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循证和中医理念的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基于循证医学与中医理论的结合,构建针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护理干预方案,以改善患者癌因性疲乏、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方法 基于循证护理的方法,检索、评价、汇总国内外关于中医理念下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护理的最佳证据,构建中医理念的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护理干预方案基本框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 18名专家开展 2轮函询,通过专家小组会议的形式进行第 3 轮意见征询,最终确定方案各级条目.方案包括乳腺癌疲乏筛查、健康教育、个性化疲乏管理等措施.结果 本研究共 18 名专家全程参与 2 轮函询和 1 次专家小组会议,2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 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 0.86、0.86;Kendall's W值分别为 0.08(x2=19.89,P=0.13)、0.15(x2=90.99,P<0.001),经专家小组会议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结论 基于循证医学与中医理念构建的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护理干预方案,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共同参与模式在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患者共同参与模式对改善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病耻感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男科诊治的60例心理性E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男科常规教育疏导方式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教育疏导基础上采用共同参与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病耻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得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耻感、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共同参与模式可以提高心理性ED患者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改善应对方式,降低病耻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框架下高血压患者管理服务的效果评价:基于断点回归设计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使用断点回归设计评估参与基本公共卫生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HMSFHP)对调查对象血压的影响。方法:主要数据源为宁波市成人慢性病监测队列。选取2015年基线调查中,SBP为130~150 mmHg和/或DBP为80~100 mmHg的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此外,通过查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随访记录、居民体检记录及电话调查等方式获得调查对象参与HMSFHP的日期、血压值等数据。根据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将调查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使用局部线性回归模型估计参与HMSFHP对调查对象2019年SBP/DBP的影响。结果:对2015年基线调查DBP为80~100 mmHg的调查对象拟合模型,在调整年龄、性别和参与HMSFHP时长后,模型结果提示,参与HMSFHP后,调查对象的DBP从2015年到2019年下降6.66 mmHg。对2015年基线调查SBP为130~150 mmHg的调查对象拟合模型,模型估计值为-6.17 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78),提示参与HMSFHP未引起SBP的变化。 结论:参与HMSFHP可以使调查对象的DBP下降,对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具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护理人员死亡应对能力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护理人员是临终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之一,难免要面对或处理死亡相关事件。死亡应对能力至关重要,它可以降低护理人员遭受不良情绪困扰的风险,协助护士更好地参与患者的终末期照护,提高护理质量。本文将从死亡应对能力的定义与构成要素、相关理论框架与模型、死亡应对能力的评估工具、死亡应对能力的研究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结合我国情况提供相应的干预策略,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护士长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国内外护士长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现况,整合其中的有效措施及效果评价方法,为护理管理者提供借鉴。方法:以Arksey和O′Malley提出的范围综述方法为框架,以护士长/护理管理者、人文关怀/关怀/以人为本、患者/病人及相应的英文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华医学会期刊全文数据库,医知网(PubMed、Elsevier、Springer、Wiley、OVID、EBSCO)、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29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和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及护士长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措施和效果评价工具。结果:共纳入57篇文献。在护士长作为直接护理者和组织管理者2个层面综述其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措施,作为直接护理者层面的措施包括通过查房实施人文关怀,营造关怀氛围,设立护士长接待日,访谈患者及家属的关怀需求,基于人文关怀角度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与患者及家属的关怀性沟通;作为组织管理者层面的措施包括构建具有专科特色的护理人文关怀模式,构建针对不同患者群体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加强对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和素养的培训,构建关怀环境和氛围,简化护理工作流程,建立连续的、多样化的护患沟通模式,为出院患者提供延续人文关怀,组织参与人文关怀社会实践活动,设置"爱心照护岗",关怀督导与质控。主要采用患者满意度调查评价实施人文关怀实践的效果,评价对象为护士或护理服务。结论:护士长在实施人文关怀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采取多种措施直接或间接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建议构建覆盖更多专科和患者群体的人文关怀模式,并完善以护士长为评价对象的患者满意度测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为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医疗保障系统框架和《关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7〕10号)》要求构建初步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评估指标体系。选取北京市朝阳区参与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代表性医院,应用该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在医院信息系统中提取客观指标评估所需的改革前(2016年至2017年)和改革后(2018年至2019年)的相关数据;基于指标体系中的主观指标自行设计问卷,对医院职工、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对医院收支、医疗费用、薪酬水平及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改革前后相关数据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本研究构建了包含薪酬水平与结构、薪酬治理与信息建设、卫生人力与服务提供、医疗产品与技术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以及38个三级指标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评估体系,其中客观指标28个,主观指标10个。