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氟烷麻醉对新生期大鼠脑电波与远期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七氟烷麻醉6 h对新生期大鼠脑电监测的癫痫波及远期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健康新生4~6 d SD大鼠141只(雄性66只,雌性7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大组(每组雄性22只,雌性25只)。对照组:正常笼内喂养,不接受麻醉;七氟烷组:仅接受2.1%七氟烷麻醉6 h; NKCC1阻断剂组:2.1%七氟烷麻醉前30 min接受腹腔注射1.82 mg/kg布美他尼。其中对照组在七氟烷组与NKCC1阻断剂组动物接受药物干预的同一时间接受同等剂量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皮下注射,以排除溶媒引起的影响。麻醉完成后进行苏醒,观察30 min后继续笼内正常母乳喂养。其中一部分新生大鼠养至9~11 d接受皮层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监测;其余大鼠养至60 d、70 d时分别进行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 maze,EPM)和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实验。结果:EEG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较,七氟烷组雄性大鼠EEG中癫痫波出现的次数增多[(0.429±0.787)次,( 1.571±0.787)次; t=2.753, P<0.01],单个癫痫波平均时长增多[(1.575±2.349)s,( 6.392±3.374)s; t=3.880, P<0.01],总时长明显升高[(1.800±3.617)s,(10.957±6.028)s; t=3.929,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七氟烷组相比较,NKCC1阻断剂组雄性大鼠EEG中癫痫波出现的次数减少,单个癫痫波平均时长减少,总时长明显缩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86±0.756)次,( 0.925±1.733)s,( 1.043±2.759)s; t=3.097,4.404,4.254,均 P<0.01]。三组雌性大鼠之间比较,各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雌雄大鼠间比较:七氟烷组雌性大鼠与雄性大鼠相比较,雌性大鼠七氟烷组的平均时长减少[(6.392±3.374)s,(2.515±2.992)s; t=3.044, P<0.01],总时长缩短[(10.957±6.028)s,(3.270±5.883)s; t=2.626,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为学结果中,雄性大鼠:与对照组相比较,七氟烷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缩短( P<0.05),PPI实验中惊吓反应明显降低(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七氟烷组相比较,NKCC1阻断剂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延长( P<0.05),PPI实验中惊吓反应明显增加(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雌性大鼠:各组变化趋势与雄性大鼠相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雌雄之间比较:与雄性大鼠七氟烷组相比较,雌性大鼠七氟烷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较长(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七氟烷麻醉6 h可以明显增加雄性新生大鼠EEG中癫痫波的产生,引发成年后雄性大鼠行为学异常,其机制可能与NKCC1相关;雄性大鼠脑神经发育更容易受到七氟烷麻醉的负面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痰气交阻理论的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头晕,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0%左右,是一种新定义的以非旋转性眩晕或(和)不稳感为表现的慢性前庭功能障碍疾病,于2015年被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1beta草案录入.是指患者出现超过3月或更久的持续性非旋转性眩晕及不稳感,可自发出现,也可在突然运动时发作,在直立位、复杂视觉刺激及头部运动时症状加重.通常继发于急性或发作性前庭病及平衡相关性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前庭通路与焦虑相关神经网络重叠机制、经典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假说、再适应失败假说、脑区活动的改变和分子病理学机制,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前庭康复治疗、行为认知治疗以及非侵入性迷走神经刺激.近几年,中医药治疗PPPD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我们根据"无痰不作眩"的理论,提出痰郁气滞、痰气交阻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以理气化痰、开窍定眩为主,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PPP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或者昏沉感:站立或行走时不稳的感觉(不稳);摇摆、滚动、跳动、反弹等自身(内在非旋转性眩晕)或环境移动的类似感觉(外在非旋转性眩晕).目前多数专家认为PPPD是可以心因性的:患者没有前庭疾病病史,常伴有心因性易感体质,原发性焦虑障碍疾病是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也可以是神经耳源性:患者无焦虑障碍病史,但在初期出现前庭疾病症状时产生较高焦虑水平,之后好转但焦虑水平居高不下,逐渐以PPPD形式存在;也可能是交互性:指在出现任何头晕症状之前,患者有焦虑障碍病史或存在焦虑易感性,在急性前庭障碍疾病导致头晕后,焦虑症状加重.在PPPD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发生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表现,其主要症状特点包括:① 站立或行走时不稳的感觉(不稳);摇摆、滚动、跳动、反弹、头晕头昏(风痰上蒙).