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茶习惯对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饮茶习惯对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择期行腰硬联合麻醉下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54例,依据术前访视情况分为饮茶组与非饮茶组(每组127例)。年龄>65岁,性别不限,体重50~80 kg,ASA分级Ⅰ、Ⅱ级。术前1 d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量表评估认知状态,术后1~7 d(或出院前)同一时间段于PACU采用意识错乱评估方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CAM)判断是否发生POD。采用ELISA法检测脑脊液中茶多酚、咖啡因的浓度。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脑脊液中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丁酰胆碱酯酶(butylcholinesterase, BuChE)的活性。经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饮茶习惯对老年患者POD的影响因素、预防和治疗价值。结果:饮茶组POD发生率为8.62%,非饮茶组POD发生率为23.08%,POD总发生率为15.88%。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长和失血量后,每月饮茶量多[比值比(odds ratio,OR)=0.776,95%CI 0.569~0.847]、饮用绿茶(OR=0.801,95%CI 0.638~0.920)、每月饮用绿茶量多(OR=0.891,95%CI 0.626~0.934)、脑脊液中高浓度咖啡因(OR=0.933,95%CI 0.872~0.999)和茶多酚(校正后OR=0.803,95%CI 0.438~0.820)为POD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每月饮用绿茶量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843( P<0.001),脑脊液中咖啡因浓度AUC为0.914( P<0.001),茶多酚浓度AUC为0.932( P<0.001),三者对老年患者POD的预防和治疗价值较高。 结论:每月饮用绿茶量多、脑脊液中高浓度咖啡因和茶多酚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保护因素,可能与饮茶习惯,尤其是饮用绿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膳食成分对高血压发生的影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的研究表明,膳食干预可以用来预防和辅助治疗高血压。近年来,随着普通群众健康意识的兴起以及部分指南对高血压诊断及治疗阈值的下调,使得膳食调整在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变得更加重要。本文总结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六大膳食成分,以及其他膳食摄入因素(如乙醇、膳食纤维、多酚、咖啡因、双酚A、硝酸盐)对血压影响的相关研究。此外,本文还介绍了高脂联合得舒饮食降压作用、乙醇摄入在观察性研究和孟德尔研究中的差异原因等新观点,为高血压的健康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影响睾丸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的内分泌干扰物及其作用机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睾丸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3β-HSD)是一种类固醇生成酶,催化3β-羟基类固醇转化为3-酮类固醇。目前已克隆了人类的两种不同亚型, HSD3B1和 HSD3B2;其中, HSD3B2位于睾丸中,表达3β-HSD2。 HSD3B2是一种双底物酶,可与辅因子NAD +和3β-类固醇结合。许多内分泌干扰物,包括工业化合物(邻苯二甲酸盐、双酚类、全氟烷基物质和二苯甲酮类)、杀虫剂和杀菌剂(有机氯杀虫剂和有机锡)、食品添加剂(丁基羟基苯甲醚、白藜芦醇、棉酚、黄酮和异黄酮、类姜黄素和查尔酮类)和药物(依托咪酯、甲羟孕酮和酮康唑)可抑制睾丸中3β-HSD的活性,可能干扰雄激素合成。本文总结了3β-HSD的独特睾丸亚型,其基因、化学、亚细胞、位置以及直接抑制睾丸3β-HSD的内分泌干扰物及其抑制模式,期望为临床研究雄激素调控方法及以雄激素为靶点的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滇黄精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传统炮制过程化学成分变化规律.方法 按照九蒸九晒法进行滇黄精炮制,应用分光光度法和HPLC测定炮制过程中总多糖、总皂苷、总多酚、总黄酮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应用UPLC-MS/MS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原料和炮制后的代谢产物.结果 随着炮制次数的增加,颜色逐渐加深,第3次蒸制后为深褐色,第4次至炮制结束缓慢转变为黑色.滇黄精原料具有麻味,第4蒸之后麻味消失,变为酸甜味.炮制过程中多糖和16种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总皂苷、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增加.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共检测到419个代谢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66个,脂质65个,酚酸类52个,黄酮类51个,有机酸42个,生物碱41个,核苷酸及其衍生物32个,甾体9个,木脂素和香豆素7个,异黄酮1个,萜类3个,其他类物质50个.结论 系统阐述了滇黄精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九蒸九晒对滇黄精中的化学成分影响较大,随着炮制时间的增加,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相对丰度降低,有机酸和酚酸类相对丰度增加等.该研究可为炮制滇黄精有效成分的筛选与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同时差异性成分的发现为研究滇黄精生熟饮片中差异性物质的分析提供新思路,对滇黄精的扩大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病毒病害对滇黄精生理生化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明确病毒侵染对滇黄精生长发育、根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深入研究病毒的致病机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滇黄精主产区曲靖和玉溪种植的4年生滇黄精田间抗病和感病植株为研究对象,比较病毒侵染后滇黄精叶绿体超微结构、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氧化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以及块茎生物学性状和药用有效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1)滇黄精遭受病毒侵染后,叶片细胞质中散布线状病毒粒子及其聚集形成的大量内含体,细胞内叶绿体结构严重受损,部分已发生解体;(2)感病滇黄精叶绿素发生降解,叶绿素a和b的含量分别极显著降低了 22.97%和35.38%,其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分别降低了 49.75%、11.25%和5.79%,光合作用效率明显减弱;(3)感病滇黄精叶片细胞膜发生强烈的脂膜过氧化反应,MDA含量升高了 117.17%,SOD、POD、PPO、PAL活性极显著升高,其中PPO活性平均升高了 61.81%;(4)感病滇黄精地下根茎的膨大和嫩芽的生长受阻,单株鲜质量降低了49.47%,根茎中多糖的相对含量减少了 6.97%,皂苷、黄酮、总酚含量分别减少了 23.31%、15.32%、11.07%.