对4家代表性公立医院的评估结果显示,人力成本、卫生材料收入、治疗收入、护理收入、医事服务费占总收入的比例均较改革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患者例均医疗费用、药品收入(不含中药饮片)占总收入的比例较改革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门诊患者次均医疗费用和手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性别、工作年限、学历职工的薪酬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不同年龄、专业、专业技术职称、雇佣类型职工的薪酬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636名职工的实际薪酬为期望薪酬的56.26%,其薪酬满意度总得分为(3.33±0.86)分,公共服务动机、工作满意度和医疗服务质量得分分别为(3.52±0.78)分、(3.72±0.65)分和(3.91±0.77)分。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得分分别为(4.64±0.23)分和(4.82±0.45)分。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评估体系能够从多维度对医院改革成效进行定量和定性、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评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患者参与结合互联网+在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管理策略中的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患者参与结合互联网+在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管理策略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跌倒原因,为跌倒预防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非同期前后对照研究,便利抽样法选取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住院的8 480例老年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住院的8 662例老年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跌倒预防措施,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参与框架"告知、参与、赋权、合作、电子化信息支持"5个阶段的内容制订并实施相应干预方案,并引入互联网+,比较2组患者的跌倒发生率、患者护理满意率。结果:最终试验组纳入8 662例[男5 110例,女3 552例,年龄(73.96 ± 8.78)岁],对照组纳入8 480例[男4 918例,女3 562例,年龄(74.11 ± 8.59)岁]。试验组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率为0.092%(8/8 662),低于对照组的0.224%(19/8 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1, 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8.880%(8 565/8 662),高于对照组的96.450%(8 179/8 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6.50, P<0.01);对患者跌倒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显示,卫生间蹲便器是应用干预方案后老年患者跌倒的重要隐患。 结论:患者参与结合互联网+的跌倒预防干预方案可以降低老年患者的跌倒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患者跌倒的根本原因将不断变化,护理管理者应及时追踪,调整改进措施,并对基础设施在老年患者安全中的重要性予以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ERG理论构建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信息需求问题提示列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信息需求问题提示列表,为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主动获取疾病相关信息提供工具。方法:基于生存、相互关系、成长三核心需要(ERG)理论框架进行文献研究,通过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5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描述性质性研究,在文献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函询法确定问题提示列表初始条目,对条目进行提取、讨论及调整,形成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信息需求问题提示列表终稿。结果:19名专家参与函询,2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和94.7%,权威系数分别为0.91和0.92,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31和0.23,最终形成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问题提示列表。结论:基于ERG理论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信息需求问题提示列表研究方法科学可靠,可用于临床帮助患者问询并获取所需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在心脏康复患者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心脏康复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行审查,识别干预类型、干预要素、结局指标和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范围综述指南为方法学框架,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 、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10日。提取文献并汇总分析。结果:纳入16篇文献,虚拟现实技术干预类型主要为沉浸式和非沉浸式,干预人群包含心脏康复不同阶段患者,干预场所不受限制,干预频率多为2~3次/周,干预时长多为30~60 min,干预周期多为3周~12个月。虚拟现实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心脏康复患者身体功能和心理健康状态,患者反馈参与度、满意度较高。结论:虚拟现实对心脏康复患者具有积极影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对心脏功能恢复尚有争议,未来研究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追踪远期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江苏省社区脊髓损伤人群就业情况横断面观察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从个人相关因素、身体功能、活动能力和环境因素等方面了解江苏省内居住于社区的脊髓损伤(SCI)患者的就业情况,从而确定影响其伤后就业的因素,并从不同方面提出脊髓损伤患者回归工作岗位的潜在方法。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观察性研究,基于国际脊髓损伤(InSCI)社区调查—中国江苏项目,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为框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患者的相关数据。社区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总体健康和幸福感评价等方面。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的就业相关基本情况,应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社区脊髓损伤患者就业的影响因素。结果:2018年1月至12月,共收集问卷726份,其中541份通过电话访谈、152份通过网络链接以及33份通过面对面访谈形式完成。Logistic回归结果可知,在家/外出时是否有人照顾( OR=0.405)、损伤时年龄( OR=0.949)、个人因素( OR=1.068)、活动和参与( OR=1.034)以及环境因素( OR=1.043)是影响脊髓损伤患者从事带薪职业的主要因素( P<0.05)。 结论:居住在社区的脊髓损伤患者就业率较低(22.80%),活动受限和环境障碍为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全面的康复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足够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将有助于患者重回工作岗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