②焦虑、烦躁易怒、情感低落、闷闷不乐、失眠、口苦咽干、担心害怕、惶惶不安.(肝郁、肝火)3.睡眠障碍、神倦乏力、周身困重.(脾虚、痰湿).③心悸、胸闷、憋气.(痰闭胸阳).④食欲减退、呕吐痰涎、恶心嗳气、恶心、腹胀腹痛、打嗝、反酸等(痰湿,脾虚).通过以上症状特点,我们发现PPPD的主要病机指向了肝郁气滞,痰湿困阻,也就是痰气交阻. PPPD的病人常伴有心因性易感体质、原发性焦虑障碍疾病,这些人群多愁善感、杞人忧天,容易产生肝气郁滞,肝郁乘脾,脾失健运,从而痰湿内生,上蒙清窍.当经历过一次前庭事件,更加加重了易感和焦虑,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严重的痰郁气滞,痰气交阻,上蒙清窍,而出现头晕或者昏沉感,导致PPPD的发生.基于PPPD痰气交阻的病机特点,以及临床症状的方证相应理论,我们筛选了治疗本病的几首处方,分别是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真武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开窍醒神汤(石菖蒲、郁金、远志).温胆汤,为祛痰剂,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主治胆郁痰扰证.黄煌老师说此方为古代壮胆方,用于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0:"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半夏白术天麻汤,为祛痰剂,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效.主治风痰上扰证.用于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医学心悟》卷四:"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自术天麻汤主之."真武汤,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效.主治阳虚水泛证.用于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的作用,用于胸胁部满闷,头晕头昏、失眠、烦躁、易惊吓,纳呆、肢体麻木、酸重,浑身烦重乏力,舌象以红舌多见,苔薄黄、黄厚、厚腻苔,脉象以弦滑、弦数、弦细.《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开窍醒神汤(现代经验方),为豁痰剂,具有开心、解郁、祛痰、醒神之作用,用于神志不清,语言、思维迟钝,头晕头昏者.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PPPD的病机以痰郁气滞、痰气交阻、上蒙清窍为总纲,但又有偏于痰湿,偏于气滞之分.偏于痰湿者,症状常见头晕头昏、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胆怯易惊、心下悸动、心烦不眠、夜多异梦、胸膈痞闷,恶心呕吐,畏寒肢厥,四肢沉重疼痛,舌苔白腻,脉弦滑.我们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真武汤、开窍醒神汤合方加减:半夏、天麻、白术、茯苓、陈皮、竹茹、枳实、芍药、附子、菖蒲、郁金、远志、甘草、生姜、大枣.对于热象明显,舌红苔黄者,去附子,加黄连.对于偏肝郁气滞者,症见头晕头昏、胸胁部满闷、失眠、烦躁、易惊吓、纳呆、肢体麻木、酸重、浑身烦重乏力,舌红舌,苔薄黄、黄厚、厚腻苔,脉象弦滑、弦数.我们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开窍醒神汤合方加减,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柴胡、黄芩、党参、桂枝、龙骨、牡蛎、菖蒲、郁金、远志、甘草、生姜、大枣.以上是我们的初步研究,目前仍在做临床病例收集、分析,进一步优化处方组合,欢迎批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立体定向脑电图的难治性惊吓发作致痫网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研究难治性惊吓癫痫的电-临床特点,探讨惊吓发作的致痫网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8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收治的经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置入的4例难治性惊吓发作术后无发作患者,分析其电-临床特点,通过发作期SEEG数据研究其发作起源及致痫网路.结果 4例患者以声音诱发发作为主,除病例1为单侧肢体感觉先兆-强直发作外,余3例患者均以轴肌、肢体近端肌肉短暂强直为主.发作期脑电图(EEG)均为广泛性电压抑制或伪差掩盖EEG,无侧向性和定位性提示.4例患者SEEG发作期起始均以相对广泛低波幅快活动起始,其中病例1为围外侧裂周围多微小脑回多触点略提前,病例2为左侧颞横回-岛叶后部略提前,病例3为左侧辅助感觉运动区(SMA)、中扣带回略提前,而病例4为左侧岛叶后部-颞顶盖电极略提前.高频致痫指数脑表面图显示惊吓发作致痫网路累及额叶内侧面、运动区-运动前区皮质、岛叶-岛盖皮质.节律性声音刺激或讲话均可诱发颞横回响应,颞横回诱发电位波幅150~400 μV.结论 惊吓发作可以起源于额叶内侧面SMA,也可以起源岛叶-外侧裂周围皮质,其致痫网络主要累及额叶内侧面、运动区-运动前区皮质、岛叶-岛盖皮质.惊吓发作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致痫网络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21-三体综合征合并癫痫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儿,女,10个月,因“点头发作及全身抖动10月”于2017年2月7 11人住本院神经内科.患儿生后4d出现点头发作,持续l~2s自行缓解,不伴口唇发绀及肢体抖动,无发热,每天10余次,严重时伴有头后仰,双眼上翻,伴惊吓状态,持续3 ~4s自行缓解,每日2次左右,有时伴有全身抖动,1秒缓解.患儿至今竖头不稳,反应迟滞.第6胎第2产,足月顺产,宫内窘迫及窒息史不详,出生体重3.2 kg,否认黄疸消退延迟史.按国家正常要求接种疫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惊吓性癫痫脑电图及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儿童惊吓性癫痫发作期、发作间期脑电图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6年3月确诊的8例惊吓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儿中男3例、女5例,起病年龄2.3~8.1岁.肌阵挛发作3例,失张力发作2例,轻微强直发作、不对称性姿势性强直及痉挛发作各1例.