v,且与2014年泰国和2015年法属留尼群岛流行的CVA24v具有最高相似性,3Cpro区和VP1区序列均出现新的的氨基酸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南极中山站越冬科考队员的伤病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分析南极考察站越冬科考队员的伤病特点,提出针对性防治建议,为提高极地考察站医疗保障水平提供策略。方法:选取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19名越冬队员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在站期间发生的各种伤病,按就诊次数、病种及所属科室计算疾病构成比,分析常见伤病可能的诱发因素。结果:第3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19名队员越冬期间均出现伤病就诊;诊疗伤病91人次(不含复诊),前10种伤病依次为:急性软组织损伤(18.7%)、消化不良(12.1%)、皮炎(11.0%)、眼结膜炎(5.5%)、咳嗽(5.5%)、咽喉炎(4.4%)、嘴唇疱疹(4.4%)、失眠(4.4%)、慢性软组织损伤(4.4%)、口腔溃疡(2.2%);伤病所属科室前10依次为:创伤与骨科(23.1%)、皮肤科(14.3%)、消化科(13.2%)、耳鼻喉科(7.7%)、呼吸科(7.7%)、口腔科(6.6%)、眼科(6.6%)、普外科(5.5%)、精神科(4.4%)、泌尿外科(3.3%)。结论:建议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重视野外个人防护、加强后勤补给、提高蔬菜产量、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室内空气湿度、适度身体锻炼、避免强烈对抗类运动、丰富业余生活、规律作息、控烟限酒等,以降低南极考察站越冬期间科考队员的伤病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腺病毒重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人腺病毒(HAdV)是急性呼吸道感染、腹泻、急性眼角结膜炎等多种疾病的常见病原体。许多研究表明HAdV基因组易发生基因重组,进而形成新的基因型别,迄今已报道的104个型别中53~104型为重组形成的新基因型,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多次疫情,对疾病的防控提出新挑战。目前对其重组研究较少,亟需深入研究以揭示重组机制及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度普利尤单抗对儿童支气管哮喘及其2型炎症共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支气管哮喘(哮喘)合并特应性皮炎(AD)等2型炎症共病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9月1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哮喘及过敏专病门诊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治疗≥16周的哮喘合并AD、过敏性鼻炎(AR)2型炎症共病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治疗16周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用量、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等的变化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来评估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哮喘合并AD、AR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AD、AR与哮喘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定量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非正态分布的则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指标间的相关关系采用 Spearman秩相关检验。 结果:1.纳入10例哮喘合并AD、AR患儿病历资料分析,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14岁,中位年龄为9岁;3例患儿在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前已进行皮下注射免疫治疗(SCIT),1例患儿应用奥马珠单抗疗效不佳转换为度普利尤单抗治疗。2.哮喘的改善:10例患儿治疗16周后,哮喘症状控制良好,均未出现哮喘急性发作,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哮喘控制问卷均较基线显著改善(均 P<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较基线显著提升( P<0.05);ICS剂量(均换算为二丙酸倍氯米松)及FeNO水平均较基线显著下降,ICS剂量由基线400.00(200.00,400.00) μg/d下降至0(0,125.00) μg/d,FeNO由基线38.00(18.25,56.75)×10 -9降至11.00(9.00,19.25)×10 -9(均 P<0.05);3例患儿治疗前后均完成血清T-IgE检测,基线水平分别为>5 000 kU/L、3 546 kU/L、1 000 kU/L,治疗16周后降至2 759 kU/L、1 432 kU/L、655 kU/L,余治疗16周后未检测血清T-IgE。3.哮喘共患病的改善:度普利尤单抗治疗16周期间,AD评分、源自患者的湿疹评价评分在各随访时间点均较基线显著下降(均 P<0.001);治疗期间患儿外周血EOS计数总体由基线1.01(0.54,1.90)×10 9/L升高至1.18(0.62,1.51)×10 9/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44);鼻炎视觉模拟评分及鼻炎药物积分均较基线显著下降(均 P<0.05)。4.基线AD严重程度与哮喘疗效之间呈正相关( r=0.697, P=0.025)。5.安全性:治疗期间,1例出现双眼结膜炎,1例出现双眼球结膜血丝,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结论: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哮喘合并AD、AR 2型炎症共病儿童哮喘、AD及AR的临床症状,减少ICS用量、FeNO水平及鼻炎用药,并可能改善肺功能、降低血清T-IgE水平,安全性良好;在奥马珠单抗疗效欠佳的2型炎症疾病患儿及联合SCIT进行病因治疗方面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气污染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广州市大气污染因素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广州市2017—2019年AHC发病数据和同期二氧化氮、二氧化硫、PM 10、一氧化碳、臭氧(O 3)和PM 2.5等大气污染物浓度以及温度和湿度等气象因素资料,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 结果:2017—2019年广州市累计报告AHC病例477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 3与AHC发病呈正相关( RR=1.002,95% CI:1.000~1.004);日平均O 3达到366 μg/m 3时,AHC的 RR值最大,为1.404。 结论:大气污染的各类因素对AHC发病影响各有差异,O 3是影响AHC发病的主要大气污染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LA-B27阳性脊柱关节炎相关眼部疾病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脊柱关节炎(SpA)是与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关系密切的一种炎症性风湿性疾病,可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外周关节、关节周围附着点,往往还伴有关节外的多系统受累。眼部疾病是HLA-B27阳性SpA常见的关节外表现,其中较为常见的为急性前葡萄膜炎,还包括表层巩膜炎、巩膜炎、结膜炎、角膜炎等。HLA-B27阳性SpA并发眼部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的研究发现与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改变、细胞因子失衡有关。本文就HLA-B27阳性SpA相关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以及治疗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连市560例急性结膜炎患者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大连市急性结膜炎病原谱构成、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大连市3家医院眼科采集急性结膜炎患者眼拭子标本各2份,1份采用real-time 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另1份进行标准细菌培养、鉴定。结果:560份急性结膜炎患者眼拭子样本中,265份检测到致病病原,总阳性率为47.32%。其中219份为腺病毒阳性,包括腺病毒3型52份、8型109份、19/37型47份、3和8型双阳性1份及未分型10份。其余46份标本为细菌感染,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检出最多(11例),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及沙门菌属(6例)。未检测到肠道病毒通用型。不同性别和年龄组腺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多于女性,15~44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结论:2017—2019年大连市引起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为腺病毒,其中腺病毒8型最多,其次是3型和19/37型,应在日后的监测中引起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