[结论]滇黄精遭受病毒侵染后,抗氧化酶防御反应虽然被激活,但细胞膜仍严重受损,光合作用明显减弱,最终导致根茎产量和药用品质显著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丹参多酚酸盐调控Nrf2/HO-1信号通路对膜性肾病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基于血清核转录因子2(Nrf2)/血红蛋白氧合酶-1(HO-1)信号通路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膜性肾病(MN)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80只SD雄性大鼠随机选取20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60只大鼠均采用尾静脉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构建MN模型,MN模型大鼠复制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盐酸贝那普利组(10 mg/kg),丹参多酚酸盐分为低、中、高剂量组(16.7、33.3、66.7 mg/kg).药物灌胃连续4周,1次/d,正常组和模型组予以相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治疗后检测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给药结束后,经大鼠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总蛋白(TP),白蛋白(ALB)水平;过碘酸-六胺银(PASM)染色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荧光检测肾组织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C3沉积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观察肾组织Nrf2、HO-1蛋白及Nrf2、HO-1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出现体积增大、基底膜增厚、"钉突"形成,沿毛细血管襻有补体C3、IgG弥漫性沉积,24 h UTP、血清TG、TC水平显著升高(P<0.01),TP、ALB水平显著降低(P<0.01),BUN、S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中SOD表达显著降低(P<0.01),MDA表达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Nrf2、HO-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24 h UTP、血清TG、TC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TP、ALB水平显著升高(P<0.01),但丹参多酚酸盐低剂量组改善不明显;各治疗组肾脏病理损害明显改善;SOD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MD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Nrf2、HO-1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能通过调控Nrf2/HO-1信号通路,缓解肾组织氧化应激,进而保护肾脏及延缓疾病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植物类黄酮转运与积累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类黄酮是植物次生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多酚类物质,在植物中广泛存在且功能多样.类黄酮的生物合成发生在内质网的细胞质侧,但最终积累在液泡腔内.因此,需要高效的类黄酮转运和积累系统将其从内质网转移至液泡内.几十年来,关于植物类黄酮转运有诸多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体内存在3种类黄酮转运机制,包括谷胱甘肽转移酶介导的转运及膜转运蛋白和囊泡介导的转运.该文综述了这3种转运机制以及近年来植物类黄酮转运研究进展,分析总结了3种不同但具有非排它性机制在功能上的协同作用.虽然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在许多物种中得到很好的表征,但是关于其转运研究仍相对缺乏.类黄酮修饰与转运的关系、转运蛋白对底物的特异性和偏好性及类黄酮转运的转录调控仍需深入探索,以更好地解析类黄酮在植物细胞中的转运和积累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丹皮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为了充分利用丹皮活性成分资源,本文采用40%、70%和95%的乙醇对丹皮中活性成分进行超声提取,分别得到丹皮40%、70%和95%乙醇提取物(MC40、MC70和MC95),比较了提取物中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及体外抗氧化能力和抗糖尿病活性,最后采用斑马鱼模型评价了提取物的体内降血糖和外周运动神经保护活性.结果表明:MC70具有最高的总酚(59.17 mg GAE/g,没食子酸当量)和总黄酮(82.59 mg QUE/g,槲皮素当量)含量,同时具有最高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34.20 μg/mL和16.30μg/mL,MC40抗氧化活性最差.MC95的糖基化抑制率最高,达95.92%,其次为MC70(81.44%).高血糖斑马鱼模型实验结果表明,MC70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血糖值降低了 52%,外周运动神经损伤程度降低了 56%.因此,70%的乙醇可作为提取丹皮中抗氧化和降血糖成分的适宜提取溶剂,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潜力,为丹皮后续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黑枸杞主要活性成分对造血系统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黑枸杞是中国西北地区一种珍贵的药食两用植物,因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黑枸杞提取物包含黄酮类、多糖类、多酚等活性成分和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功效.最新研究发现黑枸杞活性成分能促进辐射损伤后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改善放化疗后骨髓抑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该文对黑枸杞主要活性成分及生物学功效作简单介绍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阐述其对造血系统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或可为中药对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等领域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大血藤多酚组分的化学表征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本实验富集大血藤多酚组分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和化学表征,丰富该药材的物质研究基础,初步分析多酚化合物体外抗氧化活性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确定最大吸收波长并测定总多酚含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对其进行化学表征,利用DPPH法和ABTS法评价大血藤总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优化Folin-Ciocalte法最大吸收波长为740 nm,大血藤总多酚含量约为32.34%;通过高分辨质谱检测到大血藤中多酚类成分有62个,包括28个酚酸和酚苷类成分、13个木脂素类成分、12个苯丙素类成分、9个黄酮类成分;提取物对DPPH和ABTS自由基都具有清除作用,IC50值分别为4.88 μg/mL、16.68 μg/mL.该研究从大血藤提取物中检测到62个多酚类成分,抗氧化活性与其密切相关,深入研究了大血藤多酚组分,为该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