发作期脑电图5例表现为广泛性电压衰减;发作间期脑电图多表现为大量多灶、广泛性棘波、棘慢波、多棘慢波发放.7例患儿有脑部损伤病史.7例患儿影像学异常,多为额、顶、颞区病变,以局部脑软化、脑萎缩多见.7例患儿存在智力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1例认知功能基本正常.7例患儿经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不佳,1例经丙戊酸钠治疗2个月后无临床发作.结论 惊吓性癫痫多为症状性癫痫,既往有脑部损伤病史,常存在大脑结构异常,发病前已存在一定程度智力、运动功能落后,抗癫痫药物疗效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过度惊吓反应症1例临床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过度惊吓反应症(OMIM:149400)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也称为遗传性惊吓病.本病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1].本病主要特点是患儿对不能预期的视觉、听觉或触觉刺激所产生的过度惊吓反应[2-4].发病可从新生儿期开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直,严重时可致窒息;年长儿主要表现为惊吓后反复摔倒[3].由于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极易被误诊为癫痫.现报道1例GLRA1基因突变导致的过度惊吓反应症患儿,从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结节性硬化症一家系七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先证者(Ⅲ5)女,14岁,因"发作性意识丧失3年,加重3天"于2018年2月收入院.患者3年前因惊吓后出现意识丧失,伴双眼左上方斜视,持续数秒后缓解,结合临床症状及视频脑电图诊断为"癫痫".住院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院外每日服用0.3g奥卡西平片,症状间断复发,未行诊治.3天前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再发意识丧失,双眼仍斜视左上方,偶伴双上肢抽搐或尿失禁,10~20min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数秒缓解,发作间期意识不清.入院后查体:生长发育无异常,无智力障碍,神经系统无异常体征.双侧颊部散在粟粒状丘疹(图1A),四肢及腰骶部多处色素脱失斑(图1B),腰骶部鲨鱼皮样斑(图1C),趾末端甲周结节状纤维瘤样病变(图1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婴儿Sandhoff病临床特点及基因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婴儿Sandhoff病的临床和HEXB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例婴儿Sandhoff病先证者及其家系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儿男女各1例,均在婴儿期起病,首发表现均为发育落后,有过度惊吓、癫痫、腱反射增强、眼底樱桃红斑等,均出现进行性发育倒退,2岁左右基本丧失一切运动和认知能力.头颅MRI检查男性患儿未见异常;女性患儿显示双侧基底节异常信号,小脑萎缩.2例患儿HEXB基因分别为杂合、纯合突变,突变位点系首次报道.男性患儿在学龄前期死亡,女性患儿仍在随访中.结论 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和倒退是婴儿Sandhoff病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丘脑及基底节区异常信号可能是其特征性表现,髓鞘发育不良和脑萎缩也很常见.基因检测有助于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过度惊吓反应症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附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过度惊吓反应症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确诊为过度惊吓反应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并通过文献检索总结分析中国过度惊吓反应症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特征.结果 患儿,男,年龄5个月10 d.出生后18 d起在突发外界声音刺激时出现惊跳,继而躯干及四肢出现僵直,近2个月症状加重伴窒息.起病后运动发育落后.视频EEG及头颅MRI均正常.基因变异分析提示GLRA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第9号外显子c.1246 G>A及第4号外显子c.370 C>T杂合错义突变.诊断过度惊吓反应症后给予氯硝西泮口服,症状明显改善,发育恢复正常.同时进行文献检索共有12篇报道22例中国人群过度惊吓反应症的病例,加上本例患儿共23例进行总结.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2.3:1.95.7%患儿为婴儿期起病,其中73.9%为新生儿期发病.婴儿期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过度惊吓反应(100%)、全身僵硬(87.0%)、窒息(34.8%),11例患儿年长后出现刺激后摔倒表现,上述症状均可由不可预料的外界刺激诱发.部分患儿可伴有脐疝(21.7%)及腹股沟疝(8.7%),1例同时伴婴儿痉挛症.92.9%患儿点鼻反射阳性.在确诊前,9例(39.1%)患儿曾诊断为癫痫,3例为新生儿惊厥,1例为发作性非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除1例合并癫痫外,另有10例曾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疗效均不佳.8例有阳性家族史.8例发育正常,4例运动发育落后,11例患儿年长后表现为宽基底样步态行走.发作期EEG除夹杂大量肌电伪差外,均未见痫样放电.20例患儿进行基因检测,16例为GLRA1基因突变,其中6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0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例携带GLRB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例全外显子测序结果为阴性.1例患儿未经治疗,症状自行好转.21例经氯硝西泮治疗后症状显著好转,仅1例无效.结论 过度惊吓反应症具有典型的临床特点,但容易误诊,视频EEG联合同步EMG及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氯硝西泮有较好的疗效,早期诊治可提高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